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 3,NT3)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保护作用。方法80只雄性杂色豚鼠按区组随机分为非噪声组(n=20)和噪声暴露组(n=60),噪声暴露组又分为生理盐水组(n=20)、L-NAME组(n=20)、L-NAME+NT3组(n=20)。L-NAME组和L-NAME+NT3组动物在噪声暴露(4kHz倍频程、声压级115dB,5h)之前2d和噪声暴露前30min给予L-NAME 10mg/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动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NT3(10μg/ml)在噪声暴露前4d经微量渗透泵(200μl,0.5μl/h)输入到L-NAME+NT3组动物的右侧耳蜗鼓阶,持续到噪声暴露后10d。噪声暴露前和暴露后10d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暴露后3d测试耳蜗组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最后一次ABR测试后计数耳蜗毛细胞的存活率。结果无噪声暴露组动物无明显的听力改变和毛细胞缺失;生理盐水组动物的ABR阈移、毛细胞缺失率及耳蜗组织NO水平均高于L-NAME组和L-NAME+NT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L-NAME组相比,L-NAME+NT3组豚鼠的ABR阈移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耳蜗组织NO水平和毛细胞缺失率差异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0.197及P=0.095)。结论与单独给予L-NAME相比,联合使用NT3可以更大程度减轻噪声对豚鼠耳蜗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耳蜗干细胞移植治疗噪声性聋豚鼠和药物性聋豚鼠模型的效果。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纯白红目豚鼠120只,建立噪声性聋模型耳蜗干细胞移植组、噪声性聋模型空白对照组、药物性聋模型耳蜗干细胞移植组、药物性聋模型空白对照组,每组30只;向噪声性聋模型耳蜗干细胞移植组和药物性聋模型耳蜗干细胞移植组耳蜗分别注入耳蜗干细胞悬液10μl,向噪声性聋模型空白对照组和药物性聋模型空白对照组耳蜗分别注入10μl 生理盐水。于术后7、28、56 d 进行 ABR 检测并进行免疫荧光观测 Nestin 阳性细胞数和 MyosinⅦA阳性细胞数。结果在噪声性聋和药物性聋耳蜗干细胞移植组的耳蜗鼓阶处观测到 Nestin 阳性细胞和 MyosinⅦA 阳性细胞,但噪声性聋干细胞移植组的 Nestin 阳性细胞和 MyosinⅦA 阳性细胞数量多于药物性聋干细胞移植组;耳蜗干细胞移植后噪声性聋和药物性聋组 ABR 反应阈均下降,但术后28天和56天噪声性聋干细胞移植组ABR 阈值分别为52.61±5.14和40.39±4.59 dB SPL,低于药物性聋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为66.39±4.77和60.41±4.17 dB SPL)。结论耳蜗干细胞移植对于噪声性聋豚鼠模型的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性聋豚鼠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EX)加氨茶碱(amionophylline ,AMI)治疗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豚鼠急性听力损失的疗效及耳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的表达,探讨治疗中 HDAC2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健康白色豚鼠,其中10只为对照组,仅双耳鼓阶注入5μl人工外淋巴液(artificial perilymph ,AP)(AP组);其余40只鼓阶注入5μl(5 mg/ml)的LPS后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模型组(LPS组),无其他处理;LPS+DEX组:术前30 min及术后24小时腹腔注射DEX 1 mg/kg ;LPS+AMI组:术前30 min及术后24小时腹腔注射AMI 20 mg/kg ;LPS+DEX+AMI组:术前30 min及术后24小时腹腔注射AMI 20 mg/kg及DEX 1 mg/kg。所有动物给药前及鼓阶注射术后48小时行ABR检测后取耳蜗,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耳蜗基底膜铺片及耳蜗组织冰冻切片中HDAC2的分布及空间定位,用ELISA法测定耳蜗组织中HDAC2的含量。结果 LPS组鼓阶注射LPS后48小时全频听力损失,由低频向高频逐渐加重;LPS+DEX组及LPS+ AMI组16、32 kHz ABR阈移较LPS组改善明显(<0.05),LPS+DEX+AMI组各频率ABR阈移均低于LPS+DEX组(P<0.05),以16 kHz处最显著(P<0.01)。耳蜗基底膜铺片及耳蜗冰冻切片免疫染色结果表明HDAC2广泛分布于耳蜗中,且主要存在于胞核内。8、16、32 kHz ABR阈移与耳蜗内HDAC2的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 AMI可提高豚鼠耳蜗HDAC2的表达,HDAC2可改善治疗中GC抵抗,对提高GC治疗L PS导致的急性听力损失的敏感性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三种抗真菌药物-氟康唑、联苯苄唑、制霉菌素-的耳毒性。方法1.分别探索三种药物的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和10%的致死浓度(LC10);2.每种药物分别选取LC10、MNLC、1/3 MNLC和1/10 MNLC四个浓度进行研究。利用荧光立体显微镜和解剖显微镜观察并分析斑马鱼平衡囊、躯体形态及毛细胞数量的改变。5μg/mL的庆大霉素为阳性对照组,0.1%DMSO为阴性对照组,养鱼用水为空白对照组。结果1.氟康唑、联苯苄唑、制霉菌素三种药物的MNLC分别是653.8μg/mL、0.37μg/mL和10.5μg/mL。LC10分别是705.4μg/mL、0.52μg/mL和11.8μg/mL。2.三种药物均能导致斑马鱼平衡囊形态改变及身体屈曲。在LC10、MNLC、1/3 MNLC和1/10 MNLC四种浓度下,氟康唑组斑马鱼毛细胞损伤率分别为99%、95%、30%和28%;联苯苄唑组分别为94%、87%,、63%和49%;制霉菌素组分别为99%、89%、83%和25%。庆大霉素组斑马鱼毛细胞损伤率为55%。当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三种抗真菌药物均具有斑马鱼耳毒性,导致斑马鱼平衡囊形态发生改变并导致斑马鱼身体屈曲。三种药物均导致斑马鱼毛细胞数量的减少,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川芎嗪基于Keap1/Nrf2通路对顺铂致聋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B组)与模型组(M组),M组大鼠腹腔注射顺铂4 mg·kg-1·d-1构建药物性聋模型后,将B组与M组各自再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BC组),空白+川芎嗪组(BC+TMP组),模型对照组(MC组),模型+川芎嗪组(MC+TMP组)。BC+TMP组和MC+TMP组腹腔注射川芎嗪140 mg·kg-1·d-1,BC组和M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连续2周。行ABR检测后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耳蜗组织中Keap1、Nrf2、p-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耳蜗组织中Keap1、Nrf2、Keap1/Nrf2共表达水平。结果 M组大鼠ABR阈值明显高于B组(P<0.05),M组大鼠耳蜗毛细胞出现大量溶解破坏等病理改变;MC+TMP组ABR阈值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5-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对庆大霉素所致豚鼠耳毒性的听功能及耳蜗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豚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庆大霉素组和PDE5抑制剂组,每组各12只;其中空白对照组未给予特殊处理,庆大霉素组和PDE5抑制剂组给予连续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20 mg·kg-1·d-13周后,庆大霉素组继续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 ml·kg-1·d-1,PDE5抑制剂组给予腹腔注射他达那非(选择性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2 mg·kg-1·d-1,均连续给药4周后,分别测试庆大霉素给药前1天、庆大霉素给药后3周、给药生理盐水和他达那非后1、2及4周三组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及波Ⅰ潜伏期,扫描电镜观察生理盐水和他达那非给药4周后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在庆大霉素给药3周后,PDE5抑制剂组与庆大霉素组ABR阈值及波Ⅰ潜伏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及延长(均为P<0.01),PDE5抑制剂组与庆大霉素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予他达那非干预1、2、4周时,PDE5抑制剂组ABR阈移及波Ⅰ潜伏期均小于庆大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用药4周后扫描电镜观察,庆大霉素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听毛紊乱、融合及缺失;而PDE5抑制剂组耳蜗病变较轻,听毛仅有轻微倒伏、融合现象。结论PDE5抑制剂能够减轻庆大霉素所致豚鼠耳蜗毛细胞损害,对庆大霉素引起的听力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通窍中药复方对庆大霉素(gentamicin,GM)耳中毒小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反应阈及耳蜗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c factor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16耳)。空白对照组正常喂养,GM+中药组(补肾活血通窍中药复方分为高、中、低三个浓度组)及GM4-生理盐水组每天腹腔注射GM100mg/kg,连续15天,腹腔注射GM第一天起GM+中药各组分别灌服高、中、低浓度中药复方汤剂,GM+生理盐水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连续20天,灌胃结束后测试ABR反应阈,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耳蜗组织中NT-3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M+生理盐水组及GM+低浓度中药组ABR波Ⅲ反应阈显著升高(P〈0.01),耳蜗NT-3蛋白含量下降(P〈0.01);GM+高、中浓度中药组ABR波Ⅲ反应阈升高,耳蜗NT-3蛋白含量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中浓度补肾活血通窍中药复方可显著减轻GM所致的小鼠耳蜗NT-3含量降低和ABR反应阈升高的程度(P〈0.01),从而有效减轻GM对小鼠的耳毒性。  相似文献   

8.
顺铂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毒性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法观察顺铂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16只豚鼠随机均分为2组。顺铂组连续5天腹腔注射顺铂2mg/kg/d;对照组连续5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g/kg/d;用药前后测试听力,处死动物后制作耳蜗标本,透射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法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的表达。结果ABR:顺铂组听力下降明显,阈值显著升高(P<0.01)。透射电镜观察:顺铂组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细胞器损伤严重,核变形,线粒体肿胀,大量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增多,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增厚;对照组螺旋神经节细胞核无变形,核仁基本居中,线粒体结构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顺铂组螺旋神经节有iNOS阳性反应显色,灰度值降低,iNOS活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顺铂可致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并呈iNOS阳性表达,导致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顺铂诱发C57小鼠感音神经性聋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4组,A组:耳蜗圆窗龛生理盐水给药5μL;B组:耳蜗圆窗龛顺铂给药5μL(1mg/mL);C组:经鼓膜中耳腔顺铂给药10μL/d×5d(1mg/mL);D组:腹腔注射顺铂6mg/(kg·d)×5d。用全频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测4个组动物的听觉反应阈为指标,以动物各频率听觉反应阈上升≥10dB定为听力减退,并通过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用药后毛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A、C、D组ABR反应阈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B组小鼠顺铂用药后48h全频程ABR反应阈均升高(P<0.05),且毛细胞出现损伤、脱落,其损伤从顶回到底回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外毛细胞较内毛细胞损伤严重。结论 圆窗龛给药途径是建立顺铂诱发C57小鼠耳聋模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对乙酰氨基酚对小鼠听觉的影响。方法:健康7周龄C57小鼠40只,雌雄不分,随机分为4组:对乙酰氨基酚低剂量组(150mg/kg)、中剂量组(300mg/kg)、高剂量组(600mg/kg)及空白对照组(2ml生理盐水)。每组10只。观察每组于喂药第0、2、4、9天ABR反应阈,通过免疫荧光法观测耳蜗基膜毛细胞形态学改变,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耳蜗内淋巴液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结果:对乙酰氨基酚灌胃30min后,检测小鼠耳蜗内淋巴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内淋巴中药物浓度与灌服剂量相关。对乙酰氨基酚各组随给药时间延长ABR听阈增高,中、高剂量组给药后9d的平均阈值分别为(44.75±16)dB、(50.00±11.00)d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灌服时间的延长,对乙酰氨基酚各组的免疫荧光镜显示内、外毛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血迷路屏障进入内耳,服用一定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可造成小鼠听力损伤。  相似文献   

11.
水杨酸钠对噪声性听力损失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水杨酸钠能否减轻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方法 将 3 6只健康且耳廓反射正常的花色豚鼠随机分为水杨酸钠实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水杨酸钠对照组和噪声暴露组。噪声暴露采用 10 5dBSPL的 4kHz窄带噪声下暴露 2h ,连续 5d。水杨酸钠给药为每天 0 5g/kg体重连续10d。由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 ,连续测试其阈值 ;而后取动物双侧耳蜗荧光染色后光镜下行毛细胞计数和形态学观察。结果 ABR阈值测试显示 ,实验组动物在噪声暴露结束后 2 4h的听力略好于对照组 ;形态学观察表明 ,实验组细胞核异常数据低于对照组。结论 水杨酸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拮抗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及保护耳蜗毛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α—硫辛酸对庆大霉素所致大鼠耳毒性损害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效抗氧剂α-硫辛酸是否对庆大霉素所致的大鼠耳蜗毒性有防护作用.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庆大霉素(GM)组、α-硫辛酸(α-LA)+庆大霉素(GM)组及正常对照组,GM组每日腹腔注射GM100mg/kg;GM+α-LA组每日同时腹腔注射GM100mg/kg和α-LA注射液10mg/kg;正常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0mg/kg.3组皆连续用药10d,用药前后测试DPOAE.最后将动物处死,取听泡,观察毛细胞形态.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POAE停药后,GM+α-LA组DPOAE幅值有轻度降低;GM组DPOAE幅值明显降低; 2组用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GM+α-LA组大鼠听功能受损程度明显轻于GM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用药前后DPOAE幅值及形态学无明显变化.形态学观察:给药后GM组耳蜗底回外毛细胞均有较重损伤,前庭毛细胞空泡样改变,纤毛倒伏缺失明显.GM+α-LA组耳蜗底回外毛细胞损伤明显减轻,前庭毛细胞散在缺失.正常对照组耳蜗底回外毛细胞和前庭毛细胞基本正常.结论 在使用GM的同时联合应用α-LA可有效减少GM对大鼠的内耳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试听性脑干反应和复合动作电位评估石杉碱甲对D-半乳糖致老年性聋大鼠听觉功能的改变。方法出生后3~4 W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用5%D-半乳糖(200 mg/kg)行颈背部皮下连续注射8 W制备大鼠老年性聋模型;干预组用5%D-半乳糖(200 mg/kg)和石杉碱甲(0.1 mg/kg)行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空白组作为对照。用药前、后分别检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以检测听觉敏感性;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potential,CAP)测试耳蜗输出幅度;以成对短声(pair clicks)为时间紧张性刺激,通过各CAP2/CAP2(20 ms)比值与短声间隔的关系函数反映耳蜗时间分辨能力。β-半乳糖苷酶染色下丘衰老细胞。结果 3组动物用药前后ABR阈值无明显改变(P>0.05);和模型组相比,干预组8kHz下80 dBSPL时ABRⅢ波潜伏期、I~V波间期缩短,提示听觉信号从外周到中枢的传入时间减少;以成对短声CAP响应所代表的耳蜗时间分辨力干预组高于模型组,但仍低于对照组;模型组下丘衰老细胞密度最高,干预组次之,对照组最少。结论石杉碱甲可以提高D-半乳糖致老年性聋大鼠与言语识别相关的听觉处理能力,为临床寻找改善老年患者听觉功能药物提供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噪声性聋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 18只白化雄性豚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单纯噪声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噪声+葛根素组每日腹腔注射葛根素150 mg/kg,空白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三组动物均持续给药10日。单纯噪声组和葛根素组于给药第3日给予噪声刺激,噪声模式采用4 kHz纯音,强度128 dB SPL,时间6小时。并于实验第1、4、7、10日分别对各组豚鼠进行ABR检测。10日后随机抽取各组豚鼠进行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组化染色、硝基自由基含量测定。结果三组豚鼠噪声刺激前ABR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第4、7、10日时,噪声+葛根素组ABR反应阈较单纯噪声组显著降低(P<0.01),但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耳蜗基底膜铺片结果显示,单纯噪声组外毛细胞缺失率约72.65%,噪声+葛根素组外毛细胞缺失率约21.48%,空白对照组外毛细胞无缺失。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显示,噪声+葛根素组的硝基自由基表达较单纯噪声组弱,但比空白对照组强。结论葛根素对噪声性聋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以减少听力下降的幅度,降低毛细胞损伤的比例,但不能完全逆转噪声所致的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是否可以保护耳蜗毛细胞免受庆大霉素引起的耳毒性损害。方法 10只听力正常豚鼠被用于本实验。向每只动物右耳的圆窗龛放置小块明胶海绵(0.3mm3)并注入10μl丁酸钠(100mg/ml)溶液,左耳圆窗龛内置放的明胶海绵则注入10μl人工外淋巴液作为对照。手术后第三天开始按照每公斤体重200mg的剂量每天一次性对豚鼠肌肉注射庆大霉素,连续用药5天。在停药后第3天检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常规制备全耳蜗基底膜铺片结合鬼笔环肽染色,对全耳蜗毛细胞进行计数并制备全耳蜗毛细胞图。结果圆窗龛置放丁酸钠溶液组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阈值比圆窗龛置放外淋巴液组低,两组资料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圆窗龛置放丁酸钠溶液组的耳蜗毛细胞缺失程度比圆窗龛置放外淋巴液组轻。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对庆大霉素导致的豚鼠耳聋和耳蜗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依达拉奉对豚鼠耳蜗急性声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豚鼠耳蜗急性声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白色红目雌性豚鼠随机分为6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置,单纯检测听功能和耳蜗自由基含量;B组:鼓室注射生理盐水;C组:鼓室注射依达拉奉;D组:单纯噪声暴露;E组:噪声暴露+静脉注射依达拉奉;F:噪声暴露+鼓室注射依达拉奉.D、E、F组在声压级125 dB的稳态噪声暴露前2 d及暴露2 h后即刻、2、6、12、24、48和72 h检测听功能和耳蜗自由基含量.听功能检测为听性脑干反应(ABR),自由基检测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技术.比较各组动物在不同时间点ABR阈移及自由基含量的变化.结果 急性声损伤后豚鼠ABR阈值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后72 h仍未恢复正常.鼓室注射依达拉奉可使阈值下降约10 dB,而静脉注射则无此作用.空白对照组豚鼠耳蜗自由基值为21.68(cm/g),急性声损伤后耳蜗自由基含量明显增加,在噪声暴露后2 h达峰值,至观察结束时仍未恢复正常.静脉注射依达拉奉组对噪声损伤后耳蜗自由基生成未见明显抑制作用,而鼓室注射组则可明显抑制自由基产生.结论 经鼓室局部应用依达拉奉,对豚鼠急性声损伤后的耳蜗听觉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有效清除局部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观察短期铅暴露对成年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的影响。方法将24只听力正常的成年黑目花色豚鼠随机分为4组(A、B、C、D组,每组6只),分别用含醋酸铅浓度为2 mmol/L的铅水进行喂养0、15、30及60 d,所有动物均在实验结束时测试双耳ABR并断头采血检测血铅浓度。结果各组动物的血铅浓度分别为A组(58.91±7.76)μg/L、B组(659.00±62.71)μg/L、C组(733.00±68.96)μg/L、D组(701.80±54.75)μg/L。各组动物由click诱发的ABR阈值分别为A组(25.91±3.75)dB SPL、B组(23.57±5.56)dB SPL、C组(26.88±5.94)dB SPL、D组(25.63±5.00)dB SPL,各组动物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0 dB SPL 的click声刺激下,随着铅暴露时间的延长,I波潜伏期出现延长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d及60 d与对照组相比,III波振幅出现减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期铅暴露(2个月内)对成年豚鼠ABR阈值无明显影响,但铅暴露时间超过30 d,从耳蜗传导到中脑的听觉信号强度开始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小鼠模型经口途径给予经热处理及酶裂解的肠球菌faecalis FK-23菌株(lysed Enterococcus faecalis FK-23,LFK),观察对血清IL-12水平的影响,探讨LFK对实验性AR的抗变态反应作用。方法 BALB/c小鼠75只,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LFK干预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OVA腹腔注射及鼻腔激发建立小鼠AR模型,阴性对照组小鼠采用生理盐水代替OVA进行腹腔注射及滴鼻。用益生菌提取物LFK 0.5mL(60mg)对AR小鼠模型进行灌胃,共计21d;阳性和阴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 0.5mL代替LFK灌胃处理。第22天取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12水平。结果 血清IL-12水平阳性对照组较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LFK干预组较阳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但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仍明显降低(P<0.001)。结论 肠球菌属益生菌提取物LFK对细胞因子IL-12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推测其与抗变态反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神经分化因子NeuroD在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顺铂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Real-TimePCR技术,观察耳蜗螺旋神经元损伤1d、3d、5d后NeuroD的表达变化。正常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5ml/kg,1次/d,腹腔注射,连续5d),用药1d组(顺铂5mg/kg,腹腔注射),用药3d组(顺铂5mg/kg,1次/d,腹腔注射,连续3d),用药5d组(顺铂5mg/kg,1次/d,腹腔注射,连续5d),每组8只,建立顺铂耳毒性模型。采用Real-Time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不同时间螺旋神经元NeuroD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顺铂耳毒性大鼠模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神经分化因子NeuroD在耳蜗螺旋神经元中呈动态变化。NeuroD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用药1d及3d组分别为2.17±0.39、1.15±0.20及7.02±0.69、2.42±0.40,与对照组及用药5d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结论 NeuroD在用药1d后开始增加,3d后达到高峰,5d后下降;在用药早期有一过性表达增强,后期表达下降同时听力损失明显。表明NeuroD可能参与顺铂损伤螺旋神经元后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金钠多对耳蜗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身及局部应用金钠多对豚鼠耳蜗微循环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耳蜗微循环紊乱所致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96只豚鼠随机分为圆窗膜用药组(40只)和静脉用药组(56只)。圆窗膜用药组又分为对照组(7只)、3.5g/L组(18只)、0.35g/L组(7只)和0.035g/L组(8只);静脉用药组又分为对照组(8只)、2.8mg/kg组(12只)、3.5mg/kg组(15只)、3.85mg/kg组(10只)和4.2mg/kg组(11只)。圆窗膜用药组直接将药液或对照液2μ1滴于圆窗龛;静脉用药组将药液或对照液经微泵均匀输入颈外静脉。采用激光多普勒流量仪(LDF)监测耳蜗血流量(CBF),用压力传感器及前置放大器记录平均动豚血压(MABP),经A/D转换器同步输入计算机,供统计、分析。结果:圆窗膜用药组中,对照组和0.035g/L组CBF无明显变化;3.5g/L组CBF下降4.95%,0.35g/L组CBF下降4.75%,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MABP各组均无明显变化。静脉用药组中,对照组及2.8mg/kg组CBF无显著性变化。3.5mg/kg组、3.85mg/kg组和4.2mg/kg组CBF分别增加4.53%、5.21%及6.65%,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且CBF变化与给药剂量之间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3.85mg/kg组MABP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各组MABP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静脉使用金钠多,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CBF;静脉用药与圆窗膜用药途径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