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依恋方式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以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为测试工具,对256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别为:安全型13.3%,恐惧型48.8%,迷恋型15.6%,冷漠型22.3%。②安全型依恋个体自尊水平、社会支持总分较恐惧型、迷恋型、冷漠型依恋个体高(自尊分别为30.24±3.52,27.85±3.39,27.58±3.51,28.35±3.01,P0.01;社会支持评分为42.38±4.47,38.52±4.82,38.22±5.07,39.89±5.89,P0.05)。③依恋焦虑与自尊及主观支持呈负相关(r=-0.229,-0.329,P0.01);依恋回避与自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为负相关(r=-0.225,-0.165,-0.135,-0.140,P0.05)。结论: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不安全依恋对个体自尊和社会关系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问卷(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分布:安全型34.0%、轻视型26.7%、倾注型22.7%、害怕型16.5%;4种依恋类型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如客观支持,F=10.456,P0.001);依恋回避与社会支持各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如客观支持,r=-0.214,P0.001);依恋焦虑仅与主观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103,P0.05)。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4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情况:惧怕型>专注型>安全型>淡漠型;②4种依恋类型个体的幸福感得分有显著差异(F=28.016,P=0.000);③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382,-0.331;P<0.01);④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R2=0.235,P=0.000)。结论大学生安全依恋个体的幸福感高于非安全依恋个体。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并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恐惧型(44.6%),其次是冷漠型(26.1%),安全型(15%)和专注型(14.3%)比例较低;2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农村学生(t=-2.304,P0.05),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92,P0.01);城镇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2.408,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3,P0.01);3依恋回避与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51,-0.326,-0.160,-0.381,-0.229,-0.214;P0.01),依恋焦虑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79,-0.249,-0.347,P0.01),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不相关(r=-0.103,-0.076,-0.078;P0.05);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F=15.431,P0.01),其中安全型高于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冷漠型高于恐惧型(P0.01);5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R2=0.221,P0.001)。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对女性成人依恋、抑郁、焦虑水平的影响以及妊娠女性成人依恋和抑郁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40名妊娠女性和236名未孕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妊娠与未孕女性依恋类型分布存在差异(i~2=13.379,P0.01),未孕组安全性依恋的比例高于妊娠组;妊娠组在依恋焦虑、抑郁和焦虑得分上高于未孕组,差异非常显著(t=2.606,3.628,3.788;P0.01);②焦虑、抑郁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306,0.337,0.245,0.287;P0.01),抑郁、焦虑水平在依恋类型上有显著差异(F=25.312,17.693;P0.01)。结论:妊娠对女性成人依恋、抑郁、焦虑均有影响;妊娠女性的依恋和抑郁、焦虑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其嫉妒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湖南某高校选取443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的测试。结果:1男生在情绪反应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感断绝上显著高于女生(t=2.519,-3.493;P0.01)。男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t=4.269,3.622;P0.01);2自我分化总分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5,0.220,-0.346,-0.537;P0.01);3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焦虑均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0.239,P0.001;Beta=0.113,P0.05);4自我分化总分在依恋焦虑对嫉妒的影响作用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1.199,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4.49%。结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建立安全型依恋以减少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测量186名青少年.结果:在乎缺点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11,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205,P<0.01),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485,P<0.001);心理健康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25,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213,P<0.01);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在乎缺点(F=4.521,P=0.004)和心理健康(F=3.009,P=0.03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在乎缺点这一变量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结论:在乎缺点在依恋和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关系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与安全基地启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被试,探究不同启动条件下个体创造性的差异。进一步随机选取120名大学生被试,使用情绪启动技术探究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结果:1依恋启动组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认识启动组(t=11.647,P0.001);2安全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非安全型(F=26.647,P0.001);3积极情绪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中性情绪(F=13.744,P0.001);4依恋类型与情绪交互作用显著(F=5.074,P0.05)。结论: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都能够提高个体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和人际困扰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23名大学生,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测量成人依恋(包括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维度),人际信任量表(ITS)测量人际信任、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CDS)测量人际困扰。根据ECR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安全型依恋者和不安全型依恋者(不安全型依恋包括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依恋)。结果: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恐惧型为主(占39.0%);安全型依恋者的ITS得分高于3种不安全依恋者,安全型和冷漠型依恋者的IRCDS得分低于专注型和恐惧型依恋者(均P0.001);通径分析表明,人际信任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影响人际困扰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比例分别为5.3%和14.2%。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值得重视,成人依恋既直接预测人际困扰,又通过人际信任间接预测人际困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方法:采用父亲在位量表、成人依恋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南某高校182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依恋安全、父亲在位中与家庭代际关系、与父亲关系显著负相关(r=-0.457,-0.276,-0.306;P0.01),与依恋焦虑、父亲在位中父亲影响显著正相关(r=0.550,0.063;P0.01);依恋焦虑与父亲在位中与父亲关系、家庭代际关系显著正相关(r=0.331,0.316;P0.01),依恋焦虑与父亲在位中与父亲关系、家庭代际关系显著负相关(r=-0.239,-0.245;P0.01),与父亲影响显著正相关(r=0.114,P0.01);(2)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β=-0.22,P0.001),且成人依恋在父亲在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父亲在位不仅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能通过成人依恋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Educación Médica》2022,23(3):100742
  相似文献   

12.
利用VB编程技巧,形象展示多普勒效应的物理机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培养基中的胰岛素浓度明显地影响CAN181杂交瘤细胞的集落效率(P<0.05)。当浓度为1.0×10~(-2)u/ml或1.0×10~(-3)u/ml时,集落效率最高(39%)。用含有5.0×10~(-3)u/ml胰岛素的RPMI 1640完全培基培养融合细胞,其杂交细胞生长率和阳性孔的比率比未加胰岛素者有明显的提高(分别为P<0.001,P<0.05)。这些结果表明,在培基中添加一定量的胰岛素能有效地促进杂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8例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病人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经1年的心理干预后,研究组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孕妇缺铁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缺铁状态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对 187名孕妇血液和产时脐血的 5项铁参数进行跟踪 ,其中 77名分为补铁组和对照组 .结果 (1)随着孕周的增加 ,孕妇的SI、TS、SF下降 ,TIBC上升 ,Hb先下降后上升 ,t检验各项铁参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孕妇缺铁越早 ,其脐血Hb、SI、TS、SF越低 ,TIBC越高 ,孕 2 0~ 2 6W与临产比较SI和SF均差异显著 (p <0 .0 5和p <0 .0 1) ,脐血SI和SF与母血SF正相关 (r=0 .31,p <0 .0 1和r=0 .18,p<0 .0 5 ) ;(3)补铁组脐血的Hb、SI、TS、SF比对照组高 ,TIBC比对照组低 ,两组SI、SF差异显著 (SI:p <0 .0 5 ;SF :p <0 .0 1) .结论孕妇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 ,新生儿铁贮备降低 ,必须进行补铁治疗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缺铁状态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187名孕妇血液和产时脐血的5项铁参数进行跟踪,其中77名分为补铁组和对照组. 结果(1)随着孕周的增加, 孕妇的SI、TS、 SF下降, TIBC上升, Hb先下降后上升,t检验各项铁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2)孕妇缺铁越早, 其脐血Hb、SI、TS、 SF越低,TIBC越高,孕20~26W 与临产比较SI和SF均差异显著(p<0.05和p<0.01),脐血SI和SF与母血SF正相关(r=0.31 p<0.01和r=0.18 p<0.05);(3)补铁组脐血的Hb、SI、TS、 SF比对照组高,TIBC比对照组低,两组SI、SF差异显著(SI:p<0.05;SF:p<0.01).结论孕妇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新生儿铁贮备降低,必须进行补铁治疗.  相似文献   

17.
巴曲酶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巴曲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我们将5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成对照组和高脂组,待高脂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再分为3组(安慰剂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组以巴曲酶干预四周,同时用生理盐水注射安慰剂组和对照组,取治疗前、中、后动物的主动脉,分别将斑块内脂质、内皮细胞、平滑肌、胶原纤维染色,弹力纤维自发荧光,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四周后治疗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趋向于稳定性斑块,但治疗组1和治疗组2之间无明显区别。因此我们认为巴曲酶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但其剂量—效应关系不明确,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认识共情的概念,共情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分析总结国内外共情能力提高的培训方式,将共情能力的改变融入医学教育中,为改善医护人员和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共情作为重要的心理特质,对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丹参对微循环障碍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丹参对微循环障碍疾病的作用机理,发现丹参具有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减轻红细胞聚集及消除白色微小血栓的作用.这种结果表明,丹参可能对临床很多伴有微循环障碍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