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并分析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统计病原微生物检出率。结果 90例腹泻患儿中共检出病原微生物54例(60.00%),轮状病毒感染、致病菌感染比例分别为45.56%、14.44%,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3岁患儿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高于6个月以下、3岁以上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致病菌高发期分别为9-2月份、6-8月份;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46.15%)最高。结论经常规细菌培养法显示,轮状病毒为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临床应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邓迎   《中国医学工程》2013,(6):154-154,156
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粪便中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736例小儿腹泻病患儿采用胶体金法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 736例粪便标本中,291例感染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9.54%。291例中6个月至2岁251例,占42.83%,由此表明,6个月至2岁组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重要的病原微生物,2岁以下特别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感染率高,粪便中轮状病毒的检测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型,以便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78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结果:本组278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菌痢45例,阳性率为16.2%;轮状病毒感染188例,阳性率67.6%。不同性别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3岁年龄组患儿与<6个月年龄组以及3岁~6岁年龄组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明显,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转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多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特点。方法: 用ELISA法对1 323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组轮状病毒检测。结果: 1 323例标本中A组轮状病毒阳性600例,阳性检出率为45.4%。10~12月份为轮状病毒性腹泻发病高峰期。2003年A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在>6个月~2岁组最高(53.4%),0~6个月组次之(18.8%),>2~5岁组最低(13.8%);男性患儿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患儿(P<0.05)。结论: 轮状病毒为>6个月~2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的季节性、年龄段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中铁四局集团中心医院和安徽省立儿童医院2010-2011年共3 297例腹泻患儿粪便进行常规检查和轮状病毒免疫学检测。结果:3 297份腹泻粪便共检出826例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25.05%;高发期为11、12月份,最高检出率达48.22%;高发年龄段为6个月~2岁,检出率为30.27%,分布构成比为64.03%;轮状病毒阳性粪便常规镜检发现54.64%的标本镜检阴性,42.91%的标本检出脂肪球,14.99%的标本检出少量白细胞和(或)红细胞。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患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及时检测粪便轮状病毒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5岁以下小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构成情况,为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310份,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筛检致病菌;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病毒,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病毒分型。结果:病毒检测阳性121例(39.03%),其中人轮状病毒为主要致病病毒;检出致病菌24例(7.74%),以沙门菌为主;未发现病毒和细菌同时感染,男女性患儿感染性腹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流行于秋冬季,流行型为G2、G3和P[8],18~23周龄儿童多发;而细菌性和杯状病毒性腹泻主要流行于夏季。结论:永川地区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5岁以下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同时细菌性感染也占了一定比例,需要加强病原体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和感染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124例,收集患儿粪便标本并做病原微生物检验,全面了解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细菌类型和特性。结果 124例患儿粪便检验结果中,致病菌阳性75例,阳性率为60.5%(75/124)。在75例致病菌中,轮状病毒占29.3%(22/75),大肠埃希菌占22.7%(17/75);腺病毒占17.3%(13/75);志贺菌属占16.0%(12/75);其他占14.7%(11/75)。6个月至3岁组患儿致病菌阳性率明显高于6个月以下年龄组致病菌阳性率以及3-6岁年龄组致病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及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患儿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婴幼儿腹泻多发于6个月至3岁,通过为腹泻的婴幼儿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可以及时地找到致病因素,给予患儿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小儿腹泻病中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404例小儿腹泻病的患儿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结果404例小儿腹泻病患儿中检出轮状病毒感染282例,占64.85%,并且好发于秋冬季节;多见于6个月-2岁的患儿.阳性率为76.3%。6个月以内的婴儿及〉2岁幼儿较少见。结论在小儿腹泻病的患儿中以轮状病毒感染的患病率是较高的.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0~5岁小儿急性腹泻微生物检验的结果。方法选取清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200例急性腹泻患儿,收集所有患儿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分析所有患儿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情况。同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月份的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不同病原微生物的季节分布特点。结果在检验结果中显示,导致患儿出现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病毒,其次为致病菌;最为常见的病毒为人轮状病毒,占比54.96%;在不同年龄、性别与月份的病原菌微生物检出情况中,男女患儿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岁患儿在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中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而6~8月与12~2月患儿病原微生物检出率高于其他月份(P0.05)。在病原微生物的季节分布特点中,全年均会出现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其中以12~2月和6~8月为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高发期。结论导致0~5岁小儿出现急性腹泻的原因包含了多种,主要为病毒感染所致。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季节分布的特点,以6~8月和12~2月为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高发期,需要加强对于季节的防范工作,并根据感染的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西阳泉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阳泉地区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收集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07~2006-06底住院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130份,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结果130份粪便标本中,58份检测到A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4.6%,未检出B组及C组轮状病毒。58份中,2岁以下婴幼儿53例,占91.4%,平均发病年龄为13.3个月。社区感染为41例(70.7%),院内感染17例(29.3%)。临床表现发热、呕吐、腹泻、脱水,部分伴心肌酶学异常,CK-MB升高,1例死亡。发病季节2005-11~2006-01阳性检出率达50%以上。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阳泉地区2005-07~2006-06 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原,2岁以下婴幼儿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以11月份至第2年1月份为流行高峰。临床以发热、呕吐、腹泻为主,心肌受累较广泛,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腹泻婴幼儿的检测资料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形成病因、病原分布情况等。结果:150例腹泻患儿的致病菌阳性率为78.7%,其中轮状病毒及大肠埃希菌致病菌感染较多,分别占总数的38.1%和25.4%,而在有致病菌分布的腹泻患儿中,6个月~3岁年龄阶段的患儿致病菌阳性率为88.3%,明显比3个月~6个月以及3岁~6岁年龄阶段的患儿阳性率高,P0.05。结论:致病菌感染引发腹泻的患儿多为6个月~3岁的年龄阶段内,主要致病菌为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与年龄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供临床借鉴。方法以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诊的急性腹泻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粪便标本进行采集,予以细菌培养和鉴定,同时采取ELISA法对病毒抗原进行检测,采取RT-PCR法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本组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62.0%,当中尤以病毒最为常见,其次是致病菌。男、女性患儿病原微生物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各年龄组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小儿急性腹泻,其病原微生物检出率和性别并无任何的相关性,但年龄为1-2岁的小儿,其发生急性腹泻的概率更高,微生物检验结果以病毒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朝阳地区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朝阳市第二医院儿科2011年5月-2012年5月因急性腹泻住院的415例患儿(排除细菌性腹泻),用胶体金法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病原体的检测,并对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的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及诺如病毒感染腹泻患儿的年龄中位数,不同性别和不同居住地的检出率相似,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病毒的感染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和混合感染,检出率分别为64.8%、26.5%、10.8%、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的病毒病原体分布中,<6个月的患儿阳性率较低,6~23个月患儿阳性率增高并达到高峰,>24个月龄患儿减低。结论朝阳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呈多样性,以轮状病毒最为多见,肠道腺病毒次之,诺如病毒最少,且出现了各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温州市6岁以下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利用胶体金法检测标本中A群轮状病毒抗原,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核酸分型。结果 2007~2009年轮状病毒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6.1%、42.7%、30.0%,在6个月~2岁腹泻患儿中检出率最高,最高达40%。每年的2月、5月和10~11月是感染的高峰期。引起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以长型为主,占94.4%,其中长型以L1型为主。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春秋季节6个月~2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轮状病毒不同电泳型引起的临床症状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管惠彬 《四川医学》2012,33(7):1291-1293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方法随机整理收集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门诊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常规细菌培养及免疫胶体金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 256份门诊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检出病原微生物136例,总检出率53.51%,其中病毒检测阳性99例(38.67%),轮状病毒感染检测阳性86例(33.59%),致病菌37例(14.4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好发于9~2月。对夏秋季及有不洁饮食的婴幼儿腹泻应注意细菌学监测,便于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孝感市中心医院1个月~5岁之间腹泻患儿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该院2008~2010年住院部儿科及感染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在1813例腹泻的患儿粪便中检查536例RV阳性标本,阳性率为29.6%;其中秋季779例,检出RV阳性标本320例,占41.2%;冬季544例,检出RV阳性标本174例,占32%;年龄段在0~0.5岁婴幼儿感染率达到26.2%;0.5~2岁婴幼儿感染率为46.7%,随着年龄增大,轮状病毒感染率随之降低。结论 RV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以6个月~2岁组为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组,每年秋冬季为感染高发期。从粪便中检测RV抗原,对婴幼儿感染性与病毒性腹泻的早期快速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度在本院小儿急性腹泻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儿的粪便进行细菌培养以及鉴定,观察不同性别和年龄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结果:本次采集的样品标本为100例,其中60例(60.00%)检出病原微生物,包括致病菌16例(26.67%)、病毒38例(63.33%)、真菌以及寄生虫共6例(10.00%); 55.00%为男性,45.00%为女性,不同性别对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0~8月龄组患病率为11.67%,9~17月龄组患病率为21.67%,18~26月龄组患病率为30.00%,27~35月龄组患病率为23.33%,36~44月龄组患病率为16.67%,45~53月龄组患病率为8.33%。结论:小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病毒感染,其中最多为人轮状病毒,性别对于急性腹泻发生率无影响,1~2岁的患儿小儿急性腹泻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冶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大冶人民医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3673例婴幼儿腹泻新鲜粪便标本,采样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标本中的轮状病毒抗原,计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及不同性别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结果 3673例标本标本中990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总阳性率26.95%。1岁~2岁的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率在所有年龄段最高,达到38.89%;不同性别患儿感染轮状病毒的机会大致相同,10月至12月是本地区轮状病毒感染高峰期,病毒检出率达到37.99%。结论轮状病毒是大冶地区导致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6月龄~3岁的儿童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10月~12月是疾病的高发季节。流行高峰期应尽量对腹泻患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趋势.方法 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腺病毒),新鲜粪便标本冷藏保存,使用Trizol和DNAzol试剂提取粪便标本核酸(RNA和DNA),分别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PCR方法检测肠腺病毒DNA.结果 留取粪便标本共1 295份,病原学阳性411份(阳性率31.7%).其中轮状病毒单一阳性282份,占阳性标本的68.6%;诺如病毒单一阳性78份,占阳性标本的19.0%;肠腺病毒单一阳性25份,占阳性标本的6.1%;2种病毒混合感染26例,占阳性标本的6.3%.不同病毒检出率呈明显季节变化,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峰在11月份,诺如病毒检出率高峰在10月份,肠腺病毒检出率高峰在6月份,检出率分别为67.9%、18.7%、5.4%.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结论 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成为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第2大病原.秋冬季节为轮状病毒腹泻的高发期,诺如病毒流行季节较轮状病毒略早,肠腺病毒流行主要发生在夏季.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合并诺如病毒感染多见,且好发于轮状病毒流行季节.3种病毒引起的腹泻在非流行季节均有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腹泻的病毒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婴幼儿秋冬季腹泻中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的182例急性水样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采用金标快速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采用酶免疫吸附测定法(EIA)检测星状病毒抗原及肠道腺病毒抗原.结果:182例标本中轮状病毒检出率35.2%(64/182);星状病毒检出率5.5%(10/182),4例合并轮状病毒感染:肠道腺病毒检出率3.3%(6/182),2例合并轮状病毒感染.结论:轮状病毒仍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主要致病原;星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第二位病因;有混合性病毒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