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显微内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比较脊柱后路显微内镜手术(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 2000年10月~2002年12月收治70例腰椎管狭症病人,分为两组,MED治疗30例(MED组),传统开放手术40例(开放组),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 MED组优良率93.3%(28/30),对照组优良率90.0%(36/40),疗效无统计学差异(χ2=0.819,P=0.664);MED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放组(t=2.295,P=0.025);MED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组(t=-42.344,P=0.000);MED组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时间比开放组显著缩短(t=-30.123,P=0.000). 结论两组方法MED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相近,但MED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后路椎间盘镜(MED)与开放入路腰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为临床提供经验参考和治疗依据。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70例,(A组)83例患者通过后路椎间盘镜对受压神经根减压;(B组)87例患者通过标准开放技术进行减压。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疗效,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估计失血量少。结论 MED与传统开放手术疗效相近,且克服了传统开放手术存在的缺陷,创伤小,并发症少、轻微,术后可早期活动等优点。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显微镜与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同一标准选择27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显微镜下手术(137例),B组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手术(13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情况、疗效、并发症及腰椎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应用ODI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综合满意度评估。结果 B组有8例术中转为开放手术。两组术中各有7例发生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填塞压迫等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A组131例获随访,时间12~64(30±1.1)个月,6例失访;B组130例获随访,时间12~66(31±1.5)个月,8例失访。B组术后5年发生腰椎失稳4例,经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愈。根据中华医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良率为93.1%,B组优良率为9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方法疗效均满意,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后路可扩张通道管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自2014-01-2016-01 40例退变性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成MIS-TLIF(A组)和PLIF(B组)两组,每组20例。A组经MIS-TLIF技术行狭窄节段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B组经传统后路开放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h切口疼痛VAS评分,6个月及1年随访经ODI评分、下腰痛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等,并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A、B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24h切口疼痛VAS评分统计学有差异(P0.01),A组优于B组;术后半年及1年在ODI评分及下腰痛VAS评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经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结果 2组优良率均为95%;术后1年2组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与开放PLIF手术相同的早中期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并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早期切口疼痛较轻,术后并发症少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椎弓根钉结合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可扩张通道辅助下两种微创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手术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5例,其中31例行经皮椎弓根钉结合可扩张通道辅助下MIS-TLIF(通道组),34例行经皮椎弓根钉结合MED辅助下MIS-TLIF(MED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前、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并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34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病例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ODI、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ED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明显优于通道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结合MED与可扩张通道辅助下两种MIS-TLIF术式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MED组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腰痛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采用显微内窥镜(A组,97例)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病例(B组,9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情况、疗效、并发症及腰椎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术前及术后8个月时应用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综合满意度评估.结果:A组中7例术中转为开放手术,其余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A组平均82.2±5.2min,B组平均80.2±4.3min;术中出血A组平均83.1±4.1ml,B组平均80.0±6.7ml,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各有3例患者发生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填塞压迫等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A组术中转开放手术者术后4年发生腰椎失稳2例,经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愈.两组均获得8个月以上随访.A组ODI评分术前平均79.2±15.4分,术后8个月时平均31.2±13.3分;B组术前平均78.7±16.9分,术后8个月时平均30.1±15.3分.两组手术前后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综合满意程度评估,A组优68例,良15例,可7例,优良率92.2%;B组优74例,良15例,可6例,优良率93.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内口入路(PE-MFD)技术与BEIS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PE-MFD技术治疗,31例)和对照组(采用BEIS技术治疗,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6~13(9. 2±2. 2)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3~11(8. 4±2. 1)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短(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类脊髓高压症等严重并发症。VAS评分、JOA评分、ODI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明显优于术前(P 0. 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BEIS技术和PE-MF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有效,但PE-MFD技术的临床效果更好,对于以黄韧带肥厚或双侧侧隐窝狭窄为主症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评价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6月,收治79例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采用常规后路开窗减压术,B组42例采用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狭窄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情况,使用ODI改善率评定手术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75.0±25.7)min,术中出血量(140.3±54.8)mL,术后引流量(46.5±19.7)mL;B组分别为(50.4±18.2)min、(80.2±35.7)mL、(12.7±5.3)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7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个月。A组5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椎间隙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例为术后腰椎不稳,经腰椎间融合联合脊柱内固定治愈。B组2例发生并发症,均为镜下硬膜小孔样撕裂脑脊液漏,行相应处理后治愈;随访时未发现腰椎不稳。两组术前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B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的ODI均较A组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DI改善率得出的手术临床效果,A组优良率为89.2%,B组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6,P=0.827)。结论相比后路开放手术,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好,具有更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显微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ED)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中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对本院45例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分别采用MED手术和常规开放手术,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访6~18个月,按照Macnab标准:MED手术组23例,优17例,良4例,优良率91.3%;常规开放手术组22例,优15例,良5例,优良率90.9%,两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ED适用于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病人,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对传统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8月—2020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EWGSOP)的诊断标准,基于计算L3水平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以SMI<45.4 cm^(2)/m^(2)(男性)和SMI>34.4 cm^(2)/m^(2)(女性)作为诊断阈值分为肌少症组(25例)和非肌少症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腰椎管狭窄节段、手术融合节段、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少症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明显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8,P=0.002)。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少症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肌少症组(t=2.105,P=0.044)。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29.7个月。肌少症组术中出现硬膜撕裂及脑脊液漏1例、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松动1例,两组各发生1例切口渗液、愈合不良,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2%vs.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3,P=0.51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及坐骨神经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肌少症组患者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手术前后差值显著低于非肌少症组(P<0.05),两组坐骨神经痛VAS评分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4,P=0.144)。按照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评价疗效,肌少症组优良率为92%,非肌少症组优良率为9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1,P=0.753)。结论 与非肌少症患者相比,肌少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可能更长,手术临床疗效更差。肌少症需引起脊柱外科医生关注,可通过早期筛查发现有手术预后不良风险的肌少症患者,从而在围术期进行康复指导和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