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形成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培养的新方向.文章分析了高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探讨了提升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青年教师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全国万众一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教育系统全面开展线上开放课程(MOOC,中文称慕课)教学形势下,对强化学生的线上学习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进行探索。通过BOPPPS模型指导慕课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并在BOPPPS教学模型下对中医学概论课程的慕课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实践,简要分析慕课改革中存在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中医学概论慕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慕课的兴起,给中医高校教师的地位与角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探讨了慕课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慕课对中医高校教师的挑战,为了应对慕课时代的挑战,中医高校教师必须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3个方面以实现教师角色的重塑。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终身教育的含义,针对新形势对高校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水平、工作技能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并提出了对馆员终身教育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技术变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针灸学优质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打造针灸学"校园慕课""金课",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必将对提高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针灸学教学质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中医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认为在青年教师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学习的方向、角度、内容、途径等方面,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自身的素质,为中医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慕课建设已成为撬动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体现了知识传授的重新集成,信息传播的方式转变,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本质。从开课数量、参与平台两个方面,总结中医药院校开展相关慕课建设的总体情况,分析中医药慕课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科学规划慕课建设是根本、扎实推进慕课建设是基础、加强校际合作是未来的3个重要举措。遵循慕课建设规律、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从教育理念、教改举措、师资培训、学分制改革等各个方面探索慕课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式,逐步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体现中医药特点和优势的慕课课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互联网+”时代下备受教师和学生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微课和慕课成功的关键源于其内容的精心设计与制作。优质的微课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但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微课或慕课内容的设计却千差万别。针对中药制剂分析这一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学科,探索出采用“点-面”法设计微课及慕课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灸学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针灸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对针灸操作技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本文以针灸教学为例,从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应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不断探讨及改革针灸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针灸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形成更优的具有中医儿科学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中医基础扎实、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方法 以在中国大学慕课网站上线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慕课为基础,结合线下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as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CTTM)及三明治教学法(Sandwich teaching method)进行课堂授课,通过形成性考核成绩分析、学生满意度调查对其进行评价,并与慕课结合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混合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学生评教、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师生的自我完善等方面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 与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式讲授的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是一种更优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更有利于现代化中医人才的培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量涌现的学习网站为大批优质慕课资源的上传提供了平台,使得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按自身节奏完成整个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有效地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应用于中西结合妇科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及思维方式,且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2.
乳腺外科学具有自身独立的临床特点和自成体系的诊疗方法。在乳腺外科教学中患者隐私要求高,给临床带教带来各种挑战。如何让刚步入临床的学生对乳腺外科产生学习兴趣,对课本理论知识有感性认识,对临床工作产生热情,提高乳腺外科的临床学习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解决的问题。临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培养,为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教学质量,加强临床教学管理,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探讨一套新的临床教学模式,总结学生特点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将慕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乳腺外科带教中,提高乳腺外科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神经病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神经系统疾病复杂繁多,神经科基础理论知识复杂、抽象、难以理解,医学生们普遍感到神经病学课程难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在线教学、视频公开课、慕课等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慕课是大数据时代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产物。因此,大数据时代为神经病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生力军,承担着延续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因此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不仅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一所学校师资队伍的后劲和发展水平,而且关系到整个教育大计。所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本文从一名青年教师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的不足和优势,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具有的共性特征,结合自身提出关于青年教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青年教师是未来支撑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柱,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建设一支业务精良、治学严谨、勤奋求实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最根本保障。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人数日益增加,虽然他们的学历、学位层次普遍较高,但往往缺乏实践锻炼,教学经验不足,且常易过高评估自我,缺乏主动学习与沟通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慕课"资源较少。本文在开展基于"慕课"生物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法探索的基础上,从生物化学"慕课"现状、混合式教学实践、混合式教学成绩评价、以及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等方面,我们探索了将"慕课"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这将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促进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教师更需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加强基本功学习,现代先进科技逐步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教学形势和对象的改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当今科技网络发达的社会环境下,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应体现出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特色。本文以经络腧穴学课程讲授为例,从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施及课后总结四个方面,探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身教学基本功。  相似文献   

18.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又称慕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是对当前教育的新挑战。慕课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更优的学习机会,让学习变得更高效、高质和便利。慕课是未来几年世界和国内知名大学需要建设的课程。慕课的建设需要很多环节,同时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微课的建设是慕课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就本教研室慕课建设过程中微课的制作过程及体会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9.
教育质量受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后续力量,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中医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应针对影响因素而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学校的全面培养和教师个人努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会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孙静  李洁 《中医教育》2007,26(4):14-17
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应从青年教师实际出发,提高其理论水平,帮助其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确立崇高师德为重点,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做好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