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1996—2015年杭州市西湖区疟疾疫情流行特征。方法对西湖区1996—2015年疟疾报告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6—2015年西湖区报告疟疾58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53/10万,无死亡病例和暴发疫情。其中间日疟38例、恶性疟17例、卵形疟2例、三日疟1例;男性占87.93%;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占82.76%;职业以学生、境外务工和民工为主,占67.24%。蚊媒监测发现存在传播疟原虫的中华按蚊,6—8月为蚊密度高峰季节。本地病例7例(12.07%),均为间日疟;输入病例51例(87.93%)。除1999年和2005年外,其余每年均有发病报告,主要集中在5—10月。自2009年后全区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2011年后无省外输入病例报告,所有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结论 1996-2015年西湖区4种疟疾均有报告,以境外输入感染为主,应加强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浙江省余姚市2005-2017年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消灭疟疾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来自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2005-2017年余姚市疟疾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7年余姚市共报告疟疾病例178例,包括本地病例13例,国内其他地区输入性病例153例,境外输入12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40/10万,发病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65.159,P<0.001);间日疟168例、恶性疟9例、三日疟1例;发病以10~39岁人群为主,占70.22%;男性发病率(1.75/10万)高于女性(1.0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1,P<0.01);境外输入性病例来源地为非洲和东南亚,分别占境外输入病例的83.33%、16.67%。讨论余姚市输入性疟疾来源由国内高疟区转变为非洲及东南亚,输入性疟疾为目前防控工作重点,需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永康市疟疾流行特征,为制订和实施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永康市2005-2012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共报告疟疾67例,疟疾发病率从2.37/10万下降到0.35/10万;67例疟疾病例呈散在分布,其中间日疟52例,恶性疟15例;67例病例中输入性占86.57%(58/67).2005-2008年疟疾发病时间集中在7月9日-9月16日;2009-2012年疟疾病例分布不具有季节性.病例主要集中在青壮年,本地人口外出感染者以务工及经商为主,占86.67%.结论 永康市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疟疾发病特点从外来输入感染为主转变为本地人口外出感染为主,从流行季节为主转变为无明显季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湖州市疟疾流行状况及消除疟疾防制历程,总结防制经验。方法根据1950—2015年湖州市疟疾防制资料,对防制工作各阶段采取的措施与实施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湖州市近60年先后出现1954—1955年、1962—1963年和70年代初三次较大规模的疟疾流行,其中1963年发病率最高,为13 981.76/10万。随着疟疾规范治疗(包括抗复发治疗)措施的实施和防蚊设施的改善,70年代起湖州市疟疾年均发病率逐步下降,主要原因是嗜人按蚊消失以及居民防蚊设施改善。1980—1989年湖州市设立15~30个乡镇为疟疾纵向监测点,村庄覆盖率达70%以上,1989年通过基本消灭疟疾考核。1990—2009年年均发病率为0.37/10万,其中输入性病例占48.95%。2010年后,湖州市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0—2015年,湖州市无当地感染病例及输入继发病例发生,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结论湖州市在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的疟疾防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应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及时有效地处置输入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厦门市疟疾发病动态,探索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策略和措施。方法对厦门市1950—2015年疟疾发病和蚊媒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经过几代人60多年努力,厦门市受疟疾威胁人口减少,疟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上消除了恶性疟和间日疟在本地流行,疟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999年起连续17年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发病率1/10万以下)。2002年起连续14年只发生输入性疟疾病例。2002年起未捕到疟传主要媒介微小按蚊。2015年取得消除疟疾达标市。结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有效控制疟疾传染源;加强传播蚊媒综合防制阻断疟疾传播,可有效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荆门市沙洋县1995-2014年疟疾疫情,为修定消除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5-2014年疟疾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年来累计报告疟疾584例,年发病率为0.48/万;疟疾发病率已从1997年2.31/万下降到2010年0.02/万,2011-2014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病例中本地疟疾占98.46%,输入性疟疾占1.54%;其中间日疟占99.14%,输入性恶性疟占0.86%;男性患者占64.56%,男女比为1.82﹕1;30~59岁年龄组发病占58.56%;农民占75.17%。疟疾流行期(1995-1998)本地病例呈点状、带状、片状分布,控制期(2000-2010)呈点状散在分布,消除期(2011-2014)为输入性疟疾散在分布。结论荆门市沙洋县疟疾已从控制走向消除,输入性疟疾逐年呈上升态势,提高对输入疟疾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杭州市消除疟疾前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消除疟疾后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6年杭州市报告的疟疾病例资料,比较消除疟疾前(2005—2010年)和消除疟疾后(2011—2016年)疟疾病例的三间分布、感染来源和感染疟原虫种类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主要传播媒介消长情况。结果消除疟疾前报告疟疾340例,年均发病率为0.16/10万;消除疟疾后报告227例,年均发病率为0.25/10万。消除疟疾前本地病例报告39例,占11.47%;消除后无本地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消除疟疾前后比较,疟疾病例中男性比例由67.65%增至89.87%;18~60岁人群比例由75.88%增至96.04%;儿童/学生比例由17.35%降至7.49%;消除疟疾前发病时间分布为7—10月,消除疟疾后发病高峰无明显季节性;病例报告地区由郊区(县)报告为主(55.88%)变为主城区报告为主(81.06%);感染来源地由国内周边省份为主(77.94%)变为境外输入为主(99.12%);感染疟原虫种类由间日疟为主(88.24%)变为恶性疟为主(71.81%)。媒介监测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消除疟疾前后中华按蚊平均密度分别为10.0和5.0只/(人·夜)。结论杭州市消除疟疾后,疟疾病例以境外输入性为主,往返境外地区的18~60岁男性是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建德市1999—2017年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疟疾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建德市1999—2017年疟疾年报表、"三热"病人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分析疟疾流行季节、地区、人群分布特征及感染来源等。结果 1999—2017年建德市共报告疟疾70例,年均发病率为0.73/10万;间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分别占81.43%、15.71%和2.86%;死亡1例,为恶性疟。本地病例40例,占57.14%,均为间日疟,发病集中在5—10月,以20~59岁农民为主;其中2004年发生一起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居民点状暴发流行,持续5年,累计报告32例,占本地病例的80.00%。输入性病例30例,占42.86%,以外出务工感染为主,2012年前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国内高疟区和东南亚,2012年后主要来自非洲。中华按蚊是建德市唯一传疟媒介,叮人率平均为11.00只/(人·夜)。结论建德市输入性疟疾病例增多,主要来源地从国内高疟区和东南亚转变为非洲;本地中华按蚊密度较高,仍需警惕本地疟疾病例的暴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青神县疟疾流行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媒介按蚊密度调查和分类鉴定等.结果 2005 - 2010年全县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4.71/10万、9.12/10万、3.04/10万、1.01/1Y0万、0.50/10万、1.01/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58例,其中本地病例3例(5.17%),输入性病例55例(94.83%),2006年后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媒介按蚊密度较低,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结论 今后应加大监测工作力度,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输人性疟疾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郴州市疟疾流行特征及监测效果,为疟疾防治和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郴州市2003-2012年疟疾流行病学及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郴州市2003-2012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9/10万,死亡1例,无暴发疫情;其中间日疟24例(58.54%),恶性疟15例(36.58%),三日疟2例(4.88%);本地病例4例(9.76%),输入性病例37例(90.24%),93.33%(14/15)的恶性疟病例均由非洲输入;发热患者血检107 975人次,阳性率为3.43/万,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和确诊率均为100%;传疟媒介主要以中华按蚊为主(86.04%),蚊密度高峰出现在7-8月.结论 郴州市基本消除疟疾后,疟疾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在今后的疟疾防治和消除工作中,应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和发热患者血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5-2009年安徽省合肥市疟疾的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借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疟疾发病的统计数据,对合肥市2005-2009年疟疾的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借助合肥市统计信息公众网对收集的气象资料进行多元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合肥市2005-2009年共报告疟疾41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57/10万,发病高峰为2007年,发病率为2.05/10万;发病存在季节性特点,时间主要集中在7~10月份;414例报告病例中男性293人,女性121人,男女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39/10万和1.0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0,P=0.001);发病以21~40岁人群病例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7.6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23.91%);月均气温与疟疾发病数呈正相关(r=0.73,P〈0.001),相对湿度与疟疾月均发病数呈正相关(r=0.38,P=0.002),2个月之前的降雨量与月均发病数相关(r=0.56,P〈0.001)。结论合肥市疟疾的流行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性别差异。在流行季节应大力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减少感染机会,控制疟疾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A double-blind, community-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was conducted in a rural area of The Gambia between June and December 1999 to test whether a reduction in the infectious reservoir can reduce malaria transmission. Overall 14,017 (85%) individuals living in the study area were treated with either placebo or sulfadoxine-pyrimethamine (SP) combined with a single dose of artesunate (AS). Following the mass drug administration (MDA) 1375 children aged 6 months to 10 years were kept under surveillance for clinical malaria in 18 villages throughout the 1999 malaria transmission season. During a 20-week surveillance period 637 episodes of malaria were detected. The mean incidence rate was 2.5/100 child-weeks in the placebo villages, and 2.3/100 child-weeks in villages that received SP + AS. The mean rate ratio, adjusted for individual and village-level covariates, was 0.91 (95% CI 0.68-1.22, P = 0.49). During the first 2 months of surveillance, the malaria incidence was lower in treated villages. After 2 months the incidence was slightly higher in the MDA group but thi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verall, no benefit of the MDA could be detected. The reason for the absence of an impact on malaria transmission is probably the very high 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of malaria, and the persistence of mature gametocytes, which are not affected by AS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贵州省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确保2020年贵州省消疟任务完成及消疟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9-2018年贵州省疟疾疫情数据及个案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流行概况、疟疾分型、三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 (1)流行概况:2009-2018年贵州省共报告疟疾病例1581例,年平均发病率0.4237/10万,死亡1例,为实验室确诊本地病例(未分型),自2012年起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报告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疟疾分型:2009-2011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417例,其中间日疟837例(59.07%)、恶性疟21例(1.48%)、疟疾(未分型)559例(39.45%);自2012年起所有疟疾病例均能得到实验室确诊,2012-2018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64例,其中间日疟44例(26.83%)、恶性疟99例(60.37%)、卵形疟14例(8.54%)、三日疟4例(2.44%)、混合感染3例(1.83%),疟疾病例报告种类呈现多样性。(3)三间分布:①时间分布:2009-2018年各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2009-2011年病例报告呈急剧下降趋势,以7-12月为主,8-9月达最高峰;2012-2018年病例报告保持较低水平(发病率均低于1/10万),并呈水平波动趋势,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②地区分布:2009-2018年全省10个市(自治州)中除贵安新区外,均有病例报告,2009-2011年病例报告数前三位为黔南、黔东南、黔西南,2012-2018年病例报告数前三位为贵阳、遵义、毕节。③人群分布:2009-2011年疟疾发病男女性别比2.20:1,各年龄组均有,年龄集中在15~44岁组,其次45~65岁组,职业以农民、学生、民工为主;2012-2018年疟疾发病男女性别比12.67〖DK〗∶1,年龄仅15~44岁和45~65岁组,职业以工人、农民、民工为主。结论 贵州省已进入消除疟疾巩固阶段,疟疾的流行特征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加强输入性病例的传播风险监测,及时调整疟疾防控工作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the ICT malaria Pf/Pv test for vivax malaria diagnosis in Bel m, Amazon region, Brazil. The results of blood malaria parasites examination using an immunochromatography test were compared with thick blood film (TBF) examination. It was also evalua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test storaged at thre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25 degree C, 30 degree C, and 37 degree C) for 24 hours before use. Overall sensitivity of ICT Pf/Pv was 61.8% with a specificity of 100%,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100% and 71.8%, respectively and accuracy of 80.6%. The test sensitivity was independent of the parasite density. This test needs to be further reviewed in order to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for P. vivax malaria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疟疾流行及基本消灭疟疾后的防治效果 ,为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历年疟疾防治资料 ,进行疟疾病原学、免疫学和昆虫学监测 ,处理疟疾疫点。结果  2 0世纪 5 0年代居民原虫率最高达83 .8% ,发病率达 82 98.92 /10万。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查治 ,疟疾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1977年降至 6.3 6/10万。 1987年经湖南省卫生厅考核 ,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87~ 2 0 0 2年发热病人血检 5 742 6例 ,查出疟原虫阳性 15 63例 ,其中间日疟 15 3 8例 ,恶性疟 2 3例 ,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 1例 ,三日疟 1例。 1987~ 2 0 0 2年疟疾年发病率 0 .0 4/10万~6.72 /10万 ,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输入性疟疾占总病例数的 94.2 8% (15 15 /160 7)。通过对现症病人根治 ,结合流行季节周围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工作 ,未发现二代病例和健康带虫者。结论 郴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病例以输入性为主 ,但不能排除本地还有疟疾传播。在今后的疟疾防治工作中 ,应加强对进入高疟区回归人群的监测 ,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宁波市鄞州区疟疾基本消灭后期的流行特征,为现阶段疟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鄞州区2001-2010年疟疾疫情与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鄞州区2001-2010年共报告疟疾病例77例,年均发病率1.04/10万;本地户籍病例4例,占5.19%,外来流动人口病例73例,占94.81%,其中安徽65例,占84.42%;间日疟74例,占96.10%,恶性疟3例,占3.90%。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高疫区青壮年男性农民工为主;宁波近郊乡镇发病多,钟公庙街道占第一位(36.36%);病例呈分散;病例从发病到就诊≤2 d的仅占33.37%;平均发病—诊断时间为7 d,≤14d 64例,占83.11%。结论必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强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各项防治措施,以确保2016年的消除计划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模型在疟疾发病预测中的应用,并预测疟疾在中国未来的发病趋势。[方法]采用灰色(1∶1)模型、自回归模型、ARIMA模型对1984—2006年中国疟疾的发病率资料进行数据拟合及未来几年发病率预测。[结果]3种预测模型对疟疾发病率的拟合均良好。1984—2006年疟疾发病率总体呈急速下降趋势,但自2001年,疟疾发病率出现低水平上升。经预测2008、2010及2012年疟疾的发病率分别为5.70/10万、7.40/10万和10.11/10万。[结论]3种模型均可较好地拟合疟疾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我国以往的防疟措施正确有效,目前疟疾发病率出现低水平波动并小幅度上升的新特点,需大力加强监测和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墨江县疟疾流行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最终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方法]对墨江县2001-2007年的疟疾发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墨江县2001~2007年累计报告疟疾病人484例,按照累积人口2465916人计算,年均发病率为19.03/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最多是2001年,全县350312人,发病172例,发病率为49.1/10万;发病最少是2007年,全县356098人,发病15例,发病率为4.21/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县18个乡镇均有发病,平均发病率最高的是龙坝乡82.25/10万,最低是龙潭乡,发病率为2.2/10万,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播媒介以微小按蚊为主。2001-2007年合计常住人口四热病人血检76787人次,阳性率为0.45%,流动人口血检2316人次,阳性率为12.44%。[结论]墨江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04年已达到部颁提出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疟疾流行明显得到遏制,当地疫情稳定,防制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媒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广州市2006-2012年重点媒介传染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以及个案调查流行病学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6种媒介传染病5828例,其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登革热、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恙虫病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01/10万、1.37/10万、0.10/10万、0.18/10万、0.02/10万和4.72/10万.登革热和恙虫病发病季节性特征明显,中心城区HFRS和登革热发病构成比较大,钩体病、疟疾、乙脑和恙虫病发病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为主,除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外,其余各媒介传染病发病职业分布广泛,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结论 广州市媒介传染病发病整体相对平稳,但近年来有小幅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