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的对比研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股、桡动脉采血成功率的相关因素,选择最佳采血部位。方法 298例呼吸科患者,男135例,女163例,年龄28~82岁,经股动脉采血324次,桡动脉采血325次。患者分为:心衰、非心衰组;肥胖、非肥胖组。护士分为:<5年组和≥5年组。统计各组群经股、桡动脉采血成功率,比较二种采血方法和各组群间采血成功率的差异。结果 经桡动脉采血成功率均高于经股动脉采血成功率;肥胖股、桡动脉采血组成功率低于非肥胖股、桡动脉采血组;心衰股、桡动脉采血组成功率低于非心衰股、桡动脉采血组;<5年组护士采血成功率低于≥5年组护士;上述各组群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经桡动脉比经股动脉采血技术更易掌握。患者肥胖、心衰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是影响股、桡动脉采血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肥胖、心衰等因素对桡动脉采血的影响.方法298例呼吸科患者,经桡动脉采血325次.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为:男、女性组,青、中、老年组,心衰、非心衰组,肥胖、非肥胖组.统计各组群经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比较各相应组群间采血成功率的差异.结果男性组成功率高于女性组;老年组成功率低于青年组;心衰组成功率低于非心衰组;上述各组群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肥胖组成功率与非肥胖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者性别、年龄、心衰等因素均可影响桡动脉采血成功率,但肥胖因素并不影响桡动脉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护士专项操作培训对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360例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验组和培训组每组180例.分别由经验组护士与培训组护士进行动脉采血,对2组护士的采血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培训组护士股动脉、桡动脉采血成功率分别为90.0%和96.0%;经验组护士股动脉、桡动脉采血成功率分别为78.5%和80.0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休克患者股动脉穿刺采血方法 .方法 分析2006年3月-2008年5月收治股动脉搏动较弱或者根本摸不到股动脉搏动206例休克患者股动脉穿刺采血方法 .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6例.观察组新方法 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 ,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新穿刺方法 安全、可操作性强,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评价 A (气道 )、B(呼吸 )、C(循环 )抢救步骤在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70例心搏、呼吸骤停行 CPCR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 (4 4例 )和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 (2 6例 )患者在实施 CPCR过程中采取的 A、B、C顺序及 CAB组依 C AB间隔时间 (<5分钟、5~ 10分钟和 >10分钟 )所分组的各期复苏成功率。结果 :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 ,C组 (11例32例次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87.5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均 <0 .0 1) ;CAB组 (2 4例 )依 C AB间隔时间不等 ,各期复苏成功率不同 ,<5分钟组各期复苏成功率均明显高于 >5分钟组 (P<0 .0 5或 P<0 .0 1) ;AB组(3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6 6 .7%,ABC组 (6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33.3%,均显著高于 CAB组 (P均 <0 .0 1)。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 ,ABC组各期复苏成功率与 CAB组总体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CAB组依 C AB间隔时间不等 ,一、二期复苏成功率间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三期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 ,>10分钟组明显低于 <10分钟组 (P均 <0 .0 1)。结论 :CAB可能是各种原因致心搏骤停患者 CPCR中可取的抢救步骤 ,但 5分钟可能是进行有效人工通气的极限。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100例入院新生儿,随机分为股动脉采血组和桡动脉采血组,每组各50例。统计各组经股动脉,桡动脉采血一针穿刺成功率和各组操作所需护理时间。结果新生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这两种方法采血所需护理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比经股动脉采血技术简便、易掌握,所需操作时间短,节时省力,易于新生儿保暖,便于观察局部有无继续出血,桡动脉采血比股动脉采血损伤小,家长易接受,更适用于门诊新生儿采血。  相似文献   

7.
应莉敏  杨建红  陈薇 《护理与康复》2011,10(11):983-984
目的 探讨股动脉垂直线定位法在心肺复苏后患者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6例心肺复苏后股动脉采血患者按入院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血定位采用股动脉垂直线定位法,对照组采用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法,观察两组患者一次采血成功率、穿刺采血所需时间和局部淤斑发生率.结果 两组一次采血成功率、穿刺采血...  相似文献   

8.
单纯肥胖者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单纯肥胖者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观察对象来自石家庄市2000-09/2001-06参加社区健康体检者。①体质量指数≥25kg/m2的超重/肥胖者中,单纯肥胖组295例,代谢综合征组219例,另选172例体质量指数<25kg/m2的健康人作为对照。②将肥胖者按体质量指数分为轻度肥胖(25~29.9kg/m2)和重度肥胖(≥30kg/m2),按腰围分为腹部脂肪轻度堆积(男<104cm,女<88cm)和重度堆积(男≥104cm,女≥88cm)。③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测定:所有受试者采用NAS-1000HF彩超诊断系统测定反应性充血时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686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肥胖组和代谢综合征组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和腰臀比均高于对照组(P<0.01~0.001),其中体质量指数和臀围在男女间比较差异不显著,腰围和腰臀比男性高于女性(P<0.05),而男性代谢综合征组又高于男性单纯肥胖组(P<0.05)。②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检测显示,反应性充血时,单纯肥胖组和代谢综合征组相对于基础血管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7.79±3.93)%,(5.54±4.46)%,(11.25±3.98)%,P<0.05~0.01];代谢综合征组男性低于单纯肥胖组男性(P<0.05);男性代谢综合征组重度肥胖者低于轻度肥胖者(P<0.05);单纯肥胖组男性重度脂肪堆积低于男性轻度脂肪堆积者(P<0.05),代谢综合征组无论男女,重度脂肪堆积均低于轻度脂肪堆积者(P<0.05)。结论:①单纯肥胖者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而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内皮功能损伤程度更显著,并且与腹部脂肪堆积密切相关。②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男性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较女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血液科患者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5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29例行桡动脉穿刺采血,对照组128例行股动脉穿刺采血.结果 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124例,成功率为96%,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115例,成功率为89%;桡动脉采血后发生青紫血肿9例,标本凝血4例,股动脉采血后发生青紫血肿21例,标本凝血22例.2组比较无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后青紫血肿发生例数还是标本凝血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桡动脉穿刺采血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痛苦少、减少局部青紫血肿发生率、患者易接受的优点,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不同动脉采血部位的对照分析,探索更适合于新生儿的动脉采血部位.方法 选择新生儿科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血,并对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率及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桡动脉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均P<0.05),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及产痛情况明显低于后2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桡动脉是适合于新生儿采血的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减轻患儿穿刺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上海市松江区老年农村人口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情况。 方法横断面调查2015年上海市松江区7个乡镇的60岁以上农村居民36 734名,分为60岁~、70岁~、80岁~、≥90岁4个年龄组,依据病史及体检心电图筛查房颤患者。对36 734名60岁以上农村居民中男性和女性房颤患者整体患病率的比较,对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房颤患病率的比较,对同性别各年龄组间房颤患病率的比较,以及对辽宁省≥65岁农村居民房颤患病率和松江区≥65岁农村居民的房颤患病率比较均采用精确四格表χ2检验。 结果上海市松江区7个乡镇60岁以上36 734名农村人口中整体房颤患病率为2.25%(828/36 734),其中男性的房颤患病率为2.66%(422/15 877),女性的房颤患病率为1.95%(406/20 857),男性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704,P<0.001)。按年龄组分类的房颤患病率:在男性,60岁~年龄组为1.42%,70岁~年龄组为3.42%,80岁~年龄组为5.81%,≥90岁年龄组为6.49%(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586,P<0.001);在女性,60岁~年龄组为0.86%,70岁~年龄组为2.24%,80岁~年龄组为5.02%,≥90岁年龄组为6.20%(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249,P<0.001)。各年龄组的男性与女性房颤患病率比较,60岁~和70岁~年龄组男性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2% vs 0.86%,χ2=14.050,P<0.05;3.42% vs 2.24%,χ2=18.406,P<0.05)。辽宁省≥65岁农村老年女性的房颤患病率高于上海松江地区≥65岁女性的房颤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 vs 2.04%,χ2=4.132,P=0.042),两个地区≥65岁农村老年男性间的房颤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 vs 2.89%,χ2=0.392,P=0.531)。 结论上海市松江区60岁以上农村人口的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房颤患病率在我国老年农村人口中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和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和美托洛尔控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快速心窒率的疗效.方法吉林人学第二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48例心室率>120次/min 且收缩压≥100 mmHg的房颤患者分为地尔硫卓组(n=24)和美托洛尔组(n=24).地尔硫卓和美托洛尔的用法分别为10 nag和5 mg静脉注射.记录用药后5 min,10 min,15 min和30 min时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治疗有效的定义为用药30 min后心室率下降至100次/min以下或较用药前的心率下降20%以上或转复为窦性心律.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和用药前比较,两种药物在上述各个时间点均能显著降低房颤时的快速心窒率(P<0.01),但除用药后30 min外,其它各时间点地尔硫卓组的心窒率显著低于美托洛尔组(P<0.05).在降低心室率的同时,这两种药物亦使血压有所降低,但两组之间的降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药物所敛的低血压者.用药后30min,地尔硫卓组和美托洛尔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和83.3%(P>0.05).结论 静脉注射地尔硫卓10 mg或荚托洛尔5 mg在30 min均能使房颤时的快速心室率显著降低,无以地而硫卓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发病早期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及时发现和治疗管理COVID-19患者并防止病情进展,进一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将2020年1月19日至3月9日全国COVID-19流行病学调查网络报告系统中湖北省以外省份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纳入作为研究对象。 对不同年龄组病例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临床严重程度、实验室和影像学表现、基础性疾病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 647例COVID-19确诊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5岁[四分位数间距(IQR):33~56岁],0~5岁组196例(1.5%)、6~17岁组508例(4.0%)、18~44岁组5 491例(43.4%)、45~59岁组4 004例(31.7%)以及≥60岁组2 448例(19.4%),其中102例死亡,病死率为0.8%,≤17岁年龄组无死亡病例。 ≥60岁组病例出现重症和危重症的比例均为各年龄组最高,分别为18.7%和10.6%,病死率为3.6%;0~17岁组病例以轻型(62.2%)和普通型(37.1%)为主。 0~5岁组重症比例(1.0%)高于6~17岁组(0.6%),两个年龄组中均无危重症病例报告。 ≤17岁病例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比例均显著低于≥18岁病例(χ2=225.037,P<0.001和χ2=479.737,P<0.001);≤17岁病例CT出现肺炎影像学特征的比例为44.7%,显著低于≥18岁人群(76.1%)。 0~5岁病例出现流涕和呕吐的比例最高,分别占13.3%和2.6%;白细胞计数增加、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比例在各年龄组中均为最高,分别为24.3%,51.0%和66.9%。 18~44岁组出现关节肌肉酸痛、头痛、腹泻和咽痛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2.4%、12.3%、5.1%和11.9%;45~59岁组出现干咳和胸闷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4.3%和8.1%;≥60岁组出现腹痛、结膜充血、胸痛和鼻塞的比例最高,分别有2.2%、1.5%、7.7%和10.2%。 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病例主要为≥60岁病例,占41.0%,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病例重症率(19.6%)显著高于无基础性疾病病例(11.1%)(χ2=451.301,P<0.001)。  结论  ≥60岁COVID-19病例重症率和病死率在各年龄组最高,有慢性基础疾病的病例临床重症率更高。不同年龄组病例早期临床特征差异明显,≤17岁病例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和CT肺炎影像学特征的比例低于≥18岁病例。 0~5岁病例流涕、呕吐、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比例在各年龄组最高;18~44岁组病例关节肌肉酸痛、头痛、腹泻和咽痛比例最高;45~59岁组干咳和胸闷比例最高;≥60岁组腹痛、结膜充血、胸痛和鼻塞的比例最高。 这些早期临床特征为早发现和治疗管理COVID-19患者及防制病情进展,以便及时采取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参数中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计数、 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新型冠 状病毒肺炎(COVID-19)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天津市西青医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3 月健康查体人群28 例为健康组,同期该院甲流患者28 例为甲流组,京津冀鲁地区COVID-19 确诊患者28 例为新冠组,均采用流式细胞计 数法进行血细胞检测,使用Graphpad Prism 统计学软件分析三组人群的WBC 计数、Neu 计数、Lym 计数、NLR 值差 异性及COVID-19 患者年龄与NLR 值的相关性。结果 新冠组患者外周血中WBC(q=6.048, P<0.05)计数,Neu(q=5.696, P<0.05)计数及NLR 值(q=2.811, P<0.05)均低于甲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ym 计数(q=7.898, P<0.05)低于 健康组而NLR 值(q=4.159, P<0.05)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新冠组中< 50 岁患者与≥ 50 岁患者的NLR 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4, P<0.05)。结论 外周血血细胞检测中WBC 计数、Neu 计数、Lym 计数及NLR 值指 标可用于辅助鉴别COVID-19 患者、甲流患者、健康人群,对COVID-19 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且新冠患者NLR 值具 有年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ADVIA212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该院的健康体检者909例作为调查对象,按年龄分为18~36岁398例,36~50岁287例,≥50岁224例。使用ADVIA2120i血细胞分析仪对上述人群的PLT及相关参数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95%置信区间(95%CI)作为参考区间,并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的各项PLT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成年男性PLT参考区间为(131~331)×10~9/L,MPV为6.7~10.5fL、PDW为0.44~0.72,PCT为(0.12~0.26)%,MPC为26.3~31.3g/dL,PCDW为4.8~6.7g/dL,MPM为1.8~2.8pg,PMDW为0.72~1.20pg。成年女性PLT参考区间为(134~370)×10~9/L,MPV为6.6~10.7fL,PDW为0.44~0.72,PCT为(0.12~0.29)%,MPC为25.7~31.3g/dL,PCDW为4.7~6.9g/dL,MPM为1.85~2.75pg,PMDW为0.74~1.17pg。男性MPC、PCDW高于女性,男性MPV、PCT低于女性(P0.05)。≥50岁男性PLT、PCT、MPC均低于18~36岁或36~50岁男性(P0.05),≥50岁男性的PCDW、PDW均高于18~36岁男性(P0.05)。≥50岁女性的PLT、PCT均低于18~36岁组或36~50岁女性(P0.05),≥50岁女性的PCDW均高于18~36岁或36~50岁女性(P0.05)。结论研究建立的PLT参数参考区间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港地区人群血尿酸水平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9月1日到2015年9月1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3752名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普查。结果8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 P<0.05);男性19岁—29岁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60岁—69岁组( P<0.05);30岁—39岁组及40岁—49岁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及70岁—79岁组( P<0.05);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及70岁—79岁组显著低于80岁—89岁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女性19岁—29岁组和30岁—39岁组显著高于40岁—49岁组( P<0.05),却显著低于60岁—69岁组及70岁—79岁组( P<0.05);40岁—49岁组显著低于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70岁—79岁组及80岁—89岁组( P<0.05);70岁—79岁组显著低于50岁—59岁组及60岁—69岁组( 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60岁以下各年龄组男性高血尿酸比率均高于女性( P<0.05);60岁以上各年龄组男性与女性高血尿酸比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女性70岁—89岁组显著高于其他5组( P<0.01),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男性不同年龄组 HUA患病率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天津大港地区人群血尿酸水平与年龄、性别及饮食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LD-C)与冠心病(cardiac heart disease,CHD)患者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62例CHD患者为CHD实验组,并同期选取经健康体检合格者100例为正常对照组。CHD实验组按照心功能受损程度分为轻度受损组和重度受损组,其中轻度受损组包括心功能分级的I级与II级,重度受损组包括心功能分级的III级和IV级。分别测定各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计算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含量。比较CHD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中血脂各指标的差异性及血脂各指标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HD实验组中心功能轻度受损组血清中的TG,LDL,non-HDL-C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8,2.887,5.253,P值均<0.05),CHD实验组中的心功能重度受损组血清中的TG,LDL,non-HDL-C高于正常对照组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9,4.957,7.190,P值均<0.05),CHD实验组中心功能轻度受损组血清中的HDL较正常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2,P<0.05),CHD实验组中心功能重度受损组血清中的HDL较正常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8,P<0.05),CHD实验组中只有心功能重度受损组的TC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8,P<0.05),CHD实验组中心功能轻度受损组的LDL,non-HDL-C,TG与重度受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1,2.057,2.28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D组血清non-HDL-C的OR值低于LDL,高于HDL和TG,并随着心功能受损程度的增加OR值增加。结论 non-HDL-C与CH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D的严重程度,是CHD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巨大儿至青少年期血糖、血脂和转氨酶的代谢变化,以了解巨大儿与成人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出生时体质量大于或等于4000 g的巨大儿,年龄13~18岁的青少年148例为研究对象,按1∶1选取配对的148例为对照组,测定血糖、血脂和转氨酶的含量,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巨大儿组的空腹血糖及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动脉硬化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体质量与青少年相关代谢紊乱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分析导管消融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在Ensite NvaX三维标测系统下,完全肺静脉电解剖隔离,应用超声心动图于手术前和术后24 h、1周、1个月测量左心房内径及容积、二尖瓣跨瓣压差,多切面测定二尖辩环舒张早期和晚期运动峰值速度,取平均值并计算其比值;以同年龄组非心房颤动志愿者32例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房颤组均达到完全肺静脉隔离,随访1个月无复发;房颤组患者术前左心房内径及容积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24 h左心房容积较术前扩大(P<0.05),术后1周缩小(P<0.05),术后1个月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晚期运动峰值速度房颤组术前较对照组减低(P<0.01),术后24 h较术前减低(P<0.05),1周后增加(P<0.05或P<0.01),1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管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 ,术后24 h左心房有所扩张、收缩功能减低,但1周好转,1个月时接近术前,可能与消融对左心房损伤后修复过程有关,提示术后应重视血栓的风险和手术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