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方法:依据医疗质量三维理论,运用Delphi法,确立各级指标的结构、内涵及其权重,构建评价体系。结果: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构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并确立了各级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的权重的排序分别是:中医护理管理、中医护理人力资源、布局与设备。二级指标中“科室中医护理文化建设”“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中医护理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权重值。结论: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得出了一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为临床护理管理者和临床执行者评价该阶段中医护理质量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整体护理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分为研究组(接受中医整体护理与西医护理)和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护理)。对两组患者随访6月,对比两组随访期间人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次数;两组护理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和生活能力评分。结果:两组随访期间人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次数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中医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对疾病的掌握程度,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采用中医护理方案优化与实践的效果。方法: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给予中医护理方案进行研究和优化,观察其临床实施效果。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的中医护理优化方案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对中医护理的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症状改善效果。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优化护理的方案在临床运用中对优化中医的临床护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经中医护理对其肺功能改善效果。方法随机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就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选择86例。对照组43例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43例在常规护理配合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记录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FEV1、PEF)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护理前肺功能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上述不同方法护理后两组FEV1、PEF均较之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肺功能改善效果更为理想,对比结果P0.05则提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可显著提高其肺功能改善效果,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呼吸系统疾病,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稳定期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如何有效防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事关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相关的中医传统康复护理技术如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益肺灸、中药离子导入、拔罐疗法、针灸推拿疗法、耳穴压豆、中药足浴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运用展开分析与思考,结果表明中医传统康复护理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临床症状、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预后方面均有良好效果,但目前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报道,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标准化方案,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做好中医学传承与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中医形神一体观理论,以实现患者就医愿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患者自我报告结局(PRO)量表的内容构成,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形神一体观思想,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效果。方法:浙江省余姚市中医医院自2012年1月起根据《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试行)》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建立了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体系,采用每月不定时检查的形式对中医护理质量进行核查,同时以提问、查资料为主要评价方式,按照百分制进行评分。采取便利抽样法分别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12月对浙江省余姚市中医医院10个护理单元的364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情况。结果: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度从实施前的91.5%上升到实施后的97.5%(P0.05);对中医知识健康宣教的满意度从实施前的84.6%上升到93.1%(P0.05)。结论: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可有效改善护理质量,保证护理质量评价的公正性,提高中医知识的宣教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中医呼吸导引康复技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予健康宣教联合中医呼吸导引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健康宣教,均以3个月锻炼期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组间在症状、肺功能指标等指标上的变化。结果:中医呼吸锻炼在改善COPD患者临床症状总分和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呼吸导引能改善COPD稳定期II、III级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有效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社区护理,对照组仅在来院看病时进行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和血气分析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理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营养状和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护理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中医延续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方法收集7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中医延续护理,中医延续护理后分别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相比干预前,患者在中医延续护理干预后3、6、12个月满意度评价中的临床症状、工作生活能力、治疗方便、治疗效果、总体疗效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COPD患者对中医延续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较高,推荐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规律肺部康复锻炼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实施穴位贴敷及规律肺康复锻炼。实施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评定、Borg评分、6分钟步行实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肺功能检查和生存质量调查,评价实施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后患者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及Borg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肺功能及生存质量均较实施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规律肺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医护理联合健康宣教在慢性盆腔炎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联合健康宣教。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联合健康宣教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验组使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表作为标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住院日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率,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同时促进了护患沟通,获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长期家庭氧疗联合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将75例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31日在河源市和平县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实施常规教育和管理,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长期家庭氧疗联合呼吸操的干预方案。对比两组患者6个月内的住院次数、肺功能改善情况以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6个月内住院次数(1.01±0.64)次、出院后3个月的4项肺功能指标以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佳(P0.05)。结论:长期家庭氧疗联合呼吸操可有效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杭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每组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前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后两组患者FEV_1、FEV_1百分数、FEV_1/FVC及MVV指标明显要优于管理前(P0.05),而且在实施中医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中医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呼吸道症状、疾病影响、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和情绪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92%,对照组为72.88%,两组相对比,P0.05。结论:给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疗效佳,值得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满意度测评问卷的初步研制。方法:参照国际量表研制Rolls-Royce程序规范,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成立由问卷研究专家、呼吸疾病专家、语言学家和精神心理学专家等组成的15人研究工作组,综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工作组会议等结论,对问卷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构建问卷5个结构领域,组建27个条目池并进行筛选,并通过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小样本问卷预调查,采用Cronbach’sα进行效度评价,领域与其各条目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内容效度分析,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进行结构效度分析。结果:初步研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满意度测评问卷包括5个领域18个条目,问卷预调查信度分析Cronbach'sα系数0.925,内容效度分析各领域与其包含条目的相关系数在0.6以上,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共因子。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满意度测评问卷领域结构和条目设置合理,信度和内容效度良好,结构效度一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3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之上接受中医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护理当中有着突出价值,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应用中医肺康复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5年7月—2016年9月期间,选择该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同时实施中医肺康复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指标。结果在6 min步行距离、肺功能指标、BODE指数等相关参数指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重视中医肺康复法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品管圈活动模式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及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率分别为100.00%与98.00%,分别与对照组患者(70.59%、68.6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心理护理措施、治疗知识、护理知识、康复知识、用药知识等方面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总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并可提升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认知,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