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患者咬合关系自行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43例行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的患者,按术后4周咬合关系能否自行恢复分为暂时错及长期错2组,采用SAS6.12软件包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手术侧、病程、ID分期、术前开口度以及术式7项。比较2组间的差异,探讨术后咬合关系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及ID分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暂时错组患者较长期错组患者年龄偏大,ID分期也较高。其余统计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行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的患者,年龄和ID分期可能是其术后咬合关系能否早期自行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错的正畸治疗。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6—2007年因下颌关节盘移位而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的7例错患者,术前记录咬合关系,术后行局部或全口固定矫治器治疗。定期随访,记录各时间段的咬合关系。结果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100%的患者有错的发生,随时间推移错比例有所下降,经固定矫治器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咬合。结论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会导致错的发生,若患者术后1个月仍存在错,需行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儿童颞下颌关节(TMJ)髁突移位、关节盘移位等结构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120例尚未接受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患者,进行TMJ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测定TMJ中髁突及关节盘位置,同时以Helkimo指数评价TMJ临床表现与功能状况;采用秩和检验(rank sum test)对临床功能检查结果与髁突移位与否、关节盘移位与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0例患者中髁突前位为61例,发病率达50.8%;盘前位为40例,发病率达33.3%。主诉症状指数Ai100%为0,且大部分无临床功能障碍(髁突前位患者中67.2%,盘前位患者中70.0%Di=0)。秩和检验结果表明TMJ临床表现、功能状况在正常组、髁突移位组、关节盘移位组间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1错儿童TMJ存在罹患颞下颌关节紊乱(TMD)风险但临床表现轻微多属无症状期。MRI能为TMD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MRI评价颞下颌关节盘复位锚固术术后稳定性及髁突的改建情况。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7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行关节盘复位锚固术的150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患者(210侧关节)。经术后1周和至少1年MRI随访,评估关节盘的位置和髁突骨质变化。随访期间若出现不可复性ADD,则认为术后复发,根据骨质状态,将髁突改变分为再生或吸收。结果 术后1周MRI显示所有移位关节盘均复位。经12~96个月(平均26.73 个月)的随访,MRI显示95.71%(201/210)的关节盘位置良好,而5.71%(12/210)的关节盘前移复发。77.62%(163/210)的髁突有新骨形成,20.48%(43/210)的髁突无骨质变化,1.90%(4/210)的髁突发生骨吸收。结论 关节盘复位锚固术是治疗ADD的有效手段,盘复位位置稳定,并能刺激髁突骨再生。  相似文献   

5.
安氏Ⅱ类错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安氏 1和 2错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情况探讨这两类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利用矫正薛氏位 X线片在正畸前对 1错 16人和正畸后其中 14人及 2错正畸前 17人和正畸后其中 15人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 ;并依据正畸前患者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从上述两类错患者中各选 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正畸前后 1错髁突居关节窝中位置无明显变化 :为髁突居中位 ,但有前移倾向。 2错正畸前髁突居关节窝后位 ,正畸后变为居中位。正畸前后 1错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基本没变化 ,均基本正常 ,而 2错部分患者在正畸前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异常经正畸治疗后关节盘位置和形态恢复正常。安氏 1错与 TMD关系不密切 ,而 2错与 TMD关系密切。对 2错尽早进行正畸治疗 ,可以防治 TM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后错(牙合)的发生及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错[牙合] 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8月因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而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的211例(270侧)患者,术前记录咬合关系,并对其术后当天至49d以上的咬合关系进行定期随访,记录各时间段的咬合关系,计算错[牙合]的发生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各相邻时间段的错[牙合] 率进行χ^2检验。结果:颞下颌关节镜术后,100%的患者会有咬合关系紊乱的表现,85.8%的患者在术后28d内恢复;经χ^2检验,术后28d后错[牙合]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14.2%的患者在术后较长时间(〉49d)仍存在错[牙合]。结论: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会导致错[牙合]的发生,多数患者于术后28d内恢复:若患者术后28d后仍存在错[牙合],应考虑采用颌间弹性牵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正畸托槽行颌间弹性牵引治疗颞下颌关节镜术后错[牙合]畸形,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30例关节镜术后4周后咬合关系仍未恢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患者,采用正畸托槽行颌间弹性牵引治疗;对照组10例不采取任何治疗,观察2组患者咬合关系恢复清况,应用SAS6.12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1例咬合关系恢复不佳外,治疗组患者咬合关系均得到恢复。结论:正畸托槽配合随形弓行颌间弹性牵引,可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镜术后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8.
下颌髁突不明原因吸收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颌髁突不明原因吸收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0例下颌髁突不明原因吸收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下颌髁突不明原因吸收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19~31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前牙开!、后牙早接触和Ⅱ类错!,影像学检查见髁突骨质吸收、高度降低、体积减小、形态不规则,下颌支高度降低,常伴有下颌支及髁突的发育不足;MRI表现为髁突乃至下颌支骨髓腔信号降低呈黑色无信号区。10例患者中4例髁突切除后内窥镜辅助下肋骨- 软骨移植重建髁突,2例患者行关节盘复位修补术,4例患者未作治疗。结果4例重建髁突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重建的关节形态和功能良好,具有稳定的!关系;2例关节盘复位修补患者术后随访4~6个月,开!无明显加重,但髁突吸收区域亦未见适应性改建。结论髁突不明原因吸收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确诊;肋骨- 软骨移植重建髁突是治疗髁突不明原因吸收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江山  徐昕  章燕珍 《口腔医学》2015,35(6):477-479
目的 研究145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磁共振(MRI)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MRI对145例TMD患者的290侧关节完成开闭口斜矢状位、闭口斜冠状位T1/T2加权成像,观察盘突关系,髁突骨质改变,关节腔积液,关节盘形态改变等情况,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MRI检查结果显示:37.2%患者双侧TMD病变,71%患者伴有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10.3%患者伴有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6.9%患者伴有髁突骨质改变,4.8%患者伴关节腔积液,52.4%患者伴关节盘明显变形。结论 TMD患者中以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最为常见,提示正常盘突关系的重要性。MRI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MRI影像学方法,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简称Ⅲ类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颞下颌关节(TMJ)的盘突关系的空间位置变化。方法:24例下颌发育过度的Ⅲ类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治疗及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MRI检测、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关节症状记录,比较矫正前后关节症状、关节盘长度以及移位量的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前有关节弹响的患者3例6侧髁突中,矫正后弹响消失1侧;矫正前关节区有疼痛1例,手术后3个月疼痛消失,术后半年疼痛症状重新出现;治疗前未发现有关节症状者20例,矫正后也未发生。48个关节盘长度测量,矫正前关节盘长度最大12.928mm,最小3.040mm,均数为8.288mm;矫正后关节盘长度最大11.589mm,最小3.699mm,均数为8.097mm。2组均数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关节盘移位测量结果:矫正前关节盘位置最大前移6.090mm,均数为1.383mm;矫正后关节盘位置最大前移11.931mm,均数为2.193mm。2组均数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性Ⅲ错畸形可以被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良好地矫正,达到面形美观和最大牙尖咬合位的效果。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下颌骨BSSRO未引起关节盘明显移位和关节盘长度明显改变,但是也未发现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对TMJ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Our aim was to explore the incidence of rupture after arthroscopic repositioning of the disc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by review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MRI) of the TMJ taken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to investigate correlations retrospectively. We studied 247 patients with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of the TMJ, and categorised them into 3 groups based on the postoperative MRI. The first group comprised those whose disc ruptured after repositioning, the second those who had a possible rupture of the disc after repositioning, and the third had no rupture of the disc after repositioning. Age, sex, duration of symptoms, maximum incisal mouth opening, whether the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as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and the Wilkes stage,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The incidence of rupture (5/247) was 2%. Weak points at the intermediate zone of the disc were found in 4 of the 5 joints. The patients whose discs ruptured were significantly younger than the other 2 groups (p = 0.00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eoperative duration of symptoms and mouth opening among the groups. The proportions of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disc displacement (p = 0.047) and Wilkes stage (p = 0.027) differed among the 3 groups. The Wilkes stage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advanced in the ruptured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2 groups (p = 0.027) with 4/5 being bilateral. The weak point in the intermediate zone of the disc on MRI could be a sign of rupture. Teenagers and young adults with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particularly those in whom it is bilateral, are at a higher risk of a rupture after repositioning of the disc by arthroscop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一种基于MRI上关节盘与髁突相对位置的颞下颌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分类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经验。方法 选择2003年5月—2016年5月治疗的45例颞下颌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患者。依据MRI分为Ⅰ型(关节盘无移位)、Ⅱ型(关节盘移位)、Ⅲ型(骨关节病)及Ⅳ型(存在精神或神经功能障碍),依据分类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Ⅰ型28例(62.2%),Ⅱ型12例(26.7%),Ⅲ型2例(4.4%),Ⅳ型3例(6.7%)。Ⅰ型患者采用关节结节增高术或关节镜下硬化剂注射术;Ⅱ型患者采用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锚固)及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固定术,辅助关节结节增高术;Ⅲ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手术;Ⅳ型患者均采用关节结节凿平术。随访期间未发现开口受限、开口疼痛、脱位复发。结论 基于MRI影像学特点对颞下颌关节脱位进行分类,对术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盘锚固定术式.方法:自201 1年7月-2012年3月,共对177例(232侧)TMJ内紊乱患者进行改良TMJ盘锚固术治疗.具体方法是将1颗锚固钉置于髁突后斜面下缘中份,用2根3-0尼龙线固定关节盘于锚周钉.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进行MRI检查,评估关节盘位置.对伴有咬合紊乱或牙列不齐的患者,术后行再定位(殆)板或正畸治疗.结果:手术后MRI显示,172例(226侧)关节为优;4例(4侧)关节为良;有效率达99.14%(230/232侧);仅有1例(2侧)为“差”,占0.86%(2/232侧),需再次行锚固术治疗.结论:改良关节盘锚固术是一种治疗中、晚期TMJ内紊乱的有效方法,其术式设计更为合理,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磁共振评价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关节镜盘复位后的髁突改建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因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而接受关节镜关节盘复位术且随访期超过6个月的26例青少年患者(38侧关节),在术前和随访磁共振图像上对斜矢状位和冠状位的髁突高度、前后径和内外径分别进行定量测量,应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17.7岁,术后平均随访间隔期为15个月。根据Wilkes分类,术前7侧关节为IDⅡ期,26侧为Ⅲ期,2侧为Ⅳ期,3侧为Ⅴ期。随访磁共振显示,所有患者关节盘位于正常位置。与术前相比,在斜矢状位上,髁突前后径和高度分别平均增加了0.45mm(P〈0.05)和0.92mm(P〈0.05);而在冠状位上,髁突内外径和高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在关节镜关节盘复位术后,髁突可出现以增生为主的明显改建,这种改建可能对改善面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正畸对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及髁突位置和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骨性错畸形患者30例,在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图像上进行测量。通过关节间隙测量,判定髁突位置;通过髁突头长度、宽度和高度测量,判定髁突形态;关节盘位置和形态由直接观察判定,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骨性Ⅰ、Ⅱ和Ⅲ类畸形患者在术前正畸前、后关节盘及髁突位置和形态变化。结果 术前正畸前、后关节间隙和关节间隙指数,髁突头长度、宽度和高度、关节盘前移角及关节盘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正畸治疗不会导致骨性错畸形患者关节盘及髁突位置和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6.
MRI评价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的短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MRI评价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镜关节盘复位固定术的短期疗效。方法:2004- 08—2007-03期间,共对639例(764侧关节)Ⅱ~Ⅴ期TMJ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7 d进行MRI检查。根据我们制定的成功标准,在髁突矢状位上选用内、中、外3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手术前后关节盘的位置比较,从而评价手术疗效。标准制定如下:若3个层面完全复位,则疗效定为"优";2个层面完全复位,则疗效定为"良";仅1个层面或完全未复位则疗效定为"差"。将"优"和"良"定为有效(注:若术前仅有1个或2个1/3层面移位者,要求均被复位才算有效)。结果:764侧关节中,术后MRI显示729侧关节为"优",占95.42%;24侧关节为"良",占3.14%;11侧关节为"差",约1.44%,对评价为"差"的关节进行了二次关节镜手术或开放性手术。结论:经手术前后MRI对比验证,颞下颌关节镜关节盘复位固定术能有效地将关节盘复位,但其稳定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颞颌关节镜治疗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8例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分别采用颞颌关节镜进行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关节上腔粘连松解灌洗、单纯关节上腔灌洗等治疗方法,通过观察疼痛程度、张口度及侧向运动度的改变,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灌洗治疗后患者张口度、侧向运动度和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组和粘连松解灌洗组治疗后疼痛减少值、张口度及侧向运动度增加值明显高于单纯灌洗组。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组在张口度增加值及疼痛减少值的改变优于粘连松解灌洗组。结论:关节上腔灌洗可以作为颞颌关节内紊乱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而针对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患者,颞颌关节镜下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治疗则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