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淋巴细胞减少、抗淋巴细胞抗体(AL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分布及意义,并探讨ALA在淋巴细胞减少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住院的110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上述患者的ALA.结果 ①淋巴细胞减少(<1.5×109/L)的发生率为68.2%.淋巴细胞减少组与正常组在皮疹、浆膜炎、肾脏受累、神经系统异常、白细胞减少、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IgG升高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计数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的相关度好于白细胞计数.②ALA阻性率为46.4%,淋巴细胞减少组与健康组分别为61.3%与1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ALA阳性组与阴性组在狼疮肾炎(LN)、神经精神性狼疮、白细胞计数、C3降低、ANA、抗dsDNA抗体、SLEDAI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淋巴细胞减少和疾病活动度显著相关.淋巴细胞减少和ALA相关,ALA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指标,并且和内脏损害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
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中的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25例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并与狼疮活动程度和临床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25例SLE患者血清平均Bly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2±0.18)ng/ml vs(0.34±0.10)ng/ml,P=0.0031];SLE患者血清平均Blys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呈一定程度相关性(r=0.73,P=0.018);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与抗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而与血清IgG、补体、蛋白尿、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发热等临床表现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升高,与狼疮活动呈一定相关性,但不能准确反映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SLE活动期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2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抗dsDNA、补体C3,观察上述指标在病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差异及A/G比例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和补体C3的相关性;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SLE活动期与非活动期、对照组比较,血清A、G、A/G比例、抗dsDNA、补体C3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病程中A/G比例与SLEDAI、抗dsDNA和补体C3均相关,认为SLE活动期血清A/G比例显著性降低,能反映SLE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查能否作为国人活动性炎症性肠病的评价方法.方法 11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和58例健康人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血沉检测.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分别依据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和Truelove-witts标准进行疾病活动状态的评价.结果 活动期克罗恩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和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则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亦显著低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白细胞计数高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与血沉、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性(P〈0.05),而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沉、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血常规的多项指标随疾病活动状态改变而变化,并与目前公认的反应炎症指标呈明显相关性,提示血常规可以作为判断炎症性肠病活动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及快测血糖检验的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来该院的体检人员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验组人员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人员进行末梢血采集,采用血液分析仪和快测血糖分别测定血常规和血糖,对比分析两组人员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快测血糖值结果。结果实验组人员的平均白细胞计数为(5.57±1.43)×10~9L、平均红细胞计数为(4.97±0.60)×10~(12)L、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为(146.60±13.30)g/L、平均红细胞比容为(43.70±3.40)%、平均血小板计数为(265.30±59.70)×10~9L、平均快测血糖值结果为(5.20±0.41)mmol/L,其中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其他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人员的快测血糖结果和对照组人员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对于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比较大,对于快测血糖的结果基本无影响,静脉血采集的优势比较明显,其采血量较大,检测结果比较准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饲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对重症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9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动脉高压患儿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鼻饲枸橼酸西地那非片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心功能指标(平均动脉压、心搏出量、心脏指数、肺动脉收缩压)、血常规检查指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心搏出量、心脏指数、肺动脉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搏出量、心脏指数高于对照组,肺动脉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鼻饲枸橼酸西地那非片治疗重症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及心功能,且对血常规检查指标和血生化指标影响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变化与炎症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UC患者和7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T细胞的比例及表型,并与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RP、白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UC及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UC虽略高于对照组,但仅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RP和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C活动期的血小板计数、CRP、血沉和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D3+、CD8+T细胞比例与CRP、血沉呈明显正相关,CD4+比例与CRP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UC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化,并与炎症相关指标CRP和血沉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艾迪注射液联合GP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治疗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GP化疗方案,21 d为1个化疗周期;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毒副作用(恶心呕吐、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下降、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恶心呕吐、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下降、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GP化疗方案可减少NSCLC患者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定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Fas受体的分子数,探讨SLE的发病机制及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活动期SLE患者和18名正常人群采集外周血,采用Fas定量流式细胞试剂盒荧光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上表达Fas受体分子数和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SLE患者T细胞表面表达Fas受体分子数和凋亡率较正常人群明显上调(P<0.01).活动期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受体分子数与T细胞凋亡率和SLEDAI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P<0.01),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组T细胞表面Fas受体分子数较抗dsDNA抗体阴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Fas受体分子数上调,由Fas介导的T淋巴细胞凋亡加快,刺激机体产生抗dsDNA等多种自身抗体,可能是引起SLE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SLE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Fas受体分子数与SL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是一较好的评价SLE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G(sHLA-G)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表达水平及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58例SLE患者与60名健康人血清sHLA-G水平.结果 SLE患者血清sHLA-G水平(120±92)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5±33)ng/ml(P<0.01);SLE活动期组血清sHLA-G水平(170±70)ns/mJ显著高于SLE缓解期组血清sHLA-G水平(95±88)ng/ml(P<0.01);血清sHLA-G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0.30,P=0.01);与抗双链DNA(dsDNA)、C3、C4及抗核抗体滴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sHLA-G表达增高,且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sHLA-G在SLE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贝利尤单抗干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RAR)、预后营养指数(PNI)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42例接受贝利尤单抗干预治疗的SLE患者,贝利尤单抗给药方案:贝利尤单抗10 mg/kg,前3次每2周给药1次,随后每4周给药1次;其中27例患者完成了26周(8次)干预。治疗前后采用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N)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RDW;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白蛋白(Alb);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CRP);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dsDNA抗体;ELISA法检测血清补体C3、C4。计算27例完成26周干预患者治疗前后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CAR)、RAR、PNI(Alb+5×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差值,即相应ΔRDW、ΔNLR、ΔPLR、ΔCAR、ΔRAR、ΔPNI。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各指标与狼疮活动度指数(SLEDAI-2K)的相关性。结果 27例患者贝利尤单抗干预26周后,SLE患者抗dsDNA、SLEDAI-2K、R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清骨桥蛋白(OPN)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实验指标、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探讨血清OPN在SLE中的意义及SLE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68例SLE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组血清中OPN的水平,并监测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其与OPN的相关性.结果 68例SLE患者中79%血清OPN阳性,20名正常对照组0PN均阴性,SLE组患者血清OPN阳性率及OPN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OPN阳性组的SLE患者与OPN阴性组的SLE患者相比,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 .血清OPN阳性组SLE患者发热、脱发、白细胞降低、肝脏损害、补体C4降低、免疫球蛋白IgA增高、蛋白尿及抗dsDNA抗体阳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OPN阴性组(P<0.05). SLE患者血清OPN阳性率明显高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SLE患者血清OPN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呈明显的正相关(r=0.292;P<0.05);SLE活动期患者血清OPN阳性率及水平明显高于SLE缓解期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OPN水平升高,与SLE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可作为SLE的病情活动指标.  相似文献   

13.
霉酚酸酯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评价霉酚酸酯(MMF)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MMF治疗重症SLE的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并选用环磷酰胺(CTX)作为对照。两组共治疗重症SLE 106例,其中MMF组53例,采用激素联合MMF(1.0-1.5g/d)治疗,CTX组53例,采用激素联合CTX冲击治疗。观察指标包括SLE疾病活动性指数、血红蛋白、血小板、24h尿蛋白总量、血清白蛋白、补体C3、血肌酐、抗心磷脂抗体(aCL)、ANA、抗-dsDNA等。结果 治疗3个月时MMF组临床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CTX组只有部分指标明显改善,MMF组提高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降低尿蛋白和抗-dsDNA的作用强于CTX组。治疗6个月时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MMF组改善程度略高于CTX组(P>0.05)。不良反应:MMF组胃肠道症状、脱发、感染、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及停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TX组(P<0.01)。结论 MMF与CTX治疗重症SLE疗效相同,并略优于CTX,MMF起效快于CTX,MMF不良反应显著低于CTX,MMF的风险/效果比率较CTX低,是治疗重症SLE的一个值得应用的免疫干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多肽注射液对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86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观察组用脾多肽注射液加常规化疗治疗,并与单纯化疗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化疗前后骨髓抑制情况变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群和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化疗前两组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化疗后7、14、21 d观察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化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血红蛋白、粒细胞、血小板计数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都有一定程度上升,CD8~+T有不同程度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或下降程度更加显著(P0. 01);结论脾多肽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肺癌患者骨髓抑制情况并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数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加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肛肠科接受治疗的60例UC患者。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及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8 w后对患者进行复查,对比两组疗效以及两组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CRP)、血沉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CRP、血沉、血小板计数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 w后,观察组的CRP、血沉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加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UC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症状,增大疗效,改善其血小板功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免疫功能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抗心磷脂抗体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为切入点,观察14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免疫功能与血脂水平,主要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关系。结果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抗心磷脂抗体呈显著负相关(r=-0.448,P=0.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补体C4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7,P=0.007)。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其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7.
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并发症,LN的发生与患者血清中IgG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58例SLE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血清抗核小体抗体。结果SLE患者血清ANuA阳性率为74.1%。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ANuA阳性率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SLE活动期患者与非活动期患者ANuA阳性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ANuA可以作为抗dsDNA和抗Sm以外的诊断SLE和判断SLE活动期的一种新的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不同时间采血组和不同方式采血组,各60例,进一步分析两组血液检验结果。结果 (1)空腹采血白细胞计数与餐后采血相比显著要低(P0.05);但是,在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三项指标上,空腹采血与餐后采血相比明显要高(P0.05)。(2)空腹采血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三项指标与餐后2 h采血相比,均显著要高(P0.05);空腹采血白细胞计数与餐后2 h采血相比,则显著要低(P0.05)。(3)在白细胞计数方面,中心静脉采血与动脉采血相比明显要低(P0.05);而血小板计数则明显要比动脉采血高(P0.05);此外,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两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方面,中心静脉采血与末梢循环采血相比明显要低(P0.05);但在血红蛋白计数方面,中心静脉采血与末梢循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时间与不同采血方式均会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造成影响;优先方法为基于空腹状态采取中心静脉采血方式,以此使血液检验准确度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癌化疗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血小板参数间的相关性,以期优化肺癌患者临床诊断、治疗观察方案,提升肺癌患者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行化疗的肺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68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对照组患者静脉血、观察组化疗前、完成化疗周期后静脉血,采用电化学方法检测上述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的水平并比较,同样标本检测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血小板宽度、血小板压积)并比较。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小板参数结果纳入相关性分析体系中,采用pearson相关程序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血小板计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EA、NSE、SCC-Ag、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血小板宽度、血小板压积)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治疗前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血清CEA、NSE、SCC-Ag分别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呈正相关,与血小板宽度相关性弱。结论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血小板参数间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可作为肺癌诊断和治疗观察的有益参考,具有进一步研究肿瘤标志物与血小板参数合理组合指导临床诊治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