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舌苔形成的中西药认识中医认为,舌苔乃胃气之所熏蒸。舌苔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舌苔看不到舌体即为“厚苔”。(辨舌指南·绪言赠引用徐灵服的话说:“苔乃胃’之明征,验苔以识邪之出入”,并言“视舌育,可察六淫之浅深”。首乃胃气所生,故验苔可察胃气之存亡,无论外感、内伤,察苔之厚薄,足以反映邪气之深浅轻重,苔薄多为疾病初期,邪入尚浅,表病所在;答厚则为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病变在里,故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湿饮食积滞。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舌苔与胃部疾病关系密切,其生成与舌上皮细胞尤其是丝…  相似文献   

2.
胃气乃人之本,《温疫论》中吴又可护胃气思想贯穿疫病治疗始终.吴又可主张初期邪盛,当速逐邪气以承胃气;传变入里邪亦盛,不可妄用下法,以防苦寒伤胃;末期胃气已虚,以温药养胃气,瘥后更以复胃气为主.《温病条辨》为明清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所著,亦为温病学形成之标志性著作,吴又可对其影响在书中可见一斑.吴鞠通继承吴又可护胃气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之一。望舌苔是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舌苔乃脾胃阳气蒸化水谷之气,上聚于舌面而成。因病邪有寒热之分,胃气有强弱之别,病位又分表里,故在各因素协同作用下舌苔脱落细胞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表现的舌象,为临床判断疾病的病邪性质及病位深浅提供重要依据。正如《舌形外诊简摩》有云:"苔乃胃气之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亦云:  相似文献   

4.
对吴又可《温疫论》和戴天章《瘟疫明辨》中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分析。《温疫论》中有舌诊记录67处,其中舌苔63处,舌质1处,舌态3处。诊舌苔是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判断邪气的传变及运用清热下法的重要依据。《瘟疫明辨》中有舌诊记录172处,提出舌诊在温病诊断中的价值高于脉诊的观点。与《温疫论》的舌诊比较,《瘟疫明辨》增加了红舌、厚苔、无苔、粗苔、酱苔、舌痿等内容,重视对舌象信息的综合观察。通过对两书中舌诊数量与内容的分析,显现出温病舌诊在发展初期时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舌苔与脾胃     
舌苔与脾胃的关系甚为密切,因为,舌苔乃是胃气所生,若胃气正常,舌多布薄白苔,若浊气积于胃腑,则舌苔反常,或白或黄,或厚或腻……。若胃气衰败,则舌苔不生,如临床中所见之镜面舌。据舌苔的厚薄,可测病邪之轻重,如风寒外感之邪,苔多薄白,湿痰重浊之邪,苔多厚腻。  相似文献   

6.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温病学家。著《温疫论》,首创戾气学说,治疫力主攻下,擅用大黄,为临床开拓思路,颇多启迪。兹撰此文,以倡其说。攻下逐邪,治疫首推大黄温疫是感染了自然界一种“戾气”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吴氏认为温疫邪毒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邪不去则病不愈。因而强调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总认导引其邪从门户而出,为治疫之纲要。盖疫邪传胃,必从下解,必“借大肠之气传送而下”而疫方愈。通便不过是手段,排泄疫毒才是目的,从《温  相似文献   

7.
魏媛  郭思佳  李小娟  孙增涛 《光明中医》2016,(12):1677-1680
明末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以下法逐邪理论最具代表性,其中包括"急证急攻""下不厌早"等。现代医家指出下法在某些疾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感染类疾病、慢性病的预防以及急危重症等。围绕《温疫论》下法治疗思想和原则,联系今时之用,并总结下法的临床意义,旨在重拾先贤攻下逐邪法的学术思想,不应局限于下法伤正或只有燥屎内结之时才用之,与临床工作者重新学习如何灵活正确地运用该法,不致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8.
620例慢性胃炎胃镜黏膜象与舌苔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医历来重视舌苔在胃病辨证中的作用,认为舌苔乃胃气所生,病苔由胃气夹邪上蒸而成。《形色简摩·舌质舌苔辨》曰:“苔乃胃气之所薰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近年来,国内学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舌苔的形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院内窥镜室和中医科在  相似文献   

9.
朱书营 《河南中医》2003,23(9):80-80
徐灵胎所论 :“舌为心之外候 ,苔乃胃之明征 ,察舌可占正之盛衰 ,验苔以识邪之出入。”苔乃胃气所生 ,故苔可反映胃气之盛衰存亡 ,胃气之损伤可从舌苔上表现出来。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 ,其中抗肿瘤西药的显著副作用之一 ,是表现在消化系统 ,而且也反映到舌苔上 ,特别是用过顺铂类药物更为明显 ,舌苔出现黄苔 ,这种苔有别于湿热内蕴的黄腻苔 ,也有别于火热内盛的黄苔 ,火热内盛的黄苔一般会出现黄而泛津 ,或焦黄苔 ,兼有脉数 ,而由药物伤及脾胃之气的黄苔有特殊表现。在临床上应用抗肿瘤药物顺铂后 ,一般 1~ 3d就会出现黄苔 ,伴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0.
顾护胃气至关重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旻贞 《天津中医药》2011,28(5):427-428
胃为十二经之海,胃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吴有性在治病过程中及病后调理中都十分重视顾护胃气,通过对原文的学习来系统的了解《温疫论》中顾护胃气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论吴又可逐邪三说的意义刘英锋傅志红关键词治则逐邪《温疫论》吴又可虚者补之,实者攻之,是中医治病的一般原则。但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的《温疫论》则提出了逐邪为扶正之本,逐邪以导出为贵,逐邪不妨矫枉过正的治疫三说,这对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1治...  相似文献   

12.
湖湘清代名医杨尧章代表作《温疫论辨义》,共四卷为温病学专著,该书着重对《温疫论》进行阐发和辨析,在继承李杲、吴有性脾胃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重视保护胃气、病后以调理为主,尤其将胃阴、胃阳和胃气以及饮、食分而论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吴生元辨治厚腻苔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江云  吴洋 《四川中医》2000,18(10):5-6
《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说 :“苔乃胃气之所熏蒸 ,五脏皆禀气于胃 ,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胃气正常之时 ,舌苔薄白 ,干湿适中 ,不滑不燥 ,脏腑功能失调时 ,胃气挟邪气上蒸 ,表现出病苔。从舌苔颜色、舌质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 ,病邪的轻重及病情的进退。厚苔“不见底”多为病邪传里 ,病情较重 ,或内有食饮痰湿积滞者。腻苔是舌面上覆盖着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 ,颗粒细腻而致密 ,刮之难去 ,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遏的病变。由此可知 ,厚腻苔属水湿痰浊为患 ,水湿痰浊与肺脾肾肝关系最为密切。导师云南省名中医吴生元…  相似文献   

14.
杨德福 《新中医》2023,55(14):208-214
探讨分析《温疫论》中的理法方药。分析认为,现存最早论治温疫的专著《温疫论》蕴含着吴又 可辨治温疫的一整套理法方药体系,其中颇多创见。吴又可提出新的病因学说 — —杂气说及疠气说,力主温疫 不同于伤寒。建立表里辨证模型,创立表里九传辨证体系。提出和阐发阳郁化热理论,揭示温疫的基本病机是 邪阻气机,阳郁化热或化火,耗气搏血,伤津耗液。治疗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视邪之所在、邪之所趋,因势 利导使用汗、吐、下三法,导邪外出,宣通气机。丰富了攻下法和治疗温疫的方药。阳郁化热理论是吴又可学 术思想的核心,温疫的辨证、治法、方药及治疗禁忌均是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对疫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新的主张,尤其运用下法治疗温疫病积累了宝贵经验,现归纳如下。一、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吴氏指出“客邪贵(?)早逐”,“邪不去则病不瘳,延缠日久,愈沉愈伏”。他还主张“但能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已”。强调逐邪是治疗温疫病的基本法则,也是他运用下法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温病学家吴又可,首创戾气学说。荟萃平生心血,撰成《温疫论》。其立说不泥经论,独出心裁;治疫重邪倡攻,诸多创见。本文仅就吴氏攻下逐邪学术思想探讨如下: 客邪贵乎早逐治疫力主攻下吴氏认为,有邪必除,“邪不去则病不愈”,强调治疫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吴氏祛邪,善开门予邪以出路,因“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故善治疫者,“总是导引其邪从门户而出,可为治之大纲。”祛邪法中,吴氏首重攻下,认为疫邪虽初以膜原为巢,但传胃乃为必然。既传入胃,则应攻下,若仅用清解是为徒劳。盖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且通窍以排毒是逐邪捷径。他说道:“夫疫者胃  相似文献   

17.
<正>民国著名中医家恽铁樵所著《病理杂谈》"论舌苔与病候"一文,有"有积必有黄苔,积在肠而不在胃"的观点,分析如下:1.舌与胃、舌苔与胃气密切相关。舌上味蕾辨味是胃的第一道防线。舌的味觉失于防范,则致使不洁之食乘虚而入。无病之人必有薄苔一层,这是胃肠间新陈代谢的过程,是胃肠消化工作强弱与正常反常的标志。若胃纳超出其限度,则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常见味蕾粒粒耸起,舌面润无苔,即胃受病,胃气不能上熏,故舌面无苔,舌苔是胃气的体现。2.积在胃和积在肠舌苔有差异。恽氏指出"舌上无薄苔,味蕾粒粒起耸,胃停积过多;舌苔厚且黄,有积在肠"。常人舌面有薄白垢腻物,味蕾相接处无  相似文献   

18.
镜面舌从虚寒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镜面舌是指舌苔骤然退去 ,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多认为胃阴枯竭、胃气大伤、胃气将绝的危候。临床上遂大剂滋阴之品 ,少佐益气之药 ,或效或不效 ,何也 ?余认为镜面舌并非专主胃阴枯竭 ,而存在脾胃虚寒的病机。以温中健脾之药 ,每能获效。兹略述此诊治体会。  舌苔乃胃气蒸化脾湿而生。正如《辨舌指南》所说 :“舌之有苔 ,犹地之有苔 ,湿气上泛而生 ;舌之苔 ,胃气蒸脾湿上潮而生 ,故曰苔。”苔的有无与胃气的强弱有关 ,此言“胃气”乃指脾胃运化功能 ,“脾湿”应为体内阴津。若脾胃之气强盛 ,脾能“为胃行其津液” ,则舌可得胃气蒸化精微濡养…  相似文献   

19.
对吴鞠通现存著作《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中有关外感病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吴鞠通温病诊疗研究数据库。在所收集的489条记录中,含舌象描述的记录共有107条,共出现舌象24种。其中,苔白、苔黄、苔滑、苔灰、苔黑、舌绛、苔干七种舌象出现的频率达到77%以上。苔色、舌色以及舌苔的润燥在吴鞠通的辨证论治中有重要意义。根据苔色、舌色的深浅有无以及舌苔的润燥可以辨别温病病位之深浅、病邪之偏颇、病邪之轻重,以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可据此判定疾病的传变和预后。吴鞠通根据舌质颜色辨别病位深浅,根据舌苔颜色辨别热邪轻重以及湿邪的有无,同时将舌苔的润燥作为伤津化燥的诊断依据,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舌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20.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于表里,通利紧跟其后以驱邪外出。吴又可《温疫论》经戴天章、杨栗山等的补充和扩展、吴鞠通对其方药的议论,至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扩大了温热病的证治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