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降低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圈手法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并实施。[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0.59%降至活动后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留置针使用质量、确保输液品质有持续改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注射抗凝药物皮下瘀斑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6年9月心内科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住院的ACS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4月—2016年6月40例为对照组,2016年7月—2016年9月ACS病人40例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注射抗凝药物皮下瘀斑发生率、病人护理满意度。[结果]品管圈实施后观察组ACS病人注射抗凝药物皮下瘀斑发生率低于实施前,ACS病人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ACS病人注射抗凝药物皮下瘀斑发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PVC)针期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为主题,进行现状及原因分析,拟定对策后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验证,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PVC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由改善前的54.6%降至改善后的23.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优化了PVC的操作流程,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也提高了圈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降低院内转运病人气道安全隐患因素发生率的效果。[方法]2016年5月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对2016年5月—2016年7月急诊观察区院内转运病人气道安全隐患因素发生的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并予以实施,再调查改善后院内转运病人气道安全隐患因素发生率,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院内转运病人气道安全隐患发生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37.5%降低到9.5%,改善幅度为74.7%。[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院内转运病人气道安全隐患因素发生率,提升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重症监护室(ICU)病人失禁性皮炎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以降低ICU病人失禁性皮炎发生率为活动主题,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开展活动,分析导致失禁性皮炎发生的护理原因及护理中存在的缺陷,针对原因拟定改进对策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失禁性皮炎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失禁性皮炎发生率由56.3%降至20.5%,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失禁性皮炎发生率,提高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意识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患儿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炎的临床实践。[方法]科室成立品管圈,以"降低患儿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炎"为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圈手法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采用头脑风暴法,针对要因思考解决对策,依据5W1H制定解决对策并实施。[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患儿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炎发生率由活动前的42.00%降至活动后20.82%。[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患儿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进行持续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4.63%降低至活动后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病人静脉留置针满意度由85%提高到99%,且每年为医院节约了15 753.2元经济成本。[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病人安全,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为医院创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降低跟骨牵引病人针眼渗出的发生率,探讨品管圈在跟骨牵引病人针眼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对2014年4月—2014年7月跟骨牵引病人针眼渗出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拟定并实施改进对策,再调查2014年8月—2014年11月跟骨牵引病人针眼渗出的情况,分析针眼护理质量。[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针眼渗出的发生率由41.02%下降至22.22%。[结论]对跟骨牵引病人开展针眼护理相关的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病人针眼渗出的发生率,切实为预防病人发生针眼感染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12月我科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降低早产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实施对策等步骤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实施后,早产儿的皮肤损伤发生率较实施前下降,家属满意度提高了。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早产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提高了家属满意度,提升了护士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创新及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外科围术期病人高血糖发生率的实践效果。[方法]根据老年外科特点,成立品管圈小组,按照品管圈的理论逐项进行主题选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要因分析、对策拟订与实施等共10个步骤的活动。于2018年6月—2018年7月对老年外科围术期200例病人的血糖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与2017年12月—2018年1月未实施品管圈活动时所监测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围术期病人高血糖发生率由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50.3%降至实施后的31.3%。全体圈员在品管圈手法运用、团队凝聚力、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活动积极性、自信心和责任荣誉7个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围术期老年病人高血糖的发生率。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规范了临床护理工作,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管理方法在降低精神科男性住院病人冲动行为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某医院精神科男病区病人冲动行为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实施、效果确认等措施,加强对病人冲动行为的管理,并将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男性病人冲动的行为发生情况与实施前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策后,住院男性精神病病人的冲动行为发生率由实施前33.1%降到7.6%,实施品管圈前后男性病人冲动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男性精神病病人冲动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降低剖宫产术后低体温寒战发生率的效果。[方法]2016年12月—2017年7月医院手术部成立"守护圈"品管圈活动小组,将"降低剖宫产手术后低体温寒战发生率"作为活动主题,分析导致剖宫产术后低体温寒战的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实施并持续改进,加强对剖宫产术病人术中的护理。[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剖宫产术后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比实施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管圈活动激发了圈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圈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圈员的工作质量和综合能力,明显降低剖宫产手术后低体温寒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降低手术物品清点不规范行为的效果。[方法]自2014年11月始以"降低手术物品清点不规范行为发生率"为主题,开展品管活动,按照品管程序进行现况调查,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品管工具进行问题分析与真因验证,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手术物品清点不规范行为由实施前的38.80%降低到实施后的11.22%,目标达成率为95.20%,进步率为71.1%,品管圈活动前后不规范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后圈员7项能力提高12.5%~131.8%,一般自我效能感、无形成果评分均较活动前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降低了手术物品清点不规范行为发生率,规范了工作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程序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住院病人检验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将活动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0.80‰降低至活动后的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可有效降低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实现住院病人检验标本标准化管理,提升圈员运用品管工具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病人噎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6年5月组建品管圈,确定活动主题,通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病人噎呛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查找危险因素,设立活动目标,制定并实施整改措施,通过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医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病人噎呛发生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噎呛发生率由7.50%降至2.60%。[结论]在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噎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张凯丽  费丽  李占肖 《全科护理》2016,(21):2239-224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降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主题后制订活动目标与计划,进行要因分析,针对分析出的要因采取改进措施,包括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加强呼吸道的管理、改善吞咽功能,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圈组成员的工作能力。[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由活动前的27.7%降至15.8%;圈组成员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工作愉悦感、品管圈手法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提高圈组成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单个医嘱处理缺陷发生率,促进用药安全。[方法]按品管圈理论的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分析导致单个医嘱处理缺陷发生的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单个医嘱处理缺陷率由活动前的0.025%降低至活动后的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升护士综合素质,降低单个医嘱处理缺陷率,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体检中心降低体检者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及体检者满意度。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降低体检者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探讨降低体检者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发生率的方法。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体检者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发生率由活动前的21.47%降低到4.28%,下降幅度达1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体检者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体检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消毒供应中心锐器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选定主题,对消毒供应中心锐器伤进行现状调查和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改善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消毒供应中心锐器伤的发生率由改善前的82.14%降至改善后的21.43%,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消毒供应中心锐器伤的发生率,保障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品管圈工具,将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解决手术病理标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手术病理标本安全隐患发生率由活动前的4.56%降至活动后的1.35%,有形、无形成果显著。[结论]品管圈能有效降低手术病理标本安全隐患发生率,为安全管理手术病理标本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