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型糖尿病,通常属祖国医学之"脾瘅"范畴,临床上大多有"三多一少"症状、肥胖或超重,伴血脂和(或)血压异常的特点[1]。"脾瘅"之名,源于《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  相似文献   

2.
"肝病实脾"即见肝之病,应当知肝病最易传脾,所以在治疗时不但要治肝,而且"当先实脾",即首先顾全脾胃的调治。临床上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肝病(脾虚证)得到很好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也证实小建中汤对脾虚证有明确的治疗意义。通过总结分析相关文献,从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弱证的作用机制出发,探讨其在肝病(脾虚证)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四逆散源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后世医家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笔者在临证中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味,治疗妇科痛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痛经见肝脾气郁证者,或见功效,撰验案2则,以飨同道。1典型验案  相似文献   

4.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别见于《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  相似文献   

5.
糖耐量异常作为糖尿病的后备力量,我们应对其尽早进行积极干预。笔者通过查阅、参考大量古代文献,从脾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着手,认为脾瘅与现代医学中糖耐量异常相对应,脾失健运为脾瘅的病理基础,治疗上以健脾助运为基本原则,既注重健脾胃助运化,也注重他脏的调补及诸邪的治疗,则气血生化有源,津液得以输布,脾胃健运而无碍,从而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甚至是将异常的糖耐量逆转至正常。  相似文献   

6.
岳妍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0):865-866
"脾约"概念始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247条及<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均有所论述,两处论述基本相同,言:"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相似文献   

7.
<正>燥证,是由燥邪或机体津液亏损所引起的以干燥失濡润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主要病机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历代医家都有对燥证的认识,《内经》曰:"燥胜则干","燥者濡之",~([1])揭示了燥证的病机特点和治疗原则;刘完素以"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2])作为治燥之法;清代何廉臣谓:"盖燥有凉燥、温燥、上燥、下燥之分。凉燥者,燥之胜气也,治以温润;温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消渴病,善于病证结合,拓宽《内经》以来治疗思路,丰富其病因病机,提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为消渴主要病机。认为脾瘅迁延不愈,可转为消渴,使消渴的辨治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9.
慢性肝病从脾论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肝病 (慢性迁延性肝炎、继发性肝硬化 ) ,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的范畴。多因急性肝炎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其病程较长 ,病情复杂 ,迁延难愈 ,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颇深远 ,论治方法亦多。《金匮要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慢性肝病 ,病位虽在肝 ,实则累及脾肾 ,然以脾虚为本。临证论治 ,岂能只着眼于治肝 ,而应首先考虑实脾 ,扶助中州 ,恢复脾胃功能 ,更有效地保护肝细胞免于损伤 ,促进肝细胞再生 ,防止或减缓肝细胞纤维化过程及调控提高免疫功能 ,截其传变 ,能期恢…  相似文献   

10.
<正>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1]。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前期包含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两个方面。通过对中医典籍的阅读及分析,笔者发现糖尿病前期状态与中医学中"脾瘅"的论述有许多相似之处。笔者通过对比其与中医"脾瘅"在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性,试从脾瘅探讨糖尿病前期,从中医的角度挖掘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疗法,从而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前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如此可期望改善糖尿病前期病程的发展与转归,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同时也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其中。  相似文献   

12.
流感及普通感冒高热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本症的治法与方药,终究形成了一个不成熟的观点:感冒高热宜辛温发汗。并在今人“羌兰汤”基础上,自拟一方名“加味羌兰汤”,方由羌活6克、板兰根10克、防风、苏叶、淡豆豉各10克、青蒿12克、鸡苏散(包)15克组成。冬加麻黄,春加银花、连翘,夏加香薷,暑湿加藿香、佩兰,秋加桑叶,杏仁。用治四时感冒高热,颇感应手。兹举验案以证之。  相似文献   

13.
名称小柴胡汤。方剂组成柴胡4钱黄芩3钱党参3钱半夏3钱甘草1钱生姜3钱大枣4枚。源流发展本方为张仲景所拟,是《伤寒论》的名方,应用范围甚广。据统计,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270余条药方中,杂证除外,平均每条方的治证2条左右,而小柴胡汤的治证则有36条,其重要性可以想见。仲景原来以本方主治少阳经病,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方证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证出于《伤寒论》,据原文记载小柴胡汤证证治非常广泛,涉及十多个病症。论述条文散见于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差后劳复、呕吐哕下利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等篇章,所占篇幅比较其他方剂都要大得多。有关小柴胡汤“主证”和“或然证”的论治以及小柴胡汤化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痛经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痛经是发生在女子月经前后或月经期的小腹疼痛和腰部疼痛。其病因多,伴随证候也较多,有的甚至病情顽固,辨治棘手。中医辨证如何应对才能辨中肯綮、提高疗效?笔者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旨,经过多年临床研究探索,以辨病识病与辨证求因、审察总体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以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其病理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治疗上当从养阴着手,以养阴为主,当燥热较盛时,则佐以清热,而肾阴为各脏腑阴精之本,笔者在临床中以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糖尿病,常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消渴病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病案各举1例,阐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提出郁证脾胃病的新概念。临床上部分患者看似脾胃病,实际乃是郁证的表现。脾胃病的病因有外邪、饮食、劳倦,病位在脾胃,治需调理脾胃为主;郁证性脾胃病的病因为七情不遂,病位在肝、心、脾,治需从郁论治为主。单纯肝病、心病、脾病郁证均可出现脾胃病类症状。郁证性脾胃病有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后者具有郁证与非郁证脾胃病相混杂的因机证治。郁证性脾胃病的临床特征为具有情志类、脾胃病类以及脾胃病以外广泛、纷繁而多彩的躯体表现。其诊断需要根据以下几项作出综合判断:脾胃病类症状因情志致病因素引起并兼有情志类临床表现;无器质性胃肠病或无法合理解释病情;症状夸张怪异不合常理;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郁证脾胃病学说的提出远早于现代医学《罗马Ⅳ》中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功能性胃肠病的“肠-脑互动异常”学说。  相似文献   

18.
喘,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其病机是气机升降失其常度。喘又有虚实之分。虚喘多责于肺与肾,因为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气之根故也。近代中医教科书也将虚喘分为肺虚和肾虚进行论治:用生脉散以治肺虚,金匮肾气丸等以治肾虚。但在临床上,除了上述两种证型外,尚有脾肺两虚,甚至中气下陷而病喘者。《临证指南医案》指  相似文献   

19.
小儿急慢性肾炎属中医“风水”“阳水”之范畴,乃儿科常见多发之病证,其发病率高发于青少年及成人,《证治汇补》云:“阳水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类证治载》“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医学入门》“阳水或由疮疡所致”,故本病的发生多由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入侵,导致肺脾肾,三焦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所致,若治疗不及时,用药不  相似文献   

20.
郁证性脾病是指思虑伤脾所引起的郁证。本文从脾藏意智、思虑伤脾生理病理,从归脾汤类方与类归脾汤方的主治、适应症及组成药物性能,从其他治疗脾病方药的功能等几个方面论证了郁证性脾病的客观存在;并从心脾同病、肝脾同病、脾胃同病讨论了郁证性脾病与心病、肝病及胃病的关系。郁证性脾病的临床特征为:具有情志致病因素及其情志类临床表现,具有脾胃病类甚至脾胃病类以外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广泛多样的躯体症状,具有心脾气血两虚的证候病机特点而需要同时治以益气健脾和养血安神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