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晚期肺癌心包内处理肺血管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累及肺血管根部的局部晚期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1998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46例肺癌累及肺动静脉根部的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行心包内处理肺血管, 其中左心房部分切除8例, 左肺上叶切除术12例, 左肺下叶切除术9例, 左全肺切除术8例, 右肺中下叶切除术7例, 右肺下叶切除术8例, 右全肺切除术2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 其中心律失常最为常见。术后1, 3, 5年生存率为73.3%, 38.1%和18.2%。结论 肺癌累及肺动静脉根部只要掌握好适应症部分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常秀军  王子彤  韩鸣  杨声  秦明  段勇 《中国肿瘤》2007,16(8):633-635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95例肺癌手术患者,其中全肺切除术176例,肺叶切除术509例,楔型切除术110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73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34.3%(273/79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吸烟史、心律失常史、全肺切除、术中心包损伤、术后肺不张是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P=0.017).[结论]心脏储备功能的降低、对手术损伤及缺氧的耐受力降低是导致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周斌  张潍  李少民  乔哲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9):1104-1106
目的:与心包外全肺切除疗效对比,探讨心包内处理血管治疗中心型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1997年3月至2004年3月,对76例中心型肺癌患者进行了全肺切除术,对其中34例无法在心包外行全肺切除的患者,行心包内处理肺、动静脉全肺切除术,占同期全肺切除的44.7%(34/76)。结果:经心包内处理血管的患者无手术死亡,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切缘癌阳性2例(5.9%),术后出现心慌、气短症状及心律失常6例,发生率18%。术后1年生存率85%,3年生存率32%,5年生存率21%。同期经心包外行全肺切除者,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例,切缘癌阳性2例(4.8%),术后出现心慌、气短症状及心律失常8例,发生率19%。术后1年生存率87%,3年生存率29%,5年生存率20%。结论:与心包外全肺切除相比,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术可提高肺癌的切除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手术安全可靠,是外科治疗中心型肺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与防治措施。方法 对1995~2001年肺癌切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57例患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龄、术前心电图异常、全肺切除术以及术后缺氧等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结论 术前积极治疗心脏原发病,严格掌握全肺切除适应证。术后吸氧等是减少及防止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经胸腔镜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经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的220例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心律失常发生率, 比较心律失常患者和无心律失常患者相关临床资料,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经胸腔镜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回归模型对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经胸腔镜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预测效能。结果 220例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经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后, 41例发生心律失常, 占18.64%。心律失常患者和无心律失常患者年龄(χ2=17.76, P<0.001)、合并原发性高血压(χ2=21.06, P<0.001)、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χ2=17.88, P<0.001)、左心房前后径(χ2=37.82, P<0.001)、术式(χ2=27.09, P<0.001)、术后便秘情况(χ2=18.25, P<0.001)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  相似文献   

6.
肺癌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分析方文涛陈文虎周允中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上海200030)心律失常是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最多见的并发症。本文回顾137例全肺切除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与结果137例行全肺切...  相似文献   

7.
文献报道全肺切除术约占肺切除手术的 10 %~ 3 0 % [1] 。其术后并发症较多 ,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我院自 2 0 0 1年 4月~ 2 0 0 3年 4月共行肺癌全肺切除术 86例 ,现将临床资料整理分析 ,以探讨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临床资料 本组 86例中 ,男 69例 ,女17例 ;年龄 2 6~ 78岁 ,平均 5 8.5岁。术前心电图异常者 3 2例 ,占 3 7.2 %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 8例 ,窦性心动过缓 3例 ,房性早搏 5例 ,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和心室高电压各 4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例 ,Ⅰ°房室传导阻滞 2例。手术术式 :右全肺切除 2 4例 ,占 2 7…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多普勒肺血流频谱的动态变化及多普勒肺血流频谱对肺癌肺切除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分别测定 49例肺癌患者全肺 ( 12例 )及肺叶 ( 3 7例 )切除术前、术后 3~ 5天、术后8~ 10天的多普勒肺血流频谱 ,并按手术方式及术后有无心律失常进行分组。结果 肺切除术后 3~ 5天所有患者肺血流频谱均发生改变 ,表现为右室射血前期 (PEP)延长 ,右室射血加速时间 (ACT)缩短 ,PEP/ACT升高 ,肺动脉平均压 (PAMP)及肺血管阻力 (PVR)均升高 ,这些数据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肺叶切除患者在术后 8~ 10天上述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 ,而全肺切除组在术后 8~ 10天上述指标的改变仍持续存在。肺切除术后有心律失常组与无有心律失组术前的肺血流频谱有明显差异 (P <0 .0 1)。结论 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肺循环血液动力学明显改变 ,全肺切除术改变持续时间更久。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患者术前肺循环血液动力学的指标已有明显改变。多普勒肺血流频谱既能有效地观察肺切除术后肺循环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又能在术前对手术危险性进行一定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诱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肿瘤医院住院予以肺癌手术的患者419例进行调查,对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吸烟、老年(≥65岁)、肺气肿病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的手术方式、术后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并发症(肺不张、液气胸)和术后镇痛均与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前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及预防处理,这样可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胸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根治性肺叶切除术、袖式肺叶切除术的不断推广 ,一侧全肺切除术 (以下简称全肺切除术 )在肺癌手术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对于中晚期肺癌 ,全肺切除术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由于全肺切除术丧失的肺组织较多 ,因此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高达 5 4.30 % [1 ]。山西省肿瘤医院和铁三局医院院自 1990年 1月— 1998年 12月 ,共实施一侧全肺切除术 110例 ,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告 ,旨在探讨心律失常发生的诱因和围手术期处理。1 临床资料本组 110例中 ,男 84例 ,女 2 6例 ,年龄 2 0…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与肺癌手术的关系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肺或肺叶切除后 ,心脏位置的改变可引起心电轴的改变和心律失常的发生[1] ,最常见的是室上性心律失常 ,它可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 ,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据报道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10 %~ 70 % [2 ,3] 。本文总结我院自 1990年至 1997年 10月间手术治疗的4 47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资料 ,其中 92例术后发生了心律失常 ,发生率为 2 0 .6%。现就手术与心律失常发生的有关因素及防治作如下探讨。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性 367例 ,女性 80例 ,年龄 32~ 78岁 ,平均 5 6.8岁。术前心电图异常者 10 3例 ,占 2 3.0 %。本组…  相似文献   

12.
心包内全肺切除治疗晚期中心型肺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术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心包内全肺切除术临床资料。结果56例中心型肺癌患者采取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占同期肺癌手术的5.9%。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38.4%和20.4%。结论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术安全性较好,可提高肺癌手术切除率及术后生存期,为晚期肺癌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352例高龄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目前肺癌已经成为老年肿瘤患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之一,而手术仍是其首选治疗手段,在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本研究旨在分析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7月-2008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行原发性肺癌切除术的352例高龄患者中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者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结果 352例高龄肺癌患者中,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71例,发生率为20.2%。经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史、术前心电图异常、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与术后心律失常相关,且均为危险因素。结论应注意预防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胸导管附近的手术操作均有可能损伤胸导管或其分支 ,而导致术后乳糜胸。最常合并乳糜胸的手术是食管癌切除术 ,而肺癌切除术后并发乳糜胸少见。近年来由于扩大肺癌手术指征和对纵隔淋巴结的彻底清扫 ,其发生率有所增高 [1 ] 。我们 1990年 - 2 0 0 2年共有 6例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例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患者 ,男 5例 ,女 1例。年龄 4 2岁~ 73岁 ,平均年龄 6 0 .2岁。 2例行左全肺切除术 ,2例行右肺下叶切除术 ,1例行右胸膜全肺切除术 ,1例行右全肺切除 +隆突成形术。 6例患者肺门部及隆突下淋…  相似文献   

15.
武艳 《肿瘤学杂志》2011,17(12):917-919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行肺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2.45%(61/18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吸烟史、心律失常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术后肺不张等是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存在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高危肺癌患者,术前应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戒烟;术中充分给氧,尽量减少对心肺的牵拉及挤压;术后加强心电监护、有效地镇痛,从而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老年肺癌术后心律失常94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虹  郑世营  沈振亚 《肿瘤》2000,20(6):438-439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术后心律失常,探讨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994年2月 ̄2000年2月老年肺癌手术329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94例,选择术前相关因素为术前心电图、肺功能和血氧饱和度;术中为年龄,麻醉和全肺切除与否;术后肺部其他合并症等因互作为分析证据。结果:老年肺癌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比60岁以下的术后发生率明显增高(28.6%vs15.6%,P<0.01);其中心电图异常,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首选手术治疗,但最佳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肺楔形切除+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在早期高龄肺癌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2月,共有15例70岁以上周围型肺癌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右侧肺癌行2R、4R、8及9组淋巴结采样,左侧肺癌行5、6、8及9组淋巴结采样。结果早期高龄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淋巴结采样,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6.6%。结论肺楔形切除术+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早期高龄周围型肺癌患者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及上腔静脉成形术在ⅢB期肺癌手术中的意义及疗效。方法 采用扩大切除术对11例ⅢB期肺癌患者施行全肺切除及上腔静脉成形术。结果 11例患者中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3例,发生率为27.27 %,5年生存率为18.18 %。结论 在肺癌手术中应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及上腔静脉成形术治疗,扩大了手术适应证,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可使部分ⅢB期肺癌得到完全切除及进一步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癌肺门冻结的手术治疗方法 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例肺门冻结的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行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5例出现呼吸功能不全,15例出现心律失常,2例并发胸腔积液,术后随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53.8%、28.5%.结论 心包内全肺切除提高了肺癌的切除率,使部分肺癌由不治变为可治,肺癌肺门冻结采用经心包内全肺切除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全肺切除术后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全肺切除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94例施行单侧全肺切除术后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临床分型、病因分析和心脏监护。结果 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占36.2 %(34/94),以窦速为多见。术前心电图正常者与异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2.5 %(16/71)和78.3 %(18/23);术后行镇痛治疗者与未行镇痛治疗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4.2 %(15/62)和28.1 %(9/32)。结论 全肺切除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受年龄与既往病史、低氧血症、心脏应激性增强等因素影响。术前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术后保持血氧平稳、呼吸道通畅及有效镇痛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