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V1导联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的特点、出现的可能机制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2007年于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电极的患者,分析患者完全右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资料,并与同期V1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变化的右室起搏患者以及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体表心电图特点进行对比。结果共有9例患者术后完全心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超声心动图以及胸部X线检查证实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心室,QRS波平均电轴为-61.7±15.6,与随机选取50例术后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右室电极植入患者心电图相比,QRS波电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7例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QRS波电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右束支阻滞者其肢体导联I、aVL导联QRS波均直立,与呈左束支阻滞患者相同,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其I、aVL导联QRS波为负向。结论当患者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时可通过I、aVL导联QRS波形态和QRS波电轴可以判断是否为右室起搏。  相似文献   

2.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方田 《心电学杂志》1999,18(4):241-243
一、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机制、类型及心电图特点1.室性心动过速(1)QRS波群宽大畸形,频率多在150~250次/min.(2)存在房室分离或有室性融合波群、窦性夺获,此点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3)胸导联QRS波群均不呈RS型.(4)当QRS波群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时,V_1呈单相R波或呈M型,其R波前峰>后峰,呈左突耳征(又称兔耳型)、双相波如QR、Rs、RS型,V_6呈QS、QR或RS型,其R/S<1.(5)当QRS波群类似左束支传导阻滞时,V_1有R波>30ms,R-S间期>60ms(从R波起始至S波最深点的时间),V_6呈QS、QB或RS型,R/S<1.(6)额面电轴左偏或极度右偏,尤其是如原有束支传导阻滞,则心动过速时其电轴、QRS波形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自身心律、左束支起搏、右室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电图的形态和QRS波群时限等,找寻左束支起搏心电图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拟行左束支起搏42例患者,记录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通过测量,分别比较自身心律、左束支起搏及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起搏时QRS波群时限、电轴、形态及ST段的差异。结果自身心律与左束支起搏相比,QRS波群时限无统计学差异(P=0. 49),但与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起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0. 000)。左束支起搏组,V1导联呈特征性"M"或"r SR"的比例为76. 19%;a VR导联亦可呈特征性"M"或"r SR"表现,比例为78. 57%。对于自身心律为右束支阻滞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仅V1导联呈"M"或"r SR",a VR导联呈QS型,而无特征性"M"或"r SR"表现。与经典的右束支阻滞心电图比较:左束支起搏ST段和T波改变无规律性。结论左束支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电轴与自身心律相比无显著差别,V1及a VR导联均可见特征性"M"或"r SR"表现,右束支阻滞患者仅V1导联呈特征性表现,但依靠心电图的特征性"M"或"r SR"改变判断起搏位点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学标准是否适用于原有束支阻滞(BBB)或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宽QRS波群心动过速(WRT)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窦性心律时呈BBB的患者236例[左束支阻滞(LBBB)60例,右束支阻滞(RBBB)176例],分析形态心电图标准用于鉴别WRT的特异性。结果胸前导联图形一致,胸前导联无RS图形;RBBB时电轴重度右偏(-90°~±180°)、V1导联呈左兔耳征(Rsr`.Rr`)、V6导联呈QR、QS、R形或R/S<1、aVF导联呈Qr、QR、QS形;LBBB时V1~V2导联S波降支钝挫、V6导联q(Q)波、aVF导联呈QS、qR形,Ⅰ导联呈qRr、S、Rs形等11项标准特异性较高(88.6%~100%)。另8项标准特异性较低。心肌梗死并WRT(尤其QRS呈RBBB)时采用上述标准鉴别诊断有一定局限性。结论部分形态心电图标准适用于原有BBB伴WRT的鉴别诊断,但对心肌梗死并WRT的鉴别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0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20年,活动时气短2年入院。20年来,心动过速在窦性心律下或出现期前收缩的情况下发作,心动过速呈无休止型。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窦性心律,心率76次/min,P-R间期0.22s,QRS时限0.14s,电轴左偏,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1)。心动过速时,心率150次/min,宽QRS,QRS呈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电轴左偏,V1~3呈rS型,时限为80ms,V4~6呈R型,不见房室分离,无心室夺获及心室融合波(图2)。食管心电图:可见P′波,R∶P′为1∶1,R-P′为60ms,心内电图:窦性心律下,右室心尖部(RVA)…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3岁.因水肿10 d加重伴咳嗽气促3 d入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3~4级、2型糖尿病、肺部感染.图1为人院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心率88次/min,P-P相对固定;P-R间期呈3:2文氏变化:140 ms/180 ms/脱落.QRS波群间期增宽0.12 s呈3:2周期性变化:P-R 140 ms时,V1联呈R型,Ⅰ导联S波粗钝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P-R 200 ms时,V1导联呈QS型,Ⅰ导联R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之后QRS波群脱落.周而复始构成3:2房室文氏传导伴QRS波群完全性右束支/左束支传导交替阻滞.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左、右束支非等速非同步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7.
普罗帕酮中毒致多水平传导阻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患者女 ,2 2岁。因生气后自服普罗帕酮 (propafenone) 5 0片 ,5 0min后被人发现而送入我院急诊室。当时神智清 ,心率 80次 /min ,血压 12 0 /80mmHg(1mmHg =0 133kPa) ,心电图 (图 1)示窦性心律 ,心率 79次 /min ,P R间期 0 2 8s,QRS时限 0 18s,Ⅱ、Ⅲ、aVF呈rS形 ,aVL呈qR形 ,电轴 -77° ,提示左前分支阻滞 ;而Ⅰ导联呈Rs,其s波增宽 ,aVR呈qR形 ,其R波增宽 ,V5、V6导联S波加宽 ,提示为不典型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或为室内阻滞图形 ,QT间期 0 5 0s。给予检查处理过程中 ,患者突然头后仰 ,意识丧失伴抽搐 ,心电监护示宽大的QRS…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0岁,临床诊断:先心,室间隔缺损。以胸闷气喘1天为主诉人院,入院前半年曾查ECG,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右室肥大伴劳损。2结果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各导联P-P规则出现,P-P频率为115次/分,P-R间期虽呈进行性延长,但递增量不呈进行性减少,故R-R恰规则出现,心室率88次/分,P-P频率决于R-R频率。QRS形态宽大畸形呈完全右或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11导联R13-16,V1导联R9-10,aVR导联R5-6QRS时间逐渐由宽变窄。而V2导联R1-2、V3、V5导联R3-6QRS时间由窄逐渐变宽,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右心室节制索(MB)上右束支(RBB)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证实起源于右心室MB上RBB的10例特发性VAs患者。通过在MB处行激动及起搏标测,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特点、成功消融靶点处电位特征并观察分析射频消融的疗效。结果 起源于MB上RBB的特发性VAs体表心电图呈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电轴左偏,发作VAs时呈现较窄的QRS波,V1、V2导联为rS波,且S波无顿挫,VAs时R波均移行于V4~V6导联,晚于窦性心律,V6导联均有正向R波。在VAs时最早激动位点处均有领先的RBB电位,术中消融领先RBB电位均有效地消除了VAs,消融后6例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过程中2例恢复。结论 MB上RBB的特发性VAs体表心电图表现为较窄的QRS波,典型LBBB,电轴左偏,胸前导联R波移行晚于窦性心律。消融最早激动位点前领先的RBB电位成功消除了VAs。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50例三尖瓣闭锁(TA)心电图资料。探讨心电图在TA诊断中的意义和心电图改变与解剖类型的关系。TA心电图特点包括:(1)无严重心律失常和很少发生Ⅰ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2)PR间期≤0.12s,P-R段≤0.04s和无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3)右心房肥厚(RAH);(4)aVR呈QS形或r波≤3mm;(5)V_1呈rS形而V_(?)呈以R波为主的QRS图形;(6)Ⅰ和aVL导联有ST-T改变。若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心电图显示电轴左偏并具有上述改变,则高度提示TA的诊断;电轴左偏和左心室肥厚(LVH)的联合是Ⅰ_b型TA突出的心电图特点,而当呈右心室肥厚(RVH)或两侧心室肥厚(BVH)心电图改变时,不管电轴偏移如何,则常为Ⅰ_(?)型或Ⅱ型TA。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57岁,宫颈癌术后心电图(附图)P-P 间距相等,心率54次/min,P-R 间期大部份为0.16s,少数为0.22s。正常 P-R 者,其QRS 波增宽,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P-R 延长者,其 QRS 波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缓,Ⅰ°左束支传导阻滞,间歇性Ⅰ°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80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肥厚,呈球形改变。入院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期0.21s,各导联QRS波增宽,时限达0.16s,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QRS额面电轴-38°,V_5导联R波电压2.5mV,R_(V_5) S_(V_1)>4.0mV,T波电轴 135°,V_5、V_6导联T波深倒置。在Ⅰ、aVL及V_6导联中,见提前出现  相似文献   

13.
征解32:答案     
征解32答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左后分支阻滞,QRS波初始间隔向量丢失,使心脏阻滞的发生几率增加。诊断要点:本图例的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电轴右偏,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1.V1导联q波预警心脏阻滞的意义:本例心电图的最大特征是在完全性右束支阻滞QRS波特征性表现的同时,V1导联宽大的M型R波前在小q波,提示心室除极的初始间隔向量丢失。该心电图记录后不久,患者的Holter检查中可见三度房室阻滞心电图,心室率30bpm,由此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室乳头肌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s)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和导管射频消融术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左室乳头肌起源VA患者6例,全部接受EPS+RFCA治疗,消融成功后结合消融靶点对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同期选取另6例左后分支起源VA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结果 6例左室乳头肌VT/PVC组均消融成功,5例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的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出现在V3导联以后,额面电轴左偏I AVL呈q R Rs q Rs R型主波向上II III AVF呈r S型主波向下,QRS宽大畸形平均时间(150±13)ms;1例起源于左室前乳头肌为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出现在V3导联,额面电轴右偏I AVL呈r S型主波向下II呈RS型III呈R型AVF呈Rs型主波向上,QRS宽大畸形时间150 ms;对照组6例左后分支VT/PVC组均消融成功,心电图特点为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逐渐加深,额面电轴左偏I AVL呈Rs RS R型主波向上II III AVF呈r S型主波向下,QRS时间(120±17)ms相对较窄。结论左室乳头肌起源VA体表心电图有其固有一定的特点,随着电生理技术不断发展,导管消融技术治疗这类心律失常被证实安全有效,即使这些患者合并结构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45岁.因突发心悸、胸闷30min伴黑矇来院急诊.同步12导联心电图(图1A)示:R-R问期规则,心室率136次/min,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时间0.12s,电轴左偏-43°.且Ⅱ、Ⅲ、aVF、aVR、V1导联QRS波群后可见一P波,Ⅱ、Ⅲ、aVF倒置,V1直立,R-P间期固定为0.14s,酷似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48岁。因胸闷、心悸1个月加重2天就诊。心电图:房性早搏(简称房早)二联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交替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型室内差异传导。房早出现较晚时,P′R间期正常,QRS波呈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图形;房早出现较早时,P′R间期明显延长,QRS波仅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房早时,左前分支发生交替性裂隙现象可能是本现象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鉴别宽 QRS心动过速心电图指标对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非选择性、连续性 42 0例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以往文献报道鉴别宽 QRS心动过速心电图标准中的 QRS形态指标的特异性。结果  12个分析指标中 4个指标特异性 >90 % :右束支传导阻滞 V1 呈三相型 (Rsr′,r SR′,RSR′) ;右束支传导阻滞 V6呈 QS或 QR型 ;左束支传导阻滞 V6有 q或 Q波 ;V1 ~ V6无 RS波。其它 8个指标特异性在 45 %~ 87%范围内。结论 有利于室性心动过速诊断心电图标准中的 QRS形态指标对鉴别原有束支传导阻滞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60岁。因头昏心悸加重2W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心率76次/min,R—R间期匀齐,未见P波,QRS波时限0.14s,V1导联呈rsR′型,提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图诊断:加速性交接性心动过速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差异传导。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附二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例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BBR VT)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 ,提出该类病人的临床特点。两例病人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例 1男性 ,VT发作最长持续达 2 7h ,体表心电图呈近似心室扑动的图形 ,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类左束支阻滞图形 ,QRS波宽 2 6 0ms。平时体表心电图QRS波正常 ,心内电图提示HV间期延长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存在V3 现象 ,右束支消融成功。例 2女性 ,VT发作病史 7年 ,呈无休止性VT发作 ,平时体表心电图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发作时其QRS波宽为 14 0ms ,呈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波前有稳定的H波 ,消融左后分支后可导致Ⅲ度房室阻滞而终止VT。结论 :束支折返性VT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特发性VT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106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三条主支有明显病变患者的休息时心电图进行了分析。17人(16%)的心电图完全正常,心电图有异常的89人(84%)中,75人的QRS综合波不正常,其中绝大多数出现心肌梗死型的Q波(64人)。11人的心电图因束支传导阻滞而表现异常,额面电轴异常,左室肥厚或低电压。其中5人同时存在左前半阻滞和梗死型Q波,1人有下壁心肌梗死,2人有前中隔心肌梗死,1人有前侧壁心肌梗死,弓1人同时有下壁心肌梗死,异常的电轴左偏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又另1名具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存在着提示有前侧壁陈旧性心肌梗死的Q波,5人单独出现左前半阻滞,4人单独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3人分别单独出现低电压,异常的电轴右偏及左室肥厚。106人中有14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