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3D镜像打印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3D镜像打印结合MIPPO技术治疗32例成人锁骨AllmanⅠ型移位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9~55(34.12±16.42)岁;按Allman分型,Ⅰb型14例,Ⅰc型18例;左侧17例,右侧15例。观察患者的并发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骨折愈合时间情况,并于术前,术后1、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8(6.67±2.13)个月。无刀口感染及术区皮肤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5.37±4.28) min;切口长度(3.78±0.45) cm,术中出血量(37.23±4.76) ml,透视次数(3.12±0.47)次,骨折愈合时间(8.18±2.58)周。术后1、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81.08±3.92、98.03±1.05,与术前54.62±5.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优30例,良2例。结论:3D镜像打印可有效辅助MIPPO技术治疗成人锁骨AllmanⅠ型移位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可操作性,是治疗成人锁骨AllmanⅠ型移位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不同锁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并探讨锁骨近端骨折的分型。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24例移位型锁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6例,女8例;年龄28~66岁;其中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4例。骨折Edinburgh分型,1B1型14例,1B2型10例。根据不同骨折分型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进行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后移位差异、骨折愈合时间及Rockwood评分结果。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无感染、复位丢失情况发生,有3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效断裂退钉情况,取出内固定装置。手术时间30~65 min,失血量15~40 ml。无重要神经血管脏器损伤。影像学愈合时间3~6个月。末次随访Rockwood功能评分(13.50±1.86)分,疼痛(2.57±0.50)分、活动范围(2.78±0.41)分、肌肉强度(2.93±0.28)分、日常活动受限(2.85±0.35)分、主观结果(2.63±0.61)分,其中优20例,良3例,可1例。结论:锁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发生率较低的骨折类型,针对不同的骨折分型可对应选择不同内固定方法及治疗方式,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钱军  方美园  江开明 《中国骨伤》2014,27(3):250-25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尺侧块骨折的类型和手术方法选择。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尺侧块骨折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8~65岁,平均(34±9)岁。根据Melone-Doi分型:Ⅰ型2例,Ⅱ型24例,Ⅲ型6例。分别采用掌桡侧、掌尺侧、尺背侧入路。其中钢板内固定28例(均闭合性骨折),支架加克氏针内固定4例(其中2例为开放性骨折).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患者骨折愈合,无并发症。依据改良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术后总分(1.12±0.45)分,其中残留畸形0分,患者主观评价(0.50±0.30)分,客观评价(0.30±0.21)分,并发症(0.40±0.09)分;疗效评价结果:优21例,良11例。结论:桡骨远端尺侧骨折块是影响腕关节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手术固定是治疗尺侧块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85~95(89.5±4.5)岁。骨折分型按Evans分型:Ⅲ型12例,Ⅳ型11例,Ⅴ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9(4.5±3.9)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总体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评价采用PPMS (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1年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余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28.5±4.5)个月,手术时间(54.2±22.5) min,总体失血量(显性出血+隐性失血)为(450±140) ml,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3.35±1.35) 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评分分别为(6.63±1.25)、(6.94±1.18)、(7.11±0.83)、(7.32±1.11)分,Harris评分分别为(67.85±6.19)、(71.42±5.57)、(73.41±5.62)、(77.32±5.24)分;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前提下,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显著,可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胸锁钩钢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月采用新型胸锁钩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的13例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6~78(54.08±13.91)岁。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根据X线和CT评估骨折复位以及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Rockwood胸锁关节评分评定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77±4.63)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9~13(11.00±1.75) d,骨性愈合时间3~4(3.65±0.46)个月。手术时间50~76(54.08±13.91) min,术中出血量20~56(46.08±11.15) ml,住院时间6~14(8.31±2.32) d。术后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败、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87.83±11.26)分;Rockwood评分(13.70±1.85)分,其中优11例,良1例,可1例。结论: 采用新型胸锁钩钢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患者功能恢复优良,是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肩峰下经三角肌外侧分离入路,运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MIPPO技术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对26例闭合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三角肌外侧入路应用锁定钢板进行骨折固定,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28~76岁,平均58岁。骨折类型按照Neer分型:2部分骨折7例,3部分骨折15例,4部分骨折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 5.6 d.术后对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和肩关节功能(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10~21周).未发生肱骨头坏死和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根据Neer评分,总分(88.36±7.82)分,其中疼痛(30.82±3.24)分,功能(23.76±5.71)分,活动度(17.59±5.36)分,解剖位置(7.03±2.39)分;结果优18 例,良 5 例,可 2 例,差1例。结论:应用肩峰下经三角肌分离入路运用近端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韩晓东  邓斌  孟祥波  季现忠  孟宪庆 《中国骨伤》2021,34(12):1152-1157
目的:比较Endobutton带袢钛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手术治疗的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8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3例采用Endobutton带袢钛板固定治疗(观察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3~59(36.2±8.1)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1例,Ⅴ型6例。25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22~54(34.7±6.4)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4例,Ⅴ型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24~51(30.5±6.5)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分别为(71.9±4.0) ml,(8.2±1.6) d;对照组分别为(97.6±13.4) ml,(12.8±1.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4.00±0.39)、(1.58±0.13)分,与对照组(7.32±0.43)、(3.09±0.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为(59.65±0.15)、(85.97±0.73)分,与对照组(52.77±0.19)、(55.78±0.1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肩部疼痛1例,异位骨化1例;对照组发生内固定失败1例,肩峰撞击3例,肩部疼痛3例,异位骨化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技术相比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手术出血少、住院天数短、术后疼痛轻、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63(45.05±8.70)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5~68(45.00±9.44)岁。观察组行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治疗,对照组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组手术时间(65.24±5.36)min,较锁骨钩钢板组(48.81±4.72) min长(P<0.05)。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测定显示,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3.29±2.15)、(85.43±1.47)、(93.86±1.2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为(2.76±0.62)、(1.71±0.64)、(0.57±0.51)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例肩部疼痛;对照组术后5例肩部疼痛,2例肩关节活动受限,1例肩峰下骨质吸收,两组均未出现复位丢失。结论: 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无须取出内固定,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改善情况优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杜一鑫  陈建军  曹斌豪  曾利  郑锋 《中国骨伤》2019,32(11):997-1002
目的:比较外侧入路与前侧入路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在肱骨干中段骨折微创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术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患者骨代谢活性与桡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采用MIPO术治疗肱骨干中段骨折患者76例,分为前侧入路组(A组)和外侧入路组(B组)。A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18~74(48.21±5.79)岁;交通事故伤24例,重物压砸伤6例,高处坠落8例;左侧18例,右侧20例;AO分型:A型15例,B型17例,C型6例;采用前侧入路方式进行微创MIPO术治疗。B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0~73(48.40±5.81)岁;交通事故伤26例,重物压砸伤5例,高处坠落伤7例;左侧17例,右侧21例;AO分型:A型15例,B型18例,C型5例;采用外侧入路方式进行微创MIPO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检测并比较手术前后血清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胶原C端肽(collagen C-terminal peptide,CTX)及护骨因子(osteoprotegerin,OPG)变化,并观察术后桡神经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5.4±2.1)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A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52±1.81)d、(13.27±3.01)周,B组分别为(9.61±1.99)d、(14.83±3.0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BGP、OPG、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个月BGP、OPG水平分别为(7.10±0.58)ng/ml、(173.67±9.12)pg/ml,高于B组的(6.63±0.62)ng/ml、(152.80±9.23)pg/ml,而A组的CTX水平(224.52±12.67)μg/ml,低于B组(259.13±13.54)μg/ml(P<0.05)。A组术后未出现桡神经损伤,B组术后4例出现桡神经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5)。结论:相较于外侧入路,前侧入路在肱骨干中段骨折微创MIPO术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可改善骨代谢活性,降低桡神经损伤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结合自制夹板外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自制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掌骨骨折患者126例,其中男102例,女24例;年龄9~73(33.2±14.3)岁。治疗期间定期复查X线,根据X线情况选择继续或调整外固定,X线示骨痂生长,骨折端稳定后拆除外固定继续功能锻炼,采用TAM评分标准对手的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126例中6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折再移位而选择手术治疗,其余120例经该方法治疗掌骨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3±1.8)周。随访时间2~12(4.4±2.2)个月。随访结束时采用TAM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手功能进行评价:优105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7例骨折出现短缩畸形,3例出现成角畸形。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自制夹板外固定治疗掌骨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自制夹板取材方便且费用低廉,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关节表面涂层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强  王岩 《中国骨伤》2007,20(5):355-358
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表面涂层的研究成为目前人工关节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组织工程学、材料学的发展,在人工关节表面用材、涂层类型及其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多成果出现,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15.
研究了声热处理钝化毛豆过氧化物酶.实验条件为:温度60~90℃、超声波频率25kHz、功率800 W.以在不同温度(60~100℃)下热处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作为对照,研究超声波协同热力灭酶的机理.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在25 kHZ、800 W的超声波、83℃下处理1.52 min,过氧化物酶钝化效果最佳.目前的研究有助于声热作用作为新加工工艺逐渐取代传统热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16.
护士医院安全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目的 了解护士对医疗护理安全文化的认知情况,为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医院安全文化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经修改后的医疗安全问卷(内容包括与安全有关的病房组织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和差错事故报告系统)对23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对医疗安全知识认知总分为170.58±9.63,对病房组织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系统的认知评分分别为78.82±6.26、43.96±5.10、57.39±5.33.不同职称、科室护士对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系统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科室、学历、年龄、工龄、职称的护士对病房组织文化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特征(学历、科室除外)护士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护士对安全文化认知度低,需要加强护士医疗安全的相关意识,构建积极的医院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附睾相关的抗生育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虽然至今尚没有一种直接作用于附睾并可供临床试验用的男性避孕药 ,但对附睾功能和精子在附睾成熟的研究表明 ,附睾极有可能成为男性抗生育最理想的靶器官。相关的动物试验包括直接作用于附睾精子如磺胺水杨嗪类、影响能量代谢与精子活动的氯化甘油和氯化糖苷类化合物、影响附睾环境如雷公藤单体和铜粉等。对附睾特异蛋白研究 ,可望发现免疫学途径的靶抗原 ,用于制备避孕疫苗。近年国内外对附睾特异表达基因的研究取得某些进展 ,如SC342、bin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有助于临床附睾炎和不育症的诊治 ,同时有望成为干扰附睾精子成熟达到避孕目的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19.
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雷华  李青峰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21-24,i004
目的:明确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的影响,为脂肪移植术中纯化脂肪颗粒时是否采用离心以及选择最佳离心速率提供参考。方法:将脂肪颗粒经不同高速率(1 000、2 000、3 000、4 000rpm)及不同低速率(600、800、1 000rpm)离心后,即刻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即将每组脂肪颗粒样本分为 12 个标本,每个标本 5ml,置入 10ml 含糖 DMEM 中孵育,1h 后检测其葡萄糖转移量,此值代表各标本的活性,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样本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大小。将经不同速率 (600、1 000、2 000、3 000rpm)离心的脂肪颗粒放置 4.5h 后再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法同上),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变化。经静置、3 000rpm 离心的两组脂肪颗粒分别植入 6 只裸鼠背部皮下,每只注射 4 点,每点 0.2ml。15 周后取出移植物,测量残留体积、重量并比较之。每组取两个移植物送病理学检查。结果:脂肪颗粒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后的即刻活性随离心速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而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再放置 4.5h 后,各离心组样本活性变得差异不显著(P>0.05),但仍较对照组(静置组)明显降低(P<0.05)。静置悬浮和 3 000rpm 离心的两组样本植入裸鼠背部皮下 15 周后,残留体积、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 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