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肺脏扫描数据的三维重建方法和肺切除的可视化仿真手术效果。材料与方法:采集肺脏16排螺旋cT的原始扫描数据,采用自行研发的图像处理软件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再将重建后的数据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中进行修饰、平滑处理,利用GHOST SDK软件开发出各种仿真手术器械,利用PHANTOM力反馈设备进行肺切除术前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结果:三维重建出来的图像结构清晰,可真实再现肺脏和周围重要器官及管道的结构;仿真肺切除手术精确逼真、形象生动,且能一定程度上感受在手术台上直接操作的感觉,沉浸感强,交互性好,效果满意。结论:肺脏的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可以让术者在手术前对肺脏周围的三维解剖结构有清晰的了解,对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可视化仿真手术在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影像学已不局限于图像形态显示,还可以运用其原始数据来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进一步指导临床手术。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评价数字医学在活体肝移植临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个体化样本实验,于2007-11/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和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完成。 材料:收集1例临床未发现肝胆系统疾病的供体和l例小肝癌患者(受体)64排螺旋CT扫描的数据。 方法:利用自主开发的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进行程序分割和三维重建,将三维重建模型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应用软件,虚拟出活体肝移植环境,应用其自带的PHANTOM力反馈设备进行活体肝移植可视化仿真手术。 主要观察指标:供体和受体腹部脏器三维模型的构建。 结果:腹部脏器三维模型重建后,能准确反映肝脏体积和解剖标志,通过设定肝脏透明度,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在肝内的走行:能模拟活体肝移植的手术环境,完成手术切割、缝合、血管吻合等过程,并且都具有力的反馈感觉。 结论: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有助于手术医师感受个体化活体肝移植手术环境,了解肝脏及其管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相互的空间结构,并演练手术步骤,比较不同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与分析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出50例于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颌面部美容的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均通过多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并采用三维重建技术完成患者颌面部的重组图像。结果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出患者颌面部骨骼的整体结构、肌肉和皮肤形态等。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一种新型的可应用与颌面部美容的技术,可以全方位的立体的呈现出患者颌面部肌肉、骨骼结构等的健康状况、发育情况以及颌面部两侧的协调性。这种三维重建技术直观的为医生提供手术所需信息以便确定不同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术后美观效果。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应用16排螺旋CT肺部三维重建技术以及可视化肺部切除仿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NSCLC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9例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前行16排螺旋CT扫描后采用专门的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分割并进行三维技术重建,图像重建后将数据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中进行数据修饰、处理,同时采用CHOST SDK软件模拟各种手术器械及手术条件,并采用PHANTOM设备对NSCLC肺组织切除进行仿真模拟,经模拟后再对患者行病理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前不行3D重建及可视化模拟操作,直接接受病理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肿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导管插管时间的差异。结果:肺腔动脉重建模型逼真、清晰、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肺部动脉及肺部周围组织及其相关管道可形象生动地显示,具有较强的手术台上操作感觉,交互性良好,操作效果让人满意。病理手术中淋巴结转移患者14例,骨转移者10例,鳞癌26例,腺癌患者12;16排螺旋CT仿真技术中淋巴结转移者14例,骨转移者10例,鳞癌26例,腺癌患者12。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0.82>0.75,说明两种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理想。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00%)、肿瘤残留率为(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73.68%)、肿瘤残留率为(23.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导管插管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重建及可视化手术有利于NSCLC手术治疗方案的确立,术前通过应用3D重建及可视化进行操作及演练能有效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率,降低患者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三维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42例CT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PPB)的CT定位技术。方法:在16排螺旋CT引导下,对42例影像诊断为肺部肿瘤患者进行肺穿刺活检定位扫描。结果:在精确的定位扫描技术下,穿刺成功率为100%,诊断准确率为95.3%。结论:CT定位扫描是PPB穿刺的关键之一。定位前的常规CT诊断扫描,合理选择扫描参数及扫描计划,准确快捷的三维重建,合适的体位,呼吸的同步,是保证定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隐匿性骨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PHILIPS公司16层螺旋CT对1 000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扫描检查,对原始数据做薄层图像重建并传输至工作站,然后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图像重建方法,将不全或无错位骨折定为隐匿性骨折。观察分析肋骨和肋软骨骨折情况,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病变。结果 1 000例中,170例诊断为单发或多发肋骨隐匿性骨折。肋骨骨折总数为195根。CT轴位扫描显示肋骨骨折184根,检出率为94.4%。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后显示肋骨骨折193根,检出率为99.0%。其中2根肋骨骨折CT轴位扫描显示而三维重建未能显示,11根肋骨(肋软骨)骨折三维重建显示而CT轴位扫描未显示。结论利用多排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对诊断肋骨隐匿骨折的准确性要优于常规CT轴位扫描,为临床诊治肋骨骨折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排层螺旋CT及其MPR、MIP、VRT等图像后处理。材料与方法:在创伤性骨关节骨折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60例骨关节创伤性病人行16排螺旋CT横轴位、MPR、MIP及VRT显示骨折与DR平片检查显示骨折进行对照比较,并对确诊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16排西门子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骨折59例116处;DR平片诊断骨折53例81处,可疑骨折4例4处。16排螺旋CT扫描,具有扫描快、图像清晰的优点,结合MIP、VRT、MPR等图像后处理功能可提高骨折的检出率及诊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复杂骨关节外外伤中一种无创性有效检查手段,它能直观、逼真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等以及骨折的空间关系,进而指导临床医生制订治疗计划,选择手术方式,对骨折的治疗、术后复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CT三维重建在口腔颌面部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层厚2mm,应用表面遮盖显示法和多层面重建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不同的三维病变图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病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设计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有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对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47例有泌尿系结石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延迟扫描,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泌尿系立体图像。【结果】47例64排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立体显示尿路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术中根据重建泌尿系图像取石,手术成功率提高,损伤小。【结论】64排螺旋CT对泌尿系统结石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更为明确,对手术方式有指导性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背景:胫骨平台骨折会抑制膝关节正常功能,严重损伤患者下肢功能,而早期诊断措施对预后效果具有关键作用。以往研究虽已存在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诊断的相关报道,但将其诊断效果与 X射线检查方式对比较为鲜见。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修复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X射线诊治结果进行对比。
  方法:选择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对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以及X射线片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CT扫描应用GE64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为胫骨近端,三维重建间距为1 mm,完成扫描后上传工作平台完成图像重建。
  结果与结论:通过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胫骨平台骨折的程度、有无塌陷、碎骨片存在及移位等均可清晰显示,按照HOHI分型:8例Ⅰ型,7例Ⅱ型,4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3例Ⅵ型,确诊率为100%;X射线诊断结果显示有25例确诊,有3例为疑似诊断,2例不能确诊,确诊率为83%,两种方式确诊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疗效优良率为93%。提示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修复诊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清晰的将胫骨平台骨折的解剖形态特点展现出来,为提高修复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对跗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跗骨骨折螺旋CT轴扫、多平面(MPR)和三维(3D)重建图像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跗骨骨折患者术前螺旋CT资料18例,其中15例同时进行了MPR和3D重建图像。着重分析跗骨骨折线的走行、与关节面的关系、关节面塌陷程度等,并评价轴扫、MPR和3D重建图像的优势。结果:在18例37个跗骨骨折中,跟骨15个,距骨13个,骰骨5个,舟骨2个,楔骨2个;跗骨关节受累16例,踝关节受累6例。18例37个跗骨骨折均被显示,MPR和3D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骨折的情况。结论:螺旋CT轴扫、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图像相结合,可更好显示跗骨骨折的情况,能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结肠成像在结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2例纤维结肠镜证实结肠息肉和1例结肠癌合并一枚息肉共18例患者进行CT容积扫描,在AW4.1工作站进行三维成像和仿真内窥镜、多平面重建观察,并与手术病理或纤维结肠镜结果相对比。结果18例CT结肠成像效果良好,诊断16例结肠癌病变范围、浸润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结肠成像对结肠癌术前分期有很高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16排螺旋CT作脑血管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VR、SSD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本组29例,包括正常15例,异常14例,其中Willis环发育异常8例,动脉狭窄6例,血管闭塞2例.动脉瘤3例,AVMl例。结果 16排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能显示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形成、大小。结论 16排螺旋CT的CTA是一种显示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对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平扫诊断急性输尿管结石的价值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对急性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急性输尿管结石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三维立体重建图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输尿管结石在螺旋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及继发性改变如肾盂输尿管扩张、软组织轮缘征、肾周间隙改变。三维立体重建成像更好显示结石的大小、形态、位置。结论:螺旋CT平扫诊断急性输尿管结石优于常规检查,是一种非常可靠、迅速、无创伤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腕部无创性三维CT仿真局解及3D数字化腕模型构建的可行性、技术及价值.方法 对52例单侧腕部区域外伤患者行螺旋CT扫描,其中21例增强扫描动、静脉两期,层厚、间距5 mm,1.25 mm层厚及间距重建,在AW4.2影像工作站利用VR Opacitv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鼠标自-600Hu逐渐滑升至120Hu调节极小阈值(极大阈值固定设为600 Hu)的方法,分掌面观、背面观和断面观三维体绘制重构局部各层组织结构的三维解剖.结果 腕部掌面观、背面观自皮肤至骨骼解剖结构逐层3D显示率为100%,皮肤、皮下静脉、肌腱、关节、骨骼的最佳3D显示极小阈值分别为-300、200、-100、0、1 00 Hu.所有伸、屈肌腱、皮下静脉、骨骼清晰3D显示率达100%.所有动脉、深部静脉仅分别显示在基于增强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源影像的3D图像上,80~110 Hu极小阈值时,这些动、静脉成像及其与毗邻不透X线异物、骨骼解剖位置关系显示好.腕部韧带、腕管结构在掌面观、背面观3D图像上几无明确显示,在3D断面观上其骨纤维性隧道结构显示率达100%,0 Hu极小阈值显示效果较好.在这些3D图像上,准确测量了所显示结构的大小、长度、深度、间隔等.结论 基于序贯阈值的CT体绘制技术无创性逼真展现与观测了活体腕部局部解剖与病变,实现了基于CT断面影像的数字化腕模型的构建,其或可作为解剖教学、模拟手术、术前评估、术中导向与疗效随访等有效腕段.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cholangiography with 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nIP)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biliary obstruction. Methods: Nine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biliary disease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Spiral CT data (3-mm slice thickness, pitch 1∼2:1) obtained 65 s after the start of contrast medium injection (150 mL Ultravist 370, 3 mL/s) were reconstructed at 1-mm intervals. Three-dimensional (3D) CT cholangiography with minIP (3D CTC) was generated with a Siemens software package. The quality of 3D CTC in its ability to demonstrate the anatomic detail, the level of obstruction, an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solated hepatic segments was evaluated using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s a gold standard. Results: In all patients, 3D CTC demonstrated dilated intrahepatic ducts up to tertiary branches. 3D CTC correctly diagnosed the level of biliary obstruction and demonstrated isolated segments in all patients. In determining the cause of biliary obstruction, one patient with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was misdiagnosed as having biliary invasion b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nclusion: 3D CTC with minIP can determine the level and cause of biliary obstruction. 3D CTC can be obtained from regular thin-section helical CT data and may be a strong competitor against diagnostic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graphy because of its superior resolution and information on adjacent soft tissues and the duct itself. Received: 7 July 2000/Accepted: 23 August 2000  相似文献   

17.
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病变认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与纤维结肠严格对比客观评价螺旋CT仿真肠镜诊断结肠病变的价值和限度。方法:采用CTVE技术与纤维结肠镜对照,前瞻性研究一组55例结肠病变,评价CTVE对结肠病变检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35例结直肠癌患者CTVE成功检查33例,有31例(88.6%)诊断正确,得到手术病理证实。对于10mm以上息肉样病变,CTVE和结肠镜都能正确的诊断,5-10mm息肉样病变,CTVE检出率为81%,5mm以下病灶检出率为25%。结论:CTVE是一种非侵入性、简便、安全有效的结肠病变的检查手段,对于5mm以上的息肉样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狭窄内镜无法通过及不能耐受全结肠检查的病例,CTVE更有诊断价值。缺点为对小于5mm的病灶以及较平坦表浅的病灶检出率不高,无法显示粘膜色泽变化,不能直视下活检,对肠道准备要求较高等。CTVE虽然无法完全取代纤维肠镜,但可作为结肠镜一项很好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胆道造影及MRCP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螺旋CT胆道造影及MRCP对胆总管囊肿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胆总管囊肿的病人先进行上腹部螺旋CT胆道造影检查,CT检查后第二天进行MRCP检查,于CT检查后第三天进行手术治疗,并行术中胆道造影,将CT胆道造影及MRCP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螺旋CT胆道造影及MRCP准确地做出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利用SSD及MIP重建的方法,囊肿与胆总管之间的关系被清楚地显示出来,并且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出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有无及其扩张程度,其结果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螺旋CT胆道造影及MRCP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准确的方法用于胆总管囊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对颌面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Somatom Plus S型CT扫描机和随机所附3D软件对25例颌面外伤作三维成像显示。由3位放射诊断医生和4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用双盲法对每例二维和三维CT图像分别作出评价。结果:三维CT对骨折全貌的显示、骨折块数目测定、移位及骨折分型优于二维CT。结论:螺旋CT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可重建高精度二维和三维图像;三维图像能完整地显示骨折全貌,便于临床医生及时作出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和进行术后评估。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儿童气道非金属异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儿童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及急诊处理的意义。方法:40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者均进行了螺旋CT及仿真内窥镜检查,并经纤维支气管镜取出。其方法:将螺旋CT容积扫描的图像数据传输到独立工作站,利用仿真内窥镜的软件功能重建为三维支气管图像。通过鼠标和键盘的操作使光标进入气管腔进而进入支气管腔内。结果:40例患者中,气管异物8例,右主支气管异物23例,左主支气管异物9例。仿真内窥镜表现为气道内结节者24例,支气管阻塞12例,假阴性4例。结论: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是一种完全无创的诊断方法;可以直观地显示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及与支气管黏膜的关系,为纤支镜取出异物提供依据和更多的信息;可用于患者的复查,避免反复纤支镜检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