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晓  华薇  芮琳  李雪云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1):866-870
目的:对比连续胸外按压(CCP)与间断胸外按压(ICP)在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急救胸外按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连续组(58例)实施CCP,间断组(66例)实施ICP。对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连续组的初期ROSC率、初期复苏成功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与间断组的CPR持续时间、CPR启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的ROSC平均时间显著短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的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后1个月存活率、出院后6个月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PR启动时间、ROSC时间、胸外心脏按压方式均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实施CCP进行CPR的效果优于ICP,其能有效提高CPR成功率,心搏骤停到CPR实施时间间隔、CPR到ROSC时间间隔、胸外按压方式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溺水儿童非传统顺序心肺复苏成功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溺水儿童院前非传统顺序心肺复苏 (CPR)的可行性。方法  4 3例因溺水而心搏骤停即行院前CPR的患儿 ,CPR顺序按ABC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和CAB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分为传统顺序组 (2 1例 )和非传统顺序组 (2 2例 ) ,分析比较两组复苏效果。结果 两组基本情况及初步复苏成功率、复苏无效率、神经系统病残率无明显差异 ,入院初HR、RR、MBP和血气分析基本相似 ;非传统顺序组复苏成功存活及入院初PaCO2 均明显高于传统顺序组 (P <0 0 0 1) ,复苏成功未存活明显少于传统顺序组 (P <0 0 5 )。结论 限于条件 ,儿童溺水院前急救CPR初期 ,先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 ,人工通气相对延后 ,其方法简单有效 ,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对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通过120院前急救中心派遣执行的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任务,根据是否应用手动心肺复苏仪进行救治,分为器械组和徒手组,分析两者之间的按压频率、按压移动、胸外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CCF)优秀率及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和预后等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收集5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器械组和徒手组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是否存在目击者、是否除颤、外伤史、有无冠心病史以及按压时间和心搏停止估计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比较,使用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的器械组,ROSC恢复率、CCF优秀率、按压频率达标率以及按压部位是否移动情况均好于徒手组,且ROSC恢复、按压频率达标情况及按压部位移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最终器械组和徒手组生存率7/28 vs 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中采用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救治心脏骤停患者,在保证胸外按压质量、提高自主循环恢复方面有良好的价值,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方便携带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第三代心肺复苏机和标准人工按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复苏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后随机分为人工按压组和机械按压组。比较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及出院时的神经系统恢复率。结果共有95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机械按压组53例,人工按压组42例。机械按压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明显高于人工按压组(P〈0.05),但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及出院时神经系统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标准徒手胸外按压,第三代心肺复苏机明显改善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初期持续胸外按压与即刻气管插管对CPR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16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根据CPR电除颤前或药物复苏前对患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组和即刻气管插管组。即刻气管插管组患者先行气管插管,用时≤4min,插管成功后再行胸外按压;持续胸外按压组患者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然后实施气管插管,用时平均6~10min;2组其余措施均按CPR常规处理。结果:即刻气管插管组64例,复苏成功24例,成功率为37.5%;出院存活15例,出院率为23.4%。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组102例,复苏成功61例,成功率为59.8%;出院存活49例,出院率为48.0%;2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早期持续胸外按压较即刻气管插管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对心搏呼吸骤停(CPA)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依据CPR时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方式的不同将150例院内发生的CPA老年患者分为两组,76例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的为机械组,74例采用多人次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的为人工组,两组使用气管插管、电除颤、药物复苏等抢救措施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所需时间及比例。结果机械组患者ROSC所需时间优于人工组[(17.5±5.2)min比(26.8±7.3)min,P0.05],机械组ROSC例数高于人工组(42例比28例,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在缩短CPA老年患者ROSC时间、提高ROSC比例及CPR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7.
单纯胸外按压心脑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击者所实施的传统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和口对口通气,是"生存链"抢救的主要部分,但迄今只有不到1/3的心脏骤停者被实施传统的CPR.近来,不少试验研究结果提示,单纯胸外按压心脑复苏(CCR)与传统的CPR相比有相似或更优的生存率与神经学预后,尤其是CCR在现场急救方面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佛冈县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1014年佛冈县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相关的因素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心肺复苏效果分为以下3类:自主循环未恢复(非ROSC)、自主循环恢复(ROSC)、存活出院。结果:佛冈县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642例院外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脏性猝死发病率为66.9/10万人口/年,心肺复苏后ROSC率为8.7%,存活出院率为1.1%。性别、发病地点及是否有目击者对预后没有影响。年龄小于60岁、目击者CPR、初始心律为室颤、初次用药时间与反应时间小于30分钟组,其ROSC与存活出院率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组ROSC率高于非气管插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然而两组出院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佛冈县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较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新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跚定的心肺复苏术(CPR)流程,应用其对临床50例心跳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总结“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根据2005年新版CPR指南中“持续有效不间断地胸外按压”要求,在新的CPR流程中制定减少中断接匿时问的护理配合措施,对50例心跳骤停病人应用,统计CPR的每一步骤中减少中断胸外按压时间、早期恢复自主循环成功率、24h心肺复苏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等指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新版CPR抢救组的初期恢复自主循环、初期复苏成功率和24h成活翠都有明显提高。结论:制定减少中断按压时间的护理配合措施,对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将制定减少中断按压时闻的护理配合措施贯穿临床CPR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78例心脏骤停(CA)病人随机分为时机选择复苏组90例(A组)和常规复苏组88例(B组),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结果:A组CPR成功率48.9%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的19.3%,P<0.05.结论: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需根据CA的不同病因及现场情形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胸外按压是抢救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的有效治疗措施,持续胸外按压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1].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人们始终把关注点集中在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及脑功能的恢复上,而对自主循环未恢复情况下自主呼吸首先恢复的现象鲜有报道.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作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心肺复苏(CPR)中基础生命支持(BLS)是整个复苏过程的基础和关键,胸外按压在BLS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胸外按压的频率问题、胸外按压与呼吸比例的问题以及胸外按压确切机制一直是急诊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心肺复苏的基础研究应该进一步的加强。  相似文献   

14.
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其可维持心脏血液的充盈与泵出,诱发心脏自主搏动,防止生命器官在较长时间内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在送达医院前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抢救,常能挽救生命。调查显示,通过早期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抢救而存活的心脏骤停患者,后遗症很少,且大多能恢复健康。心脏按压常用的方法包括拳击复律、胸外心脏按压、开胸心脏按压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的结果,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对我院1998年至2002年救治的115例院前心搏骤停者,用Utstein模式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经复苏的104例心搏骤停者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有8例,复苏率为7.69%,其中2例存活至出院;对比呼救-到达现场间期(CRI)>6min和<6 min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目击者是医务工作者和非医务工作者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缩短CRI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途径;公民中普及CPR;提高医院急救技术和改善急救设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团队复苏护理在心肺复苏(CPR)溶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院外心搏骤停(CA)患者随机分为团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团队组至少有3人及以上组成的复苏团队行CPR并同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参与复苏抢救人员少于3人,分析两组复苏方式对院外C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恢复自主循环(ROSC)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复苏有利于提高初步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O-CPR技术控制心肺复苏(CPR)质量,以观察在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实施不同质量的CPR对复苏期间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18头体质量为(30±1)kg的北京长白猪麻醉后,右侧股静脉送入Swan-Ganz导管并连接爱德华VigianceⅡ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并放置电极到右心室,并分别行主动脉、右心房置管,连续记录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然后使用医用程控刺激仪电击致动物心博骤停,在室颤4 min后,将实验猪随机分为2组,标准CPR组和不标准CPR组,利用飞利浦HeartStart MRx监护仪/除颤器的O-CPR进行质量控制,监测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和回弹等.其中标准CPR组在复苏时进行标准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深度为38~51 mm,胸廓充分回弹;不标准CPR组按压频率和按压通气比不变,但是按压深度为标准按压的60%~70%,每次胸廓回弹均不完全.在按压和通气9 min后开始电除颤.在各个时间点监测心排血量(CO)、平均主动脉压(MAP)等,计算冠脉灌注压(CPP),监测动静脉血气并计算氧输送量(DO2)和氧耗量(VO2)等,记录复苏成功的实验猪头数.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y2检验和两个样本的t检验.结果 标准CPR组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成功率达90.9%,明显高于不标准者的28.6%(P=0.013),标准CPR组主要血流动力学指标CPP、CO、MAP高(P<0.05),全身血液氧合程度好,D02和VO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室颤心脏骤停猪模型中,应用规范化标准心肺复苏较不标准者能够明显提高CPP和CO2改善复苏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并可以提高DO2和VO2,对氧代谢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因此ROSC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心脏按压的论文,对心肺复苏(CPR)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国外资料显示,每10万人中有36~128人发生院外心脏性猝死,34%~86%的患者接受了CPR,其中恢复自主循环并送达医院者占17%~49%,复苏后住院患者中能够存活出院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占11%~48%。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化心肺复苏( CPR)流程,对CPR的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的影响。方法依据2010 CPR指南,制定细化CPR的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的CPR流程,缩短CPR过程中胸外按压中断时间。选择2012-08~2013-11间124例心脏骤停患者为试验组,实施细化的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CPR流程。选择2011-04~2012-07间122例心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CPR流程。对两组患者CPR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72 h生存率及28 d生存率、28 d神经功能预后CPC评分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PR的除颤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28 d生存率及28 d神经功能预后CPC评分各项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72 h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化CPR流程,可缩短CPR的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有效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连续胸外按压结合除颤对室颤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续胸外按压结合除颤对室颤猝死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 2005-02~2009-02室颤患者行除颤加连续胸外按压,而2001-06~2005-01收治的室颤患者行连续电除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与连续除颤者相比,连续性胸外按压加除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较高;除颤次数少;入院率增加;自主循环恢复所需时间缩短.结论 连续性胸外按压结合除颤可提高室颤猝死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