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目的:观察达克罗宁胶浆对喉罩全身麻醉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喉罩置入时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咽喉舒适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A组将石蜡油均匀涂抹至喉罩表面,快速诱导后置入.B组将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均匀涂抹至喉罩表面,快速诱导后置人.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麻醉用药均相同.观察两组患者喉罩置人前后的心率、血压变化,麻醉苏醒期呛咳、呕吐发生率,以及术后24h咽痛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置入喉罩后心率、血压均高于置入喉罩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置入喉罩后心率、血压与置入喉罩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苏醒期呛咳、呕吐发生率及术后24h咽痛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在喉罩全麻行乳腺癌手术中使用达克罗宁胶浆,可减轻喉罩置入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及术后咽喉部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评价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8例ASAⅠ-Ⅲ 级的喉气管狭窄择期手术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喉罩组(A组)和局麻气管切开组(B组),每组24例。A组:快速麻醉诱导后置入双管型喉罩,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待气管切开后台上置入气管导管,拔除喉罩,通过气管导管行控制呼吸后继续手术。B组:先在局部麻醉下行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继续手术。观察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 置入喉罩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即刻(T1)、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10min(T2)和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30min(T3)的MAP、 HR、SpO2变化。记录两组气管切开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所需时间、误吸和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观察麻醉前(T4)、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即刻(T5)、喉气管裂开成形术术毕即刻(T6)和术后30min(T7)4个时点的应激激素水平。结果:B组患者在T1时点的MAP、HR明显高于T0时点(P<0.01),T2、T3时点与T0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T1时点的MAP、HR明显升高(P<0.01)。与B组病人相比,A组病人气管切开术的出血量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术时间缩短,未发生误吸及气管痉挛,不良事件少(P<0.05)。B组自插管后各时间点的血糖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A组在手术结束时血糖上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在T6和T7时点的血糖上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血皮质醇在T6时点均高于T4时点(P<0.05);T7时点的血皮质醇A组下降,而B组继续上升,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局部麻醉下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通气相比,双管型喉罩通气应用于喉气管裂开成形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干扰小,不良反应少,引起的应激反应轻,同时能保证有效地通气,为喉气管狭窄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喉罩的逐步改进和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最初用于一般患者、短小手术麻醉中保持自主呼吸时的气道管理,现在已发展到困难气道的处理.喉癌患者因常伴有气道梗阻和喉解剖上的异常,行气管切开时常采用局部麻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旨在探讨喉罩在喉癌患者行气管切开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非气管插管麻醉对肺癌行胸腔镜手术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分为插管组与喉罩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胸腔镜下肺部手术,其中插管组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喉罩组采取喉罩通气静脉麻醉。比较两组诱导前、插管时、开始手术时、苏醒拔管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麻醉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插管组患者插管时与苏醒拔管时的SBP、DBP、HR水平均高于诱导前(P﹤0.05),而喉罩组无明显变化(P﹥0.05)。喉罩组患者插管时与苏醒拔管时的SBP、DBP、HR水平均明显低于插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喉罩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插管组,住院花费少于插管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插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通气麻醉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小,且操作简单,肺部损伤轻,有利于患者恢复,住院花费少,并发症少,效果优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作为胸腔镜手术首选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手术患者,应用第一代喉罩通气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45例ASAⅠ~Ⅲ级胃癌、结肠癌手术的患者,术前置胃管接多功能负压引流袋引流,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插入第一代喉罩替代气管内插管维持通气。以纤维支气管镜根据喉罩定位标准记录分级。观察通气时潮气量和气道压力与喉罩气囊漏气的关系,记录胃肠肿瘤手术的胃内容物引流量、口腔内返流量、胃胀气情况。结果:全部病例纤维支气管镜定位2级(可见声门口和会厌)在机械通气维持潮气量6ml/Kg,气道压力均<20cmH2O时,无明显气道漏气,当试验性加大潮气量>800ml,气道压>30cmH2O时,有35例气道漏气,占77.8%。未发现胃内容物口腔内返流及胃胀气,胃内引流量均<30ml。结论:喉罩罩口与声门口对位准确可减低气道压,有效防止气道漏气。胃管在胃内持续负压引流可减少胃胀气,有效防止胃内容物返流。  相似文献   

6.
新型喉罩在腹腔镜盆腔肿瘤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新型喉罩(NLMA)在腹腔镜盆腔肿瘤切除术麻醉中的可行性.采用弹性树脂探条引导法置入NLMA,记录NLMA置入前即刻、置入后1、3、5和10 min及气腹后5、10、20和30 min时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同时观察NLMA通气罩在不充气、充气10、20和30 mL时,分别在气道压20、30和40 cm H2O水平,患者处于头正中位、屈曲位、过伸位和侧位的气道密封效果.NLMA置管成功率100%,血液动力学、PETCO2及SpO2稳定(P>0.05),喉罩气囊不充气,气道压20 cmH2O时,76.5%~77.9%不漏气;充气30 mL气道压低于30 cmH2O时,91.8%~97.5%不漏气,气道压40 cmH2O时,5例少量漏气.各种头位不影响气道密闭效果.95.6%患者胃管1次置入成功,纤支镜证实NLMA位置好,术后无不良反应.初步结果提示,NLMA可安全用于腹腔镜盆腔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道在神经外科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唤醒麻醉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行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鼻咽通气道组(A组)(n=20)和喉罩组(B组)(n=20)。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持续10分钟后浓度调至0.2~0.7μg/(kg·h)持续泵注,瑞芬太尼为0.05~0.2μg/(kg·min),保留自主呼吸,待意识消失后,A组置入鼻咽通气道,B组置入喉罩。记录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置入鼻咽通气道/喉罩后即刻(T1)、唤醒期间(T2)及拔出鼻咽通气道/喉罩后即刻(T3)的BP、HR、SPO2和RR的变化、唤醒时间、术中恶心呕吐、上呼吸道梗阻和躁动的发生率、术后咽部不适、咽痛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结果:T0时,A、B 两组SBP、DBP、HR和RR比较无差异(P>0.05);T1和T2时,A 组SBP 和DBP明显低于B组;A组HR和RR显著慢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恶心呕吐。唤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躁动率也低于B组(P<0.05)。B组术后咽部不适、咽痛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均高于A组(P<0.05)。结论:鼻咽通气道应用于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唤醒麻醉,易于建立人工气道并可维持自主呼吸,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病人舒适度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经皮射频消融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治疗小细胞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效果得到认可并在日间手术室得到广泛开展。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概念的兴起,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变得日益重要。比较多功能喉罩(multi-function intubating laryngeal mask,multi-function ILM)与气管插管在日间手术PRFA中的麻醉安全性。方法:择期全麻下经皮肝脏射频消融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多功能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即刻(T2)、插入后5 min(T3)、10 min(T4)、15 min(T5)、拔出喉罩及气管导管即刻(T6)的收缩压(systoLn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nc blood pressure,DBP)及心率(heart rate,HR),同时记录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和PETCO2,并观察呛咳、反流误吸、躁动、气道分泌物、拔管后低氧血症及咽喉疼痛等并发症,记录苏醒时间及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A组插入喉罩及气管导管即刻(T2)的SBP、DBP及HR显著低于B组,波动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苏醒更快;A组患者气道分泌物增多、喉咙疼痛等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通气效果、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经济效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能喉罩在行PRFA日间手术麻醉中通气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血压波动较小。苏醒期时间更短,有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治疗时间的可能,在日间手术中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经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纵隔淋巴结诊断中的运用日趋广泛,但涉及麻醉方法的文献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3种不同麻醉方法在EBUS-TBNA的应用比较.方法:从2009年1~11月,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年龄35~65岁,因纵隔淋巴结肿大需行EBUS-TBNA患者,按手术顺序分为:气管及声门表面麻醉复合静脉镇静(T组)、静脉麻醉(R组)和全身麻醉(G组),每组20例.T组使用2%利多卡因5 mL经环甲膜注入行气管表面麻醉后TCI丙泊酚3 μg/(kg·min);R组TCI丙泊酚4 μg/(kg·min)及瑞芬太尼5 ng/mL;G组TCI丙泊酚4 μg/(kg·min)和瑞芬太尼5 ng/mL,顺式阿曲库铵0.25 mg/kg为诱导剂量,按需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0.1mg/kg.3组患者均在入睡后置入喉罩,T组保留自主呼吸;R组和G组潮气量设置为8mL/kg行容量控制机械通气.观察记录患者入室、诱导后即刻、喉罩置入时、超声探头置入时、术毕、术后30min时患者桡动脉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BIS值,以及患者呛咳和呼吸抑制次数、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术者暂停手术操作次数、术后24 h恶心呕吐次数、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结果:T组患者在置入喉罩和内镜进入声门时血压、心率与基础值相比变化不明显.部分患者镇静后有一过性呼吸抑制.R组诱导后血压低于基础值(P<0.05),内镜进入声门时部分患者发生呛咳及术后有恶心呕吐发生.G组诱导后至术毕平均血压低于基础值(P<0.05),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及苏醒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明显高于T组和R组(P<0.05),无呛咳反应发生.结论:气管及声门表面麻醉复合镇静和静脉麻醉,与全身麻醉相比,能够更安全地应用于EBUS-TBN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咪唑安定用于老年肿瘤病人在全麻诱导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普胸手术40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1组)20例,中青年组(2组)20例。麻醉诱导时静注咪唑安定0.2mg/kg,观察诱导期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诱导后两组病人的SBP、DBP、MAP降低,1组更明显(P〈0.05)。插管后两组SBP均回升(P〈0.05),2组的DBP、MAP有更明显的升高(P〈0.01)。整个诱导期间两组病例的HR变化不大。结论 咪唑安定麻醉效果强,起效快,适宜于全麻诱导,在老年病人诱导插管中能有效地抑制心血管反应,对老年病人可以安全地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与术前未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行全静脉麻醉时术前、术中、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心肌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的变化,分析新辅助化疗以及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前经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与未经化疗直接手术乳癌患者各30例,采用统一浓度麻醉药物的血浆靶控,详细观测、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中的心功能指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血清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的短时间内(诱导后5分钟一切皮)均有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手术结束时和术后1d、3d,实验组心肌肌钙蛋白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d、3d、5d,实验组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后乳癌病人在接受全麻和手术治疗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围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升高快速、明显,C-反应蛋白的变化明显,恢复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在妇科丙泊酚喉罩全静脉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探讨其对置入喉罩时机和患者意识恢复的预测效果.方法 选择30例按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的行丙白酚静脉麻醉喉罩插管的妇科手术患者,采用Graseby3500-TCI模式,NT监测麻醉深度,用ZEUS麻醉机的自动控制模式控制呼吸,观察患者在入睡、置入喉罩、停药、自主呼吸、睁眼时的NT值(NTI)、NT分级(NTS)、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患者插入喉罩时与入睡时相比,NTI(77±23比30±9)(Z=5.561,P=0.001)、Ce[(1.1 ±0.4)μg/ml比(2.2±0.4) μg/ml](Z=6.38,P=0.006)、平均动脉压(MAP)[(92±14) mm Hg(1 mm Hg=0.133 kPa)比(83±14)mm Hg](t=2.490,P=0.016)、心率(HR)[(74±l5)次/min比(65±10)次/min](t=2.688,P=0.00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与停药时相比,NTI(37±7比7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34,P=0.005).患者睁眼时与停药时相比,NTI(37±7比83±13)(Z=6.668,P=0.003)、Ce [(3.1 ±0.4)μg/ml比(1.6±0.2) μg/ml](Z=6.414,P=0.002)、HR[(59±7)次/min比(64±8)次/min](t=-2.825,P=0.00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患者无术中知晓.结论 NT麻醉深度监测仪能有效地指导妇科全静脉麻醉手术中喉罩的置入和拔除.  相似文献   

13.
乳癌手术国内常用高位连续硬膜外麻(或并用臂丛神经阻滞)或气管内全麻,我们采用氯胺酮麻醉,对12例病人进行了较详细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2例病人均为女性乳癌,年龄32~61岁,体重38~70公斤。皆行乳癌根治术,施行计划麻醉并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在喉罩通气下经支气管镜钬激光治疗晚期气道肿瘤的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用异丙酚、瑞芬太尼和氯化琥珀胆碱行静脉全身麻醉下喉罩通气经支气管镜钬激光治疗10例气道肿瘤患者,采用美国科以人公司生产的脉冲式钬激光石英光导纤维,功率控制在8~12W,脉冲频率10~20Hz,总能量控制在10~40J,距离靶位0.5~1cm处照射治疗,每次照射3~10s,以分次照射、多次钳取坏死物交替进行。10例患者经支气管镜下16次钬激光治疗后,完全有效6例,部分有效4例,有效率10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喉罩通气下经支气管镜钬激光治疗气道肿瘤安全、可行,治疗效果明显,为临床治疗气道梗阻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麻醉与手术创伤均可导致机体应激反应,影响机体正常精代谢。本文通过肿瘤病人围术期血糖浓度的监测,了解不同麻醉方法和手术部位对肿瘤病人围术期血糖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择ASAI~Ⅱ级、术前肝肾功能正常、未使用过皮质激素类药物、无内分泌及代谢疾患的择期手术患者叨例,其中连续硬膜外麻醉15例,均为下腹部肿瘤手术;全身麻醉75例,其中头颈、普胸、胸壁(乳癌)、上腹、下腹部肿瘤手术各15例。年龄18~60岁。禁食时间8~14小时。二、麻醉方法:术前药均为苯巴比妥钠0.ig、阿托品0.5mp,人室前30分钟肌注。硬膜外…  相似文献   

16.
现有用来维持呼吸道通畅的工具均不够理想,面罩束缚了麻醉医师的双手,不太实用;气管导管因减少上呼吸道内径、阻碍支气管和气管的反射活动并机械性降低纤毛上皮功能,有利有弊。 基于这些问题,A.Brain于1981年根据从尸体上获得的喉室石膏模型(呈舟型)发明了喉罩。该罩由一橡皮艇状气囊和与之相连的管道组成,在管道的套口处有两个垂直的撑角,可避免气道受会厌的堵塞。喉罩有适合于各年龄组的5种型号。英国从1988年起已开始了带硅树酯气囊喉罩的应用,截至1992年已用于250万次麻醉。  相似文献   

17.
高位硬膜外吗啡加氟哌啶乳癌根治术后镇痛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90例乳癌根治术病人高位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加氟哌啶(A组,n=30),吗啡(B组,n=30),0.9%生理盐水(C组对照,n=30),术后镇痛以随机双盲法对比观察。结果:A、B组镇痛有效率平均达88.3%,持续时间平均达28.96h,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血气的影响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在克服副作用方面优于B组。作者认为乳癌根治术范围广,创面大,对乳癌根治手术采用高位硬膜外术后镇痛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及全身性应激反应,而对呼吸的影响较轻,对预防心脑血管意外有一定的作用;高位硬膜外术后镇痛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喉罩置入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的免疫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征募了于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置入全麻组(实验组)和气管插管全麻组(对照组),并采集患者术前半小时,术后3小时和24小时的血清,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免疫因子IL-1β、IL-2、IL-4、IL-6、IL-8、IL-10、IL-13、IFN-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的测定,并进行前后变化的比较。结果:IL-1β、IL-10、MMP-3和MMP-9的术前术后变化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是有差异的,IL-1β在两组术后均趋近减少,但实验组幅度更大(P<0.05);IL-10术后在实验组增加,但在对照组减少(P<0.05)。MMP-3和MMP-9在两组术后均趋近增多,但对照组幅度更大(P<0.05)。结论:喉罩置入全麻较传统气管插管全麻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而言,可以增强患者的抑癌免疫,并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平,减少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欧普乐喉罩(OPLAC laryngeal mask)和气管内插管(ET)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 40例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前情况评估为ASA Ⅰ-Ⅱ级,年龄35-52岁,体重48-67kg,随机分为OPLAC喉罩组(A组)和气管导管组(B组),每组20例.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2)、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5min(T3)、10min(T4)、15min(T5)和拔管后即刻(T6)记录SBP、DBP、HR和SpO2.于T0、T2、T6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肾上腺素(A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 B组T2与T6时SBP、DBP和HR显著高于A组(P<0.05);AE和NE在T2、T6时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应用OPLAC喉罩通气全凭静脉麻醉实施乳腺癌根治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异丙酚和氯胺酮麻醉在头面部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术后清醒度的比较。方法50例病人,ASA分级为Ⅰ-Ⅱ,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麻醉组(D),氯胺酮麻醉组(K)。D组用异丙酚2.5mg.kg-1诱导,用Graesby-340泵注异丙酚4.5mg·kg-1·h-1维持麻醉;k组用氯胺酮2.0mg/kg-1诱导,静脉点滴氯胺酮3mg·kg-1·h-1维持麻醉。观察麻醉前(T0)、注药后(T1)、插管后(T2)、手术时(T3)、拔管前(T4)5个时点的HR、BP的变化,同时观察术后病人清醒的情况,并比较组内的变化和组间的变化。结果两组均对血流动力学有影响,K组在注药后、插管后、拔管前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而D组在相对时点的HR、BP变化比K组较轻。同时,D组术后比K组清醒明显快。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头面部肿瘤手术中比氯安酮麻醉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