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和MRI扫描的安全性。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植入术后MRI扫描情况及起搏器各项参数变化。结果共447例患者植入MRI兼容起搏器,植入前56例次患者曾行过MRI检查;植入后9例次行1. 5T MRI扫描,1例次行3. 0T MRI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部8例次、肝胆1例次、脊柱1例次。扫描前后起搏器各项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RI成像清晰。随访至MRI检查后6个月,未发现起搏器工作异常及电量异常耗损。结论 MRI兼容起搏器植入呈上升趋势,在规范的操作流程下,患者能安全有效地进行MRI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无导线起搏器在核磁共振(MRI)中的成像、位置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加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植入美敦力公司兼容MRI的无导线起搏器(Micra),观察术中、MRI检查前、MRI检查后、MRI后1个月及3个月随访时起搏器的参数(包括阈值、感知、阻抗)。结果共6例植入Micra的患者在术后6~8周进行了心脏MRI平扫的检查,其中男性3例(50%),对比植入时、MRI检查前、MRI检查后、MRI后1个月及3个月的起搏器参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6例患者心脏成像良好,不影响阅片诊断,所有患者均未见起搏阈值增高、感知异常、起搏器移位、局部皮肤发热等表现。MRI可看清无导线起搏器的形态及与室间隔的关系。结论 Micra起搏器术后可安全进行包括心脏区域的MRI扫描检查,有助于明确Micra的心脏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单腔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以及双心室起搏组与单腔右室起搏组心电图Tp-Te间期。结果植入起搏器组较健康成人组Tp-Te间期明显延长(P<0.001),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单腔右室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双心室起搏组Tp-Te间期较单腔右室起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Tp-Te间期不能作为起搏器右室电极固定位置以及单、双腔起搏器选择的参考因素,双心室起搏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将90例符合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组(双螺旋电极组42例)与心房被动电极、心室螺旋主动电极组(单螺旋电极组48例)。观察2组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组均成功植入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双螺旋电极组中1例孕妇零射线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4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在左侧锁骨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双螺旋电极组和单螺旋电极组的手术时间及射线时间无显著差别,双螺旋电极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4.2±1.5)h vs(56.3±22.5)h,P0.05]。单螺旋电极组术中出现心房电极导线脱位3例,双螺旋电极组未见导线移位、心肌穿孔及心包填塞等情况。术后随访,2组均无电极脱落和起搏阈值升高。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射线时间,特别是应用于心腔结构异常和特殊患者,显著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前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各2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7 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起搏器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P<0.05),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起搏器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并发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发生AF的作为AF组(n=56),没有发生AF的为非AF组(n=72),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AF组56例、非AF组72例,除AF组患者,既往有AF病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AF组(42.9%vs23.6%,P=0.021)外,两组基本临床资料一致。心房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百分比、二尖瓣返流程度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AF的发生显著相关(r分别为0.907,1.190,2.722,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AF发生率与心房和心室起搏比例和二尖瓣返流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长期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高龄心脏起搏器置入病人36例,根据置入不同类型分为单腔起搏组(n=18例)和双腔起搏组(n=18例);选取同期无明显心脏疾病的高龄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F水平较置入前降低,LVEDV较置入前升高;且单腔起搏器治疗后LVEF、LVEDV均低于对照组(P 0.05);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SV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SV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单腔起搏组、双腔起搏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总健康状况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 0.05);但两组间置入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置入双腔起搏器对病人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但临床应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及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心脏起搏器类型。  相似文献   

8.
<正>心脏起搏器治疗已广泛用于临床,虽然起搏技术日益成熟,但由于基层医院对起搏技术的掌握相对较低,且起搏器植入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从而限制了起搏器的应用。本文就我院500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基层医院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的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长期随访观察,评价双腔起搏(DDD)与单腔心室起搏(VVI)对起搏器植入患者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因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而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245例,植入DDD起搏器915例(73.49%),VVI起搏器330例(26.51%)。从起搏器植入后进行连续随访,收集患者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数据直至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者生存率。采用log Rank检验评价不同起搏模式之间患者的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245例患者中,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存活846例,存活率92.5%,植入VVI起搏器存活291例,存活率88.2%,不同起搏模式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无影响(χ2=3.248,P0.05);植入时的年龄(RR=1.987,P0.001),植入时合并缺血性心肌病(RR=8.418,P0.001),合并扩张型心肌病(RR=45.332,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植入起搏器的起搏模式无关,而植入时年龄、合并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扩张型心肌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对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38例首次接受起搏器治疗的超高龄患者,年龄(91.7±2.0)岁,分析其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一年随访结果。结果所有3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其中单腔起搏器28例,双腔起搏器10例。1例患者因肾功能衰竭于术后24天死亡,其余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5.6±3.4)天。术后一年内有4例患者共5次住院,但均与起搏器无直接关联,无患者死亡,无患者出现黑矇、晕厥等症状。结论 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国产心脏单腔起搏器(Qinming 2312)与两种进口心脏单腔起搏器(Biotronik PhilosⅡS、St.Jude 5056)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连续入组在本院植入心脏单腔起搏器的患者74例,根据起搏器型号分为三组:A组(26例),植入Qinming 2312型;B组(25例),植入Biotronik PhilosⅡS型;C组(23例),植入St.Jude 5056型。检测并记录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各项起搏参数变化,采用SF-36量表评价并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各组患者的起搏器费用及医保报销情况。结果与B、C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即刻和术后3个月的各项起搏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A组的费用较低,医保报销比例较高。结论国产心脏单腔起搏器(Qinming 2312)的性能及临床疗效不亚于进口单腔起搏器,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12.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 septum RHIVS)8例;C组:双腔心脏起搏(DDD)RVA起搏组38例;D组:DDD RHIVS起搏组9例。分别于起搏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问卷调查(MLHFQ)。结果:1.单腔起搏器组,无论RVA或RHIVS组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EF、ESVI、ED-VI、MLHFQ)均有下降趋势,A组于术后6个月,B组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下降趋势。2.双腔起搏器RVA组于术后12个月时心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而双腔RHIVS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显示:D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均高于A、B、C组。结论:DDD起搏优于VVI起搏,间隔部起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特别是DDD间隔部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小,接近于生理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早期出现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合并全身疾病、术前抗凝药物、术前合并感染,术前临时起搏,电极数量,手术时长),术后早期感染和囊袋相关并发症(血肿、感染、破溃),并针对可能的诱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出现囊袋血肿28例(5.7%),囊袋破溃3例(0.6%),感染69例(14.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肿的发生与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及临时起搏应用呈正相关(P0.05)。起搏器围术期发热与术前抗凝药物使用及术前是否合并感染有明显相关(P0.05)。虽然二次手术(尤其是临时起搏患者中)与起搏器术后血肿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二次手术后的血肿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结论起搏器术前抗凝药物使用是起搏器术后早期出现感染及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早期左心室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起搏器植入后早期左心室重构特点.方法全组患者27例,其中,起搏心室感知心室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组15例,起搏双腔感知双腔P波/R波抑制型(DDD)起搏器组12例.采用双探头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系统(GSPECT)采集心肌显像资料,测定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后随访时(随访期4.6±1.5个月)自身心律状态时下列左心室参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ESV).EDV增加或降低10%及以上者,为重构.结果13例(48.1%)出现重构,VVI组10例(66.7%),DDD组3例(25%).其中,EDV增大7例(25.9%),VVI组5例(33.3%),DDD组2例(16.7%);EDV减少者6例(22.2%),VVI组5例(33.3%),DDD组1例(8.3%).结论起搏器植入后早期,即可出现左心室重构,表现在EDV增大或缩小.本研究提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在获得电生理学益处的同时,可能对左心室结构带来某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们医院自从1984年开始开展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房起搏器、心室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以来,共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46例,采取右侧位置(右锁骨下静脉穿术)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39例,青壮年发生起搏器皮囊右上角皮肤破溃2例,均与右上肢剧烈活动有关,造成皮囊感染,久治不愈,最后采取左侧位置(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更换永久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夺获控制功能对双腔起搏器工作电压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 10例适合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双腔组和夺获控制组 ,每组 5例 ,前者安装 Dromos DDDC普通双腔起搏器 ,后者安装 L ogos DDDC夺获控制型双腔起搏器 (均为德国 Biotronik公司产品 )。常规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导线 ,脉冲发生器埋植在左前上胸壁。对夺获控制组除测定常规参数外 ,还在术中开启夺获控制功能并自动校正。两组患者在术后 2 4h、1周、1个月、3个月和 6个月随访 ,以动态心电图观察起搏效果 ,并对起搏器进行程控调整。结果 两组起搏器植入参数差别无显著性 ,随访期间均能安全起搏。术后 6个月夺获控制组心室常规工作电压明显低于普通起搏组。结论  (1)与普通双腔起搏器相比 ,夺获控制型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安全性明显增加 ,能在非预期性或临时性起搏阈值增加时提供安全起搏。(2 )夺获控制型双腔起搏器的常规工作电压明显低于普通双腔起搏器。(3)由于夺获控制过程也是耗能的过程 ,故其对双腔起搏器工作寿命的净效应有待进一步评价。 (4)与美国 Pacesetter公司的自动阈值夺获起搏器 (Microny、Regency SC / SR )相比 ,这种夺获控制功能存在如下缺点 :1不能自动测定起搏阈值和极化电位 ;2刺激脉冲电压的增加不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80岁以上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80岁以上心脏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125例(高龄组)。与同期首次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570例65~79岁的患者(老年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高龄组患者多种心脏疾病(除手术适应证疾病外)并存及合并心脏外疾病较老年组均明显增多。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高龄组125例患者共植入单腔起搏器69台、双腔起搏器50台、三腔起搏器4台、双腔ICD2台。高龄组患者手术耐受性差,与老年组比较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手术操作引起的围术期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经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后,并发症均好转。所有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充分考虑8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脏疾病的特点,并加强围术期管理,可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经导管植入无导线Micra起搏器系统(Medtronic)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期间符合无导线起搏推荐意见适应证的患者植入无导线Micra起搏器系统。观察和评估手术持续时间(从股静脉穿刺到静脉通路闭合)、X线透视时间、器械回收重新释放次数、围手术期起搏器程控检测(感知、阈值和阻抗)以及住院期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在术后1、3、6个月随访检测起搏器参数,观察手术相关的中长期不良事件。结果 入选20例患者,均经导管均成功植入无导线Micra无导线起搏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38.5±3.3)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10.8±6.1)min,平均Micra起搏器释放次数(1.56±0.75)次,其中14例患者1次释放成功,3例患者2次释放成功,1例患者3次释放成功,2例患者回收释放次数大于5次。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部位首选在右中位室间隔成功植入14例,高位间隔4例,低位间隔2例。术中平均起搏阈值(0.50±0.21)V,心室感知(8.87±1.52)mV,阻抗为(758.9±187.9)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食管调搏筛选无症状窦性心动过缓的非心脏手术患者,评价对此类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是否可减少围术期严重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方法选择2009至2011年间住院行非心脏手术、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及其他减慢心室率药物的无症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术前心电图无束支阻滞,24小时动态心电图、阿托品试验阳性提示可疑窦房结功能障碍,排除有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指征患者共156例。将患者分为3组:一般年龄组(59,n=73)、老年组(60~74,n=54)及高龄组(75,n=29)。术前行食管调搏评价窦房结功能。于术前经中心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器,观察并记录围术期起搏器的工作情况等。结果①全部患者于术前床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②食管调搏阳性共32例,高龄组食管调搏阳性率较高;③食管调搏阳性患者起搏比例较高。结论食管调搏评估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窦房结功能,高龄组窦房结功能不全阳性率较高;食管调搏阳性患者术中出现严重心动过缓风险明显增加;食管调搏阳性患者术前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可有效治疗围术期严重心动过缓,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患者单腔和双腔起搏对中心动脉压(CAP)和动脉波增强指数(AI)的不同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顺序入选103例植入起搏器患者,其中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42例为DDD组,单腔起搏器患者41例为VVI组,植入起搏器但患者心率为正常窦性心律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三组患者的心率(HR)、CAP、AI、外周收缩压、外周舒张压等指标,随后将双腔起搏组的DDD模式程控成VVI模式,再次测量上述指标,记录并进行统计。结果 DDD组CAP明显高于对照组和VVI组[(149.67±19.62)mmHg vs(138.70±18.69)mmHg,(124.33±19.34)mmHg,P<0.05];DDD组AI、AI_C和外周血压均高于VVI组(P<0.05);程控后的CAP、AI、AI_C和外周动脉血压水平均低于程控前(P<0.05)。结论双腔起搏组的CAP、AI和外周动脉血压均高于单腔起搏组。而CAP和AI的升高可能是双腔起搏较单腔起搏并未改善远期预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