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泰山疗养院长期住院的年龄≥80岁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235例,根据治疗分为阿司匹林组135例,非抗血小板组100例,比较2组心脑血管血栓性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29例,主要终点事件14例,血栓死亡7例,非抗血小板组分别39例、18例和1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抗血小板组比较,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危险率降低81.4%,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下降73.1%,血栓事件死亡的危险下降111.5%(P<0.01)。阿司匹林组引起的严重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2.2%,非抗血小板组无出血事件发生,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密切监测情况下,年龄≥80岁的长期住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疗效好,风险低,收益大于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3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随机分为A组(92例)和B组(91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首日给予氯吡格雷300 mg/d,第2天~第14天改为75 mg/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1年随访期间终点事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生情况,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的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B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5.49%与17.39%,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98.90%与91.30%,P0.05);两组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短期方案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且未明显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5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氯吡格雷改善高血压病高危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对高血压病高危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525例高血压病高危患者依照血小板聚集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者和阿司匹林抵抗者,将114例阿司匹林抵抗者随机分为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411例阿司匹林敏感者中随机选取40例设为对照组.三组患者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后随访一年,观察阿司匹林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三组患者治疗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0.01);较少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病(P<0.01),而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P>0.05).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安全,且能提高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华法林、阿司匹林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抗栓治疗提供循证医学方面的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6月门诊及内科住院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234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78例。A组:阿司匹林治疗。B组:华法林抗凝治疗,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1.6。C组:华法林抗凝治疗,INR值1.7~2.5。比较3组血栓栓塞(TIA、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等)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鼻、牙龈、胃肠、泌尿道出血,以及皮肤淤点或淤斑等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B组、C组血栓栓塞等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5%、21.8%和9.0%,A、B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A组、B组、C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9.0%和10.3%,A、B、C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的华法林临床疗效与阿司匹林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的华法林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和研究3组。研究1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研究2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研究3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3组血糖以及肝肾功能指标情况,同时观察3组病人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3组病人应用抗凝药物后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血糖、肌酐、尿素氮、转氨酶、三酰甘油及总胆红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与研究2组的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研究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稍优于研究3组(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显著优于研究3组(P0.05);3组病人的消化不良、失眠、呼吸困难、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皮疹发生率低于研究3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具有相近的临床疗效,而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治疗后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治疗病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长期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经我院确诊的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60例(75~8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和研究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各30例。对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出血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组终点事件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进而评价替格瑞洛在急诊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急行PCI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1h给予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180mg口服;对照组术前1h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术后两组病人均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观察时间为7d,随访30d。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2h、2d及7d时血小板聚集率,30d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两组7d和30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创意无统计学意义(19.7%比8.7%,P0.05;32.0%比14.3%,P0.05);两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快、更强,而且在药物停用后,药物效应终止也快。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组没有发生大出血的增加,而且出血事件发生率更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分配一过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具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颅内大动脉狭窄50%~99%的病人给予华法林或阿司匹林,主要终点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脑出血或血管原因引起的死亡。结果 285例病人随机分组,平均随访时间2年,两组的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阿司匹林组4.5%,华法林组9.7%,危险比0.46;95%CI0.23~0.90,P=0.02),大出血(分别为3.2%和8.3%,危险比0.39;95%CI 0.18~0.84,P=0.01),心肌梗死或猝死(分别为2.9%和7.3%,危险比0.40;95%CI 0.18~0.91;P=0.02)。血管原因死亡率分别为3.2%和5.9%(P=0.16),非血管原因死亡率分别为1.1%和3.8%(P=0.05)。主要终点分别为22.1%和21.8%(危险比1.04;95%CI 0.73~1.48;P=0.83)。结论华法林具有显著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并不比阿司匹林好,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病人可优先选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发永久性房颤(PAF)患者接受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两种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2例CHF并发PAF患者,根据抗栓治疗方案分为:华法林组(46例)和阿司匹林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外周动脉栓塞和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华法林组的TIA(23.21%比13.04%)、脑梗死(28.57%比10.87%)、外周动脉栓塞(33.93%比17.39%)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或0.01);而两组患者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华法林组的猝死率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能降低充血性心衰并发永久性房颤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但不增加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及猝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龄(≥70岁)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108例行PCI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42例)和非高龄组(<70岁,66例),分析两组基础资料特征、即刻手术成功率、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观察住院和随访30天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结果高龄组甘油三酯、脂蛋白a高于非高龄组,体重指数和吸烟比例低于非高龄组(P均<0.05);高龄组多支病变比例高于非高龄组(71%比39%,P<0.01);两组PCI即刻成功率均为100%。高龄组发生小出血5例、血小板减少6例;非高龄组小出血2例,血小板减少2例;两组均无大出血发生。高龄组血小板减少及总副反应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P均<0.05),小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住院和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5例、心肌梗死1例、心力衰竭2例、猝死0例;非高龄组再发心绞痛7例、心力衰竭1例,无心肌梗死和猝死。两组间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非ST段抬高ACS患者PCI中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华法林不同抗凝强度治疗老年稳定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稳定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低强度组及中强度组,每组43例。中强度组给予华法林中等强度治疗,低强度组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治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预定值后长期稳定应用该剂量。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BMI)、基础疾病、脑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主要终点、次要终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致命性出血发生,且在严重出血、强度出血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强度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高于低强度组(P0.05)。低强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5%,中强度组为34.88%(P0.05)。INR达标后1个月复查凝血功能,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均有所延长,且中强度组PT高于低强度组(P0.05)。结论在老年稳定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的治疗中,华法林低强度与中强度抗凝治疗比较,预防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事件相似,但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出血倾向低,故建议老年稳定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INR宜控制在1.6~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老年及高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ACS患者479例,随机分为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172例、老年替格瑞洛组(B组)161例、高龄老年氯吡格雷组(C组)79例和高龄老年替格瑞洛组(D组)67例,分别应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DAPT,观察PCI后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分级(TMPG)、主要并发症及1年随访出血事件和主要终点的变化。结果替格瑞洛组(B组和D组)PCI后TIMI 3级血流、TMPG 3级心肌灌注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A组和C组,P0.05),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和KillipⅢ级以上心功能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A组和C组,P0.05);总出血和中度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A组和C组,P0.05)严重出血的发生率高龄老年替格瑞洛组(D组)高于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P0.05);高龄老年组(C组和D组)主要终点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高于老年组(A组和B组,P0.05);次要有效终点高于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对比:替格瑞洛可改善老年和高龄老年ACS患者PCI后心肌血流灌注,减少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出血并发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抗栓治疗对心房颤动(AF)共病冠心病支架术后病人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心房颤动共病冠心病病人210例,均在术后6h~12h内行抗栓治疗。术后根据病人抗栓治疗方案分为三联抗栓组100例和双联抗栓组110例。三联抗栓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华法林治疗,双联抗栓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其余治疗措施相同,随访并统计分析两组病人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后的出血事件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三联抗栓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7.0%,双联抗栓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HR=0.56,95%CI(0.40,0.83),P0.05]和使用华法林[HR=1.45,95%CI(0.81,1.9),P0.05]是随访1年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病人,三联抗栓治疗会使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年龄和华法林是导致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慎用三联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的双联抗血小板组合用于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住院的≥75岁的ACS且非血运重建患者109例,60例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为对照组,49例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为试验组。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6及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随访期间累计MACCE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9.0%vs 70.0%,P=0.03),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12.2%vs 11.6%,P=0.93)。试验组2例(4.1%)出现呼吸困难,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用于高龄老年ACS非血运重建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氯吡格雷低反应者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二级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治疗。比较2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西洛他唑辅助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可有效预防终点事件发生,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且安全性更佳,其价值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比较阿司匹林与调整剂量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18个中心,根据入选标准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组(150~160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初始剂量2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年龄≥75岁者的INR为1·6~2·5)。常规门诊随访,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外周动脉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共704例患者进入分析,阿司匹林组369例,华法林组335例。男性420例(59·7%),平均年龄(63·3±9·9)岁,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中位数19个月(2~24个月)。与阿司匹林比较,调整剂量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2·7%比6·0%,P=0·03,OR0·44,95%可信区间(CI)为0·198~0·960],相对危险下降54%;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2%(1·8%比4·6%,P=0·04,OR0·38,95%CI为0·147~0·977);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52%(10·6%比5·4%,P=0·01,OR0·48,95%CI为0·269~0·858)。次要终点事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轻微出血和严重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华法林组总死亡率低于阿司匹林组[4例(1·2%)比8例(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的联合终点事件华法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8·4%比13·0%,P=0·047)。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明显降低国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华法林组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多数出血并发症发生在INR>3·0。严密监测(INR2·0~3·0)下的调整剂量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肠溶阿司匹林引发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95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门诊、电话随访及查阅病历等方式调查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并对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95例冠心病患者经阿司匹林治疗后心肌缺氧、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发作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年龄≥70岁者出血率(79.35%)明显高于70岁者(56.34%)(P0.01);服药时间≥3个月者出血率(77.27%)明显高于服药时间3个月者(57.94%)(P0.01);服药剂量300 mg者出血率(83.02%)明显高于服药剂于100 mg者(47.19%)(P0.01);合并消化道病史者出血率(76.19%)明显高于未合并消化道病史者(55.56%)(P0.01);有吸咽史者出血率(75.41%)明显高于无吸咽史者(44.44%)(P0.01);使用双联抗栓药(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出血率(73.79%)明显高于未使用双联抗栓药物者(58.70%)(P0.05);而联合胃黏膜保护剂或PPI者出血率(21.82%)明显低于未联合胃黏膜保护剂或PPI者(84.2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大剂量、吸烟史及消化道病史这4项指标为阿司匹林引发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联用胃黏膜保护剂或PPI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冠心病患者使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对于年龄较大、服药时间较长、服药剂量较多、合并消化道病史、合并吸咽史及使用双联抗栓药治疗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较大,因此临床医生应掌握肠溶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原理及适应证,并根据患者病情对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风险评估,可减少上消化道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针对高危人群,建议加胃黏膜保护剂或PPI。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不适合服用华法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中,对比阿司匹林单药与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CHADS2评分至少为1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98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各种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联合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和总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联合治疗组发生轻微出血7例,阿司匹林组发生轻微出血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HADS2评分≥1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有效安全,优于单纯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