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配合针灸治疗寰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寰枢椎张口位X线有寰枢椎轴线与枢锥轴线分离,齿状突向一侧偏移,伴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等不适症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手法复位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枕颌牵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寰枢轴线分离程度.结果: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寰枢轴线分离程度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手法复位配合针灸治疗寰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更好的调整寰枢椎之间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环枢关节紊乱采用旋转复位法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方法收集环枢关节紊乱186例(包括环枢关节半脱位),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旋转复位法为主治疗,对照组运用牵引治疗为主。结果治疗组93例,痊愈率74%有效率97.8%与牵引组进行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复位法治疗环枢关节紊乱针对性强,安全系数高,无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及探讨针罐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模式对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作用。方法:将63例急性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按照随机量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刺、拔罐及手法复位并用的方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4.38%,对照组为70.96%,两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FPS-R疼痛评估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针罐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急性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相对于单纯手法治疗其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肉关节振动治疗系统(Pulstar)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Pulstar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改善局部疼痛、减小寰齿前间隙(ADI)及齿状突轴线与寰椎轴线偏移距离等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7%。结论:Pulstar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可有效缓解或消除局部疼痛,其机制可能与纠正局部解剖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手肿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合并上肢肿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进行治疗。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手肢肿胀减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肢肿胀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结论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手肿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卧位旋牵推拿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放松类手法加卧位旋牵法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放松类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卧位旋牵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可解除肌肉紧张,松解黏连,纠正寰枢关节紊乱,恢复患者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痛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肩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MS)评分,以及两组疗效。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两组VAS、FAM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C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与对照组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温针灸联合肌内效贴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收治的144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温针灸+肌内效贴组、温针灸组和内效贴组,每组各48例。温针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针灸,内效贴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治疗,温针灸+肌内效贴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针灸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分、膝关节积液、髌上囊滑膜厚度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 VAS)评分。结果 治疗后温针灸+肌内效贴组总有效率为91.67%(44/48)明显高于温针灸组72.92%(35/48)和内效贴组75.00%(3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温针灸+肌内效贴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温针灸组和内效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体外冲击波对髌腱末端病疼痛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78例髌腱末端病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肌内效贴治疗,观察组采用肌内效贴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体外冲击波对髌腱末端病疼痛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缓解疼痛,操作简便安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坐位反提手法治疗环枢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环枢关节紊乱患者203例随机平行分为试验组(102例)和对照组(101例),分别采用坐位反提手法治疗和牵提旋转法治疗.结果 治疗13、30d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坐位反提手法可有效改善环枢关节紊乱,从而有效重建颈椎平衡,是治疗环枢关节紊乱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部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骨错缝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06例寰枢关节骨错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三部复位法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颈椎斜扳法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颈椎张口位X线片检测评价患者的寰枢关节骨错缝情况,包括寰枢关节偏歪程度、寰齿关节偏歪程度、齿突棘突不共线水平;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所有患者的颈部椎-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异常率。结果:(1)治疗1周、2周后及随访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45%、98.11%、98.11%,对照组分别为49.06%、52.83%、50.94%,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寰枢关节偏歪程度、寰齿关节偏歪程度、齿突棘突不共线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的寰齿关节偏歪程度、齿突棘突不共线水平较治疗前亦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寰枢关节偏歪程度、寰齿关节偏歪程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D检测异常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TCD检测异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部复位法可有效改善寰枢关节骨错缝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测指标,且其疗效优于颈椎斜扳法。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报》2013,(11):1768-1769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科手法+传统腰椎斜扳法治疗,观察组行常规骨科手法+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和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79.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腰椎斜扳法对骶髂关节紊乱症进行治疗,疗效可靠,可有效保护周围韧带、肌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电脑中频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肌内效贴联合电脑中频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电脑中频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电脑中频治疗改善周围性面瘫临床症状、改善面部肌肉功能效果良好,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电脑中频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闭合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复位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手术效果及复位效果均优于闭合复位,且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2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常规步态训练;观察组予以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量踝背伸功能(AROM)、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量表及6 min步行距离法(6MWT)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AROM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ROM及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FAC、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AC、6MW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步行速度及左右步长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步行速度较治疗前下降,而左右步长差较治疗前提升;且观察组步行速度下降幅度及左右步长差提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效贴配合康复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肌效贴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肌效贴组粘贴肌效贴后进行和对照组同样的康复训练。结果:第1日治疗后,肌效贴组SPADI评分低于对照组,无痛外展上举角度、无痛前屈上举角度、无痛肩胛上举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0日治疗后肌效贴组SPADI评分、无痛外展上举角度、无痛前屈上举角度、无痛肩胛上举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效贴对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改善肩关节的无痛主动活动范围,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分析综合保守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寰枢关节半脱位4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推拿手法中施加旋转定点复位法,对照组推拿手法以松解为主,不施以旋转定点复位法,均给予牵引、电脑中频、中药药物热敷、推拿手法等综合保守治疗。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2年,治疗组治愈22例,好转3例。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推拿、牵引、电脑中频、中药药物热敷等综合保守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施以旋转定点复位法具有更好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手法复位与理疗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接诊的120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B组接受磁振热治疗,C组实施偏振光治疗。结果 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B组与C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比B组与C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在胸椎小关节紊乱中的疗效比较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手法配合贴敷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40例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患者经过手法复位与贴敷治疗的疗效.结果:痊愈21例,占52.5%,有效16例,占40.0%,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达92.5%.结论:手法复位配合贴敷疗法对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显著,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0.
穆世民 《黑龙江医学》2019,43(5):462-463
目的对比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与手法复位治疗对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选取78例,并严格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优良率分别为64.10%和92.31%,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7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上,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较之手法复位治疗显著,且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概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