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场强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设备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的价值。方法12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600个椎间盘,分别采用1?.5T和3.0T 超导磁共振仪扫描,测得椎间盘表观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依据Pfirrmann标准对腰椎间盘进行分级。结果1.5T MR椎间盘Pfirrmann分级:Ⅰ级31个,Ⅱ级94个,Ⅲ级86个,Ⅳ级78个,Ⅴ级11个;3.0T MR椎间盘Pfirrmann分级:Ⅰ级41个,Ⅱ级80个,Ⅲ级81个,Ⅳ级91个,Ⅴ级7个。不同级别椎间盘ADC值比较,1.5TMR的Ⅳ和Ⅴ级椎间盘ADC值均分别小于Ⅰ、Ⅱ和Ⅲ级,Ⅴ级椎间盘ADC 值明显低于Ⅳ级盘( P <0.05)。3.0TMR组Ⅰ和Ⅱ级盘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余椎间盘随分级增高,ADC值明显减低( P <0.05)。同一级别椎间盘3.0TMR组ADC值明显低于1.5TMR组( P <0.05)。同水平同级别椎间盘2组MR设备ADC值比较,L1/2的各级椎间盘,3.0TMR组ADC值明显小于1.5TMR( P <0.05);L2/3的Ⅱ和Ⅲ~Ⅴ级盘3.0 TMR组ADC值明显小于1.5TMR组( P <0.05);L3/4和L4/5的Ⅲ和Ⅳ~Ⅴ级盘3.0TMR组ADC值明显低于1.5TMR( P <0.05);L5/S1的Ⅰ~Ⅱ级、Ⅲ级和Ⅳ~Ⅴ级盘3.0TMR组ADC值明显低于1.5TMR组( P <0.05)。结论 MR测得的ADC值可用于腰椎间盘退变评估,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越高,其对应的ADC值越低;与1.5TMR设备比较,3.0TMR对诊断早期轻度腰椎间盘退变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
胡晓菲  汪俊  王钢胜 《河北医药》2016,(24):3700-370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癌穿刺活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间变淋巴瘤激酶( ALK)基因检出率及阳性率,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肺癌患者280例,保留CT引导下穿刺活检标本,分为2组:观察组( n =200,应用粗针穿刺)和对照组( n =80,应用细针穿刺),2组对临床病理特征与基因突变相关性、阳性率、检出率、肿瘤细胞数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结果女性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为66.04%,男性基因突变患者28.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吸烟患者 EGFR 基因突变率为57.24%,吸烟患者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理学分期EGFR基因突变率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肺癌(P<0.05);ALK基因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学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Ⅳ期患者ALK基因突变率较其他期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GFR、ALK基因检出率、阳性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测出平均肿瘤细胞个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ALK基因粗针检出率高于细针检出率,但细针检出率仍有一定临床诊断意义,且并发症发生发生率低于粗针,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针型,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与定量CT(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对121例腰腿痛患者进行腰2~4椎体QCT检查,并根据骨密度分为骨密度正常组、骨密度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再对患者进行腰椎MR检查,先行常规矢状面T2WI、T1 WI和横轴面T2WI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序列( b值为0和600 s/mm2),行椎体矢状位DWI扫描,在ADC图上测量腰2~4椎体ADC值。最后分析ADC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男性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女性骨密度正常组ADC(0.45±0.13)×10-3 mm2/s,与骨量减少组(0.302±0.0677)×10-3 mm2s/及骨质疏松组(0.2869±0.0475)×10-3 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男性BMD与ADC值无相关性,女性BMD与ADC值呈正相关( r =0.545, P <0.01)。结论 DWI可从骨髓分子运动水平研究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变化,对骨质疏松进行无创性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4.
宋敏鹰 《河北医药》2015,(6):898-899
目的:探讨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45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根据WHO的评级将45例患者分为低度恶性组( n =21)与高度恶性组( n =24)。2组患者均采用DTI对感兴趣区进行诊断,比较各感兴趣区表面扩散系数( ADC)值与各向异性分数( FA)值的差异,以及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ADC值与FA值的差异。结果肿瘤强化区、脑脊液区以及对侧正常大脑白质ADC值均与水肿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脑脊液与对侧正常大脑白质ADC值均与肿瘤强化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脑脊液与对侧正常大脑白质FA值与水肿区和肿瘤强化区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低度恶性组的肿瘤强化区与水肿区的ADC值均显著性高于高度恶性组( P <0.05)。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肿瘤强化区与水肿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通过DTI,能够明确功能区胶质瘤与正常白质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治疗以及手术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序列( DWI)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并与钼靶摄影及超声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8例乳腺病变的术前DWI、钼靶摄影及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测定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并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DWI扫描: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90.9%(20/22),恶性病变ADC值为(0.955±0.199)×10^ -3 mm^2/s;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83.3%(5/6),ADC值为(1.660±0.339)×10^ -3 mm^2/s,两者AC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5)。(2)钼靶摄影: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81.8%(18/22);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33.3%(2/6)。(3)超声检查: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86.4%(19/22);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50.0%(3/6)。三种检查方法对于乳腺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52,P>0.05),但在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方面DWI序列明显好于钼靶摄影及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6,P<0.05)。结论 DWI序列对于发现乳腺病变以及在良恶性诊断方面优于钼靶摄影及超声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肺癌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肺癌分期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肺癌患者、肺良性病变患者及对照组正常人血浆中U-Ⅱ含量。结果肺癌组U-Ⅱ血浆含量(3.537±1.198)pmol/L,与健康对照组(2.834±1.157)pmol/L以及肺良性病变组(2.922±0.924)pmol/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之间血浆U-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Ⅰ-Ⅲ期肺癌组血浆U-Ⅱ含量明显低于Ⅳ期肺癌组(P〈0.05)。结论U-Ⅱ在肺癌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增高,且U-Ⅱ表达水平与肺癌的分期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郁症发病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分为观察1组(60例不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和观察2组(60例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另将60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脂质的变化及不同症状抑郁症患者血清脂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 TC、LDL-C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 TG、HDL-C 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TC、TG、LDL-C 水平明显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 HDL-C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 TC(3.91±0.89)mmol/L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G(1.54±0.61)mmol/L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 LDL-C 与 HDL-C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不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 TC(3.57±0.72)mmol/L、LDL-C(2.68±0.62)mmol/L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TG、HDL-C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着一定的血脂水平异常,伴发焦虑状态,也可使血脂代谢异常,临床上应对患者血脂进行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以放免法测定慢性肺心病、肺结核、肺癌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和透明质酸(H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病例各组PCⅢ、H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或P<0.01)。病例各组同时升高的PCⅢ、HA值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其中肺心病组r=0.3681,P<0.05;肺结核组r=0.3802,P<0.01,肺癌组r=0.7000,P<0.001。各病例组间PCⅢ值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而HA含量肺心病组则显著高于肺结核组和肺癌组(P均<0.05),但肺结核与肺癌组间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反映出上述肺部疾病胶原代谢活跃及其在致肺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表明PCⅢ、HA水平是判断肺纤维化存在与否的有价值指标,不同的肺部疾病中,病变范围广泛者HA值升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赖鸿章 《河北医药》2016,(8):1170-1172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不同淋巴结切除术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颈部—右胸—腹部三切口组( n =39)和左胸切口组( n =35),比较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率等相关指标,并对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切口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 b.53±6.07)个,显著高于左胸切口组的(13.04±4.2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围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对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影响(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三切口组术后生存率为69.23%,高于左胸切口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食管癌行颈部—右胸—腹部三切口术式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刘云云  王保军  齐战 《河北医药》2016,(24):3690-3694
目的:检测肺癌组织中E-钙黏附素(E-cadhe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并对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38例肺鳞癌和肺腺癌以及对应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中E-cadherin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肺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28.99%(40/138),正常肺组织为66.67%(92/1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肺癌组织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为59.42%(82/138),正常肺组织为29.71%(41/1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和MMP-9的表达水平均与肺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时间有明显相关( P <0.05);两者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性别、年龄、吸烟史无关( P >0.05);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MMP-9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 P <0.05)。结论 E-cadherin低表达与MMP-9高表达是肺癌侵袭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兴趣区(ROI)不同测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宫颈癌术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脉管受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我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宫颈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AVANTO1.5 T磁共振设备行常规检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检查。按肿瘤分化程度分为高中分化及低分化组;根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根据脉管是否受侵分为阴性与阳性组。2名医师在宫颈癌DWI影像上采用3种ROI法(最大面积ROI、容积ROI、小ROI)独立测量病灶的ADC值。比较各组间指标的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分析,获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最佳临界值和诊断性能。结果 3种ROI法测得不同ADC值的一致性均较好,其中容积ROI法测得的ADC值的一致性最好。高中分化组、低分化宫颈癌组最大面积ROI法和容积ROI法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容积ROI法平均ADC值区分高中分化及低分化宫颈癌AUC值最大,为0.854,最佳临界值为0.602×10-3 mm2/s。淋巴结非转移组、转移组容积ROI法测得的平均ADC值及小ROI法大-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容积ROI法平均ADC值的AUC值最大,为0.788,最佳临界值为0.594×10-3 mm2/s。有、无脉管癌栓组最大面积ROI法测得的最小值,容积ROI法测得的平均ADC值、最小值,小ROI法测得的平均ADC值、最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容积ROI法的最小值所得AUC值最大,为0.910,最佳临界值为0.439×10-3 mm2/s。结论 3种ROI法中容积ROI法测得宫颈癌的ADC值重复性最好。容积ROI法的平均ADC值对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较高,容积ROI法的最小ADC值对脉管受累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前列腺结节多b值的定量分析研究,探讨评价DWI对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前列腺结节的常规MRI及DWI征象,分别测量在多b值条件下良、恶性结节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讨论不同b值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良性结节25例,恶性结节11例。采用b值(200、400、600、800、1000s/mm2)时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良性结节的ADC值高于恶性结节,在多b值的扩散加权成像中,尤其以b值取800 s/mm2时,鉴别良、恶性结节的效能最高,有助于前列腺结节性质的判断和鉴别,对其术前诊断分期、术后治疗方案的设计制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寨文  张延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087-208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价值,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特异性.方法 对93例105个乳腺肿块患者行常规MR平扫DWI成像,测量ADC值.结果 37例43个良性病灶的平均ADC值:(1.37±0.36)×10-3 mm2/s,最大、最小ADC差值(0.63±0.19)×10-3mm2/s;58例62个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0.90±0.53)×10-3mm2/s,最大、最小ADC差值(0.91±0.27)×10-3 mm2/s;两者平均ADC值,最大、最小ADC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绘制诊断良、恶性病变ADC值ROC曲线,以1.1×10-3mm2/s作为临界值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标准,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72%;以1.0×10-3mm2/s为临界值,特异性可提高到84%.而敏感度降为60%.以最大、最小ADC差值0.75×10-3mm2/s为临界值,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68%,如以0.80×10-3mm2/s为临界值,敏感性为53%,特异性为82%.结论 DWI的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亚文  夏厚萍 《安徽医药》2019,40(5):493-495
目的 探究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诊断老年前列腺癌与老年前列腺增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老年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其中病理确诊的68例老年前列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将68例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比较两组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强度及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参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ADC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扩散敏感因子(b)值=50 s/mm2及800 s/mm2时,观察组的DWI信号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CE-MRI参数(Kep、K trans及V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够通过ADC值、DWI信号强度及DCE-MRI参数为鉴别诊断老年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在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8例乳腺癌患者和2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均行DWI及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检查.比较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MRI动态增强的形态学特征,TIC曲线形态及分布,ADC值,两者联合诊断和单一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MRI动态增强的形态主要以类圆形为主(76.0%),边缘以光滑(72.0%)为主,乳腺癌的形态主要以分叶形为主(60.7%),边缘以毛刺征(60.7%)为主,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乳腺良性病变TIC曲线形态以Ⅰ型(68.0%)为主,恶性病变以Ⅲ型(78.6%)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6%乳腺癌ADC值≤1.22×10-3 mm2/s,80.0%乳腺良性病变ADC值>1.22×10-3 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单一诊断(均P< 0.05).结论 DWI联合TIC诊断乳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3.0 T磁共振多种功能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资料完整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需要给予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波谱成像(MRS)扫描。分析常规MRI扫描结果,比较不同前列腺组织以及周围组织的磁共振MRS与DWI结果。在进行磁共振DWI扫描时,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对其ADC值进行测量;在进行磁共振MRS扫描时选择3个体素内感兴趣区分别计算胆碱(Cho)、肌酸(Cre)及枸橼酸盐(Cit)的波峰峰值,记录(Cho+Cre)/Cit。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有60例前列腺癌患者,即共有120个前列腺侧叶,在扫描时,有72个侧叶诊断出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患者经过DWI扫描时病灶ADC值(0.68±0.04)×10-3 mm2/s均低于周围带的(1.98±0.34)×10-3 mm2/s和移行带的(1.52±0.22)×10-3 mm2/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MRS扫描时病灶的(Cho+Cre)/Cit值(1.68±0.42)均高于周围带的(0.54±0.07)和移行带的(0.76±0.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3.0 T磁共振多种功能成像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其可通过DWI扫描取得ADC值,通过MRS获取(Cho+Cre)/Cit值,这些都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依据,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复合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最适宜的用药浓度。方法:甲状腺手术患者100例,年龄18~60岁,体重45~75kg。随机分为A组(瑞芬太尼0.05μg/kg·min)、B组(瑞芬太尼0.08μg/kg·min)、C组(瑞芬太尼0.10μg/kg·min)和D组(空白对照,单纯颈丛神经阻滞),每组25例。记录四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安静平卧10min(T1)、颈丛神经阻滞后1min(T2)、切皮时(T3)、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T4)、缝皮时(T5)和术毕(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测定T1~T6时间点的血糖值(Glu)、皮质醇值(Cor)、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术后满意度。结果:A组、B组、C组与D组疼痛、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和术后满意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效果优于D组。与D组比较,C组的SpO2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对呼吸抑制明显。四组在T3~T6时间点MAP和HR较T1~T2时间点均升高,D组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机体应激情况的指标Glu和Cor,A组、B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在T3~T6时间点均能抑制机体应激反应,D组在T3~T6时间点比T1~T2时间点Cor升高明显(P<0.01)。 A组、B组、C组与D组比较,BIS值在T2~T6时间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镇静指数比较,D组明显低于A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丛神经阻滞复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均能满足甲状腺手术术中镇静镇痛,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单纯颈丛神经阻滞小,并能有效抑制机体在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但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明显,所以临床应用应选择适合的剂量,本研究瑞芬太尼0.05μg/kg·min和瑞芬太尼0.08μg/kg·min无明显差异,瑞芬太尼0.1μg/kg·min对呼吸抑制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f)的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diffusioneoefficient,ADC值)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临床病理证实并行DWI检查的病例,比较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结果转移性淋巴结平均ADC值(0.765±0.112)×10-3mm2/s,非转移性淋巴结平均ADC值(1.002±0.182)×10-3mm2/s,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平均ADC值对评价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院80例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的DWI和ADC图像表现进行分析,测量病灶区ADC值,对两组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6例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中央带腺体,在DWI上呈不均匀稍高信号,ADC值平均为(1.35±0.35)×10-3 mm2/s.34例前列腺癌中,16例病灶局限在外周带,8例发生在中央带,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99±0.25)×10-3 mm2/s.两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P< 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特别是ADC值定量分析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