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崔静  张占修  杨健 《人民军医》2012,(Z1):24-25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入选NYHAⅡ、Ⅲ、Ⅳ级心内科住院患者151例,采用快速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中BNP水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左室结构和功能,并分析BNP水平与经心脏超声测量心脏结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冠心病、风心病和心肌病患者血浆中BNP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心功能Ⅳ、Ⅲ级患者血浆中BNP水平显著高于Ⅱ级(P<0.05),Ⅳ级BNP水平显著高于Ⅲ级(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39,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38,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心脏结构显著相关,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前后病人血浆IL—1的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 拟在体外循环下行换瓣术风湿性心脏病病人20例,动态观察血浆IL—1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中各时点IL—1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峰值出现在主动脉开放15min。结论 体外循环时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且主要发生于主动脉阻断(缺血)后,峰反应时间在主动脉开放后(再灌注)15min。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探讨经皮VSD封堵术对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膜周型VSD患儿共45例,测定血浆BNP水平,并比较介入前后的改变.结果 45例均成功接受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治疗后5 min及24 h BNP浓度分别平均为56.56,113.16和76.37 ng/ml,治疗后5 min BNP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此后24 h浓度下降(P<0.01).结论 VSD封堵术可能产生一过性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探讨心力衰竭程度与血浆BNP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治心力衰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诊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68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期体检中心的9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并分析两组人群BNP水平、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经过整理数据并分析,结果提示心力衰竭患者的各观察组其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力衰竭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的血浆BNP水平随级别增加而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NP水平出院时比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LVEDD明显增加,LVEF明显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关性分析,显示BNP水平与LVEF呈显著性负相关(r=-0.59,P<0.01),与LVEDD呈正相关(r=0.60,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判定左心室收缩与舒张障碍,在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行体外循环术(CPB)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并评价其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24例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UTI组及对照组,每组12例.UTI组患者于术中CPB转机前静滴UTI 5 000U/kg,术后第1~3天静脉用UTI 5 000U/kg,每12h一次;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静脉推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麻醉后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后及CPB术后4、8、24,48、72h等8个时间点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BET-24A内毒素分析仪检测血浆内毒素浓度.放免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浓度.在麻醉后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后及CPB术后4h、8h等4个时间点测定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D、HR、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动脉血气结果(PaO2、FiO2),根据呼吸监测指标计算肺动态及静态顺应性(CA和Cs)、氧合指数(OI).结果 UTI组与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UTI组血浆TNF-α、IL-β、IL-6、IL-8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CI、SI、Cs、Cd、OI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HR、MA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UTI对CPB下心脏手术患者血浆内毒素浓度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降低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术后全身炎性反应,且对循环和呼吸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心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评价左心功能不全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并行PCI的24 627例冠心病患者,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为左心功能不全组(LVEF<50%)2 182例和左心功能正常组(LVEF≥50%)22 445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PCI术后30 d及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评估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对PCI术后30 d及12个月的MACCE事件发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30 d,左心功能不全组患者PCI的MACCE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2.4%比0.5%,P<0.01);术后12个月,左心功能不全组也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6.6%比2.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值<50%为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左心功能不全是PCI术后30 d及12个月发生MACCE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7年2月-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84例,其中CCABG34例,OPCAB50例。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术前凝血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F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PCAB组比较,CCABG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术后FB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CCABG组明显高于OPCAB组(P<0.01)。结论CABG对凝血功能均有一定的损害;与CCABG相比,OPCAB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凝血功能,减少同种异体输血量及其相应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伤后不同时间行手术减压对脊髓急性不全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00年9月-2008年9月收治的67例颈椎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A组,伤后1d内(≤24h)行手术治疗(18例);B组,伤后1~3d(24~72h)行手术治疗(35例);C组,伤后3~14d(72~336h)行手术治疗(14例).术后随访1~3年,根据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学会(ASIA)制定的感觉、运动评分标准和Frankel分级记录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与分级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3组ASIA 评分及Frank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患者感觉、运动评分及Frankd分级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或P<0.05),术后感觉、运动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C组(P<0.01或P<0.05),B组明显高于C组(P<0.01),Frankel分级A组明显优于B组(P<0.05)和C组(P<0.01),B组和C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手术减压对脊髓不全损伤患者有确定的疗效,且手术越早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小儿体外循环术中、术后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 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麻醉后(T1)、体外循环开始后10 min(T2)、升主动脉阻断后10 min(T3)、停机后10 min(T4)、术后2 h(T5)、术后24 h(T6)6个时间点采动脉血.酶标免疫放射法分别测定IL-6、IL-8、TNF-α.结果 TNF-α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开始升高,停机时达峰值,术后24h恢复至正常水平;IL-6于停机后升高,术后2 h达峰值,术后24h仍高于正常;IL-8停机后达峰值,术后24h恢复正常(P<0.01).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可诱发全身炎性反应,表现为细胞因子IL-6、IL-8、TNT-α的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士兵训练强度与血浆脑钠素(BNP)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某部60例健康士兵进行10km长跑,训练前、训练后即刻及训练后24h行血浆BNP浓度测定。结果:训练后即刻较训练前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455±165)pmol/L对(144±48)pmol/L(P<0.01);训练后24h较训练前血浆BNP浓度差异不显著,(137±56)pmol/L对(144±48)pmol/L(P>0.05)。结论: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血浆BNP浓度逐渐升高;充分休息后,血浆BNP浓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经外科治疗后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10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的175例冠心病合并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CABG组(108例)、CABG同期行二尖瓣成形/置换组(同期手术组,67例).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搭桥支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心室辅助装置(VAD)使用情况、围术期死亡率、同时行其他手术(主动脉瓣置换、室壁瘤切除、室间隔缺损修补等)情况,并分析两组手术前后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程度、肺动脉收缩压(sPAP)、心功能NYHA分级等的变化.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搭桥支数、使用IABP和VAD、围术期死亡率、同时行其他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A、LVEDD、二尖瓣反流程度、sPAP、心功能NYHA分级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伴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全面而积极的手术干预并未带来更理想的早期手术效果;在充分再血管化的基础上,可选择简单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25例巨大左心室病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瓣膜病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9例。心功能分级(NYHA)II级12例,III级9例,IV级4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70~85mm,平均74.3mm,射血分数(EF)36%~67%,均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结果本组术后均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8例加用肾上腺素。发生低心排血综合征(LCOS)8例,发生室颤1例,胸骨哆裂行二次清创缝合1例,均心功能Ⅱ级出院。全组病例无死亡。结论巨大左心室病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充分的术前治疗、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置换适当型号瓣膜、保留瓣下结构、术后加强心功能监测与治疗等方面,均应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4月-2004年12月,同期治疗57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0岁(42~78岁);心功能Ⅱ级9例,Ⅲ级37例,Ⅳ级11例;二尖瓣病变37例,主动脉瓣病变11例,联合瓣膜病变9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处理瓣膜。心脏复苏后在升主动脉开放前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吻合。乳内动脉的吻合在瓣膜置换或成形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行二尖瓣成形8例,行二尖瓣置换29例,行主动脉瓣置换11例,行双瓣置换9例(其中39例为机械瓣置换,10例为进口生物瓣置换)。冠脉搭桥1~5支,平均2.7支/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为1.75%,其余患者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7年,无死亡,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心功能Ⅰ级45例,Ⅱ级11例。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术和心脏瓣膜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重症患者CABG手术及共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重症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手术及其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45例重症患者施行CABG手术 ,男 32例 ,女 13例 ,年龄 41~ 78岁。其中冠心病合并病变包括左室功能重度减退 (EF <30 % ) 7例 ,心脏瓣膜病 13例 ,心肌梗死后巨大左室室壁瘤 6例 ,75岁以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肾或肺功能重度不全者 8例。瓣膜置换或升主动脉瘤术中左冠脉开口血供受影响而行急症CABG术 6例。全组择期CABG手术 40例 ,急诊手术 5例。冠状动脉旁路 1~ 4支 ,人均 2 .9支。 45例中单纯CABG术 2 0例 ,余 2 5例同期处理合并病变。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 :低心排综合征 6例 ,肾衰 3例 ,呼吸衰竭 2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 1例。 6例低心排综合征者应用I ABP后 5例痊愈 ,3例肾衰行腹透或血透治疗后均康复。全组早期死亡 2例 ( 4 4% ) ,分别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43例康复出院。晚期死亡 1例。术前控制好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心率和糖尿病 ;术中使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 ,加强有效的心肌保护 ;术后及时处理低心排与肾衰等 ,能显著地提高重症患者CABG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RHF)及对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素(ANF)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CBP治疗35例RHF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生化、血气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AngⅡ、ALD、ANF等指标的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 应用CBP治疗后患者水肿明显减轻,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心率、呼吸减慢,血氧饱和度升高,血清钾、钠、氯恢复正常,尿素氮及血肌酐下降;血pH值、血碳酸氢根升高,血氧分压升高,LVEF明显增加,心功能明显改善,血浆AngⅡ、ALD、ANF显著降低,统计学有明显差异。结论 CBP能有效纠正RHF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降低血浆AngⅡ、ALD、ANF水平,纠正心力衰竭,短期效果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并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 方法 对医院的221例ACS合并糖尿病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时行BNP、心脏彩超、冠脉造影,并评价患者心功能,然后按照BNP水平分为升高组(≥100 pg/ml)、正常组(<100 pg/ml)。比较BNP升高患者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并于发病后2、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的指标包括死亡、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ACS再入院、充血性心力衰竭),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结局指标的不同。 结果 (1)144例中,心功能Ⅱ级48例,BNP浓度为(223.0±89.1) pg/ml,LVEF为(60.3±8.3)%,冠脉病变程度Gensin评分(27.4±10.8)分;心功能Ⅲ级52例,BNP浓度为(423±125.5 )pg/ml,LVEF为(46.5±7.4)%,冠脉病变程度Gensin评分(56.5±18.4分);心功能Ⅳ级44例,BNP浓度为(665.0±157.5)pg/ml,LVEF为(35.0±4.5)%,冠脉病变程度Gensin评分83.1±29.7分。不同级别(Ⅱ-Ⅳ级)心功能患者BNP 水平、LVEF、冠脉病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高度负相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2)发病后2、6、12个月死亡人数、再发心梗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力衰竭再住院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Kaplan-Meier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生存率,发现BNP升高组生存率明显高于BNP正常组(P=0.019)。 结论 血清BNP水平能够作为病情判断及预测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心功能不全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PCI后合并2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12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2名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血脂、hs-CRP、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超声心动相关指标等临床基线资料。进行1年的随访,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MACCE),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入选的心功能不全患者按照美国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Ⅰ级+Ⅱ级)为C组,Ⅲ级为D组,Ⅳ 级为E组,此三组的hs-CRP, BNP,左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其数值逐步增加,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不全的三组左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其数值逐步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直线回归分析,hs-CRP的水平和BNP呈正相关(r=0.52,P<0.05);而和LVEF呈负相关,(r=-0.67,P<0.05);hs-CRP和LVEDV,LVESV无相关;BNP和LVEDV,LVESV呈正相关(r=0.42,P<0.05; r=0.39, P<0.05);和LVEF呈负相关(r=-0.78,P<0.05)。故BNP在诊断和评价心力衰竭时优于hs-CRP。按是否出现MACCE分组后,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BNP 为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hs-CRP是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独立预测因子, 能有效评估心功能不全的发病风险及其预后,故hs-CRP检测对评估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3~2012—10收治的86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心力衰竭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分别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LVEF、BNP、NYHA三项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9.07%,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组的LVEF、BNP、NYHA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在常规心力衰竭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右美托咪定用于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择期拟在全麻及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后,D组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随后以0.5μg/(kg·h)速度输注至术毕;C组以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停CPB后10 min(T_1)、术毕(T_2)、术后6 h(T_3)和术后24 h(T_4)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的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和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使用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4时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及CK-MB、CTnI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T_1~T_4时血清TNF-α及IL-6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T_3~T_4时血清CK-MB及CTnI浓度降低,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升高,术中多巴胺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肾上腺素使用率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并可产生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