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妇产科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激素受体(ER)是雌激素发挥作用的关键,ER有ERα和ERβ两种亚型,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许多研究表明ERd基因和ERβ基因均存在多种遗传多态性,并可能影响ERα和ERβ的表达和功能,从而与许多雌激素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就ERα和ERβ的分子结构、ER基因常见遗传多态性及其与妇产科疾病(绝经后骨质疏松、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相关性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雌激素及其受体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雌激素和核内雌激素受体(ER)或膜相关雌激素受体结合,分别通过基因途径和快速信号反应途径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从多个方面调节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雌激素能调节辅助性T细胞1(Th1)和辅助性T细胞2(Th2)的比例,使其向Th2型细胞偏移;雌激素也能影响CD4^+/CD8^+细胞的比例;雌激素和ER影响T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3.
雌激素受体亚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雌激素受体有α,β两种亚型,是由独立的基因转录翻译表达的核受体蛋白。在多数细胞中ERβ转录活性低下ERα,通过雌激素反应元件(ERE)途径ERβ和ERα的反式激活作用相似,而在AP1途径,ERα激活转录,而ERβ使配体的作用逆转。两种亚型在各种组织的分布及其比例及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变及其药物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受体的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雌激素受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日益增多,发现雌激素受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不仅与激素依赖性肿瘤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有关,而且与肿瘤的形成、发展及其他多种疾病的发生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使雌激素受体结构和功能的检测在临床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孤儿受体-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ERR(estrogen receptor—related receptors,ERR)α、β、γ各亚型在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卵巢细胞株,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定量PCR方法定性检测ERRs家族中各亚型的mRNA表达,采用Westston Blot印迹的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ERR各亚型的表达。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及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检测显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卵巢癌细胞株及乳腺癌细胞株中ERRα均有高水平表达;子宫内膜癌Hec11A、Hec-1B细胞和卵巢癌Mdah-2774、SKOV-3、OVCAR-3呈现ERRβ阳性表达;而ERRγ表达见于宫内膜癌Hec-1B、Ishikawa细胞,卵巢癌Mdah-2774、SKOV-3、OVCAR-3细胞和乳腺癌MCF-7细胞。结论ERRα和ERRγ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细胞株中均有表达,而ERRβ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本研究提供了ERR家族表达在细胞株中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6.
雌激素及其受体亚型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雌激素从多个方面调节和促进免疫功能。雌激素主要通过与ERα和ERβ两个受体亚型结合而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并对免疫系统进行多方面、多步骤的调节和促进免疫功能。ERα是低浓度水平的雌激素调节胸腺和脾生长的重要受体,对高浓度水平雌鼠的雌激素调节则需要ERα和ERβ共同参与对胸腺的生长调节作用。雌激素对骨髓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通过骨髓间质细胞上的ERα、ERβ而产生的;ERα、ERβ在老年鼠的免疫系统中仍起重要作用,但主要为ERα。  相似文献   

7.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是一组可以被多种细胞外信号激活的丝/苏氨酸激酶,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雌激素为一种细胞外信号,可以通过雌激素受体(ER)的基因组作用和非基因组作用对细胞功能起调节作用。MAPK信号通路信号转导与ER调控关系密切.其既可以通过ER经典的基因组效应介导多种细胞广泛的生理效应.又可以通过ER非基因组效应实现快速信号通路转导,调控基因转录、细胞的增殖。受体与信号通路之间调控的最终生物学效应可表现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恶性肿瘤等诸多方面,就MAPK信号转导通路与ER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ERRα)在雌激素受体(ER)阴性及阳性的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将真核表达质粒pSG—ERRα(0.5、1.0、1.5、2.5μg)瞬时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ER阴性)、HEC-1B(ER阴性)、Ishikawa(ER阳性),采用定量RT-PCR技术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ERR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计数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转染pSG—ERRα质粒后,HEC-1A、HEC-1B、Ishikawa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能检测到ERRet的表达增加。HEC-1B、HEC-1A、Ishikawa细胞未转染时ERRα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04.2、2870.6、1476.8copies/ng,转染后3者ERRα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9835.3、9644.4、8008.6copies/ng,分别与各自未转染的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2、0.002)。HEC-1A、HEC-1B、Ishikawa细胞未转染时ERRα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23、0.192、0.673,转染后3者ERRα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28、1.104、1.008,分别与各自未转染的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转染pSG—ERRα质粒质量的增加,HEC-1A、HEC-1B细胞的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1)。HEC-1B、HEC-1A细胞转染0.5、1.0μg pSG-ERRα质粒后,细胞在转染后24—96h间生长速度显著加快(P〈0.05)。结论ERRα过度表达是ER阴性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HEC-1B的一种细胞增殖机制。  相似文献   

9.
雌激素对女性生理变化或病理改变都起到重大的作用。传统理论认为,雌激素通过经典受体ERα/β调控转录反应或介导细胞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又称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PER),是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能与雌激素或其衍生物、拮抗剂特异性结合并发挥生物学效应。近期发现在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中有GPR30过表达。研究GPR30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在雌激素相关疾病尤其是肿瘤中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雌激素受体α、β亚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雌激素受体(ER)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有两种亚型;ERα和ERβ,这两种亚型具有几乎相同的DNA结合区与较类似的配体结合区,但二者编码基因和表达蛋白质的分子量不同,与配体结合后的生物学效应也不同,ERα和ERβ广泛分布于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和骨等组织中,但二者表达及比例变化与组织细胞的功能和病理变化有关。如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临床治疗效果。对其分布及表达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有关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子宫肌瘤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雌激素受体为可溶性糖蛋白分子,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ER分为ERa及ER8两种类型,已知雌激素要发挥生理功能必须通过ER介导,免疫组化也发现子宫肌瘤组织包涵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最近有研究认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其功能发挥,有许多研究认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习惯性流产、女性骨质疏松甚至心血管等疾病有关。为探讨子宫肌瘤分子发病机制,我们对子宫肌瘤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可以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在不同靶组织中表现为雌激素激动剂和(或)拮抗剂的作用。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共调节蛋白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在SERM的组织选择性调节中起作用:共调节蛋白可以与不同结合态的,ER相互作用;不同组织共调节蛋白的表达种类和比例不同;同一组织在不同状态下表达和招募的共调节蛋白的种类和比例不同。  相似文献   

13.
雌激素对女性生理变化或病理改变都起到重大的作用。传统理论认为,雌激素通过经典受体ERα/β调控转录反应或介导细胞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又称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PER),是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能与雌激素或其衍生物、拮抗剂特异性结合并发挥生物学效应。近期发现在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中有GPR30过表达。研究GPR30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在雌激素相关疾病尤其是肿瘤中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雌激素是类固醇激素家族中的一员,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激素,调节多种组织与器官的生理与病理效应。传统认为雌激素像其他类固醇激素一样是一个核转录因子,通过“核转录效应”发挥作用,然而该作用机制并没有使激素依赖性肿瘤得到有效的控制。近年来研究表明雌激素还具有生长因子样的“非核效应”,该过程仅需要数秒钟至数十分钟,因此又称“快速效应”。研究表明,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介导了雌激素的“非核效应”。GPR30与雌激素结合后可快速活化细胞内第二信使信号,诱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活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活化、钙动员及环磷酸腺苷(cAMP)生成等,参与雌激素非核效应的调节及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受体及其介导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雌激素在体内的重要功能由雌激素受体(ER)介导。ER是近年生殖生物学及内分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从ER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定位与分布、ER介导的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ER的检测与肿瘤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ER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雌激素受体与绝经后骨质疏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受体(ER)在骨组织的表达减少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雌激素通过ER介导直接刺激成骨细胞形成新骨.抑制破骨细胞吸收旧骨,调控骨再建周期。ER途径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ER基因的多态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也密切相关。选择性ER调控剂的研制和应用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雌激素不仅在生殖系统,而且在多个系统中发挥着广泛且重要的作用。近来许多研究证实,除了传统的介导基因组信号通路的雌激素受体(ER)-ERα和ERβ外,还存在着新型的调节非基因组信号的ER-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它能够参与多种细胞的众多生理病理过程。尽管它们有时存在交叉作用,但GPR30的功能与经典受体明显不同,它在雌激素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雌激素受体有α、β两种亚型,是由独立的基因转录翻译表达的核受体蛋白。在多数细胞中ERβ转录活性低于ERα,通过雌激素反应元件(ERE)途径ERβ和ERα的反式激活作用相似,而在AP1途径,ERα激活转录,而ERβ使配体的作用逆转。两种亚型在各种组织的分布及其比例与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变及其药物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经典雌激素受体(ER)及其变异体、雌激素膜受体(mER)参与介导雌激素不同生物效应。多项研究表明,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目前普遍接受的子宫内膜癌形成的原因是子宫内膜受到过度雌激素刺激并缺乏孕激素拮抗。雌激素发挥其效应主要依赖ER,研究ER对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综述ER及其变异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可以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在不同靶组织中表现为雌激素激动剂和(或)拮抗剂的作用.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共调节蛋白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在SERM的组织选择性调节中起作用:共调节蛋白可以与不同结合态的ER相互作用;不同组织共调节蛋白的表达种类和比例不同;同一组织在不同状态下表达和招募的共调节蛋白的种类和比例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