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副主任医师对郁证的辩证认为:肝为郁证之始,肝郁气滞为郁证病机之核心.在临床上分为肝本脏所致郁证和肝损及心脾肾而致郁证进行辩证论治,以肝的病理变化贯穿整个郁证的病机演变,故而在治疗上是以"肝"为中心辨治郁证.  相似文献   

2.
多数医家认为HIV/AIDS常侵袭肾、脾、肺三脏,而对肝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不足。"肝为将军之官",肝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气血得畅,脏腑阴阳功能协调;相反,肝气虚衰,气血失和,变证迭起,诸病丛生,故"肝为五脏之贼"。本文通过辨析"肝为五脏之贼"的内涵,强调肝与其他四脏的生理、病理关系,从而为HIV/AIDS从肝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并总结相应方药供临床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3.
赵婧玮  王莹  赵文芳  纪晓丹 《中医学报》2019,34(6):1209-1213
蒋健教授提出心悸有非郁证与郁证性之分,并有其四诊特点及临床特征:①心悸由"外源性"或"内源性"情志病因所引起,或由情志变化所诱发、加重;②多伴随纷繁复杂的多脏腑、多系统躯体症状;③多有不寐。蒋健教授认为对于郁证性心悸的治疗应从整体辨证,标本同治,在解郁的同时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郁定悸"的同时采用补心疏肝、利胆益脾等治疗方式。郁证性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三脏密切相关,常伴有气血阴阳失调,蒋教授治疗郁证性心悸病强调"溯本求源",以"从郁论治"为基本法则,调和五脏气血阴阳,共奏解郁定悸之功。  相似文献   

4.
体质因素是郁病发病的内在基础 ,可影响郁病的证候类型、病程长短、虚实属性等。其中以肝郁体质为郁病最为常见的体质类型。郁病病机主要以气机不畅 ,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心为精神之所舍 ,故治疗重在调治心肝二脏。处方用药以调气开郁为本。辅以养血宁心安神。  相似文献   

5.
郁证皆在中焦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丹溪创论六郁,并提出  相似文献   

6.
1 导言 所谓肝病,是指因某种原因而导致肝脏及其经脉的生理机能失常、所引起一系列病变的总称。是一种以肝气疏泄不利、三焦气郁不通以致全身气血失调为病机特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肝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而外应风木,其性刚愎,故其病多气实有余,横逆不驯,且最易化火动风。肝者、干也。其脉下起足趾,上行巅顶,内络五脏。故其为病,每以干犯他脏,  相似文献   

7.
逍遥散治疗郁证临证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 ,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胁肋胀痛 ,太息或心烦易怒善哭 ,失眠等。《丹溪心法·六郁》中云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临床中笔者常以逍遥散为基本方治之 ,效果满意。郁证与情志怫郁的关系极为密切 ,首先是气机失调 ,然后影响至血 ,气血失调与肝的疏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郁证的病理基础是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肝性喜条达 ,主疏泄。肝以愉悦舒畅为德 ,忧愁恼怒为病。七情的变化 ,首先肝失条达之性 ,疏泄失职 ,气机郁结不畅。所谓“当升不升…  相似文献   

8.
论肝为诸脏之“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肝的疏泄太过与不及,而致“干于它脏”的病理演变,阐述了肝为诸脏之“贼”的深刻道理,论证了“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体质因素是郁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可影响郁病的证候类型、病程长短、虚实属性等。其中以肝郁体质为郁病最为常见的体质类型。郁病病机主要以气机不畅,措神异常为主要表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为精神之所舍,故治疗重在调治心肝二脏。处方用药以调气开郁为本。辅以养血宁心安神。  相似文献   

11.
肝气郁结证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气郁结“简称“肝郁”,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此证多与情志有关,属实证、郁证的范畴。关于郁证,《素问》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之说。后世朱丹溪根据病因将其划为气郁、热郁、湿郁、痰郁、血郁、食郁六类。张景岳又提出了情志三郁:怒郁、思郁、忧郁。肝气郁结系属《内经》中的木郁,与张景岳的情志之郁也相吻合。 本证的病因多为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使肝的疏泄功能受到抑制,升发受阻,导致肝经经气阻滞而产生,当然也有因其它病邪侵扰而发病的。  相似文献   

12.
庞国明教授认为消渴病和郁证在病机上联系密切,认为两者的关系符合张景岳提出的"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消渴合并郁证病位不离乎肝,又不止于肝,心、肺、脾、肾均可涉及,且日久则常兼化火、瘀阻、痰凝,变证多端,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辨证多分为以下六种证型:肝郁血虚型、瘀血阻络型、痰热瘀结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临证多采用疏肝健脾、清热豁痰化瘀、健脾养心、滋肾养阴、健脾益肾佐以安神。文章从消渴合并郁证的病因病机、辨治经验入手,结合验案浅谈庞国明教授辨治消渴合并郁证的临床经验,具有善辨病性、抓主证、立主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古代没有抑郁证之名,但历代文献中可以见到与本病相似的描述,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众疾病与郁证相似,相关内容散见于郁症、百合病、脏燥、癫症等,当代医家大多将郁证等同于抑郁症,因而将抑郁症基本病机归结于肝气郁结,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脏。病理性质起初为属实,日久属虚,或虚实夹杂。郁证初期,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  相似文献   

14.
洪治平教授认为,肝属木,于木气主时之时升发阳气,其养生、防病均应顺其升发之性,同时注意与心、肺、肾、脾四脏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肝脏病多为郁、虚、亢三种情况,因虚则无以升发而兼郁,亢则不行疏泄而亦兼郁,故“郁”为肝病的核心,但肝郁又多暗耗阴血,故处方遣药多以“柔以制之”“甘以缓之”之柔肝缓肝法,及“遂其调达之性”之舒肝化肝法.肝脏养生中应注意“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在其疾病治疗中亦当以顺其升发疏泄之性为宜,慎用攻伐,以免戕害正气.  相似文献   

15.
姜德友教授认为,绝经前后诸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女子七七,肾气渐衰,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不足而致其疏泄功能减退,气机郁结不畅;女子以肝为先天,妇女易情绪波动,善思而喜悲伤,加之社会压力加大等诸多内外环境的影响,日久则肝郁、肾之阴阳失调,并且常常累及心、肾、脾等脏。对于本病的治疗,应重视从肝论治、调补肾之阴阳,同时兼顾他脏。  相似文献   

16.
整理历代医家治疗情志疾病多从肝论治的理论论述,深入分析青少期"肝常有余"的脏腑特性,认为"肝常有余"是青少期情志异常的重要生理病理基础,青少期情志异常与肝关系最为密切;怒、兼夹忧悲等"阴性"情志为其主要致病因素;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为其核心病机。在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而致情志异常的基础上,易出现发热生风的临床症状;情志疾病发病首先侵犯本脏,进而累及他脏。  相似文献   

17.
疾病发生不外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而老年人正气渐虚,故常易发病,且常五脏互相累及,相兼为病,本文结合《内经》五脏气之"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从"气"的角度,结合《内经》五脏气探讨老年人五脏病变之病机.  相似文献   

18.
基于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及其并发症的病机演变规律。COPD的主病之脏为肺,同时与脾、肾、心、肝等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可致他脏之病。COPD患者反复外感后,可导致肺气亏虚,痰湿内生。痰留肺间致本脏传变而出现支气管扩张、肺癌;气虚不能助心行血,心血瘀阻则致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疾病;肺气亏虚,子病犯母,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内生则致胃食管反流病;肺气郁滞,肝失疏泄则致焦虑、抑郁等情志病;肺虚及肾,肾精亏虚,骨软无力则致骨质疏松;肺脾肾虚,呼吸不利,气道肌肉失养则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肺胀病久,肺脾肾阴津亏损,燥热内盛则为消渴。临床治疗COPD应首先注意筛查其合并症,基于五脏相关理论,综合调理全身脏腑以防治COPD合并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对于肝病的研究,历代不乏其人。刘渡舟教授承仲景之学,独辟蹊径,所著《肝病论治概要》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对肝病论治的观点。其论之精,颇有独到之处。笔者就其治疗肝病的特色归纳于下,倘有悖乎师意者,冀正于名贤。1辨证分型,要以气血为纲肝为木脏,主疏泄,性喜条达,又以其升生之性,保持全身气血津液的流畅。肝又主藏血,故谓“体阴用阳”。肝者,干也,其特性每以干犯它脏为能事,诸如肝气旺,既可上犯肺金,又可下竭肾阴,更能横犯脾胃,出现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逆乱。因此,肝病病机复杂,病证繁多,每致寒热虚实互见。…  相似文献   

20.
郁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郁证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忧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善悲易哭等多种复杂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本证的病因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滞郁结;心血失养,神失所藏;久郁伤脾,气血不足;久郁化火,耗伤肾阴.因此本证与肝、心、脾、肾四脏关系密切.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与本证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