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古典医籍中无高血压病名,中医临床多以患者的主诉,结合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风"、"头痛"、"眩晕"、"心悸"等症,与高血压病颇为相当,《内经》中有较多的描述。《灵枢.海论》曰:"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素问.奇病论》:"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厥心痛,  相似文献   

2.
内风性论     
内风,又称肝风、肝风内动、风气内动,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导致的风自内生。《黄帝内经》中虽有中风、脏腑之风,但均为外来风邪所致,而未提及内风理论。首载“内风”之论者为《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第四》载徐嗣伯论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  相似文献   

3.
张胜茂治疗眩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霞 《四川中医》1999,17(10):4-5
眩晕一症,病因甚多,可见于耳性眩晕、脑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病及低血压、贫血等。古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不外风、火、痰、虚。《素同·至真要大论》曰:“造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汉心法·头眩》谓:“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则云:“无虚不能作眩。”张胜茂主任医师从事临床三十余载,治疗眩晕能融合各家学说,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至扬世眩晕颈椎病为颈椎退行性变,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张师采用内科疗法疗效甚好。其中推动脉型以体位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为主要表现。张师认为,颈…  相似文献   

4.
张孝巨 《光明中医》2011,26(4):705-706
目的探讨以中医经典方剂为依据,化载治疗顽固性真眩晕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金匮要略》阐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以泽泻汤加味化裁"泽泻清晕汤"。结果自拟"泽泻清晕汤",治疗顽固性真眩晕症效果颇佳。结论真眩晕病因复杂,虚实相兼,急而重则为实,因风、火、痰饮上扰清窍,与肝、脾密切。经典阐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无痰则不作眩"又论"无虚不能作眩"。故论肝则风、火;论痰则标也;论虚则本也。急则治其标,治痰为先。故受医圣张仲景治眩冒启迪,自拟"泽泻清晕汤"治愈66例顽固性真眩晕症。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是以持续性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最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祖国医学中可归属于"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类证治裁.眩晕》也曰:"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震眩不定",揭示了肝在高血压病中的主导地位。笔者在临床上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从肝入手论治高血压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在中医归属"头痛""眩晕"范畴,究其病情,风、火、痰、虚为患,其病机在于脏腑阴阳失调,制约关系失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云:"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云:"无虚不作眩"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头痛、眩晕的病因、病机.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高血压病的中西药物选用颇有心得.进行分型辨治.  相似文献   

7.
眩晕又称"眩冒""头眩""掉眩""目眩""头晕"等,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已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甚或晕倒等症状。《证治汇补.眩晕》云:"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旋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  相似文献   

8.
辨证治疗高血压病127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血压病是一种血管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系西医之病名,而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头痛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痛,烦躁,视力模糊等症状,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而因高血压病引起脑溢血、脑血栓等病,属于中风、类中风、偏枯等症。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就有“诸风悼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认为眩晕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  相似文献   

9.
<正> 眩晕证在临床多见,其病因较多。古人有“风眩”、“火眩”、“痰眩”、“虚眩”等等之说。风眩始见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孙思邈、沈芊绿也都认为肝风能引起眩晕;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曰:“胖人停饮而眩”;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认为火致目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见痰火者,不过一二,但卢搏导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临证指南》曰:“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气,风阳上冒,中虚下虚”。我认为眩晕证,病况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痰所致。故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直达清空之窍而引起眩晕证。善治上者,必求其下。滋其苗者,必灌其根。治病必求于本。因而风、火、痰,则为产生“眩晕”之根本。脾居中洲,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其性主升,升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择代表性对中风的论治历代医家,分别论述各医家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思想的继承方面以刘完素、尤怡、叶桂为代表,其中刘完素认为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为中风病机,主张疗以寒药;尤怡立中风八法,以应仓促之变;叶桂以"阳化内风"立论。对中风论治的发展方面以朱丹溪、王清任、熊笏为代表,其中朱丹溪以"痰热生风"立论,主张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王清任以"元气不足"为指导创制"补阳还五汤;"熊笏认为卫气少衰,为八方邪气所中是中风的病机。  相似文献   

11.
眩晕证治体会瞿跃华(北京市天坛中医院,100050)眩晕证在《内经》中称为头眩、目眩、掉眩、眩冒等,自清代以后才称为眩晕,一直延用至今。眩晕一证,前贤多从风、火、痰、虚辨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谓:“厥阴之胜,耳鸣头眩。...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阐述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眩冒".《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1];眩晕发生的机理,前人论述甚多,归纳起来,有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其中痰、虚、瘀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康  马治国  周喻 《光明中医》2012,27(2):342-343
眩晕,中医可从眩和晕两方面理解.眩指眼花,晕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常并见,故称之为眩晕[1].现代医学的内耳眩晕、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均与本证有关.眩晕在中医典籍中早有描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是由肝风内动而发.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无痰不作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再发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方法:对236例首发及164例再发缺血性中风病人分组,对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颈动脉斑块及吸烟、饮酒等易患因素及中医证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易患因素中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无明显差异。再发组中医辨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多见(39%)。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是再发缺血性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属中医“头痛”、“眩晕”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千金方》“肝厥头痛,肝为厥逆,上亢头痛也。”认为肝是高血压病的发病枢纽。《景岳全书》有“无虚不作眩”,《丹溪心法》则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认为脾虚痰湿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虞抟则倡“血瘀致眩”,《医宗金鉴》也认为“瘀血停滞,神迷眩晕,非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认为血瘀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笔者现就老年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脑血管病已成为中国人的首要死亡因素,其中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且高血压患者以每年1000万增长,防治高血压形式严峻。中医无高血压病名,属“眩晕”、“头痛”范畴,传统认为与肝脾肾三脏有关。祖国医学文献中关于此病的记载有很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则从痰论之,提出:“无痰不作眩”;《灵枢·海论》述:“髓海不充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分别论述了眩晕与肝脾肾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探讨风眩(高血压病)病名诊断、病位、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问题。提出风眩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其诊断应以血压增高为主要依据,病位在血脉,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扰乱血脉为主要病机,治疗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疏通血脉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依赖胃气。"顾护胃气"思想起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相似文献   

19.
陈宝贵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娲 《河北中医》2010,32(10):1445-1446
<正>眩晕一证为《内经》最早论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晕"、"目眩"等。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关于病因病机,风、火、痰、虚自古各有所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20.
<正>1高血压病相当于中医的什么病中医无高血压病的病名,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高血压病属中医"头痛""眩晕""肝风""中风"范畴。眩晕是指因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头痛是指邪阻清窍,脉络不通,或精血亏损,脑失所养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