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B细胞表型抗体免疫组化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T、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表型染色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CD20、CD74、CD45RO、CD43和CD3免疫表型测定。结果:发现B细胞表型抗体CD20和CD74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染色阳性率达88.2%~100%,但CD74的特异性不强,与T细胞有26.7%(4/15)~35.7%(5/14)的交叉反应,而CD20表现出高度的特异性,交叉反应为0。T细胞表型抗体CD45RO、CD43和CD3对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染色阳性率达85.7%~100%,但CD45RO和CD43对B细胞的交叉反应高达40%(6/15)~47.1%(8/17),特异性不强,而多克隆抗体CD3与B细胞仅有5.9%(1/17)的交叉反应,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结论:提示在进行T、B细胞免疫表型划分时,应使用一组包括CD20、CD74,CD45RO、CD43和CD3等抗体,CD3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高度特异性的T细胞标志抗体,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霍奇金病(HD),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PBMC-HLA-DR^+、-DQ^+、-DP^+及CD^+T细胞表型,以了解这些患者T细胞被选择性活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中的EB病毒感染和T细胞内抗原1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Ren X  Liu W  Li G  Li F  Zhang S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5):348-351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在肠道T细胞淋巴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EBER1/2原位杂交及三步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24例肠道T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感染及Q细胞内抗原(TIA-1)抗原表达情况,选用的抗体有TLA-1,LMP-1,CD3,CD20,CD30和CD45RO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27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之瘤细胞表达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的情况及其与该肿瘤的免疫表型,基因型及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的抗体有:TLA-1,CD56,CD3ε,CD45RO,CD8和CD20等;聚合酶链反应,作TCRγ链及免疫球蛋白JH链基因重排,EBER1/2原位杂交及与TLA-1和CD8等的双标记染色,还与10例鼻咽淋巴增生病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鼻咽部原发性Burkitt′s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鼻咽部原发性伯基特淋巴瘤与Epstein-Barr病毒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L26(CD20),UCLH-1(CD45RO),CS1-4潜伏膜蛋白和EB病毒核抗原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及双标记方法,观察其免疫表型及EB病毒的检出及定位情况。结果证实EB病毒阳性细胞为肿瘤性B细胞,且占肿瘤细胞的60%~95%。结论结果提示国人鼻咽部原发性伯基特淋巴瘤与EB病毒有相关性。本实验结果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T—AK细胞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K(T-activated killer,T-AK)细胞是由抗CD3单克隆抗体和rIL-2共同激活诱生的具有高度溶细胞活性的肿瘤杀伤效应细胞。为探讨T-AK细胞的免疫生物学特征,研究了T-AK细胞的形态学和细胞表型。结果表明,T-AK细胞体积较大,核/浆比例小,胞浆内含有大量颗粒,具有活化淋巴母细胞的形态学特征;90%以上的T-AK细胞表达T淋巴细胞表型(CD3^+,CD8^+),20% ̄5  相似文献   

7.
参与体内对同种抗原应答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T细胞的表型鉴定[英]/DvensBH…//CellIm-munol.一1995,161(1);一1~7同种抗原可诱导产生强烈的多克隆T细胞反应,因此,同种抗原攻击所引发的免疫反应常作为研究细胞介导免疫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T细胞上的CD28分子通过介导非特异性辅助激活途径,可协同T细胞受体(Tcelreceptor,TCR/CD3)激活途径使T细胞完全活化,分泌细胞因子进而增殖、分化。CD28分子的类同物CTLA-4,不仅在分子结构上与之同源,而且两者有共同的天然配体,迄今发现有三种配体[1]存在于抗原提呈细胞(APC)上:B7-1,B7-2和B7-3。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尚待深入研究。通过增强CD28信号转导可用于抗肿瘤治疗或改善免疫反应低下的状况,而阻断此途径则可以用于抑制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Wang L  Yang Y  Liu W  Li G  Liao Q  Lai R  Li F  Ran Y  Zhou G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2):103-106
目的 认识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研究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LA-1在SPTCL中的表达及与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和TIA-1、CD45RO、CD3、CD20和CD68等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应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的潜伏感染。结果 17例SPTCL男女之比1:1.1.中位发病年龄24岁,主要表现为下肢、躯干无症状性  相似文献   

10.
CD30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CD30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形态和免疫一型,并与多种恶性肿瘤相鉴别,方法:对9例ALCL淋巴结活检材料常规处理后,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结果:9匀呈CD30阳性,4例为T细胞怀,3例为B细胞性,2例既无T也无B细胞免疫表型表达。其形态特征为:部分或全部淋巴结受累。肿瘤细胞核为多形,窦内浸润及巢状浸润。结论:ALCL为非同源量形态特征相似。需与以下疾病鉴  相似文献   

11.
高转移性小鼠T淋巴瘤表达B_7-1导致NK细胞介导的细胞杀伤作用增强[英]/GeldhofAB…//CancerRes.-1995,55(13).-2730~2733已知B7-1是CD28的配体,CD28:B7-1是T细胞激活和NK细胞增殖的共刺激信...  相似文献   

12.
大细胞间变型T细胞淋巴瘤与EBV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细胞间变形T细胞淋巴瘤(ALC-TCL)与EBV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锭反应和RNA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DNA的序列和EBV编码RNA。结果:检测的7例ALC-TCL,其中4例显示EBV-DNA和E-BER1/2阳性,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均为57.1%(4/7),结论:ALC-TCL的发病与EBV的感染的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3.
T细胞疫苗抗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力  王晶 《免疫学杂志》1997,13(2):85-87
应用T细胞疫苗于同种心脏移植的研究,用Con A和CD3单抗诱导受同种特异性抗原(C57BL/6(H-2^b)小鼠脾细胞)免疫的BALB/C(H-2^d)小鼠,取后者脾细胞所制备的T细胞疫苗具有延长同种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期。受T细胞疫苗接种的BALB/C(H-2^d)鼠脾细胞对经Con A激活或未激活的C57BL/6小鼠脾细胞皆表现出特异的强烈的增殖反应,而对同系脾细胞呈低的反应。T细胞疫苗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皮肤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原发性皮肤恶性淋巴瘤的类型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42例PCML作了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标记和组织学分型。结果原发性皮肤T细胞性淋巴瘤(PCTCL)占69.0%,其中蕈样霉菌病占7.2%(MF)、血管中心性淋巴瘤占9.5%皮下指明脂膜炎样T细胞巴瘤占19.0%,原发性皮肤B细胞性淋巴瘤(PCBCL)占31.0%;PCML男女之比为2:1,中位年龄37岁,PCTCL的发病年龄小于PCBCL(  相似文献   

15.
CD28与B7.1共刺激PBLs受肝癌细胞诱导后的TCR Vβ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T细胞受体(TCR)Vβ在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中的表达。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CD28+B7.1(CD80)共刺激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后作用于肝癌细胞(BEL-7402)。结果 发现PBLSTCRVβ7基因在体外选择性扩增,表达水平为15 ̄25%,对照组为4 ̄8%。结论Vβ7基因对识别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为肿瘤基因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需要TCR-CD3复合体接受抗原提呈细胞提呈的抗原信息,同时还需多种辅助分子提供的共刺激信号。CD28/CTAL4:B7介导的共刺激信号在CD4 T细胞激活、CD8T细胞杀伤活性的诱导和效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CD28/CTLA:B7的分子特性,在T细胞激活、效应过程中的共刺激作用,CD28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及在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呼吸道淋巴瘤的病理,免疫表型及其与EB病毒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Gao Z  Wang H  Pan Z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4):251-254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人上呼吸道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UCHL1、L26、4KB5及CS14进行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EBER1/2)原位杂交,观察112例上呼吸道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112例上呼吸道淋巴瘤病例中77例为T细胞淋巴瘤(688%)。35例为B细胞淋巴瘤(31.3%)。EBVEBER1/2原位杂交101例中54例阳性,各例中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的150%~850%,阳性病例中T细胞淋巴瘤48例(889%),B细胞淋巴瘤6例(111%)。结论中国北方人上呼吸道淋巴瘤以T细胞淋巴瘤为多见,且与EB病毒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鼻咽部原发性Burkitt‘s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Gao Z  Lu H  Liao S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2):106-107
研究鼻咽部原发性伯基特淋巴瘤与Epstein-Barr病毒的关系。应用单克隆抗体L26(CD20),UCLH-1(CD45RO),CS1-4潜伏膜蛋白和EB病毒核抗原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及双标记方法,观察其免疫表型及EB病毒的检出及定位情况。  相似文献   

19.
淋巴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收集9例淋巴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进行EB病毒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证实其肿瘤细胞本质;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病毒特征性DNA序列(EBV DNA);用RNA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9例淋巴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EBV DNA阳性7例(77.8%),EBER1/2阳性6例(66.7%)。结论:淋巴母细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与T、B细胞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作为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移植免疫和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以往人们对DC 与T、B 细胞的关系所知甚少,近年来的研究较多,本文介绍了DC 与T 细胞活化、T细胞对DC 的作用、DC 对B 细胞的作用、B 细胞对DC 的作用及DC 表面某些重要分子(B7、CD40L)表达上调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