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尿病对非心脏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该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共收治需施行大中型非心脏手术糖尿病患者25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施行大中型非心脏手术非糖尿病患者260例作对照,先给以丙泊酚2.0~2.5 mg/kg,维库溴铵0.10~0.12 mg/kg,芬太尼1.5~3.0μg/kg诱导麻醉,再予喉镜插管,在监测下吸入1.0%~2.0%七氟烷,手术中应用微泵匀速给以丙泊酚4~8 mg/(kg·h),维库溴铵0.03~0.05 mg/(kg·h),芬太尼1.0~1.5μg/(kg·h),保持BIS值为(50±10)。待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肌力、意识恢复后送回病室。记录两组术中、术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情况。结果观察组256例糖尿病患者中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9%,对照组260例非糖尿病患者中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9%,观察组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是非心脏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在高危患者中尽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应用于老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手术中对其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麻醉诱导结束后研究组行氧气-空气-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照组行静脉麻醉。结果两组术前cTnI、Myo、CK-MB检测值对比P0.05;术后研究组c TnI、Myo、CK-MB检测值较之前对比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术后cTnI、Myo、CK-MB检测值均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老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11.43%)低于对照组(31.43%),P0.05。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时选用吸入麻醉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心脏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不良事件。方法选择2015-01~2016-01该院收治的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术中观察组给予七氟醚维持麻醉,对照组给予丙泊酚维持麻醉。通过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肌钙蛋白(c Tn I)及糖原磷酸化酶BB(GP-BB)水平评估其心肌保护作用,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包括常规不良事件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毕即刻较麻醉前IL-6、TNF-α、c Tn I、GP-B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IL-6、TNF-α、c Tn I、GP-BB水平依次为(204.68±94.20)pg/ml、(0.69±0.11)ng/ml、(0.82±0.19)ng/ml、(5.18±1.32)ng/ml,升高幅度均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常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6%(P0.05),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19%(P0.05)。结论七氟醚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心肌的保护效果优于丙泊酚,且可明显减少常规不良事件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12例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资料,分析与发生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相关的因素,比较有心脏不良事件组与无心脏不良事件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42例(37.5%)发生心脏不良事件。与无不良事件组相比,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多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及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心脏瓣膜病、存在心律失常、术前射血分数EF50%、手术规模大、麻醉时间长、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B型利钠肽(BNP)增高(P0.05)。结论: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及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心脏瓣膜病、存在心律失常、术前EF值50%以及手术规模大、麻醉时间长、术前hs-CRP和BNP增高,其中术前hs-CRP和BN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指标,对高危老年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用于冠心病老年患者对其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2022年1-12月该院收入开展手术的冠心病患者总共78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静脉麻醉)、观察组(吸入麻醉),各39例,比较两组术后肌钙蛋白T以及肌酸激酶水平,并统计两组MACE出现比例,分析影响术后MACE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 观察组术后血清中的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心律失常、新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以及心源性猝死等MACE出现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将术后MACE发生当作因变量,男性、年龄≥70岁、烟史、术中低血压、术中高血压以及静脉麻醉当作自变量开展多元Logisitic回归分析,发现术中低血压或高血压、静脉麻醉属于术后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均>1。结论 吸入麻醉用于冠心病老年患者能减少其术后MACE出现,保护其心功能,而静脉麻醉属于引起术后MACE的一项高危因素,需要麻醉师合理控制好麻醉药用量以及方式,以确保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对其围手术期机体血流动力学、心肌的影响情况。方法研究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经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行丙泊酚麻醉,记录两组围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心肌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前MAP、HR对比P0.05;术后2h研究组HR、MAP、CK-MB、cTnI水平均较术前有所上升,术后6h两组上述指标较术后2h有所下降(P0.05),研究组术后2h、术后6hHR、MAP、CK-MB、cTnI水平相较于术前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效果显著,有利于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减少心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瑞马唑仑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招募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3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167例,根据剔除标准最终分别纳入160例和159例。R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0.3 mg/kg,麻醉维持时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5~1.0 mg/(kg·h);P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丙泊酚1.0~2.0 mg/kg,麻醉维持时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h)。两组其余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均一致。于术后3 d内采用重症监护室意识障碍评估法(CAM-ICU)评判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及麻醉相关指标、POD发生情况、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amsay镇静量表评分及术中、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P组比较,R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OD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术中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我院行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90例,根据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将其分为无不良事件组和不良事件组,各45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心血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不良事件组年龄70岁、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压低超过0.05 m V、射血分数不足50%、心功能Ⅲ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血红蛋白不足120 g/L及纤维蛋白原升高的患者均明显多于无不良事件组(P0.05)。结论针对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情况。方法选取非心脏手术患者100例,其中冠心病患者50例,非冠心病患者50例,对2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等进行预测。结果实验组冠心病患者在术前1天以及术后第二天的血液NT-pro 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P0.05),实验组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心脏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实施血液NT-pro BNP水平检测,可以较好的对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左旋卡尼汀预处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期间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开胸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3岁,体重4783岁,体重4776 kg,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左旋卡尼汀预处理组(L组)。在麻醉诱导后,L组从颈内静脉输注左旋卡尼汀20 mg/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和术毕时取血样,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并记录术中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L组术后血清MDA、cTnI浓度和CK-MB活性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术中心肌缺血、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左旋卡尼汀预处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期间可产生心肌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CI治疗的22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存在心血管不良事件者组成A组,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者组成B组。记录其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29例患者中,13.54%患者在PCI术后发生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3例(9.68%),死亡11例(35.48%),脑血管意外事件3例(9.68%),急性心肌梗死+死亡6例(19.35%),脑血管意外事件+死亡1例(3.23%),急性心肌梗死+紧急PCI+死亡7例(22.58%);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吸烟、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高血压史、PCI治疗史、高血脂病史、脑血管疾病史、周围血管疾病史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史、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占比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血红蛋白(HGB)、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与植入支架数≥3枚占比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与植入支架数≥3枚为影响PCI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植入支架数≥3枚等均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采取对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观察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年龄>18岁的非心脏手术患者,观察终点为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并根据此终点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相关指标。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1 286例患者,其中事件组63例(4.9%);相继对两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OR=1.030)、冠心病病史(OR=2.392)、心力衰竭病史(OR=7.333)、糖尿病病史(OR=1.995)、脑梗死病史(OR=2.230)、肾功能不全病史(OR=4.468)、高危手术(OR=10.716)、术中出血量(OR=1.022)和急诊手术(OR=2.583)为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病史、心力衰竭病史、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病史、手术类型、术中出血量和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3.
两种全身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持续输注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分为两组:异氟醚组(I组)和丙泊酚组(Ⅱ组);I组术中吸入1-2 MAC异氟醚维持麻醉;Ⅱ组术中静脉输注丙泊酚0.06-0.2 mg/(kg.min)^-1维持麻醉,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于术前1 d、术后1 h,4 h,24 h及术后4 d对患者进行评分,记录老年患者围术期的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在术后1 h时均有明显下降,且异氟醚组下降较丙泊酚组明显;术后4 h时异氟醚组患者认知功能较术前仍有下降,而丙泊酚组患者认知功能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 d时认知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异氟醚及丙泊酚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在短期内均有一定影响,异氟醚麻醉的影响程度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比较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俯卧位腰椎术治疗的患者84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组,分析患者肺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行肺功能均正常。两组患者苏醒后的FVC、FEV1、PEF、FEF25%~75%相比麻醉前均明显降低(P0.05),丙泊酚组患者FVC相比七氟醚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而其他相比七氟醚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均能够降低苏醒后肺功能,相比七氟醚吸入,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肺功能的影响更为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术后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100例接受中、高危非心脏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围术期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39)和非MACE组(n=61).比较两组NLR、PLR、修订的心脏风险指数(RCRI)...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所有住院的≥65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等,分析其术后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418例患者,住院(13.2±6.8)d,年龄(76.7±9.2)岁,住院期间新发心脏不良事件56例(发生事件组),发生率为13.4%,其中因心脏事件死亡3例,死亡率0.72%。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362例(未发生事件组)。2组患者异常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50%、血红蛋白≥90 g/L、血清白蛋白≥33 g/L、B型脑钠肽前体≥450 pg/ml、全身麻醉、术后电解质紊乱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系统疾病史(OR=13.58,95%CI 10.12~21.39;P0.01)、合并≥4种内科基础疾病(除心血管系统)(OR=5.28,95%CI 1.21~15.25;P0.0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Ⅲ/Ⅳ级(OR=4.01,95%CI 3.24~10.34;P0.01)、年龄≥70岁(OR=2.86,95%CI 1.05~7.55;P0.05)、血清白蛋白33 g/L (OR=2.61,95%CI 1.23~5.51;P0.01)、血红蛋白90 g/L(OR=1.81,95%CI 1.03~6.21;P0.01)、术后电解质紊乱(OR=1.11,95%CI 1.02~2.34;P0.01)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既往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患者应给与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临床上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较高,通过构建个体化预测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MACE的列线图模型极其重要。目的构建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并评估其区分度和一致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择期进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情况,将其分为MACE组(58例)和非MACE组(1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将确定的影响因素引入R 3.6.3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与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其一致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分级[OR=4.432,95%CI(1.661,11.827)]、ST段压低≥0.05 mV[OR=2.894,95%CI(1.366,6.131)]、术中输入浓缩红细胞量[OR=1.014,95%CI(1.010,1.019)]、冠心病[OR=2.444,95%CI(1.172,5.099)]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766,0.884)]。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风险的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基本吻合,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8.958、P=0.346。结论高血压分级、ST段压低≥0.05 mV情况、术中输入浓缩红细胞量、冠心病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以上4项影响因素构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生脉注射液对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妇科腔镜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麻醉诱导前0.5h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观察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联合生脉注射液1mL/kg,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T0)、术毕时(T1)、术后12h(T2)及术后48h(T3)心肌损伤指标(c TnI、NT-proBNP)水平变化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T1时刻c TnI、NT-proBNP均较T0时刻提高,cTnI在T1时刻即为峰值,之后降低,NT-proBNP持续提高,T3时刻到达峰值,而观察组在T1、T2、T3时刻的c TnI与NT-proBNP水平均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生脉注射液对中老年冠心病行妇科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有良好心肌保护效果,显著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靶控静脉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靶控静脉麻醉组及静吸复合麻醉组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控静脉麻醉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长于静吸复合麻醉组(P0.05)。两组术前24 h和拔管后12 h的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3 h靶控静脉麻醉组MMSE评分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组(P0.05)。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较靶控静脉麻醉对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有更好的效果,且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应用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对血糖的影响。方法将该院应用丙泊酚行静脉麻醉的老年患者按照血糖情况分为A组和B组各37例,均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并监测血糖值。结果静注丙泊酚后,两组血糖均有所上升。麻醉后10 min升至最高值,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10 min血糖降到麻醉前水平,A组比B组上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对老年患者的血糖影响较大,尤其是伴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