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基底细胞样型浸润性乳腺癌病理形态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察基底细胞样型浸润性乳腺癌的形态特点,为该类型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0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存档蜡块,用单克隆抗体CK56、CK14、CK818、CK34βE12、calponin、p63、CD10、ER、PR和c-erbB-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TM法染色,按照免疫表型将本组分为5种类型:腺腔A型(ER+HER2-),腺腔B型(ER+HER2+),正常乳腺样型(ER-HER2-),HER2过表达型和基底细胞样型(至少表达一种基底细胞角蛋白和(或)肌上皮标记物,且ER-HER2-).重点观察基底细胞样型的组织形态表现.结果 腺腔A型48例(44.0%),腺腔B型15例(13.8%),HER2过表达型15例(13.8%),正常乳腺型10例(9.2%),基底细胞样型19例(17.4%).2例除肌上皮标记物外,还同时表达c-erbB-2和(或)ER,组织类型暂未定.在19例基底细胞样型中有16例表达CK56,17例表达CK818,11例表达CK14,18例表达CK34βE12,5例表达p63,6例表达CD10,1例表达calponin.肿瘤直径1.2~7.0 cm(平均3.9 cm);其中>5 cm者6例.除1例病变以高级别导管内癌为主外,组织学分级为2级者9例,3级者9例,与非基底细胞样型相比3级者显著增多(P<0.01).基底细胞样型主要组织形态表现包括:13例癌组织呈单纯推挤性(膨胀性)生长,各例边缘均可见到淋巴细胞,18例肿瘤以巢状和(或)片状排列为主,17例核分级为3级,并可见到散在巨核和(或)怪核细胞,7例呈合体细胞样生长,17例有粉刺样坏死,上述形态出现率与非基底细胞样癌比较均显著增多(P<0.01).结论 基底细胞样型浸润性乳腺癌最有诊断性价值的形态特点是推挤性浸润边缘、周边有显著的淋巴组织、粉刺样坏死、散在巨怪细胞、大巢或片状组织结构和呈合体细胞样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与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观察35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采用ER、PR、HER2、CK8/18、高相对分子质量CK(34βE12)、CK5/6、CK14、CK17、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波形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进行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5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0~82岁,平均54.2岁.大体观察,肿物表现为边界较清楚的单中心结节,直径1.0~5.0 cm,平均2.4 cm.镜下,肿瘤中央有大片坏死或无细胞区,残留癌组织呈缎带状环绕在坏死区周围.中央坏死区表现为三种形态:24例主要由肿瘤性凝固性坏死组成,伴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或玻璃样变;8例以纤维化或瘢痕组织为主,见少量坏死癌组织残影;3例为梗死.周围残留癌组织32例为浸润性导管癌3级,3例为2级.20例伴有导管原位癌,5例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7例肿瘤周边见淋巴细胞浸润.31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中,基底细胞样标记(83.9%,26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肌上皮标记(38.7%,12例).基底细胞样型所占比例(20例,64.5%)显著高于管腔A型(3例,9.7%)、管腔B型(3例,9.7%)、HER2过表达型(4例,12.9%)和不表达型(1例,3.2%).20例基底细胞样型癌中,基底细胞样标记中CK5/6阳性18例,其余依次为CK17(8/10)、CK14(14/19)、EGFR(8/16).10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15~42个月,平均21.5个月.9例疾病进展(因乳腺癌复发、转移或死亡),中位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4.0和18.0个月.平均和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16.6和13.0个月.结论 中央坏死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容易识别的形态特点,大多显示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预后差,是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内癌分子分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对乳腺导管内癌进行分子分型.方法 收集50例乳腺导管内癌存档蜡块,用单克隆抗体CK5/6、CK8、CK18、34βE12、p63、S-100、SMA、CD10、CD117、EGFR、ER、PR和HER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按照免疫表型分为5种类型:腺腔A型(ER+/PR+/HER2-)、腺腔B型(ER+/PR+/HER2+)、正常乳腺样型(ER-/PR-/HER2-且不表达基底/肌上皮标记及EGFR)、HER2过表达型(ER-/PR-/HER2+)和基底细胞样型(ER-/PR-/HER2-,且至少表达一种基底型角蛋白和(或)肌上皮标记物或EGFR).结果 腺腔A型16例(32%),腺腔B型19例(38%),HER2过表达型13例(26%),基底细胞样型2例(4%),无正常乳腺型.2例基底细胞样型,均表达CK5/6、CD117,例1同时表达SMA,例2表达CK8、CK18、34βE12、S-100,均为高级别导管内癌.结论 乳腺导管内癌可按免疫表型进行分子分型,部分导管内癌具有与基底细胞样癌相同的免疫表型,可能是基底细胞样癌的前驱病变,其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性3例;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多形型或实性型,核级为2~3级;5例核分裂小于5个/10 HPF,1例约20个/10 HPF;其中2例表达ER和PR,4例不表达;6例Her-2均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大于60%.结论 ILC中有少数表达CK5/6,倾向于高核级、ER、PR、Her-2表达阴性;可能存在基底细胞样亚型小叶癌.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属于恶性肿瘤,由基底细胞组成的浸润性细胞巢和小管构成,有可能被误诊为良性基底细胞增生(如:旺炽性基底细胞增生或基底细胞腺瘤),也类似于涎腺腺样囊性癌。30%~86%的涎腺腺样囊性癌可发生MYB-NFIB基因重排。作者为进一步鉴定前列腺基底细胞癌中MYB基因的重排情况及MYB-NFIB基因融合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ER、PR、HER2、Ki-67、CK5/6、CK14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58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以筛选BLBC,比较BLBC与其他免疫表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中22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 458例浸润性乳腺癌中发现BLBC 46例(10.0%).癌灶直径平均3.3 cm.58.7%(27/46)出现推挤性生长方式,52.2%(24/46)出现地图状坏死,30.4%(14/46)癌灶中心出现无细胞纤维化区域以及63.0%(29/46)癌灶周边和间质内有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浸润.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主要排列成不规则、紧密实性结构.Ki-67高表达(>25%)在BLBC中占43.5%(20/46).CK5/6、CK14和EGFR阳性分别见于58.7%(27/46)、43.5%(20/46)和65.2%(30/46)的BLBC病例.BLBC的3年累积生存率为66.9%,低于管腔A型乳腺癌,与HER2高表达型乳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LBC在女性浸润性乳腺癌中所占比例为10%,其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具有一定特征性,但诊断BLBC仍必需结合其免疫表型.BLBC是预后比较差的乳腺癌亚型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6、34βE12)在周围型乳头状肿瘤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p63、SMA)对乳头状肿瘤中的增生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乳头状瘤伴普通型增生(UH)10例,伴不典型增生(AH)10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8、34βE12、p63和S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头状瘤伴UH、AH及IDPC时,CK5/6在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0、3/10、0/8;34βE1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4/10、1/8。CK8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阳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均为阴性。p63和SMA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阴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基底型CK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有助于乳头状瘤是否伴UH、AH或IDPC的鉴别诊断。乳头状瘤伴上皮增生时有多种细胞成分参与,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的免疫组织化学(IHC)诊断标准对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预后分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收集1996-2002年并有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浸润性乳腺癌284例,IHC检测ER、PR、HER2、CK5/6、CK1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按照Nielsen标准[ER-/HER2-,CK5/6+和(或)EGFR+]、Kim标准[ER-/PR-/HER2-,CK5/6+和(或)CK14+和(或)EGFR+]、基底样CK标准[CK5/6+和(或)CK14+]、三阴性标准[ER-/PR-/HER2-]标准分型并比较其5年生存率.结果 在4种标准下,284例浸润性乳腺癌中BLBC的发病率分别为15.5%(44例)、14.8%(42例)、43.3%(123例)、21.1%(60例);复发率分别为18.2%(8/44)、21.4%(9/42)、10.6%(13/123)、11.7%(7/60),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但仅在Nielsen和Kim标准中之BLBC型的复发率与其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ielsen和三阴性标准中BLBC型之5年无病生存率(均P<0.01)和5年总生存率(P<0.05和0.01)显著低于腺腔A型;Kim标准中BLBC型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腺腔A型(P<0.01),但5年总生存率与其他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底样CK标准的BLBC型与非BLBC型之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不同的IHC诊断标准下BLBC均呈高复发和预后差的趋势,但不同的分型标准影响其预后分析结果 ,相对完善、统一的诊断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法对3例前列腺BCC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39、69及75岁.镜下见瘤细胞较小,异型性较轻,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筛状排列,巢及小梁边缘的瘤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K(34βE12)、p63及CK5,不表达PSA和P504s.结论 诊断前列腺BCC需结合临床资料、HE形态和免疫表型,其生物学行为可表现出较强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眼睑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睑板腺癌(sebaceous carcinoma,SC)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异同,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取发生于眼睑的BCC和SC各50例,进行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5/6,CK7、CKS/18,p53,Ki-67).结果 BCC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下眼睑及内眦(44例,88%),细胞较小,核分裂象少见,部分向皮脂腺、汗腺以及毛囊分化;SC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上眼睑(36例,72%),细胞较大,有不同程度的皮脂腺分化,核分裂象易见,可向鳞状细胞、基底样细胞、腺样或梭形细胞分化;BCC组CK5/6强阳性(50/50),CK8/18均阴性(0/50),CK7大部分阴性(38/50),p53大部分阴性(31/50),Ki-67大部分为弱阳性(39/50);SC组CK5/6大部阳性表达(44/50),CK7、CK8/18均有阳性表达,p53大部分阳性(32/50),Ki-67半数以上强阳性(27/50);两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向皮脂腺分化的BCC其CK5/6强阳性,CK7、CK8/18阴性,向基底细胞分化的SC其CK5/6强阳性,但CK7、CK8/18亦阳性.结论 眼睑BCC和Sc在多数情况下根据临床及组织学形态即可诊断,当两者鉴别有困难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5/6、CK7、CK8/18、p53、Ki-67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性病变发生于移行区,表现为从基底细胞增生至基底细胞癌的增生性病变谱系。基底细胞增生有宽泛的形态学结构。由基底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如果与涎腺的对应肿瘤有相同组织学特点,则被命名为“腺样囊性癌”或“腺样基底细胞肿瘤”;大多数缺乏这种相似性,多称为“基底细胞样癌”或“基底细胞癌”。作者研究了29例前列腺基底细胞癌,其中包括前列腺腺样囊性癌的病例。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基底细胞癌的形态学谱系的所有特点,以及免疫组化表型和长期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s, 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性,50岁;例2男性,41岁。2例均因发现肺部占位就诊,术后病理诊断为CMPT,其中例1同时患有微浸润性腺癌。镜下肿瘤由黏液细胞、纤毛柱状细胞及基底细胞混合组成的乳头状、腺管样结构,肺泡腔内可见黏液。细胞形态温和,无异型性,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表型:纤毛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表达CK7、TTF-1,不表达p63、p40、CK5/6、Napsin A;基底细胞表达TTF-1、CK7、p63、p40、CK5/6。结论 CMPT可能起源于终末细支气管,ERK活化状态和不同类型的驱动基因突变证实了CMPT是良性肿瘤性病变。识别纤毛柱状细胞及连续的基底细胞层是诊断CMPT的关键,需与黏液腺癌、黏液表皮样癌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各分子亚型中PLK1的表达及其与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0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Nielsen标准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成腺腔A型、腺腔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细胞样型和普通乳腺样型.检测PLK1在5种不同乳腺癌亚型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关系.结果:PLK1在基底细胞样型、普通乳腺样型、HER-2过表达型、腺腔A型及腺腔B型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94%(56/95),39.39%(65/165),33.33%(22/66),17.91%(79/441)及5.56%(2/36).PLK1在ER阴性的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ER阳性的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K1的表达与ER呈负相关,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HER-2无显著相关性.ER阴性乳腺癌中,PLK1在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在HER-2过表达型及普通乳腺样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ER-2过表达型与普通乳腺样型中相比,PLK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PLK1的表达与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而与肿瘤大小及患者年龄无关.结论:PLK1过表达可能与ER阴性的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关系更密切,并在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BLBCs)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对45例BLBCs与15例腔A型乳腺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使用一抗包括CK5/6、CK14、SMA、CD10、p63、CD117、EGFR、Vim、cyclin E、SKP2、Ki-67等指标. 结果 BLBCs形态学特征主要有:推进性生长方式(P=0.000);肿瘤间质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P=0.000);地图样坏死(P=0.000);非典型髓样癌特征(P=0.015);泡状核样(P=0.017);核分裂象多见(P=0.000);BLBCs高度表达以下免疫指标:CK5/6(P=0.000)、Vim(P=0.000)、CD117(P=0.018)、cyclin E(P=0.000)、SKP2(P=0.007).结论 BLBCs是经基因表型证实的一种特殊亚型的乳腺浸润性癌,形态学特征结合免疫组化特点可替代性诊断BLB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BCL-2、CK20、CD10、AR在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毛母细胞瘤(trichoblastoma,TB)中表达的不同,以提高它们在两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确诊的32例BCC和8例TB石蜡包埋标本行BCL-2、CK20、CD10、AR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它们在肿瘤细胞及其周围间质中的表达.结果 32例BCC中BCL-2肿瘤上皮弥漫阳性表达30例,阴性2例;CK20均为阴性;CD10肿瘤上皮部分表达23例,阴性9例,肿瘤间质阳性4例,阴性28例;AR阳性表达7例.8例TB中BCL-2上皮部分均阳性表达,CK20散在阳性6例,阴性2例,CD10部分上皮阳性4例,阴性4例,间质阳性3例,阴性5例;AR均为阴性.统计结果,BCL-2、CK20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R、CD1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BCL-2弥漫强阳性、CK20阴性支持诊断BCC,反之支持诊断TB.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子宫颈见隆起型肿物,子宫内膜局部见一菜花样肿物,余内膜均粗糙。镜检:子宫颈浸润性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沿表面扩散至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伴肉瘤样化生及子宫腺肌症。免疫表型:子宫颈肿物:p16、CK8/18、CK19和PTEN均(+),CD138表面癌细胞及原位癌细胞着色强,深部癌细胞着色弱或阴性。子宫内膜肿物:p16、CK19和PTEN均(+),CK8/18(局灶+),CD138表面癌细胞及原位癌细胞着色强,深部癌细胞着色弱或阴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CKpan、CK17和p63均(+),EMA(部分+),p53(散在+),CK7、ER和PR均(-),Ki-67增殖指数约70%;子宫内膜肉瘤样化生区:vimentin、CK17、p63均(+),CKpan(部分+),CD10、desmin、SMA、MyoD1和Myogenin均(-)。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较罕见,其扩散机制可能与基因改变和(或) CD138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和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方法:对基底细胞腺瘤3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复习其临床和病理资料及进行随访。再次常规切片HE染色和采用LSAB法,对PSA、PAP、CK、CEA、PCNA、bcl-2、p53和c-erbB-28种抗体标记结果进行观察。结果: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为分化差的帝体癌在底细胞癌样排列,核分裂象多,癌巢中央伴坏死,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移行细胞或腺管分化,  相似文献   

18.
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基底细胞腺瘤,5例基底细胞腺癌和7例腺样囊性癌进行了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电镜(2例)的观察。结果 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在免疫表型方面非常相似;基底细胞腺瘤(癌)与腺样囊性癌之间在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方面有一定的差别。结论 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的鉴别诊断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观察有助于基底细胞腺瘤(癌)与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K7、Calponin、CD117、Ki-6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和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adenoma,BCA)中的免疫表型及其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以提高对该类肿瘤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对发生于涎腺的26例BCA和17例ACC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并免疫组化标记(CK7、Calponin、CD117、Ki-67)。结果临床特点为两种肿瘤的发病年龄相似,但发生部位不同,ACC好发于腮腺以外的小涎腺,BCA多数发生于腮腺;病理特点为前者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并累及周围组织;免疫组化显示两种肿瘤存在免疫表型差异:其中CD117在ACC和BCA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BCA和ACC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C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征,病理特点上与BCA鉴别主要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形态学检查,CD117和Ki-67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CK7、Calponin、CD117、Ki-6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和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中的免疫表型及其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以提高对该类肿瘤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 对发生于涎腺的26例BCA和17例ACC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并免疫组化标记(CK7、Calponin、CD117、Ki-67).结果 临床特点为两种肿瘤的发病年龄相似,但发生部位不同,ACC好发于腮腺以外的小涎腺,BCA多数发生于腮腺;病理特点为前者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并累及周围组织;免疫组化显示两种肿瘤存在免疫表型差异:其中CD117在ACC和BCA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BCA和ACC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C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征,病理特点上与BCA鉴别主要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形态学检查,CD117和Ki-67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