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36例)与肺叶切除术(48例)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肺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肺段与肺叶切除组手术时间为[(167.36±15.96)min vs(151.31±19.07)min,P0.001]、术中出血量[(164.31±72.43)m L vs(187.71±110.97)m L,P=0.247]、淋巴结切除数[(11.64±2.66)枚vs(12.79±2.71)枚,P=0.055]、术后第24至第48小时胸腔引流量[(143.19±55.32)m L vs(165.00±32.42)m L,P=0.04]、引流管留置时间[(4.11±0.85))d vs(4.77±0.95)d,P=0.002]、住院时间[(6.83±1.36)d vs(8.02±1.21)d,P0.001]、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1),术后6个月肺功能指标FEV_1%及FVC下降比率肺段组明显少于肺叶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肺段切除术具有术后胸腔引流量少、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以为早期肺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5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21例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行全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的98例肺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钉仓使用数量、引流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术前FEV1,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钉仓使用数量及胸腔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FEV1/术前FEV1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明显,能有效保护患者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余鑫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84-2085
目的 研究肺癌疾病患者应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筛选在我科治疗的126例肺癌患者病历资料.胸腔镜组63例患者行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开胸组63例患者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结果 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切口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胸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胸组(P<0.05),在平均手术时间和1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较高,并且操作简便,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评估全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肺部小结节(CT上直径≤2cm)患者随机分入全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组及肺叶切除术组。比较其手术并发症、术后肺功能及手术短期效果。结果两组分别入组35例。无中转开胸,无围术期死亡,解剖性肺段切除组手术时间长于肺叶切除组(P0.05),但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组术后住院时间少于肺叶切除术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及最大通气量(MVV)均较术前下降,但解剖性肺段除组术后下降比例较小(P0.05)。结论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并发症相似,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于患者肺功能的保护更为好,可能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外周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外周型早期NSCLC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7例,行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且无转行开胸手术病例,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均未发生肿瘤复发及转移现象。结论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对老年外周型早期NSCLC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尤其是对于Ⅰa期肺癌、不耐受肺叶切除术、不易行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功能较差者或预计肺叶切除术后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旁单根细管负压引流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55例与观察组6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胸腔闭式引流(单根32F胸管+单纯水封瓶),观察组采取支气管残端旁单根细管负压引流(单根20F一次性负压引流球)。比较两组术后引流管留置及术后住院时间、平均胸腔引流量,疼痛情况(采用NRS评分),肺功能,对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与肺不张的发生率并进行记录。 结果观察组平均胸腔引流量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术后1、3、5 d的NRS评分逐渐递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经手术治疗,患者术后MVV及FEV1值均降低,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伤,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MVV及FEV1值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发生5例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情况,8例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46%;观察组3例肺部感染,4例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77%,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使用支气管残端旁单根细管负压引流能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106例肺癌行手术治疗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患者予以常规开胸切除术治疗,研究组53例患者予以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淋巴结清除数均少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及上肢活动受限等不良反应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放式单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早期肺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胸外科行单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共76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传统开放手术组40例及胸腔镜手术(VATS)组36例,通过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30天肺功能检查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单肺叶切除术中传统开放术式和胸腔镜术式对患者术后早期肺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单肺叶切除术后早期肺功能下降明显;术后第7天胸腔镜组反映肺功能指标(VCmax、MVV、Pa O2、Pa CO2、SO2%)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天胸腔镜组反映肺功能指标(VCmax、MVV、Pa O2、Pa CO2、SO2%)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肺叶切除行胸腔镜手术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肺功能更快速、更有效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状况。方法对224例行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胸腔镜组110例)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组(开胸组114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时间和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近期疗效,采用生存分析比较两组术后远期生存状况。结果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胸组(t=6.015,P<0.001),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开胸组(t=6.138、6.408、12.659、7.081,均P<0.001)。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χ~2=13.237,P<0.001)。胸腔镜组1、3、5年生存率与开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具有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等特点,且长期生存率较好,可作为NSCLC的推荐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的特点及治疗肺部疾病价值。方法 300例肺部疾病患者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肺叶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术,肺段组行肺段切除术。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与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段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费用显著少于肺叶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肺叶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但治疗前应细致评估适应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对早期肺癌患者肺功能、并发症、生活质量等的影响。方法146例早期肺癌患者根据患者意愿,以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67例实施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胸组),另外79例实施全腔镜肺叶切除术(全腔镜组)。对两组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全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胸组(P<0.05),但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要明显少于开胸组(P<0.05),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胸组(P<0.05),术后伤口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开胸组(P<0.05),淋巴结清除个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w,两组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明显下降,但全腔镜组显著优于开胸组(P<0.05);在术后1年,两组肺功能已基本达到术前水平,且组间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肺癌症状量表(LCSS)得分和肺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全腔镜组LCSS得分较开胸组明显降低(P<0.05),FACT-L得分较开胸组显著升高(P<0.05);术后1年,LCSS得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ACT-L得分均达到术前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P<0.05)。术后1年,组间在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均可达到满意效果,在远期预后上效果相当,且全腔镜方案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术前心率恢复(HRR)异常与术后心肺并发症的相关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110例年龄>60岁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HRR是否正常分为HRR正常组与HRR异常组,分析HRR与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间关系;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肺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分析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分析110例老年肺癌患者临床数据,HRR异常组38例,HRR正常组72例;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39例,HRR异常组19例,HRR正常组20例。HRR正常组并发症发生率27.78%,显著低于HRR异常组50.00%(P<0.05);单因素分析吸烟史、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分钟步行试验指标中血压、血氧饱和度、6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心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吸烟史、单肺叶切除术及扩大或全肺切除、手术时间、HRR异常,为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RR异常可增加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吸烟史、单肺叶切除、扩大或全肺叶切除、手术时间过长、HRR异常是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8例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观察组)和34例全肺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分析两种术后生存率和肺功能改变情况,并比较其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别.结果 观察组术后肺活量、第1秒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3及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支气管肺叶袖式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肺癌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八段锦用于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肺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101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及对照组(n=51)。治疗组围术期接受八段锦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三个月肺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干预后FVC、FVC%、FEV 1、PEF、PEF%、IC、IC%、MVV、MVV%及6w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VC、FEV 1、IC及6wm的康复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应用八段锦康复训练有助于肺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径<1cm肺浸润性腺癌发生独立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直径<1cm肺腺癌患者共364例临床资料,根据胸部影像学特征分组,其中pGGN(A组)122例,mGGN(B组)136例,SN(C组)106例,比较三组基线临床特征和手术相关指标,分析结节直径亚组病理相关指标和分期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直径<1cm肺浸润性腺癌发生独立影响因素。结果①364例患者均胸腔镜手术治疗,其中楔形切除,切缘距病灶均<2cm。C组肺叶切除比例显著高于A组、B组(P<0.05);男性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5);②122例pGGN患者中1~5mm病灶术后病理均为原位/微浸润腺癌;A组6~10mm病灶Ia1期比例显著高于1~5mm病灶(P<0.05)。mGGN中6~10mm病灶共92例,包括胸膜侵犯6例,脉管癌栓2例;SN中6~10mm病灶共78例,包括胸膜侵犯10例,脉管癌栓4例,淋巴结转移4例。③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IS+MIA和IAC组吸烟史、既往癌症罹患史、病灶影像学特征及病灶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既往癌症罹患史、mGGN、SN及病灶直径>5mm,均是直径<1cm肺浸润性腺癌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364例患者中肺叶切除术后住院期间因肺栓塞死亡1例,随访时间为20~8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0个月;随访过程中Ia1期患者中1例在术后14个月因肺炎死亡;随访总生存率为99.72%(362/363)。结论直径<1cm肺浸润性腺癌患者中mGGN和SN如病灶直径达6~10mm,更易累及胸膜或淋巴结;吸烟史、既往癌症罹患史、mGGN、SN及病灶直径>5mm均与直径<1cm肺浸润性腺癌发生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带有呼吸功能训练装置的医用多功能胸带,探讨该胸带对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术后使用传统多头胸带,观察组术后使用我院研发的医用多功能胸带,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第7 d的血氧饱和度、肺功能指标,以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日活动总量、排气排便、肺部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皮下气肿)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肺功能指标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 d患者肺功能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活动后末梢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和排气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日活动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肺部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医用多功能胸带可改善患者肺功能,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增加活动总量,并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马圣伟 《临床肺科杂志》2016,(11):2083-2085
目的探究肺癌全腔镜下两孔肺叶切除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在手术安全性及术后康复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15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的为对照组,全腔镜下两孔肺叶切除术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安全性和术后康复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2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全腔镜下两孔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相比,手术时间少,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减轻,安全性好,且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IB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IBDS患者1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腔镜非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应激反应[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肝功能恢复、下床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E、COR、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观察组患者术后E、COR、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腹腔镜解剖性肝叶切除术可有效减轻IBDS患者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且减少复发,具有较高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切除术对肺癌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7例行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包括肺叶切除组23例、全肺切除组14例,术前及术后10 d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仪(SPECT)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术后10 d,两组LVEF较术前下降(P均<0.05),LVESV、LVEDV较术前升高(P均<0.05),全肺切除组术后上述指标变化较肺叶切除组明显(P均<0.05)。结论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10 d肺癌患者左心功能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全肺切除者左心功能下降较肺叶切除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入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的64例老年肺癌患者分为两组,全麻组(n=32)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组(n=32)行超声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认知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6 h、12 h、24 h、48 h,复合组VAS评分相比全麻组均显著更低(t=7.585、9.420、5.356、7.086,P<0.05);术后1 h、6 h、24 h时复合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全麻组(t=5.202、4.850、5.139,P<0.05);复合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吞咽平均时间均显著短于全麻组(t=17.465、24.759、26.513,P<0.05);复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38%,相比参照组的31.25%显著更低(χ^2=4.730,P<0.05)。结论给予老年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时,选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方案,可获得更理想镇痛效果,使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受到更小影响,且术后并发症更少,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