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 2,LCN2)对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共119例,其中84例为老年T2DM患者,35例为非T2DM对照。采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lc)、25-羟维生素D[25(OH)D]、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ollagen type 1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ype 1 N-terminal procollagen,P1NP)、全段甲状旁腺素以及肌酐、血钙(Ca)、血磷(P)等指标,用ELISA法检测血清LCN2。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颈和腰椎1~4(L1~4)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老年T2DM患者血清LCN2水平高于非T2DM对照组(197.13±42.15 ng/m L vs172.29±54.71 ng/m L,P=0.01)。按照血清LCN2水平三分位数将T2DM患者分为3组。其中腰椎BMD、股骨颈BMD、P1NP和CTX伴随LCN2水平增高而增高,而FPG和Hb A1c伴随LCN2水平增高而降低(所有趋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CN2和T2DM患者BMD呈正相关(股骨颈:r=0.350,P=0.001;腰椎:r=0.355,P=0.001),和骨转换标志物呈正相关(P1NP:r=0.354,P=0.001;CTX:r=0.438,P0.001),和糖代谢指标呈负相关(FPG:r=-0.321,P=0.003;Hb A1c:r=-0.342,P=0.002)。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LCN2是T2DM患者腰椎BM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LCN2水平和老年T2DM患者骨代谢相关,LCN2水平增高可能有助于BMD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脂检测在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妇女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绝经后T2DM患者210例,并选取同期体检的60名无糖代谢异常的绝经后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糖、血脂及相关生化指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其腰椎1~4及左股骨颈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T2DM组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左股骨颈BMD低于对照组(P0.05)。T2DM组中骨量减少及OP组血清磷与BMD正常组相比显著降低,而LDL-C显著增高;OP组与骨量减少组相比LDL-C亦增高(P0.05)。(2)T2DM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BG、血清磷、血尿酸均与腰椎1~4BMD、左股骨颈BMD呈正相关,而碱性磷酸酶、LDL-C均与腰椎1~4 BMD、左股骨颈BMD呈负相关;TC与腰椎1~4 BMD呈负相关,Hb A1c、甘油三酯与左股骨颈BMD呈正相关。(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LDL-C是绝经后T2DM女性BMD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β=1.522,P=0.000)。(4)ROC曲线结果显示,LDL-C为2.09 mmol/L时预测绝经后T2DM女性BMD降低的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64.3%,曲线下面积为0.69。结论血清LDL-C水平与绝经后T2DM女性BMD降低密切相关,对临床上早期发现OP并采取有效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8-2019年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577人,其中男性289人,女性288人(均为绝经后女性)。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般临床资料调查、生化指标及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D]、骨钙素(OC)、血清I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1NP)、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测定,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股骨颈(FN)及腰椎(L1~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将血尿酸(SUA)四分位法分层比较分析股骨颈及腰椎总BMD变化趋势,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SUA与血钙(Ca)、PTH及OC、P1NP、CTX、25(OH)D、腰椎及股骨颈BMD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UA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SUA第4分组BMI、肌酐(Cr)、股骨颈及总腰椎BMD水平明显高于第1分位组,SUA第4分组eGFR水平明显低于第1分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UA与股骨颈BMD(r=0.082,P=0.002)、糖尿病病程(r=0.129,P=0.005)、BMI(r=0.201,P=0.000)正相关,与eGFR负相关(r=-0.434,P=0.0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UA与腰椎总BMD(r=0.168,P=0.003)、Ca(r=0.147,P=0.001)正相关,与β-CTX负相关(r=-0.157,P=0.001),与PTH、25(OH)D、OC、P1NP无相关性(P>0.05)。以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年龄、eGFR、BMI、HbA1c后,SUA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P=0.039,OR=0.452,95%CI:0.212~0.962)。结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正常偏高的血尿酸水平可能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与骨代谢指标β-CTX、PIN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189例,基于患者有无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分组,将患者划分为合并病变组(DPN组)和未合并病变组(NDPN组),两组分别为97例和92例。测定各组FPG、HbA1c、C肽、FIns、HOMA-IR、TG、TC、LDL-C、HDL-C、Ca、P、BMD(L2-L4、Neck、Troch、Ward’s三角)、β-CTX、PINP水平。结果与NDPN组比较,DPN组FPG、HbA1c、FIns、HOMA-IR、TG均高于NDPN组,而P、HDL-C、腰椎L2-L4、股骨颈Neck、Troch处BMD、β-CTX、PINP低于NDPN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β-CTX与FPG呈负相关(r=0.484,P<0.05);PINP与HDLC、P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2、0.309,P<0.05),与HbA1c、HOMA-IR、股骨颈Neck呈负相关(r分别为-0.173、-1.460、-0.237,P<0.05)。结论DPN患者血清β-CTX、PINP水平降低,骨转换指标异常,可能具有更高的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 I位点多态性与终末期肝病患者骨代谢的关系.方法 选择72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并以5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VDR基因ApaI位点多态性,双能x线吸收仪(DXA)检测腰椎(L1~4)及股骨颈骨密度(BMD),并检测骨代谢相关指标,包括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BGP)、血钙(Ca)、血磷(P)、尿钙(uCa)、尿肌酐(uCr).结果 ①Apa I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终末期肝病组基因型分布为从(12.5%)、A且(34.7%)、aa(52.8%);对照组基因型分布为从(10.0%)、Aa(36.0%)、aa(54.0%).基因型分布频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终末期肝病组中,Apa I基因型与L1~4及股骨颈BMD相关(P<0.01),从基因型L1~4及股骨颈的BMD显著高于aa型(P<0.05).对照组中,ApaI基因型与L1~4及股骨颈BMD均无明显相关性.③终末期肝病组中,Apa I基因型与BGP水平相关,AA基因型的BGP水平高于阻型(P<0.05);Apa I基因型与PIH、血Ca、血P及uCa/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VDR基因Apa I位点多态性与BMD及BGP水平均相关,Apa I位点多态性与终末期肝病患者骨代谢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绝经后女性LRP5rs41494349、rs2306862位点基因多态性及突变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绝经后汉族女性资料,根据血糖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分为4组:糖耐量正常伴骨量正常组(A组)、T2DM伴骨量正常组(B组)、糖耐量正常伴骨量异常组(C组)、T2DM伴骨量异常组(D组)。检测各临床指标,测定LRP5rs41494349、rs2306862位点基因型。结果①与A组相比,B组、D组FPG、HbA1c%升高,C组、D组TG、BMD(L1~4)、BMD(股骨颈)降低(P<0.05)。②rs2306862位点,突变型(CT/TT)与野生型(CC)相比,B组P升高,D组BMD(L1~4)、P降低(P<0.05);rs41494349位点,突变型(AG/GG)与野生型(AA)相比,D组的BMD(L1~4)降低(P<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是BMD(L1~4)及BMD(股骨颈)的影响因素,TG是BMD(L1~4)的影响因素,两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是BMD(股骨颈)的影响因素。结论LRP5rs41494339、rs2306862位点基因多态性及突变通过影响BMD及骨代谢指标,可能参与了绝经后女性的T2DM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 伴脊柱侧凸患者骨密度(BMD)与血清骨钙素(BGP)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7例NF1伴脊柱侧凸(NF1-S)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组),年龄8~18岁,Cobb角40°~143°;17例正常儿童及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年龄7~19岁。两组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量非优势侧的股骨近端和腰椎(L2~L4)的BMD,同时采用免疫分析仪检测BGP水平,血生化分析仪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Ca)、血磷(血P)、尿钙/肌酐比值(尿Ca/Cr)和尿磷/肌酐比值(尿P/Cr)。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BMD及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病例组患者腰椎BMD与对应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所测各部位BM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GP(135.6ng/ml)、血Ca(2.59mmol/L)、血P(1.75mmol/L)、尿Ca/Cr(0.10mg/mg)均高于正常对照组(79ng/ml、2.45mmol/l、1.47mmol/l、0.06mg/mg),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ALP(141.6u/L vs 141.8u/l,t=3.611,P=0.991)和尿P/Cr(0.47mg/mg vs 0.46mg/mg,t=0.054,P=0.957)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NF1-S患者腰椎BMD与BGP(r=-0.916,P=0.000)、尿Ca/Cr(r=-0.968,P=0.000)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结论:NF1-S患者BMD明显低于正常人;BGP、血Ca、血P和尿Ca/Cr均高于正常人,测定BGP、尿Ca/Cr水平是监测NF1-S患者BMD变化较为敏感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骨量减少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检测了220例糖尿病患者的桡骨骨密度(BMD)、血钙(ca)、磷(P)、硷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FBG)、C肽、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索(CT)、24小时尿Ca和羟脯氨酸(HOP)。结果显示骨量减少有94例.为42.7%,其中BMD1SD44例,占20%,-2SD50例,占22.7%。BMD减少组24小时尿Ca、HOP、ALP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1);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及伴糖尿病肾病是BMD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NIDDM组中,BMD与C肽/FBC的比值呈正相关(r=0.546,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1-2期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医院内分泌科和肾内科就诊的117例CKD1-2期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血脂、血钙、血镁、血磷、全身肌肉含量、全身脂肪含量、腰椎1-4 BMD、股骨BMD、股骨Words三角区BMD等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PV值分为两组,其中正常MPV组70例,高MPV组(≥11.00×10-9 L)47例。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分析MPV与其相关性。结果正常MPV组血小板计数(t=3.477,P<0.01)、血尿酸(t=2.213,P=0.029)、腰椎1-4 BMD(t=2.118,P=0.037)高于高MPV组。相关性分析:MPV与血小板计数(r=-0.249,P=0.014)、血尿酸(r=-0.248,P=0.014)、腰椎1-4 BMD(r=-0.348,P<0.01)、股骨BMD(r=-0.267,P=0.008)、股骨Words三角区BMD(r=-0.236,P=0.020)呈负相关。血尿酸与腰椎1-4 BMD(r=0.238,P=0.019)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得:高MPV是腰椎1-4 BMD下降(β=-0.064,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MPV与CKD1-2期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BMD,尤其是腰椎1-4 BM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rhPTH(1-34)]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依降钙素进行对比。方法 60例原发性OP患者按3:1被随机分入rhPTH(1-34)组(PTH组)和依降钙素组(CT组)。PTH组予rhPTH(1-34)2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用药18月。CT组予益钙宁20U每周1次肌肉注射,连续用药12月。受试前检测腰2-4椎体(L2-4)和股骨颈骨密度(BMD)、血钙、血磷、尿钙、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尿Ⅰ型胶原交基C端肽(CTX-I),治疗后6、12、18月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与基线时比较,PTH组L2-4BMD在治疗6、12、18月时显著升高,股骨颈BMD在18月时显著升高,BSAP在6、12月时均显著升高,CTX-I校正值在6、12、18月时均显著升高;CT组L2-4BMD在治疗12月前升高,股骨颈BMD在12、18月时升高,BSAP12、18月时均显著下降,CTX-I校正值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比较,PTH组患者在6、12月和18月时L2-4的BMD增长值和增长率均高于CT组。但CT组在治疗12月时股骨颈BMD增长值高于PTH组,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H组有一过性高钙血症。结论 rhPTH(1-34)治疗原发性OP安全有效,对改善椎体BMD起效时间、增长速度和增长幅度均优于依降钙素,但改善股骨颈BMD较依降钙素起效更慢,增长幅度更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维生素D(Vit D)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ctin,OPG)及趋化素(Chemerin)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两者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7~12月于我院就诊的新诊断T2DM合并OP的患者123例,根据患者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 D]水平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Vit D正常组(40例)、Vit D不足组(42例)和Vit D缺乏组(41例),同期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员40例作为对照(NC组)。Vit D不足组及Vit D缺乏组分别给予Vit D2注射液15 mg,肌肉注射,每4周1次,连续治疗12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TC、TG、HDL-C、LDL-C、25(OH) D、FPG、FINS、Hb A1c、OPG及Chemerin水平,同时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分析各因素与股骨颈BM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12周时,Vit D不足组及Vit D缺乏组血清TG、Hb A1c、OPG、Chemerin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HDL-C、25(OH) D、股骨颈BMD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Vit D不足组中,治疗4周时血清Hb A1c、25(OH) D水平及股骨颈BMD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TG、OPG、Chemerin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Vit D缺乏组中,治疗4周时患者血清中HDL-C、25(OH) D水平及股骨颈BMD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血清TG、OPG、Chemeri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血清TG、LDL-C、Hb Alc、25(OH) D、OPG及Chemerin是股骨颈BM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Vit D可能通过升高血清Vit D水平,降低OPG、Chemerin而影响T2DM合并OP患者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患者糖脂代谢、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医院内分泌专科就诊的围绝经期SCH患者12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至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围绝经期健康女性120名为对照组。采集2组受试人员空腹静脉血,检测并对比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检测并对比2组受试者口服糖耐量及C肽(CP)释放试验中空腹血糖(FPG)、服糖1 h后血糖(PBG1h)、服糖2 h后血糖(PBG2h)水平及各时刻点C肽释放量(CP0h、CP1h、CP2h);检测并对比2组受试者腰椎L_(2-4)、髋部总体、左股骨颈、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BMD)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评价TSH水平与糖脂代谢、BMD变化的关系。结果研究组TSH、TC、TG、LDL、CP0h、CP1h、CP2h、FPG、PBG1h、PBG2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DL、腰椎L_(2-4)、髋部总体、左股骨颈、左股骨大转子BM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TSH水平与血清TC、TG、LDL、FPG、PBG1h、PBG2h、CP0h、CP1h、CP2h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TSH水平与血清HDL、腰椎L_(2-4)、髋部总体、左股骨颈、左股骨大转子BM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SCH患者糖脂代谢紊乱,BMD降低,且SCH水平与糖脂代谢、BMD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骨密度测定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变化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影响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值的相关因素。方法骨量正常的门诊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97例,按年龄分成三组,其中60~69岁组共25例,70~79岁组共37例,80岁以上组共35例。比较三组间左侧股骨颈、右侧股骨颈、L1、L2、L3、L4部位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T值差异,找出反映不同年龄组间骨量变化的敏感部位。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用药、血钙(Calcium,Ca)、血磷(Phosphorus,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压(Blood pressure,B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与骨密度值的相关性。使用相关及回归分析判断影响骨密度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左侧股骨颈测定的骨密度值及T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及每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骨密度值及T值逐渐降低。2、相关分析显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与年龄、糖尿病病程、FPG、PPG、HbA1c、P、ALP、应用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回归分析可见,年龄、病程、BMI、HbA1c、使用噻唑烷二酮类是影响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左侧股骨颈部位的骨密度测定能较好的反映骨量随年龄的丢失程度。高龄、低体重、较长的糖尿病病程、较高的HbA1c、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可能会增加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甲状腺功能减患者骨密度及骨生化、代谢影响的影响。方法初次诊断为未绝经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女性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仑膦酸钠70 mg/周,为期12个月。测定治疗不同时间段患者,腰椎1-4(L_(1-4))、左侧股骨颈BMD及血Ca~(2+)、血P~(3+)、1,25-(OH)_2D_3、碱性磷酸酶(ALP)、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吡啶并啉交联肽(ICTP)以及血清骨钙蛋白(bone gla-protein,BG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及骨生化、代谢指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腰椎1-4(L_(1-4))及股骨颈BMD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时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ALP、ICTP及BG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治疗组的BGP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的ALP及ICTP升高程度明显大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Ca~(2+)、血P~(3+)、1,25-(OH)_2D_3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可以明显提升甲状腺功能减患者骨密度,改善骨生化和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对50~80岁男性骨密度的影响,为这类患者的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纳入162名50~80岁男性,根据甲状腺功能分为正常对照组(90名),甲亢组(38例),甲减组(34例)。检测记录三组受试者血清FT3、FT4、TSH、Ca、P、1,25-(OH)_2D_3、ALP以及BGP水平。测量三组受试者正位腰椎1~4与左侧髋关节骨密度。结果甲减组血清FT3、FT4、ALP、BG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甲亢组高于对照组(P0.05);甲减组血清TSH高于对照组(P0.05),而甲亢组低于对照组(P0.05);甲亢及甲减组腰椎和髋关节BMD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受试者血清Ca、P、1,25-(OH)_2D_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结果表明血清BGP和ALP与FT3、FT4间存在统计学正相关,与TSH呈负相关(P0.05);骨密度T值评分与FT3、FT4间存在统计学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甲减和甲亢均对骨密度有负向影响(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对50~80岁男性骨密度有负面影响,应重视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骨密度的改变,这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发微量白蛋白尿、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方法选择49例T2DM无微量白蛋白尿、无视网膜病变患者(A组)、52例T2DM伴微量白蛋白尿或视网膜病变两者之一患者(B组)、43例T2DM同时合并微量白蛋白尿和视网膜病变患者(C组),60例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对照组(N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4组受试者测定腰椎2~4、左侧股骨颈及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分析组间骨密度差异。结果 C组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区骨密度均低于B组、A组及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腰椎骨密度低于A组及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及Ward三角区骨密度低于A组及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骨密度与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股骨颈及Ward三角区骨密度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骨密度与年龄、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呈负相关(P0.05),与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T2DM无微量白蛋白尿、无视网膜病变时骨密度呈增高趋势,但发展到微量白蛋白尿和视网膜病变时骨密度明显降低,尤其是股骨近端可出现较快的骨量流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内脂素、抵抗素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关系。 方法 收集我院就诊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225例,根据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107例及非肥胖组118例,对照组为120例非糖尿病正常男性。体格检查计算腰臀比(WHR)及体重指数(BMI),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血清内脂素、抵抗素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4)及左股骨颈骨密度。 结果 肥胖糖尿病组BMI及WHR高于其他组(P<0.05);肥胖及非肥胖糖尿病组的内脂素、抵抗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肥胖组高于非肥胖组(P<0.05)。肥胖及非肥胖糖尿病组的BGP、CTX-1水平低于对照组。非肥胖糖尿病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组与肥胖组(P<0.05),且肥胖组的腰椎骨密度高于对照组,但股骨颈骨密度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BMI、WHR、内脂素、抵抗素均与BGP、CTX-1负相关,BMI及WHR与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正相关,内脂素、抵抗素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但与股骨颈骨密度无明显相关(P>0.05)。 结论 血清内脂素、抵抗素水平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水平及腰椎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期太极拳、快走和广场舞运动对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比较不同运动方式对骨密度影响的差异。方法以走访和问卷方式募集平均运动时间2年以上的太极组(n=136)、快走组(n=152)、广场舞组(n=129)和年龄相匹配的无特别运动爱好的对照组(n=114),XR 46型双能X线测试所有受试者右侧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区和大转子)和腰椎L2-L4的骨密度。结果太极组股骨颈、大转子和腰椎L2-L4的骨密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快走组大转子和腰椎L2-L4骨密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 05);广场舞组大转子骨密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 05),腰椎L2-L4骨密度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 01);太极组股骨颈骨密度显著大于快走组(P0. 05)。结论长期太极拳、快走和广场舞运动对老年女性大转子和腰椎骨密度有积极影响,太极拳运动预防老年女性股骨颈骨密度减小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