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片与氟哌啶醇肌注控制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5例兴奋激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片组(研究组)33例和肌肉注射氟哌啶醇组(对照组)32例治疗,研究组给予利培酮口服液治疗(4~6 mg/d),同时给予氯硝西泮口服(2~4 mg/d),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针剂肌肉注射(10~20mg/d),疗程7d.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兴奋激越项目(PANSS-EC)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60,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研究组PANSS总分下降有显著性差异(t=2.27,P<0.05),PANSS- EC评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7.01,P<0.01);对照组PANSS总分下降有显著性差异(t=2.39,P<0.05),PANSS- EC评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8.44,P<0.01).治疗后第7天两组PANSS总分(t=0.63,P>0.05)和PANSS- EC评分(t=1.62,P>0.05)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片与氟哌啶醇肌注控制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在兴奋激越控制后以利培酮口服液替换氟哌啶醇肌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65例兴奋激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3例随机分入研究组,利培酮口服液(2~6m/d)合并氯硝西泮(2~4mg/d),第8天起氯硝西泮逐渐减量,共观察49d;32例分入对照组,前7天氟哌啶醇肌注(10~20mg/d),第8天起逐渐替换为利培酮口服液(2~6ml/d),共观察49d。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兴奋激越项目(PANSS-EC)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在入组时及治疗第7天、第14天、第49天各评定1次。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14,P>0.05)。治疗前后比较,两组PANSS总分从治疗第7天起下降有显著性差异(t=2.27,2.39;P均<0.05),从治疗第14天起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40,4.30;P均<0.01);两组PANSS-EC评分从治疗第7天起下降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7.01,8.44;P均<0.01);两组治疗同期PANSS总分、PANSS-EC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9~1.82;P均>0.05)。研究组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63~10.46;P均<0.05)。结论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可有效安全地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用氟哌啶醇肌注控制兴奋激越后直接换用利培酮口服液,也能保持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丙嗪静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的疗效、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131例有激越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氯丙嗪静滴(45例,剂量100~200mg/d)、氟哌啶醇肌注(44例,剂量10~30mg/d)、改良电痉挛治疗(42例,治疗8次),疗程14d。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兴奋因子(PANSS-EC)条目分评价疗效;采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评价安全性;采用人均直接医疗成本、成本-效果分析进行临床经济学分析。结果 1治疗后3d起,3组PANSS总分、PANSS-EC分即开始持续下降(t=2.710~3.735,P均<0.01);2治疗后14d,氯丙嗪组、MECT组的PANSS总分和PANSS-EC分下降率均高于氟哌啶醇组(t=2.093~2.234,P均<0.05);3氯丙嗪组、MECT组的有效率均高于氟哌啶醇组(分别χ2=4.212、5.385,P均<0.05);4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氯丙嗪组、氟哌啶醇组TESS总分均高于MECT组(分别t=2.434、2.218,P均<0.05);5氯丙嗪组的临床经济学指标优于氟哌啶醇组,后者又优于MECT组。结论氯丙嗪静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有卫生经济学的优势,可作为激越的备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培酮口服液合并劳拉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6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口服液组和氟哌啶醇组各48例,分别给予利培酮口服液合并劳拉西泮口服与氟哌啶醇合并异丙嗪肌注观察2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兴奋因子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时点PANSS兴奋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及治疗各时点比较无显著差(P>0.05).利培酮口服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氟哌啶醇组(P<0.05),且症状轻微.结论 利培酮口服液治疗精神分 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是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及全病程治疗的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氯丙嗪静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的疗效、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131例有激越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氯丙嗪静滴(45例,剂量100~200mg/d)、氟哌啶醇肌注(44例,剂量10~30mg/d)、改良电痉挛治疗(42例,治疗8次),疗程14d.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兴奋因子(PANSS-EC)条目分评价疗效;采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评价安全性;采用人均直接医疗成本、成本-效果分析进行临床经济学分析.结果 ①治疗后3d起,3组PANSS总分、PANSS- EC分即开始持续下降(t=2.710~3.735,P均<0.01);②治疗后14d,氯丙嗪组、MECT组的PANSS总分和PANSS-EC分下降率均高于氟哌啶醇组(t=2.093~2.234,P均<0.05);③氯丙嗪组、MECT组的有效率均高于氟哌啶醇组(分别x2=4.212、5.385,P均<0.05);④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氯丙嗪组、氟哌啶醇组TESS总分均高于MECT组(分别t=2.434、2.218,P均<0.05);⑤氯丙嗪组的临床经济学指标优于氟哌啶醇组,后者又优于MECT组.结论 氯丙嗪静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有卫生经济学的优势,可作为激越的备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短期肌注氟哌啶醇或氯硝安定合用利培酮及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激越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165名新入院伴有兴奋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进入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组(A组)、利培酮合并氯硝安定组(B组)和氟哌啶醇组(C组),观察期4周。采用阳性及阴性评定量表(PANSS)兴奋激越因子评定疗效,采用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入院测评基线比较,各组患者PANSS-兴奋因子分均显著下降;治疗1周后各组组间兴奋因子得分有显著性差异(F=5.41,P0.01),A、C两组疗效优于B组。但以PANSS-兴奋激越项目减分率分级标准计算疗效的比较在5天末(χ2=1.526,P0.05)、1周末(χ2=1.529,P0.05)、2周末(χ2=1.335,P0.05)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SS量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组患者在肌强直(χ2=22.388,P0.01)、震颤(χ2=8.633,P0.05)、扭转性运动(χ2=1.335,P0.05)及静坐不能(χ2=6.341,P0.05)等椎体外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短期肌注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兴奋激越行为,可作为临床处理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喹硫平治疗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兴奋激越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80例符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并处于急性兴奋激越状态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喹硫平组(n=40)和氟哌啶醇组(n=40),接受28天的喹硫平或氟哌啶醇治疗.入组时和治疗第1、3、7、10、14、28天进行临床评估,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总体印象量表中的疾病严重程度(CGI-SI)评估临床症状,并采用PANSS兴奋因子(PANSS-EC)的减分值以及起效时间(PANSS-EC减分率达20%的时间)为主要疗效指标,Simpson-Angus类帕金森综合征量表(SAS)评定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每次临床评估时记录生命体征和服药情况,基线和治疗第28天进行体格检查及血、尿、血生化常规,血清催乳素,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第28天,喹硫平组剂量为(672.9±88.3)mg,氟哌啶醇组剂量为(11.5±3.2)mg.喹硫平组和氟哌啶醇组PANSS-EC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治疗第1天两组均12.5%起效,治疗第7天起效率分别达到82.5%和75.0%.治疗第28天,两组PANSS、CGI-SI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喹硫平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40.0% vs.87.5%)、SAS评分[(0.2±0.8)vs.(1.5±2.2)]和泌乳素水平[(375.0±388.2) μIU/mL vs.(1526.5 ±1300.6) μIU/mL]均低于氟哌啶醇组(均P<0.05).喹硫平组的心电图QT间期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氟哌啶醇组则从(351.8 ±46.1) ms增加至(374.3±27.5) ms(P<0.05).结论:喹硫平单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症状起效快速、疗效充分,安全性高、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及疗效。方法 6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奥氮平(n=30)和氟哌啶醇(n=30)治疗。分别在基线期、第8周、第16周和第24周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生活质量与满意度量表评分及认知功能测查,并分析结果。结果奥氮平组持续性操作实验的反应时间在第24周(t=3.17,P0.05),数字广度评分在第8周、第16周和第24周时均与基线有显著性差异(t=2.45,6.03,7.20;P0.05);而氟哌啶醇组没有此差异。奥氮平组在数字广度评分上的表现优于氟哌啶醇组(F=5.10,P0.05)。奥氮平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评分的改善与基线相比有显著性差异(F=3.32,P0.05),而氟哌啶醇组的这种差异不显著。奥氮平组与氟哌啶醇组各时点PANSS量表分与基线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F=17.96,P0.001),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显著性。结论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工作记忆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对工作记忆的改善作用优于氟哌啶醇。两者在改善精神症状的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4例符合CCMD-3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32例)和利培酮组(32例),观察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齐拉西酮组有效率为84.38%,利培酮组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3,P>0.05)。治疗前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齐拉西酮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第2周末起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83~17.71,P<0.01);利培酮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2周末起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95~17.34,P<0.01)。两组治疗同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齐拉西酮组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女性月经改变方面不良反应少于利培酮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60~7.05,P<0.05),两组在头痛、头昏、失眠、嗜睡、心动过速、肝功能异常方面差异无显著性(χ2=0.14~2.74,P>0.05)。结论齐拉西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较适合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用文拉法新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利培酮合用万拉法新及单用利培酮治疗,疗程12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其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其药物的安全性。结果疗后4周实验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一般精神病理分以及对照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分与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2~2.2,P<0.05);疗后8、12周两组PANSS总分和各因子分与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3.45~20,P<0.01)。治疗后4、8、12周两组间比较阴性因子分差异有极显著性(t=4.44~11,P<0.01)。两组药物副反应(TESS)比较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在利培酮基础上联用文拉法新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起效快,显示较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药物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培酮、阿立哌唑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BPR4)的影响及其与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的关系。方法首次治疗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利培酮(n=26)、阿立哌唑(n=23)治疗,疗程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测定血清BPR4水平,同时测定腹部内脏脂肪(VA)、皮下脂肪(SA)面积、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值(VA/SA)。结果①利培酮组治疗4,8周时的BPR4较治疗前显著增高(t=2.104,2.967;P0.05,0.01);阿立哌唑治疗组无显著变化;②利培酮组治疗4,8周时VA(t=2.704,7.130;P0.05,0.001)、VA/SA(t=2.244,6.034;P0.05,0.001)均较治疗前增高,8周时SA较治疗前增高(t=3.132,P0.01);阿立哌唑组VA、SA、VA/SA在治疗4周、8周时改变均不显著;③利培酮组治疗8周时的BPR4水平与VA/SA正相关(r=0.383,P0.05)。结论利培酮可升高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PR4水平,并可能与腹部脂肪的异常分布有关,而阿立哌唑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泌乳素的影响。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随机分成试验组28例(利培酮+阿立哌唑5mg/d)和对照组30例(单用利培酮),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PANSS评定、外周血泌乳素浓度测定,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①根据PANSS减分率,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8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2,P0.05)。治疗末试验组PANSS阴性症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t=2.252,P0.05);②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清泌乳素水平无明显变化(t=0.611,P=0.546),对照组治疗后泌乳素测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9.997,P=0.000),且显著高于试验组(t=10.501,P=0.000)。结论利培酮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肯定,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可能比单用利培酮效果更佳,且不易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心理治疗的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抗精神病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团体心理治疗。治疗8周后,通过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WHOQOL-100量表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PANSS量表评估结果为(37.96±11.72)分,对照组的PANSS量表评估结果为(48.54±12.06)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量表评估结果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8.75,11.22;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的PANSS量表评估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t=3.5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环境领域和精神支柱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t=0.23,0.17;P0.05),而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总评结果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3.57,6.98,6.05,6.13,6.79;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总评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42,4.35,3.77,5.25;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培酮、阿立哌唑治疗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脂肪沉积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首次治疗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利培酮(n=26)、阿立哌唑(n=23)治疗,疗程8周。于基线、4周、8周时采用CT分别测定腹部内脏脂肪(VA)、皮下脂肪(SA)面积、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值(VA/SA),同时观察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利培酮组4,8周时VA(分别t=2.704、7.130,P0.05、0.001)、VA/SA(分别t=5.244、6.034,P均0.001)均较基线增高,8周时SA增高(t=3.132,P0.01);阿立哌唑组VA、SA、VA/SA在4周、8周时的改变均不显著(P均0.05);②利培酮组8周时瘦素水平较基线显著升高(t=2.838,P0.01),4周时则无显著变化(P0.05);阿立哌唑组4、8周时瘦素水平均较基线无显著变化(P均0.05);③两组基线及4,8周时的瘦素水平均与SA正相关(r=0.414~0.535,P0.05~0.01);利培酮组8周时的瘦素水平与VA/SA正相关(r=0.527,P0.01)。结论利培酮可致女性精神分裂症腹部脂肪沉积、以腹部内脏脂肪最为明显,并与瘦素的增高有关,而阿立哌唑对此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立派唑辅助治疗利培酮所致体质量增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利培酮所致体重增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维持原利培酮治疗不变的同时,分别加用阿立哌唑(30例)及安慰剂(30例)治疗,疗程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的每个月末测体重、腰围,计算BMI,评价UKU不良反应量表。结果两组体重比较,在第5月末开始显示出统计学差异(t=-2.024,P<0.05),第6月末差异更明显;两组体质量比较,在第4月末开始显示出统计学差异(t=-2.793,P<0.05),第6月末差异更明显。两组UKU不良反应量表评分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派唑辅助治疗利培酮所致体质量增加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戍酸镁合并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利培酮血药浓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丙戍酸镁合并利培酮治疗;对照组单一利培酮治疗。于治疗开始,治疗2、4、6、8、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利培酮血药浓度检测,同时使用阳性与阴性评定量表(PANSS)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进行组间组内对比。结果研究组各周利培酮血药浓度均高于对照组(t=2.09,2.96,7.02,5.04,6.12;P0.05或P0.01),研究组(t=7.24,10.88,18.68,24.08,27.42;P0.01)和对照组(t=4.03,8.76,13.73,21.05,25.85;P0.01)临床疗效与治疗开始比较均有显著疗效,但研究组各周优于对照组(t=4.86,3.52,10.17,10.94,6.12;P0.01)。结论丙戍酸镁合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能进一步提高疗效,与丙戍酸镁特殊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