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1日—9月30日期间,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32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各66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则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肢体功能、神经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生活能力及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下肢功能、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评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69例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通过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MBI)、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功能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下肢肢体功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能Fugl-Meyer评分、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Fugl-Meyer评分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良好,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而对照组仅加用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周秋英  廖艳艳 《新中医》2021,53(2):187-190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加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临床效果;观察2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肌力状况;记录治疗期间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偏瘫运动功能(Brunnstrom)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自理能力(BI)指数、肌力(MR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肌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早期康复治疗)与观察组(依达拉奉+早期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依达拉奉、早期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弛缓期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宜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弛缓期瘫痪的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康复治疗,观察组针灸联合康复干预。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进行测评,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记分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理疗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理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恢复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理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第3、6个月,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理疗方案治疗脑卒中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缩短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足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后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2月,选择在该院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动脉溶栓治疗后,增加中医足疗的治疗环节。治疗结束后,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2个方面,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后,增加中医足疗的治疗环节,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杨海峰  彭辉  刘琰 《陕西中医》2019,(6):708-710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112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在入院接受评估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运动功能(FMA)、生活能力(ADL)、步行能力(Holden分级)。结果:治疗后两组瘀热阻窍中风患者主次症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心烦、燥扰不宁、神昏谵语、潮红、腹胀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分级比较有差异,观察组5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是预防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饮食、认知、生活起居等常规护理及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变化情况等。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1.1%,治疗组有效率为87.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有所提高,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灸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4)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联合中医康复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汤剂及中医针刺、按摩康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总有效率、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中医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抑制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患肢痉挛,加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及早期康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例。所有患者接受西医治疗基础上,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4周后比较脑卒中(CSS)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30)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QLQ-3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行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辅助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治疗期间肢体运动情况,足印法收集步态资料评价其步行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和SF-36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ugl-Meyer均呈逐步升高趋势(P0.05),且观察组治疗4周、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患侧跨步长增加,患侧与健侧步长差缩小,步频加快,最大步行速度增加(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均呈逐步升高趋势(P0.05),且观察组治疗4周、治疗后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5月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BI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中药益气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6月接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将其随机且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规范化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肢体运动能力评分(Fugl-Meyer)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进行规范化康复治疗结合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和减轻焦虑抑郁程度,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16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和临床路径组,每组81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组采取早期康复临床路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以及对康复手段满意度。结果临床路径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临床路径组FMA评分显著低于常规康复组(PP0.05),临床路径组对康复手段满意度为98.77%,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的76.54%。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能显著增强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且患者对此方法满意。  相似文献   

20.
金楹  陈晓慧 《新中医》2016,48(5):257-259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效果。方法:将68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与干预组(于对照组护理方案上实施中医康复干预)各34例。比较2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HAMD评分、HAMA评分、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及HAMD评分、HAMA评分均改善,且干预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干预组91.2%(31/34)高于对照组61.8%(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中医康复综合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