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成人皮褶和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特点.方法:测量1400例河南汉族成人肱三头肌、肩胛下皮褶厚度,用长岭公式估测体密度,用Brozek公式估算体成分.结果:河南汉族男性农村和城市变化幅度基本一致,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均在30岁~达到峰值,以后持续下降.女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呈现折线形状分布,且大于男性;城市女性在50岁~、农村女性在40岁~达到峰值.男性体脂率与瘦体质量在20岁~和40岁~变化最大,女性表现为平稳上升趋势.结论:河南汉族成人的皮褶厚度及体成分在各年龄段有不同的变化,体成分变化的数量、比例及分布部位具有一定差异.河南汉族人群处于高肥胖率水平,男性低于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湘西州7~15 岁土家族学生皮褶厚度及体成分发育规律。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湘西州7~15 岁土家族学生1 472 名( 男生800 名,女生672 名),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肱三头肌、肩胛下、腹部的皮褶厚度。 根据长岭和Brozek 公式估算体成分。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土家族男生皮褶厚度在7~8 岁、9~11 岁、女生在 13~15 岁增长较为明显;多数年龄组皮褶厚度均值女生大于男生,7 岁、10 岁和13~15 岁等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体脂率、脂肪质量及其指数均值女生高于男生,在7 岁、9 岁、13~15 岁等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 女生瘦体质量及其指数年龄变化曲线逐渐上升并出现2 次交叉,在12 岁交叉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男生体 脂率外,3 项皮褶与体成分各指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与12 个族群比较,土家族男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与重庆汉 族和云南摩梭人、肩胛下皮褶厚度与重庆汉族和内蒙达斡尔族较为接近;而女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与内蒙古达斡 尔族和广东瑶族、肩胛下皮褶厚度与潍坊汉族和广东瑶族较为接近。结论:湘西州土家族学生皮褶和体成分发育 符合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并存在性别、年龄差异,体脂含量低于新疆维吾尔族等其他族群学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湘黔边区苗族青少年皮褶厚度和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和特点.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1 896名湘黔边区苗族青少年的体质量、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和腓肠肌皮褶厚度,利用长岭方程和Brozek公式估测体成分.结果:随年龄增长,男生皮褶厚度变化幅度较小,而女生的皮褶则持续增厚,除6~岁组外,各年龄段女生皮褶厚度高于男生,多数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个年龄段体密度男生高于女生,体脂比女生高于男生;体脂肪含量女生高于男生,除7、9岁组外,其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11岁瘦体质量女生高于男生,而13岁以后男生高于女生.结论:湘黔边区苗族青少年皮褶发育特点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其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发育存在性别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方汉族大学生皮下脂肪的发育状况及体成分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以北方生源为主的河北某高校10个班1 188(男570,女618)名汉族大学生进行身体测量,用皮褶厚度估算体密度和体脂率。结果:除体密度外,城市男、女学生的皮褶厚度、体脂率和瘦体重都高于乡村学生;男生的体密度、瘦体重均明显高于女生,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却低于女生;身体3个部位皮褶厚度两两呈相关性,男生皮褶厚度肱三头肌肩胛下腹部,女生肩胛下肱三头肌腹部,呈不均匀分布;皮褶厚度除与身高没有相关性外,与体质量、BMI、腰围呈正相关性,瘦体重与其他几个指标都有明显相关性;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存在南北差异和时间差异。结论:北方汉族大学生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存在城乡、性别差异,时间因素也对其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湖南白族学生的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发育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湖南白族6~16岁学生1 525名(男生748人,女生777人),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身高、体质量以及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和小腿内侧皮褶的厚度。根据公式计算体脂率、脂肪质量、瘦体质量、脂肪质量指数和瘦体质量指数。结果:随着年龄增长,女生的皮褶逐渐增厚,而男生15岁后逐渐变薄,各年龄组女生皮褶均厚于男生,多数年龄组男女生皮褶厚度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均值随年龄增长,女生的逐渐增加,而男生14岁后下降明显,各年龄组女生各指标值都明显高于男生;男女生的瘦体质量和瘦体质量指数发育曲线呈上升趋势并有2次交叉现象。结论:湖南白族学生的皮褶厚度及其体成分发育符合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并有性别差异,白族学生的体脂率低于裕固族、苗族等族群,皮下脂肪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6.
百色市壮族幼儿皮褶厚度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壮族幼儿体脂发育水平和年龄变化.方法:测量壮族幼儿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腓肠肌皮褶4项皮褶厚度值,分析壮族幼儿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男、女性幼儿四肢皮下脂肪厚于躯干;女性幼儿4项皮褶厚度值高于男性幼儿;男、女性幼儿3~岁皮下脂肪最厚,除男性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外,各部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至5~岁达最低,~岁逐渐增加;男、女性幼儿4项皮褶厚度值呈正相关;壮族幼儿皮褶厚度与年龄变化特征和新疆哈萨克族不同;壮族幼儿皮下脂肪发育逊于新疆哈萨克族、济宁市城镇和兰州市区幼儿.结论:壮族幼儿皮下脂肪发育存在性别、年龄和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7.
广西苗族学生皮褶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广西苗族学生皮下脂肪发育规律。方法调查了8~16岁苗族中小学生814人(男454,女360)的身高、体重、上臂围、小腿围和肱三头肌位、肩胛下角位和髂前上棘位皮褶厚度。结果身高、体重、上臂围、小腿围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皮褶厚度除男肱三头肌位为15~16组最小外,其余部位男女均是8,9~组最小;男11~组和女15~16组的肱三头肌位、男15~16组和女14~组的肩胛下角位、髂前上棘位、小腿腓位皮褶厚度最大。统计学分析显示性别差异有显著性。结论8~16岁学生皮褶厚度女性大于男性,各部皮褶厚度的分布规律既有相似,又有差异;与其他民族比较,体脂百分含量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壮族幼儿营养指数与皮褶厚度的相关性,为少数民族幼儿营养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壮族幼儿身高、体质量、坐高、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7项指标,计算Kaup指数和Pelidisi指数值,分析壮族幼儿Kaup、Pelidisi两项营养指数和皮褶厚度相关性.结果:女性幼儿4项皮褶厚度值高于男性幼儿;壮族幼儿皮下脂肪发育与新疆哈萨克族、济宁市城镇和乡村不同;Kaup指数与皮褶厚度的相关系数大于Pelidisi指数与皮褶厚度的相关系数;Kaup指数估计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和的回归方程y(男3~6岁)=1.025+0.764x,y(女3~6岁)=1.142+0.861x.结论:壮族幼儿皮下脂肪发育存在性别、年龄和民族差异.可以采用Kaup指数法推算皮褶厚度,评价幼儿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湖南汉族成人皮褶厚度发育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在湖南调查了737例(城市男、女149、170例,乡村男、女197、221例)汉族成人的面颊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6项皮褶厚度值,分析了湖南汉族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除面颊部和髂前上棘皮褶外,女性其他皮褶厚度值均高于男性;肱三头肌、肩胛下和髂前上棘皮褶厚度的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长,湖南汉族6项皮褶厚度值逐渐增大,多在30~49岁达最大值,之后略有下降,部分指标在60~岁组有回升趋势;聚类结果显示,湖南汉族与江西汉族等南方人群的皮褶厚度值较近.结论:湖南汉族皮褶发育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鄂温克族成人皮褶厚度值的年龄变化特点以及与中国其他族群之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取 样方法,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调查了195 例( 男性129 例,女性66 例)鄂温克族人的6 项皮褶厚度( 面颊、肱 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厚度值,分析了鄂温克族人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 变化的特点。结果:鄂温克族男性肩胛下皮褶最厚,以肱二头肌皮褶最为菲薄。女性则是髂前上嵴皮褶、肱三头 肌皮褶最厚,肱二头肌皮褶最为菲薄。男性、女性躯干部的皮下脂肪厚度均高于四肢。女性6 项皮褶厚度值均大 于男性。男性肩胛下皮褶值随年龄增长,明显的线性上升,其余5 项皮褶厚度均与年龄不相关。女性面颊、肩胛下、 髂前上嵴、小腿内测皮褶与年龄呈正相关。男性除髂前上嵴皮褶厚度值的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6 项皮褶厚度值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鄂温克族男性、女性6 项皮褶厚度值大于中国南方少数 民族,也大于北方少数民族,与一些汉族族群较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