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消栓胶囊对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维脑路通加尼莫地平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消栓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两组均以14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D观测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消栓胶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4例。治疗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加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疗程均为1周。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起效时间、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临床治愈率治疗组为72.73%,对照组为45.4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起效时间〈24h治疗组38例,对照组20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急性眩晕发作,起效快,疗效较好,作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盂样庚 《西部中医药》2008,21(11):31-32
目的:观察定眩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纽35例采用维脑路通加尼莫地平为主的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纽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定眩汤,1剂/d,早晚分服。2组均治疗14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2.9%,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CD观测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定眩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16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和盐酸培他啶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一基底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的变化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32例(55.17%),有效率达96.55%,对照组痊愈17例(29.31%),有效率为86.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TCD显示治疗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峰值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快(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VBI性眩晕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调节作用。方法:75例颈性眩晕病人经颅彩色多普勒仪(TCD)检测,根据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为血流加快组和血流减慢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TCD数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流加快组治疗后血流减慢,血流减慢组治疗后血流增加,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观察组35例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5例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36%,对照组75.3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罗芳 《吉林中医药》2009,29(8):669-670
目的:观察具有益气作用的生脉注射液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舒血宁针联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用生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针治疗,对照组35例仅用舒血宁针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Vs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优于对照组的77.14%(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相应动脉Vs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相应动脉V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赖瑜梅 《河北中医》2009,31(12):1832-1833,184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和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和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方芎蝎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和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VB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注射用盐酸川芎嗪1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芎蝎胶囊2.5g,每日3次口服。2组均15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TCD)探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收缩峰流速(Vp)和舒张末期流速(Vd)。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率60.0%,总有效率86.7%,2组总有效率、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BA的Vp和Vd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且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芎蝎胶囊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韩桂华 《四川中医》2005,23(8):54-5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均治疗20天后做疗效统计。结果:治疗组96例,痊愈58例。显效25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对照组40例,痊愈20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腹针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推广一种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方法:将72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均进行症状和功能评估,同时分别检查头颅多普勒(TCD),观察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主要症状和功能前后改善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2疗程后,两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有明显改善,其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本法在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的同时,使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提高了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调手法配合头面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9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采用颈椎推拿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药物加颈牵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近期和远期疗效,X线摄片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的检查变化。结果:近期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为23.6%、96.4%;对照组为14.3%、73.8%,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2疗程时VA、BA的VS、VD、Vm、PI值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X线摄片上寰枢关节紊乱改善率治疗组为85.7%,对照组为43.2%,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6月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2.1%;对照组6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椎微调手法配合头面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纠正寰枢关节紊乱的作用,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增大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舒缩功能,加强血管顺应性,减少脑血管阻力,促进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软组织松解埋线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软组织松解与皮下埋线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观察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与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与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愈显率治疗组为82.5%,对照组为56.3%,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LVA、RVA与BA的平均血流速度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01)。半年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为12.1%,对照组为37.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穴位软组织松解埋线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与脑部供血情况,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调整肌松复合手法加口服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性眩晕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调整肌松复合手法加口服止眩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83.o%,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控制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眩晕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LAV、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LAV、RV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整肌松复合手法加口服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采用灯盏花素联合桂哌齐特治疗,对照组96例采用桂哌齐特加用碳酸氢钠治疗,治疗7d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脑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脑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但治疗组在疗效上更为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灯盏花素联合桂哌齐特治疗能更好地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及临床症状,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红花和丹参注射液在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中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4例临床诊断明确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红花治疗组(n=50)和丹参治疗组(n=44),以14天为一疗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及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1)红花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丹参治疗组的68.2%(P〈0.05);红花治疗组的愈显率为68.0%,优于丹参治疗组的45.5%(P〈0.05)。(2)红花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花治疗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丹参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红花治疗组优于丹参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颈部肌群的综合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使用益气养血活血中药(八珍汤加减)加Thera—Band渐进式弹性阻力带的运动康复训练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牵引加口服眩晕宁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头颈活动度、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变化情况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6.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周痊愈24例,占47.06%,对照组2周内痊愈7例,占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得以改善。组间比较,左右侧屈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均得以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8.70%,低于对照组的14.71%。结论:益气养血活血的中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在减轻眩晕和颈部胀痛不适症状、改善头颈活动度和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牵引疗法;特别在降低复发率方面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申保国 《新中医》2011,(12):32-33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给予自拟益气化瘀方口服,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18天后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诊断仪检测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68.52%,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19.
六味地黄汤治疗眩晕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湘凤  严寒 《山西中医》2006,22(2):15-15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眩晕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并设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32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24倒,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天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8例自拟通天定眩汤治疗,对照组52例用尼莫地平、西比灵治疗,两组均10天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38%、对照组71.15%,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天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