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背景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体内使用一种细胞内检查系统来观察表浅食管癌表层细胞的内镜检查特点,并且将观察结果与正常鳞状上皮进行比较。患者和方法:使用一种细胞内检查系统对12例患者的亚甲蓝染色表浅食管癌进行检查。结果:应用细胞内检查系统和亚甲蓝染色可观察到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的表层细胞。正常细胞排列均一,核浆比相同且较低。食管癌的细胞密度远大于正常鳞状上皮。癌细胞的分布不规则,并且存在高度异质性,核的染色、大小及形态特点有差异。核浆比例非常的不规则。结论:应用细胞内检查系统检查食管组织使体内观测食管损伤…  相似文献   

2.
刘晓东  黄壮士  郭权威  陈刚 《广东医学》2012,33(20):3122-3124
目的 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与核因子κB(NF-κ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中E-cadherin与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E-cadherin在癌旁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中27例(67.5%)呈阳性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11例(27.5%)呈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E-cadher-in表达下降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F-κB在食管癌旁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中12例(30.0%)呈阳性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26例(65.0%)呈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NF-κB表达升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cadherin与NF-κB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517,P<0.05).结论 E-cadherin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有不同程度下降,而NF-κB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有不同程度上调,两者可能在食管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能是食管鳞癌中的重要分子标记物,有望成为食管癌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测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与分析口腔鳞癌癌旁上皮的病理变化及意义。方法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对34例口腔鳞癌标本的癌旁上皮和其它不同区域作形态定量研究,分析其上皮厚度、上皮钉长度、基底细胞和棘细胞面积及核浆比。结果①邻近的癌旁上皮其厚度、上皮钉长度与远处及正常区域的指标相比显著增加;②基底细胞面积及棘细胞核浆比依肿瘤边缘、邻近的癌旁上皮、远处癌旁上皮至正常区域的顺序逐渐减小。结论口腔鳞癌癌旁上具有高度恶变的危险性,形态定量研究对于探讨其癌变发生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光学显微镜水平上,再次观察了正常及增生食管上皮、原位癌及Ⅰ~Ⅲ级鳞状细胞癌的ConA受体。在正常食管上皮,表浅细胞及棘细胞的质膜上可见受体。在增生食管上皮,底层细胞和棘细胞的一些胞核有丰富的ConA受体。在Ⅰ~Ⅲ级鳞状细胞癌,随着癌细胞间变程度的增加,癌细胞核膜上的ConA受体更为密集。  相似文献   

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3):201-203
目的探讨食管不同病变组织中Pim1蛋白表达及其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行食管内镜检查的食管活检组织标本182例,其中正常鳞状上皮组织3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4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3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7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组织中Pim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Pim1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食管正常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m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24.3%(9/37)、62.8%(27/43)、70.9%(22/31)、76.1%(54/71)。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m1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食管正常鳞状上皮(χ2=11.89、14.79、26.70,P<0.05),食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m1蛋白高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m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 Pim1蛋白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慢性宫颈炎伴鳞状上皮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的病理诊断,主要是依据不典型增生累及上皮的厚度而确定。但这种诊断指标不易准确掌握,而且不易统一。未实验的目的是想用体视学的方法,寻找一种定量指标,以便较为准确地区分上述4种病变。我们选择4个指标:核密度、核大小、核形态及核浆比。其中核密度、核大小和核浆比例3项指标随着不典型增生的程度的增高,均值逐渐增大,而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实验结果表明,用定量指标能够更准确地区分上述病变。  相似文献   

7.
张凡  彭钧  李波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4):372-373,376
目的:探讨p2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食管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7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15例食管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及10例正常鳞状上皮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用S-P法检测p21的表达。结果:p21在食管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食管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中阳性率为33.3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2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阳性率分别为68.89%、90.00%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p21的表达,可以了解食管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而且p21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标志物,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含量及拷贝数量的差异,探讨mtDNA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PCR法分别扩增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mtDNA编码区,琼脂糖凝胶电泳比较3种组织中mtDNA含量的差异;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上述3组样品中的mtDNA拷贝数,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mtDNA含量进行定性检测.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mtDNA的检出率均为100%(62/62),但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tDNA相对含量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mtDNA的平均拷贝数分别为(26.79±0.92)×106、(26.43±0.96)×106和(25.42±0.85)×10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532,P<0.05).2种PCR结果一致.结论:mtDNA拷贝数量的增加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方法:收集1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食管组织,提取组织蛋白质,进行二维电泳,经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蛋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应用免疫组化检测HSP27、ANX1在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及其配对的食管正常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通过肽指纹图谱分析鉴定了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SCCA1、KRT4和ANX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下调,TIM1、MnSOD和HSP2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免疫组化检测显示HSP2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ANX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低表达,与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存在蛋白质表达差异。寻找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食管组织之间表达差异蛋白质,为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用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Q-520型图象分析仪对食管正常粘膜上皮、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及癌细胞分别测定每核Ag-NORs颗粒数、颗粒总面积,再用MPV-3型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DNA含量。结果显示:Ag-NORs颗粒计数在三组性质不同的细胞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g-NORs颗粒总面积和DNA含量在三组细胞中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我们认为,核内Ag-NORs面积测定与DNA定量分析,在食管癌变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了解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是一个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定量指标,且有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人喉肿瘤细胞核分形维数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形态定量在喉肿瘤病理学诊断中的有效指标参数。方法:将分形分析理论引入喉肿瘤的研究中,应用自行研制的“分形分析系统”。选取人喉正常鳞状上皮30例,喉乳头状瘤20例,喉鳞状细胞癌38例,分别观察各组细胞核分形维数的变化。结果:各组细胞核边界的分维值均大于其拓扑维数,即它们都具有分形物征,并且喉正常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和喉鳞状细胞癌细胞核分维值依次增大,相互间分维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分形维数可以定量描述细胞核形态的不规则程度,可作为肿瘤细胞病理学鉴别诊断的一种定量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逐步判别分析在形态计量学上的应用,用此方法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的各级食管鳞癌的形态参数,结果显示,核灰度均值和核浆比是食管鳞癌定量病理诊断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3.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腺。  相似文献   

14.
食管粘膜下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发生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源。  相似文献   

15.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核干细胞因子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核干细胞因子(NS)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NS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NS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41.9%和17.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676,P<0.01).NS蛋白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NS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S蛋白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余叶  黄朝辉  何桂红 《农垦医学》2006,28(2):152-153
Barrett食管(BE)特指食管末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取代的病理现象。为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LID)的严重并发症。其中部分患者可发展成食管鳞状细胞癌。由于BE位置结构的特殊性,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就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6例BE的临床及内镜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ECK蛋白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ECK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RECK蛋白的表达与MVD.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REC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59.7%(37/62)、71.0%(22/31)、85.5%(53/6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CK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VD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RECK和MVD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黏膜上皮癌变及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2者联合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碳酸酐酶-Ⅸ(CAⅨ)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正常食管组织和6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AⅨ的表达,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关系.结果:CAⅨ在正常食管组织中的阳性率是6.67%,明显低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72.06% (P <0.01);CAⅨ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一定关系(P<0.05).结论:CAⅨ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高表达可能是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及其癌组织标本中P63及转化生长因子受体Ⅱ型(T13R-Ⅱ)蛋白表达的研究,探讨两者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63及TβR-Ⅱ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和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鳞状上皮以及鳞状细胞癌组织共162例中的表达.结果 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鳞状上皮及其癌组织中P6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递增趋势(P<0.01),TβR-Ⅱ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则呈递减趋势(P<0.01).P63和TβR-Ⅱ蛋白的表达与性别无关(均P>0.05),但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63和TβR-Ⅱ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状上皮各级病变呈负相关(rs=-0.498,P<0.05).结论 P63和TβR-Ⅱ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变及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二者表达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和预测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UC4及CerbB-2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3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6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UC4及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UC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7%、56.7%和5.0%,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80.0%、36.7%,3组间MUC4与CerbB-2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4及CerbB-2的蛋白表达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MUC4及CerbB-2在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及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者联合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