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吉林省桦甸市为逐步取消计划无偿献血,实现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积极探索招募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方法,自愿无偿献血者逐年增加,自愿无偿献血者比例逐年提高,已成为桦甸市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到2005年完全取消计划献血,实现100%自愿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简称《献血法》)颁布实施,献血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有偿献血、政府指令性计划献血逐渐转变为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以期建立一支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本站于1988年开展无偿献血,1998年取消计划性献血,全面实行街头无偿献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临床用血100%无偿化。但是在《献血法》实施初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学资源设立献血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保定市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逐渐完成了由政府指令性计划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模式的转变。目前临床用血全部来自于自愿无偿献血。在自愿无偿献血者中,大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为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群体,2005年6月本站在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建立了一个献血屋,对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方便学生献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伊宁市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伊宁市从1996年开始推行无偿献血工作,199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目前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无偿献血,但街头自愿无偿献血比例仅为65%,为尽快使本市计划献血向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过渡.笔者对本市2003~2004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年龄构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洛阳市输血管理的两翼:搞好农村献血和基层用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洛阳市献血工作先后经历了有偿献血、计划无偿献血、街头自愿献血3个阶段。1990年以前为个体献血,1991~1998年个体献血、计划无偿献血并存,1998年至今临床供应全部为无偿献血,其中2000年至今实现了河南省卫生厅提出的“四个过渡一个延伸”目标,即政府指令性计划献血向街头自愿献血过渡达到100%;临床用全血向成分血过渡达到98.56%、一次献血200ml向400ml过渡达到99.27%、机采成分有偿献血向无偿过渡达到100%、农村人口献血占献血总量的68.78%,先后4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仍有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献血人群主要以城市人口为主,  相似文献   

6.
开展无偿献血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血液安全四大战略之一,发展固定无偿献血员,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较为安全的血液以确保采集血液的充足与安全,是无偿献血工作发展必然趋势。自《献血法》实施以来,包头地区的无偿献血工作渐由计划无偿向自愿无偿转变,献血者构成、献血形式、献血招集方式、采血方式都有相应改变,为了更好开展无偿献血工作保障临床用血,对包头地区献血人群构成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满足自愿无偿献血者奉献爱心给社会的心理需求。提高无偿献血服务工作质量,扩展自愿无偿献血人群,发展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方法 于献血过程前、中、后期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为献血者开展全方位服务。结果 实现了组织献血向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一次献血200ml向400ml的过渡;献血者满意度稳定在98%以上;献血反应减少到0.69%以下,实现了服务的零投诉;固定献血队伍逐年增加。目前已建立3万多人。结论 护理心理学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使无偿献血事业呈现良性持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孙晓红  田会  赵莉华  牛宏伟  杨凤霞 《临床荟萃》2006,21(6):F0002-F0002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随着不断提高血液质量的需求,自2002年起河北省血液中心完成了由计划无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在采血过程中献血反应现象时有发生,笔者总结了自愿无偿献血和计划无偿献血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献血模式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国无偿献血正由计划无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过渡,如何进一步推动自愿无偿献血工作和加强血液安全已成为献血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本站针对不同献血人群采取不同的献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岩 《护理研究》2013,27(21):2282-2283
提高广大献血者对无偿献血工作的满意度和无偿献血的认知度,建立一支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对确保临床用血安全非常重要[1,2]。献血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人们了解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及有关献血知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或再次参与无偿献血,满足临床用血的  相似文献   

11.
计划献血与个人自愿献血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笔者对2001~2002年计划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的献血反应、初复检不合格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至今已7年时间。十堰市中心血站2001年以前已完成了以计划无偿献血为主、自愿无偿献血为辅的过渡。从2002年开始本站所采集的血液百分之百来自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因受条件限制,工作模式制约,难以对流动的高危献血者进行控制,导致血液报废率较有偿献血时期明显增高。笔者将2002~2005年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8-10-01~2003-11-30周口市16所大中专学校学生无偿献血者28 012人次,年龄18~23岁,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以下简称街头献血)22 412人次,学校计划献血(以下简称校内献血)5 600人次.  相似文献   

14.
菏泽市自愿无偿献血者的分布特征及献血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菏泽市从1996年开始推行无偿献血工作、199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使无偿献血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到2001年自愿无偿献血全部满足临床供血需要,经历了3个阶段。为了总结经验,笔者对本市自愿无偿献血者的分布特征及其献血情况开展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自愿无偿献血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自愿无偿献血是保证献血者及用血者安全的理想献血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实施以来,各地普遍实行的是以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主的献血模式。卫生部在2001年提出,倡导公民自愿无偿献血,逐步淡化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献血,用3~5年的时间实现由指令性计划献血向无指标的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河北省血  相似文献   

16.
无偿献血者对国家有关献血政策及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其献血行为会产生影响,笔者对本站2002年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及单位组织计划无偿献血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无偿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开展团体无偿献血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无偿献血工作是由各级献血办公室主导、各级采供血机构及目标献血者共同参与的社会工作。目前存在三种献血形式,即计划献血、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大学团体无偿献血。因计划献血的弊病和街头献血的局限性,为进一步推广团体无偿献血,保障首都血液稳定、有序地供应,笔者用小组访谈的方法调查了现有献血形式的实施情况,并就团体无偿献血的定义、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无偿献血工作的现状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献血法》实施以来,北京市的无偿献血工作在逐渐由计划指标向自愿无偿转变的过程中,献血者构成、献血形式、献血者招募方式和采血方式都相应有了改变。目前,本市的无偿献血模式主要分为3种:①属政府行为的计划指标无偿献血,各区献血办公室将市献血办下达的指标分配给各驻京单位及街道办事处,层层按职工人数的百分比下达落实献血指标;②非计划指标的团体无偿献血,由单位动员或群众团体组织个人自愿参加,献血后均不予补贴和休假,由血液中心根据库存血的需求安排时间派采血车到单位采血。  相似文献   

19.
自愿无偿献血已被WHO确认为最安全的血液来源形式。在我国“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自愿献血”[1]。要以自愿无偿的血液来源形式满足医药和科教对血液及血液成分的需求,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捐血志工)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出于奉献、友爱、互助和社会责任,……自愿、无偿地以自己的时间、技能”[2]、知识、献血(髓)的感受及经验等资源,代表社会各界协助或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采供血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开展推动自愿无偿献血及捐髓的宣传和自愿无偿献血者及捐髓志…  相似文献   

20.
自《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的无偿献血事业发展迅速,实现了计划无偿献血向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的平衡过渡,我市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基本能满足临床需求,但潜在的血液资源紧张和血液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如何规避血液紧张的风险,建立一支血站忠诚的客户,以致成为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是采供血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现就如何在献血招募中应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策略做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