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原发性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双侧卵巢恶性淋巴瘤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下腹部胀痛6个月,加重伴发现盆腔肿物15 d入院,B超检查提示子宫后方偏右侧实性肿物.妇科检查发现盆腔质硬肿物.入院诊断怀疑右侧卵巢癌或盆腔结核,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双侧卵巢肿物,并盆腔广泛转移、粘连.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诊断卵巢恶性肿瘤,遂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原发性双侧卵巢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行环磷酰胺加平阳霉素等方案化疗,2年后因肿瘤多发转移死亡.结论 原发性卵巢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术前易误诊,确诊需依据手术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预后不佳,需加强随访治疗.  相似文献   

2.
王霄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0):1135-113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15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术前诊断、误诊、病理特点、治疗结果、随访情况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的主要症状为下腹部隐痛、胀痛,阴道不规则流血和月经过多,下腹部包块,无特异症状。病理诊断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瘤ll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4例。术前确诊8例,占53%,误诊7例,占47%。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7例化疗,2例放疗。结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易误诊为子宫肌瘤、子宫肉瘤,应注意鉴别。依据病理分类选择合理术式及治疗方法能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管状囊性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肾管状囊性癌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3周入院。以“右。肾占位性质待查”收住泌尿外科,行右肾肿瘤剜除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管状囊性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Ckpan(+++),P504S(+++),Vim(+++),Ki-675%(+)。术后予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治疗,随访1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肾管状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间质肉瘤(stromal sarcoma of breast,SSB)的超声影像特征,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的SSB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发现左乳肿物2年余就诊,B超检查、乳腺钼靶X线检查、MRI检查均报告:左乳实性结节状占位性病变,BI-RADS 3级,纤维腺瘤可能。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左乳纤维囊性乳腺病伴间质肉瘤(低级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i-67 50%~60%。1周后行左乳改良根治术。随访9个月无复发。结论 SSB是一种罕见乳腺肿瘤,术前诊断困难,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极似纤维腺瘤,需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决策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入住甘肃省人民医院的一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患者成功行最大限度肿瘤减灭术,手术时间360min,术中估计失血量200ml,无输血。术后第8天拔除腹腔引流管,肝功能恢复良好。术后病理:(腹膜后)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结合临床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高度考虑: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术后第16天出院。随访4月,术区肿瘤复发,肝脏转移。随访时间目前截至2018年10月。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且预后极差的高度恶性软组织小细胞肿瘤,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无特异性,诊断困难,最大限度肿瘤细胞减灭术和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案,能改善患者预后,但预后不理想,仍需探究更有效的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患者 ,40岁 ,以子宫肌瘤收入院。入院后B超诊断 :子宫肌瘤 ,行子宫切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 ,肉眼所见 :子宫一个 ,壁间可见一直径约 15厘米肿物 ,质韧 ,边界清楚。宫内膜光滑 ,未见肿物。镜下检查 :瘤细胞与增生晚期子宫内膜细胞相似 ,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 ,核分裂像少 ,瘤细胞聚集成团 ,分散在肌层内。血管较多。病理诊断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瘤。2 讨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有局部复发 ,罕见远处转移 ,过去称淋巴管内间质肌病 ,应和静脉内平滑肌瘤病鉴别。一般局部扩展到子宫及子宫旁血管 ,可引起盆腔局部复发 ,肺转移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有随访资料的56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20例、恶性36例.发生在胃33例(58.9%),肠23例(41.1%).20例良性患者均无术后复发转移;36例恶性患者有16例发生复发转移(44.4%,16/36),且复发转移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肿瘤性质(P<0.01)、最大直径(P<0.01)及生长部位(P<0.05)相关.其中7例为腹腔镜切除,良性5例,恶性2例,恶性患者1例术后9个月复发,1例术后38个月未复发.结论 GIST发生在胃较肠多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复发转移与肿瘤性质、大小、部位有关,而与年龄、性别无关,恶性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较高,应长期随访;腹腔镜可能是较有前景的GIST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原发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08-01—2017-12诊断的女性生殖系统原发PEComa共4例,对其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从18~50岁(平均年龄34.75岁)。2例发生于宫体肌层,1例发生于宫腔,1例发生于宫颈。其中2例PEComa分别合并了输卵管异位妊娠和宫内妊娠。发生于宫颈的PEComa为恶性PEComa,虽然肿瘤细胞仅有轻度异型性,但肿瘤在宫颈间质内呈广泛舌状浸润,同时转移至左卵巢和左、右盆腔淋巴结。所有病例中肿瘤细胞均表达黑色素标记HMB45和Melan-A,其中2例病例还同时表达肌源性标记desmin。1例宫颈恶性PEComa病人术后27个月因病死亡,另3例病人均存活且无复发转移。结论女性生殖系统原发PEComa易带来病理诊断上的困难,组织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正确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迄今国外文献仅报道16例子宫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PNET),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1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子宫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患者因经期延长、经量增多3个月入院,入院后经相关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并中度贫血,后经多次输注浓缩红细胞,血红蛋白升至85.9 g/L后,在全麻下行子宫肌瘤剜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前壁下段PNET,转入妇科肿瘤病房,行子宫全切、右侧附件切除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诊断子宫前壁下段pPNETⅠb期,予化疗。随访2.5年无复发。本文通过对本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pPNET相关特点及诊治情况,以提高临床医生对pPNET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避免或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PSTT误诊l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57岁,已闭经6年,因下腹坠痛1个月伴阴道出血4d就诊,门诊以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收入院.经诊断性刮宫并病理检查考虑为恶性肿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报告示平滑肌肉瘤,未侵及子宫肌层,遂行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骶前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为PSTT.结论 PSTT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容易误诊.临床常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体征、血清学及影像学等检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但仍需广泛取子宫标本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最终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对3例子宫恶性PEComa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预后进行探讨,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恶性PEComa是一组共同表达黑色素和肌源性标记为特征的肿瘤,肿物均未见明显的包膜,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呈片状、巢状排列,细胞具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可见,出血、坏死明显。免疫组化:HMB45(3/3)、melan A(1/3)、SMA(2/3)、desmin(2/3)、NSE(1/3)和CD10(2/3)(+),Ki-67阳性率为3%~30%。结论子宫恶性PEComa少见,容易误诊为平滑肌肉瘤或透明细胞癌等,临床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意义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8例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占同期内异症病人7.91%,每例都有外阴疼痛伴包块,均与月经周期有关,均是手术切除内异症病灶,辅以药物治疗,尚无复发。术后病理确诊。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明确,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并联合用药,长期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1例DFSP的诊治经过及长期随访资料。结果本例因左肩部包块切除术后4个月复发入院,行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DFSP。术后随访6年,先后行8次肿瘤扩大切除术和1个疗程放疗,但仍不能控制肿瘤复发、增长,最终因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肿块体积扩大而放弃治疗,最终死亡。结论 DFSP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染色检查为确诊的金标准。对可疑患者要先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排除DFSP,再行手术治疗,避免肿瘤切除不完全而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少见的无症状良性肿瘤,其组织发生一直有争议.由于临床无特征性主诉及表现,术前难以直接诊断,常因子宫肌瘤和/或子宫腺肌病手术.术后又由于其同时并发子宫肌瘤或/和子宫腺肌病,取材不容易发现,导致术后漏诊.现将本院31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以探讨其发生、诊断、鉴别诊断,尤其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颅底黏液样软骨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底黏液样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因左眼渐进性视物模糊5年,加重伴重影6个月入院。术前头颅CT及MRI检查示左鞍旁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怀疑脑膜瘤或三叉神经鞘瘤。行手术治疗,术中病理支持脑膜瘤诊断。安全情况下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并送当地医学检验中心病理会诊,确诊为颅底黏液样软骨肉瘤。术后患者恢复好,随访3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颅底黏液样软骨肉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诊断较为困难,诊断需借助病理免疫组化;显微外科手术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彻底切除肿瘤是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2019年1—12月收治的曾误诊的韧带样纤维瘤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1例因右上肢放射性疼痛3个月,发现右侧胸壁肿物2个月入院,曾误诊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因腹部肿物多次切除术后复发18年入院,曾误诊为恶性神经鞘瘤;1例因发现腹腔内肿物3个月入院,曾误诊为胃间质瘤。3例入院后均经多学科医师会诊,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韧带样纤维瘤,术后皆恢复良好,现尚在随访中,均无不适,无复发。结论韧带样纤维瘤临床误诊率高,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其认识,认真鉴别诊断,以减少或避免该病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clear cell sarcoma,PGI CC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本病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妊娠期小肠透明细胞肉瘤误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妊娠32周时因间断腹痛、发热2月余入院,腹部CT检查示腹腔脓肿,行脓肿引流并予抗感染等治疗,症状缓解,腹腔持续引流至孕39周时顺产。产后2个月患者再次出现腹痛、发热,经全腹CT检查以小肠占位性病变待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考虑为小肠肿瘤,予手术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外院病理会诊确诊为小肠透明细胞肉瘤。因患者产后及术后身体虚弱,未行辅助化疗,随访1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PGI CCS临床罕见,侵袭性高,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8.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生物学行为、病理学特点及其免疫表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子宫IVL肿瘤细胞vimentin、desmin、SMA、CD10、CD34、ER和PR的表达情况.结果 6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未曾怀疑为IVL;3例行全子宫切除术,3例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其中1例术中见灰白色条索样肿物蔓延致右侧宫角和宫旁组织静脉内;病理检查发现6例标本除合并血管外子宫平滑肌瘤外,子宫肌壁间大小不一的静脉内见平滑肌细胞构成的瘤栓.6例患者经随访6~51个月未见复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VL瘤细胞vimentin、desmin和SMA(+),CD10和CD34(-);其中5例肿瘤细胞ER和PR呈强(+),1例呈(+).结论 IVL是组织学表现为良性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生长方式的一类罕见肿瘤,有远期复发的倾向.IVL肿瘤细胞存在雌、孕激素高表达特性,提示卵巢去势治疗或术前、术后应用雌激素拮抗剂可能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6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9年9月诊治的66例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检查资料,并对有条件随访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富于细胞平滑肌瘤病理特点为瘤细胞丰富,细胞大小形态尚一致,核分裂象每10个高倍视野0~4个,临床表现以月经改变及腹部包块为主,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无1例复发,行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仅1例术后复发,第2次术后诊断仍为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结论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临床表现与普通子宫平滑肌瘤相似,镜下病理细胞可异常丰富,甚至出现个别异形细胞,易与平滑肌肉瘤混淆,但预后好,治疗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全子宫切除或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我院2002-2003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生长部位、肌瘤大小、有无并发症、是否保留生育机能及术式的选择进行分析、探讨。结果:390例患者中,伴有子宫肌瘤相关症状315例,占80.8%;无临床症状为75例,占19.2%。手术方式以子宫全切术为主,占81.3%,次全切占6.4%;其次是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子宫黏膜下肌瘤摘除术等术式。结论:子宫肌瘤患者中有一部分无临床症状,定期体检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对生育的要求及病理类型选择合理的术式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