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救治对常规治疗无效心肺功能衰竭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是新生儿重症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呼吸衰竭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新生儿,应用ECMO仍具有较大挑战。目前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非血栓形成管路、体外人工胎盘、植入式人工肺、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清醒ECMO等技术创新和随访干预措施的优化,扩大了ECMO的应用。该文主要综述了新生儿呼吸衰竭ECMO支持的应用管理、预后随访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ECMO在婴幼儿疾病谱中的适应证越来越广泛。虽然ECMO显著提高了患儿生存率, 但它与大量并发症相关, 其中脑损伤是最主要、最严重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8%~20%。本文就小儿ECMO中脑损伤的特点、脑功能的监测手段等做一综述,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新生儿急危重症病例中的应用, 为新生儿围手术期呼吸、循环支持以及ECMO介入时机和管理拓宽临床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足月新生儿断脐后于产房行先天性膈疝修补术, 术后合并气胸、大量胸腔积液、顽固性低氧血症和进行性呼吸衰竭, 通过ECMO治疗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ECMO在新生儿围手术期的应用进行讨论。结果患儿在ECMO心肺功能替代下, 纠正低氧血症和高乳酸血症, 并安全完成床旁开胸探查术, 经ECMO治疗122 h后顺利撤机, 住院28 d后治愈出院。结论对于严重呼吸循环衰竭的新生儿, ECMO支持可有效降低病情急剧变化时进行有创操作的风险, 为急危重症新生儿在ECMO支持下安全进行床旁开胸探查术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体外膜肺氧合(ECMO)转运危重症肺动脉瓣狭窄患儿联合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治疗的诊治经过, 为该类患儿的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ECMO辅助下转运1例危重症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患儿的救治过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 男, 2个月, 出生后心脏彩超即确诊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 短时间内急剧进展, 出现气促、发绀, 当地医院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等治疗仍难以维持心肺功能, 符合ECMO适应证, 由我院ECMO团队实施ECMO辅助治疗并转诊至我院PICU, 于入院第3天联合心血管内科予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 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术后心功能好转, 于入院第7天成功撤离ECMO, 并予颈动脉修补术, 转心血管内科过渡后好转出院。结论 ECMO可为危重症肺动脉瓣狭窄患儿提供稳定的心肺功能支持, 为心脏手术创造条件, 赢得手术时机, 由专业的ECMO团队组织并实施院间转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大部分需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实现从胎儿向新生儿的过渡, 复苏质量影响其存活率和各系统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就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复苏过程中的产前沟通、体温管理、胎盘输血、呼吸管理等8个临床问题,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 采用证据推荐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 形成17条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生胎龄≤25+6周超早产儿的救治现状、主要并发症及转归。方法横断面研究,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出生胎龄≤25+6周的233例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围生期因素、治疗、并发症、预后等。根据出生胎龄、入院年份分组, 分析超早产儿的存活率、主要并发症、死因及随访资料。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33例出生胎龄≤25+6周的超早产儿中男134例(57.5%)、女99例(42.5%), 出生胎龄为(24.6±0.9)周, 出生体重为710.0(605.0, 784.5)g。总存活率61.8%(144/233), 存活超早产儿中出生胎龄最小为22+2周, 出生体重最低为390 g。因不积极治疗自动出院41例(17.6%);住院积极治疗的192例超早产儿中死亡14例(7.3%), 因合并严重并发症自动出院34例(17.7%), 存活出院144例(75.0%)。7年间超早产儿存活率逐年增高(χ2=26.28, P<0.001), 积极治疗后自动出院和死亡逐年下降(χ2=14...  相似文献   

7.
<正>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技术,能为急性严重心肺衰竭患者提供心肺支持。1971年,Hill等~([1])首次应用心肺转流术设备成功救治1例24岁患多脏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标志着ECMO技术开始应用在临床。Bartlett等~([2])在1975年为1例婴儿成功进行床边心肺支持后,ECMO技术逐渐应用到儿科领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能量管理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 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出生后24 h内收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且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共939例, 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BPD组, 计算倾向性评分后按照匹配度优先顺序选择未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匹配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计算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周和第2周总能量、肠内能量、肠外能量、液体总量及单位液体能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 WhitneyU检验进行连续变量、χ2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 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能量、液体总量与BPD发生的关系, 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肠外能量与BPD发生的剂量-反应关系, 并用两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检验肠外能量对BPD发生的阈值效应。结果 BPD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8.4±1.9)周, 出生体重(1 107±258)g, 男140例(56.0%);对照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9.5±1.3)周, 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 "下颌短小后缩畸形、舌后垂和呼吸道阻塞"被确定为Pierre Robin序列征(Pierre Robin syndrome, PRS)。PRS可单独发生或合并其他综合征, 如第一、二腮弓综合征及其他相关综合征。PRS可导致新生儿呼吸困难和进食困难, 患有严重PRS的儿童可能在出生后不久死于呼吸道阻塞;胎儿期早期诊断可于分娩后得到及时治疗, 因此PRS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可为PRS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客观的依据。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影像学早期诊断和三维数字化技术在PRS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液体通气     
刘芳  赵时敏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1):747-749
随着常频机械通气(CMV)策略的改进,高频通气(HFV)、肺表面活性物质、体外膜肺(ECMO)以及吸入一氧化氮(NO)的应用,新生儿呼吸道疾病死亡率显著降低,愈来愈多的危重新生儿、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存活。然而在努力降低通气压力和需氧浓度情况下,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依然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治愈存活的早产儿慢性肺部疾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描述2019—2021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各单位收治的出生胎龄22~25周超早产儿的出院预后和治疗现状以及3年变化趋势。方法基于CHNN极早产儿队列的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9—2021年CHNN各单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963例出生胎龄22~25周的超早产儿。排除出生24 h后入院及转运至非CHNN医院治疗的超早产儿。根据出生胎龄和入院年份分组, 描述不同组超早产儿围生期救治、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NICU治疗情况。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Cochran-Armitage和Jonckheere-Terpstra趋势检验进行不同年份间趋势分析。结果 963例超早产儿中男588例(61.1%), 出生胎龄25.0(24.4, 25.6)周, 出生体重770(680, 840)g。出生胎龄22、23、24、25周的超早产儿分别有29例(3.0%)、88例(9.1%)、264例(27.4%)、582例(60.4%)。2019—2021年3年间超早产儿病例数量逐年增加(分别为285、312、366例)。母亲产前激素和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停机困难转为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辅助治疗的优化方案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 其中男8例, 女4例;中位年龄3.1个月, 年龄范围在1~8个月;身高为(65.43±8.56)cm, 体重为(3.24±0.35)kg。患儿均ECC心脏手术后停机困难, 切换为ECMO继续辅助治疗, 运用ECC内血液动态预充至ECMO系统, 切换完成后在ECMO系统中行超滤治疗, 观察系统切换及超滤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等指标变化。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患儿术中ECC转流时间为(245.00±12.08)min, 阻断时间为(105.23±13.06)min, ECMO准备时间为(8.34±1.16)min, 系统切换时间为(5.12±1.46)min, 置换期间动脉压维持在(35.23±5.34)mmHg(1 mmHg=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年来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ECCO2R)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救治危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但在儿童应用非常少。我院PICU采用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平台开展ECCO2R, 为1例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成功提供部分呼吸支持, 为儿童ARDS采用ECCO2R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我院PICU收治的1例腺病毒肺炎、重度ARDS患儿, 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撤机后出现高碳酸血症, 采用CRRT平台开展ECCO2R进行部分呼吸支持, 取得良好效果。结果患儿, 男, 1岁4个月, 因腺病毒肺炎、重度ARDS, 行机械通气和静脉-动脉ECMO治疗, ECMO治疗25 d, 撤离ECMO后出现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在CRRT平台上, 采用血液净化系统体外循环串联膜肺, 开展二氧化碳清除治疗。治疗1 h后, pH值升高11.2%(从7.222升至7.303), PCO2下降29.1%(从72.6 mmHg降至51.5 mmHg, 1 mmHg=0.133 kPa);治疗6 h, 高频震荡通气模式下平均气道压下降5 cmH2O(从20 cmH2O降至15 cmH2O, 1 c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对早产儿胸腺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胎龄28~32周早产儿病例, 包括围生期资料、一般资料和出生24 h内血常规结果。纳入的早产儿出生24 h内行床边B超胸腺检查, 测量其最大横径和长轴截面积, 并计算胸腺指数(thymic index, TI)和胸腺/体重指数(thymus weight index, TWI)。将纳入的163例早产儿根据NRDS诊断分为NRDS组和非NRDS组, 其中NRDS 98例, 非NRDS 65例, 按胎龄和体重相匹配, 将NRDS患儿和非NRDS患儿各选65例;两组分别再根据产前糖皮质激素(antenatal corticosteroid administration, ACS)是否暴露分为ACS组和非ACS组。结果 NRDS组TI(1.788±0.803)cm3和TWI(1.278±0.380)cm3/kg较非NRDS组...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矫正年龄1岁时神经发育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早产儿1岁时神经发育水平及并发症所致的影响,为改善神经发育预后提供资料。方法以住院治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与并发症等资料,应用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神经发育水平。早产儿按胎龄、出生体重及有无某种并发症分组,统计各组智力发展指数(MDI)、精神运动发展指数(PDI)及神经发育等级构成。结果矫正年龄1岁时,早期早产儿组MDI、PDI均数均显著低于晚期早产儿组(P0.05),智力、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率均显著高于晚期早产儿组(P0.01)。低出生体重儿组MDI、PDI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P0.01),智力、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P0.01)。有高胆红素血症、出生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MDI、PDI均数分别显著低于无此类并发症者(P0.05)。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越差、发育迟滞率越高。引起早产儿神经发育损害的主要并发症可能是高胆红素血症、出生窒息和NRDS。  相似文献   

16.
<正>1概述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早产、感染、窒息、先天畸形等。随着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对重要脏器支持治疗的进展,如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优化机械通气策略以及体外膜肺(ECMO)等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新生儿的存活率得到明显改善~[1,2]。为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有效防止或减少早产儿的神经损伤也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美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小于1 000 g早产儿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晚发性循环衰竭(late-onset circulatory collapse, LCC)的主要特点是早产儿出生1周后突然出现低血压、少尿, 且对扩容、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无反应, 而及时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则效果显著。发生LCC的早产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能会出现呼吸、消化系统并发症以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目前认为相对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其主要原因, 但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该文将对LCC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工作时间(工作日夜间6 pm~8 am、周末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出生的与正常工作时间出生的超早产儿复苏过程和早期结局有无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出生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超早产儿病例。根据出生时间的不同分为工作时间出生组(n=77)和非工作时间出生组(n=98),比较两组的复苏过程和早期结局的差异。结果 非工作时间出生组分娩前足量应用地塞米松的比例低于工作时间出生组(P < 0.05),生后1 min Apgar评分 < 7分、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比例高于工作时间出生组(P < 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感染性肺炎发生率高于工作时间出生组(P < 0.05)。结论 非工作时间出生的超早产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较低,复苏时需要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比例高于工作时间出生的早产儿,且易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感染性肺炎。需要为超早产儿生后复苏做好充分的人力和物品的准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制定超早产儿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各时段详尽的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正早产儿呼吸支持的几个重要里程碑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技术在早产儿呼吸支持中的应用出生后糖皮质激素预防和治疗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评价无创高频通气技术在早产儿的应用LISA/MIST技术与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的预后早产儿目标血氧饱和度范围的争议  相似文献   

2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常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目前推荐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体外膜肺氧合(ECMO)能通过体外循环改善患者氧合和去除二氧化碳,从而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肺功能,在ARDS应用时具有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改善低氧血症等优势。近年来该技术在儿童ARDS应用的报道逐渐增多。该文就ECMO在儿童ARDS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