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湘西州7~15 岁土家族学生皮褶厚度及体成分发育规律。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湘西州7~15 岁土家族学生1 472 名( 男生800 名,女生672 名),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肱三头肌、肩胛下、腹部的皮褶厚度。 根据长岭和Brozek 公式估算体成分。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土家族男生皮褶厚度在7~8 岁、9~11 岁、女生在 13~15 岁增长较为明显;多数年龄组皮褶厚度均值女生大于男生,7 岁、10 岁和13~15 岁等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体脂率、脂肪质量及其指数均值女生高于男生,在7 岁、9 岁、13~15 岁等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 女生瘦体质量及其指数年龄变化曲线逐渐上升并出现2 次交叉,在12 岁交叉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男生体 脂率外,3 项皮褶与体成分各指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与12 个族群比较,土家族男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与重庆汉 族和云南摩梭人、肩胛下皮褶厚度与重庆汉族和内蒙达斡尔族较为接近;而女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与内蒙古达斡 尔族和广东瑶族、肩胛下皮褶厚度与潍坊汉族和广东瑶族较为接近。结论:湘西州土家族学生皮褶和体成分发育 符合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并存在性别、年龄差异,体脂含量低于新疆维吾尔族等其他族群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湘黔边区苗族青少年皮褶厚度和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和特点.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1 896名湘黔边区苗族青少年的体质量、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和腓肠肌皮褶厚度,利用长岭方程和Brozek公式估测体成分.结果:随年龄增长,男生皮褶厚度变化幅度较小,而女生的皮褶则持续增厚,除6~岁组外,各年龄段女生皮褶厚度高于男生,多数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个年龄段体密度男生高于女生,体脂比女生高于男生;体脂肪含量女生高于男生,除7、9岁组外,其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11岁瘦体质量女生高于男生,而13岁以后男生高于女生.结论:湘黔边区苗族青少年皮褶发育特点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其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发育存在性别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方汉族大学生皮下脂肪的发育状况及体成分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以北方生源为主的河北某高校10个班1 188(男570,女618)名汉族大学生进行身体测量,用皮褶厚度估算体密度和体脂率。结果:除体密度外,城市男、女学生的皮褶厚度、体脂率和瘦体重都高于乡村学生;男生的体密度、瘦体重均明显高于女生,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却低于女生;身体3个部位皮褶厚度两两呈相关性,男生皮褶厚度肱三头肌肩胛下腹部,女生肩胛下肱三头肌腹部,呈不均匀分布;皮褶厚度除与身高没有相关性外,与体质量、BMI、腰围呈正相关性,瘦体重与其他几个指标都有明显相关性;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存在南北差异和时间差异。结论:北方汉族大学生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存在城乡、性别差异,时间因素也对其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裕固族青少年皮褶厚度和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和特点.方法:2006年抽样测量甘肃989名7~17岁裕固族学生身高、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分析身体质量指数(BMI)值,估测身体密度,计算体成分,利用长岭和Brozek公式估测体成分.结果:裕固族男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11岁时达高峰(12.37 mm),其后逐步下降;肩胛下皮褶厚度在11岁时达到11.29mm,后又逐渐下降,当到达青春期后又较快速地增长.女生2处皮褶厚度呈持续增长,尤以青春中后期(12~15岁)增幅显著,并一直高于男生,且差值越来越大.裕固族男生的体脂率11岁时达最高值为20.29%,其后不断下降,女生的体脂率总体趋势是不断增加,且一直明显高于男生,男、女性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男性2处皮褶厚度之和与其他群体相比,随着年龄变化,逐渐缓慢增加,在青春后期增加迅速,超越其他民族群体.女性2处皮褶厚度变化趋势在青春期较快增加,在青春后期增长趋势放缓.男、女性BMI值随着年龄变化,逐渐缓慢增加,在青春后期持续增加,超越其他民族群体,男、女之间无差异.建立2处皮褶厚度之和百分位数参照值,其整体趋势低于汉族学生,与其他民族群体比较为中等.结论:应加强宣传,注重合理均衡饮食,尤其要积极预防青春后期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南阳地区回族小学生的体成分数据,了解其体成分年龄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南阳地区回族小学生进行体成分检测。结果:南阳市回族小学男女生体质量、身高、肌肉量和去脂体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增高趋势,9岁时增长变化比较明显,且10岁以前男生高于女生。10岁以后女生身高和体质量超过男生。男生体脂率9岁时达到最高值,而女生体脂率则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体脂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市高于农村。小学生营养问题发生率高,体质量过轻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农村高于城市,超重的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男女生骨含量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9岁前男生高于女生,9岁后女生高于男生,且城市一直高于农村。结论:南阳地区回族小学生身体成分的年龄变化既有性别差异又有城乡差异;目前在校小学生的营养不足与超重、肥胖情况仍比较突出;骨含量的性别差异及地区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壮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监测壮族大学生的身体成分。方法以在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就读的561名20~23岁壮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产的BC-532人体脂肪测量仪测量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体水分率、基础代谢率,同时测量身高和体重。结果壮族大学生身高、体重、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体水分率和基础代谢率,同一性别与前一年龄组相比较,除女生22~岁组与21~岁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前3项及后2项男、女同一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高体脂肪率男、女生分别占男女生总数的5.06%和0.61%,低体脂肪率男、女生分别占男女生总数的20.25%和15.64%。结论内脏脂肪率,男生中有2.95%稍微超标,女生全部在标准范围内。倡导大学生应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树立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广西侗族中小学生的体成分分布情况,分析其体成分年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方法: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广西侗族中小学生750人(男383人,女367人)进行体成分的测量。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广西侗族中小学男女生的体质量、去脂体质量、肌肉量、身体水分比率、骨含量、蛋白质含量、身体水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等指标升高。体质量、去脂体质量、脂肪量、肌肉量、体脂率、身体水分比率、骨含量、蛋白质含量、身体水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等11项指标均有性别间差异。体质量在11~14岁,骨含量在9~13岁,脂肪量及体脂率在9~15岁均表现为女生大于男生,其余年龄组表现为男生大于女生。9~11岁广西侗族中小学生体质量、去脂体质量、脂肪量、肌肉量、蛋白质含量、身体水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均低于同年龄鲁中地区汉族中小学生。结论:广西侗族中小学生体成分各项指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且存在性别及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8.
山东潍坊市汉族城乡学生身体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利新  朱钦 《解剖学杂志》2004,27(6):681-684,F002
目的 :探讨山东汉族儿童青少年身体体成分现状及变化规律。方法 :对山东省潍坊市城乡汉族学生进行了体格测量 ,并计算出体脂率、总体脂量和瘦体重等身体体成分 ;通过逐步回归对瘦体重及相关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 :身体体成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体成分在大多数年龄组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城乡男女生瘦体重与体重、肱三头肌和肩胛下位皮褶厚度之和、身高及上臂围存在回归关系 (F =1 82 90 .0~ 5 81 1 4.5 ,P <0 .0 0 1 )。结论 :瘦体重和皮褶厚度是评价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和诊断肥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回族大学生骨密度和体成分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回族大学生骨密度和体成分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90名20~22岁回族大学生(其中男生195名,女生195名)为研究对象,人体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体成分,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并进行骨质 T-score综合评价。结果 回族男生宽带超声频率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定量超声指数(QUI)和骨矿物质密度(BMD)4项骨密度指标均高于回族女生,回族女生骨质正常率高于回族男生;回族男生体质指数(BMI)、瘦体重、肌肉量、矿物质、身体水分、蛋白质、腰臀围比、基础代谢8项体成分指标总体及各年龄组均高于回族女生,而脂肪量、体脂肪率、水肿指数3项体成分指标总体及各年龄组均低于女生;除回族女生BMI与T值、QUI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他各项体成分指标与骨密度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 结论 回族大学生骨密度和体成分状况较好。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互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成人皮褶和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特点.方法:测量1400例河南汉族成人肱三头肌、肩胛下皮褶厚度,用长岭公式估测体密度,用Brozek公式估算体成分.结果:河南汉族男性农村和城市变化幅度基本一致,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均在30岁~达到峰值,以后持续下降.女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呈现折线形状分布,且大于男性;城市女性在50岁~、农村女性在40岁~达到峰值.男性体脂率与瘦体质量在20岁~和40岁~变化最大,女性表现为平稳上升趋势.结论:河南汉族成人的皮褶厚度及体成分在各年龄段有不同的变化,体成分变化的数量、比例及分布部位具有一定差异.河南汉族人群处于高肥胖率水平,男性低于女性.  相似文献   

11.
广西汉族学生体表面积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汉族学生的身高、体质量值和体表面积值。方法:采用Stevenson公式计算每位学生的体表面积。求得7~19岁12个年龄组的男女学生的体表面积均值。结果:城市女生体表面积均值超过男生,14岁男生体表面积均值又超过女生;15岁以后男女学生体表面积值之差增大;农村11~13岁女生体表面积均值超过男生;14岁男生体表面积均值又超过女生;15岁以后城市和农村的男、女学生体表面积值之差逐渐增大。结论:广西汉族学生体表面积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南阳地区回族青少年体型发育特征及其规律。 方法 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1357名南阳地区回族学生体型进行评价。 结果 7~18岁青少年身高、体质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体脂肪率除8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女生>男生。南阳地区回族男生的平均体型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5.3~4.0~3.4),女生为偏外胚层的内胚层型(5.0~2.5~3.3);男生和女生的体型均以内胚层系体型为主(男40.0%、女29.0%);内因子值除17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男生>女生;中因子值各年龄组男生>女生;外因子值7~13岁各组女生>男生,14~18岁各组男生>女生。 结论 南阳地区回族女生较男生瘦削,皮下脂肪量较少。回族男生较女生身体的线形程度高,充实度增加。南阳地区回族青少年体脂较多,可能与其不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3.
湖南侗族青少年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湖南侗族青少年学生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的发育情况。方法调查了982例(男486例,女496例)7~17岁的侗族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体重,计算出每位学生的体表面积和体重指数,并与全国青少年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侗族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体表面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男生11~15岁为快速增长期,女生10~14岁为快速增长期。体重指数在14岁后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9岁开始女生体表面积值超过男生,14岁开始男生体表面积值又超过女生,15岁以后,男女生体表面积之差逐渐加大。结论湖南侗族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及其体重指数和体表面积的发育水平均不及全国青少年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辽宁农村汉族成人体脂发育水平及其年龄变化.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方法,对辽宁517名农村汉族成人进行体质测量.结果:得到了辽宁农民汉族成人6项皮褶(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作出各项皮褶厚度随年龄的变化曲线.结论:辽宁农村汉族女性躯干部、四肢和面部脂肪...  相似文献   

15.
畲族女大学生不同体脂百分数对常用体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分析畲族女大学生不同体质百分数对常用体质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畲族女大学生203人进行体成分和体质测试.结果:正常组与超重组之间的体质量、BMI指数、胸围、腰围、腰臀比、肩胛皮褶厚度、舒张压以及肺活量体质量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与肥胖组的BMI指数、腰围和腰臀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肥胖组的体质量、BMI指数、胸围、腰围、腰臀比、上臂皮褶厚度、肩胛皮褶厚度、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体质量指数和握力体质量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畲族女大学生体脂百分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质量和BMI的增长,对血液外周阻力、肺通气功能和力量素质都有着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6~8岁骨龄段女性儿童不同的体脂率测量方法的效果,尝试建立适合我国该骨龄段女性儿童的皮褶厚度推算体脂率公式。方法抽样选取59名6~8岁骨龄段女性儿童,依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分组标准分为偏瘦组、正常组和超重组3个组别,分别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皮褶厚度法、生物电阻抗法(BIA)测试每位受试者的体脂率,以DEXA测量结果为校标,比较上述方法在推测和测量全身体脂率的差异水平。并以皮褶厚度法建立体脂率推测公式。结果对6~8岁骨龄段女性儿童正常组和超重组,BIA法与DEXA测量结果之间相关显著;日本长岭公式显著高估6~8岁骨龄段偏瘦组和正常组女性儿童的体脂率,姚兴家公式显著低估了超重组女性儿童的体脂率,而元田恒公式显著高估了3种体型女性儿童的体脂率;本研究得出皮褶厚度法推算体脂率公式为:全身体脂率=3.919+0.715×髂嵴上部皮褶+0.592×肱三头肌部皮褶。结论相对于以日本长岭公式、元田恒公式、姚兴家公式进行的皮褶厚度推算法,生物电阻抗手段更能有效测量6~8岁骨龄段女性儿童正常和超重群体体脂率;髂嵴上部和肱三头肌部皮褶厚度能联合评价6~8岁骨龄段女性儿童全身体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6~9岁骨龄男童体脂率的不同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并建立最适用于小学生的体脂率测量方法。方法:随机从万泉小学等学校抽取130名正常健康男童,进行骨龄拍摄,挑取其中骨龄为6~9岁男童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采用皮褶厚度法、生物电阻抗法(BIA)、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在同一时间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结果:6~9岁骨龄男童BIA与DEXA测量结果均值比较无差异,除正常组外,超重组和肥胖组BIA测量结果均与DEXA高度相关,且在该骨龄组男童中两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高。通过与DEXA对比,皮褶厚度法推算体脂率,无论是均值比较,相关性分析,还是一致性分析,姚兴家公式在推测受试者的体脂率时都存在显著低估现象,而元田恒公式在推测受试者的体脂率时则存在显著性的高估现象,相比较而言,长岭公式虽然也存在误差,但其结果与DEXA结果最为接近。以DEXA为校标,通过皮褶厚度法推算全身体脂率公式为全身体脂率=9.103+1.033×腹部皮褶。结论:通过与DEXA对比显示,在6~9岁骨龄段男童,BIA检测体脂率的准确度要明显优于皮褶厚度推测法。应用皮褶厚度法推算6~9岁骨龄男童全身体脂率,其公式为全身体脂率=9.103+1.033×腹部皮褶,经检验,结果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体型发育的现状及其16年的变化。方法: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6~18岁达斡尔族中小学生1 980人(男970,女1 010)进行体型分析。结果:男生内因子随年龄逐渐增加,10岁达到最大值,随后又呈下降趋势;女生内因子持续增加,且各年龄组女生内因子普遍高于同龄男生。男、女生中因子随年龄增长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各年龄段男生普遍高于女生。外因子值男生随年龄增加呈大体增加趋势,女生则先升后降;达斡尔族男、女生体型随年龄分布特征明显,男生主要集中在中胚层体型,女生体型分布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最为多见;与16年前相比,达斡尔族女生内因子值7~10岁均高于1996年,11岁以后均低于1996年,男生内因子值普遍高于1996年。男、女生中因子值普遍高于1996年,外因子值普遍低于1996年。结论:16年来,达斡尔族学生体型发育有较大提高,尤其以体脂肪含量、骨骼发育程度最明显,但身体线性度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畲族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状况及体质特征,积累人类学资料,为促进畲族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活体测量要求,对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体脂百分率进行测量,计算出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的标准指数。结果畲族中小学生男生14岁、女生13岁,身高、体重生长速度较快,16岁后生长速度缓慢;男女生8-18岁期间身高、体重生长出现两个生长高峰期。结论畲族中小学生身高、体重与年龄增长具有相关性,但女生体重16岁后反而呈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汉族青少年体表面积发育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中国乡村汉族青少年体表面积发育的区域差异。 方法 以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30个省市乡村汉族107745名(男生53857人,女生53888人)青少年的身高、体质量资料,以Stevenson和DuBois公式计算男女性体表面积值。选择7~18岁12个年龄段身高、体质量和体表面积3项指标的36个参数,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进行因子分析,将各指标参数的均值转化为因子分。以因子分作样本间Q聚类分析(Ward法),将男女各30个样本归纳成若干类别,用三次方多项式模型拟合上述各类体表面积发育曲线。 结果 3项指标(身高、体质量和体表面积)能较好综合概括不同区域群体生长发育的差异;男女生均聚合成3类;男生可分为发育较高组和较低组,女生可分为发育较高组、中间组和较低组;各类群体间生长发育存在差异性。结论 中国乡村汉族青少年体表面积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总体上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发育格局,但全国女生体表面积发育差距缩小,中东部及沿海省市有超越北方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