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智玉  张燕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5):686-687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7例SAH随机分为60例治疗组和57例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当日起给予腰椎穿刺并留置引流导管。每日用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两次,每次循环置换15~25ml,连续5-7d。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症状缓解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减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74%,两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为SAH急性期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且简便、安全、易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收治的SAH并发CVS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转换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常规腰椎穿刺成功后,测量脑脊液基础压力,并作记录后,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mL,再缓慢地向椎管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5mL,间隔5min重复上述操作,置换脑脊液总量30mL时为止,置换6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神经功能缺损MESSS评分、Glasgow预后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MESSS、Glasgow预后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基本痊愈+进步患者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疗法治疗SAH并发CVS,疗效确切,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患者头痛症状缓解情况及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39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治疗组24例。所有病例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镇静、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头痛缓解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用于治疗SAH后急性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尼奠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经脑脊液置换治疗后的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对21例初发SAH并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患者及1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随机调查,比较两组的远期预后关系,结果: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组的继发必癫痫及脑积水的发生率,比未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而头痛,再发SAH,痴呆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SAH早期脑脊液置治疗可降低继发性癫痫及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4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SAH患者62例,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方法治疗。主要包括脱水止血、使用钙拮抗剂、抗感染等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头痛持续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脊液恢复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激素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SAH分为2组各60例,2组均在常规治疗外给予尼莫通治疗,观察组另每天给予2mg雌激素肌肉注射。结果:治疗后2组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x2=5.14,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78.3%(47/60)(x2=4.18,P<0.05)。结论:雌激素联合尼莫通可明显减少SAH后CVS的发生率,雌激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重要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1例SA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治疗SAH,安全有效,并能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孟治木 《吉林医学》2009,30(3):200-20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性患者随机分为腰穿置管脑脊液置换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等容等压大量脑脊液置换,对照组常规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15d后对比治疗效果及其头痛持续时间。结果:治疗组有效12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有效7例,总有效率50.0%,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头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SAH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和脑脊液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及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探讨川芎嗪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枕大池注血法制作SAH模型。实验组经腹腔给予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和空白组仅给予生理盐水。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造模后72h和168h血浆和脑脊液ET和NO水平,并对动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①SAH后,脑脊液中对照组的ET水平较实验组和空白组增加(P〈0.05),且168h水平高于72h;血浆中对照组ET水平亦高于实验组和空白组(P〈0.05),空白组和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SAH后,脑脊液中对照组NO水平较空白组和实验组低(P〈0.05),3组的NO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大;血浆中对照组NO水平亦较空白组和实验组低(P〈0.05),空白组和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各时点上实验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川芎嗪治疗后,血浆和脑脊液中ET水平有所下降或ET上升受到抑制,而NO水平则有所上升或NO下降受到抑制,提示川芎嗪对SAH后CVS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腰大池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观察。方法对19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采用腰椎穿刺加腰大池置管脑脊液(CSF)置换疗法治疗,对两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估。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89例,轻残9例;对照组恢复良好44例,轻残38例,重残9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死亡1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t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和脑积水临床疗效良好,对减轻症状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晓萍  刘强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1):315-31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加脑脊液置换预防SAH后CVS的疗效。方法4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甘露醇、止血剂、镇静止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24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1mg/h连续滴注,连用2周。同时每周2~3次脑脊液置换,至脑脊液淡黄或清亮。结果治疗组2周内发生CVS2例,发生率9%,对照组发生7例,发生率3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加脑脊液置换预防SAH后CVS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的常规治疗。观察指标:血红蛋白(Hb)每日清除率、头痛缓解时间、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并发症及治疗效果评价等。结果置换组并发脑血管痉挛(10o%)、脑积水(67%)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分别为33.3%和26.7%)显著降低伊〈0.05)。再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0.0%,对照组:133%);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事(73.3%)较对照组(46.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恢复.操作简单易行、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脑脊液置换联用尼莫地平。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头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5);脑血管痉挛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缓解头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脑脊液置换合并尼莫地平静脉滴注非手术救治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脑脊液置换合并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治疗模式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6例,以采用一般保守治疗的8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对照组,通过统计分析头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数.评价脑脊液置换合并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治疗模式的有效性。结果:脑脊液置换合并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头痛缓解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合并尼莫地平静脉滴注用于非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优于常规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7.
车浩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18-2219
目的:探讨早期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临床92例自发性SAH患者分别采用西比灵、尼莫地平、腰穿缓慢放血性脑脊液、基础治疗(观察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两种方法治疗,观察CVS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CVS发生率6.5%,总有效率93.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1%,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比灵口服、腰穿缓慢放血性脑脊液、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方法是预防和治疗SAH后CVS的理想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纪超  甘亚玮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44-145,160
目的探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51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为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结果治疗组头痛持续时间、脑膜刺激征症状消失时间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死亡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可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三维正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三雏正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腰椎骨盆牵引配合推拿治疗。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平均治愈天数治疗组为(8.5±1.5)d,对照组为(14.0±2.0)d,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三维正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优于腰椎骨盆牵引配合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内铁转运系统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可能关系。方法:收集43例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脑脊液(CSF),利用EHSA法测定转铁蛋白(Tf)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结果:所有SAH患者的CSF中Tf浓度在出血后5、7、10d时与当天比明显升高(P〈0.01),而sTfR浓度无明显改变。在并发CVS患者的CSF中1jf浓度在出血后5、7、10d时较未发生CVS者比显著升高(P〈0.01)。结论:SAH患者CSF中的Tf升高,不是血液中的Tf进入CSF中引起,而是脑组织受红细胞分解产物刺激合成分泌所致。推测Tf的升高在SAH并发CVS有重要作用,其变化可以作为判断SAH后是否发生CVS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