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氧磷酸酯酶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氧磷酸酯酶-1(paraoxonase 1,PN1)是由肝脏合成的44kD糖蛋白,与apoA I紧密结合并固定于HDL颗粒上,是一种钙离子依赖性磷酸酯酶,PON1能够阻止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抑制LDL氧化,并能水解氧化性LDL(ox-LDL),PON1酶活性在氧化性脂蛋白增多性疾病如冠心病(CHD),2型糖尿 并发大血管病变等疾病中显著下降,PON1基因在54位出现M/L和192位出现A/B等位基因多态性,其B等位基因与L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独立的高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对氧磷酯酶-1(PON1)的活性,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PCR-RFLP)分析探讨PON1基因A192B多态性在正常对照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分布情况;血清PON1活性以对氧磷为底物用光电比色法测定。结果①糖尿病肾病组BB基因型和B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χ2=7.839,P<0.05,χ2=53.22,P<0.01)和正常对照组(χ2=4.237,P<0.05,χ2=29.057,P<0.05)。②9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PON1活性比81例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150.9±49.7)kU/L与(226.6±64.9)kU/L,P<0.05],且2型糖尿病并发肾损害者活性下降更显著[(150.9±47.9)kU/L与(103.3±36.8)kU/L,P<0.01],回归分析表明BB基因型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ON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性肾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氧磷脂酶家族与2型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对氧磷脂酶-1(PON1)活性与2型糖尿病大中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关系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正常对照组(NC),2型糖尿病组(DM),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组血清PON1活性及MDA水平。结果PON1活性在各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63.84±62.98)kU/L,2型糖尿病组(118.87±30.38)kU/L,并发冠心病组(DMCHD)(95.83±23.76)kU/L,并发脑梗死组(DMCI)(94.46±24.36)kU/L,并发肾病组(DN)(106.93±20.21)kU/L,并发肾病视网膜病变组(DNDR)(100.13±24.42)kU/L(P<0.01);MDA水平在各组分别为:NC组(3.48±0.50)μmol/L,DM组(4.02±0.75)μmol/L,DMCHD组(4.67±0.74)μmol/L,DMCI组(4.55±1.39)μmol/L,DN组(3.95±0.62)μmol/L,DNDR组(4.30±0.43)μmol/L(P<0.01)。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PON1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血管并发症组PON1活性更低而MDA水平进一步升高,说明2型糖尿病的脂质过氧化增加,血清PON1活性下降,并参与2型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邓永贵  曾静波  苏胜偶 《临床荟萃》2005,20(21):1224-1225
对氧磷脂酶(PON-1)是一种钙离子依赖性高密度脂蛋白(HDL)相关性酶,它与HDL的载脂蛋白A-1紧密结合,能保护低密度脂蛋白(LDL)免受氧化修饰,降低体内氧化LDL的水平[1],减小氧化LDL中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溶血磷脂的量[2].目前已知氧化LDL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还可致微血管病变(肾小球病变)[3,4].据此可以推测PON-1活性下降,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时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实验结果发现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体内氧化LDL明显增多,PON活性明显降低[3].本实验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PON-1的活性,来探讨PON-1的活性变化与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以期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2(paraoxnase2,PON2)基因多态性(C311S)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探查PON2基因多态性(C311S)在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以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中的基因频率,组间频率比较采用X^2检验,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检测者存在PON2基因多态性(C311S),且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PON2基因的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P〈O.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PON2基因的C等位基因第311位密码子的多态性可能与并发冠心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有无大血管相关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A/Cr)的差异,探讨A/Cr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3—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84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是否并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分为两组: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40例及并发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44例。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尿A/Cr。结果并发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的病程相比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较长。并发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发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的尿A/Cr值显著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P<0.01)。尿A/Cr值与HbA1c、糖尿病病程、FIB、TG、血尿酸和SBP呈正相关(r=0.283、0.219、0.184、0.138、0.130、0.125,P<0.05)。把尿A/Cr当成因变量,借助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糖尿病病程、FPG、HbA1c、SBP进入回归方程:Y=-10.182+0.071X1+0.699X2+0.409X3+0.681X4(X1:SBP;X2:HbA1c;X3:FPG;X4:糖尿病病程,P<0.05)。结论尿A/Cr值能够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糖尿病病程、HbA1c、FPG、SBP是2型糖尿病患者A/Cr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与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关系。方法将6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一定的纳入标准分成无并发症组34例和合并大血管病变组31例,另抽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AA和VCAM-1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SAA、VCAM-1水平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相关分析显示,SAA与VCAM-1呈显著正相关(r=0.507,P0.05),SAA、VCAM-1分别与空腹血糖(r=0.312、0.296,P0.05)呈正相关。结论 SAA、VCAM-1在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中明显升高,在其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能是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以及出现大血管病变却无糖尿病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分析。探讨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2型糖尿病伴有大血管并发症组、非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健康对照组选择门诊体检患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体重指数、腰臀围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以及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组、非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5;P<0.01);与2型糖尿病组相比较,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组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与非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相比较,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组D-二聚体明显增高(P<0.01)。结论我们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未发生并发症时体内就已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失衡。而合并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明显升高,提示D-二聚体与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提示体内处于血栓前状态,高凝纤溶过程参与了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载脂蛋白AII基因-265T/C(APOAII-265T/C)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技术检测了155例对照组、101例2型糖尿病组和78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APOAII-265T/C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析基因多态性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 3组研究对象的APOAII-265T/C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基因型各组间血脂水平、HbA1c、血糖存在一定差异,不论C位基因携带者还是TT基因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TC均低于对照组和糖尿病组,而TG,GLU和HbA1c均高于对照组,同时LDL-C,GLU和HbA1c水平均低于糖尿病组.未发现APOAII-265T/C与性别、高血压家族史以及肥胖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1c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HDL-C则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保护因素[β=-0.649,Exp(β)=0.785,95%CI=0.287~2.148,P=0.02].结论 APOAII-265T/C多态性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无明显关联性,不是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清D-二聚体(D-Dimmer)、同型半胱氨酸(Hcy)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无大血管病变组,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比较入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测定入组患者的血清D-Dimmer、Hcy水平,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无大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的BMI、SBP、DBP、FBG、TG、LDL明显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对照组,HDL低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患者血清Hcy、D-Dimmer水平明显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D-Dimmer水平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Hcy、D-Dimmer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者会出现血清Hcy、D-Dimmer明显升高,高水平的Hcy、D-Dimmer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均为北方汉族人群,包括92名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67名糖尿病患者,80名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95名健康人。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Hcy水平,应用微粒子酶免分析免疫法(MEIA)测定血浆叶酸、维生素B12浓度。同时测定各种血脂。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并发组)Hcy平均水平(中位数)(15.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1.7μmol/L)和糖尿病组(10.9μmol/L),而低于冠心病组(16.6μmol/L)(P<0.05),对照组与糖尿病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组叶酸、维生素B1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冠心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年龄、TC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07,1.085,1.02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在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TRIB1基因rs17321515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了148例对照组,98例2型糖尿病组和76例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TRIB1基因rs17321515多态性基因型,分析了不同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特点,并探讨了基因多态性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 三组研究对象间的TRIB1基因rs17321515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北方汉族人群rs17321515多态性基因型AA,AG,GG频率分别为0.151,0.500,0.349,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01,0.599,与不同国家地区间人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43,P=0.471).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中AG+GG基因型患者TG水平明显高于AA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TRIB1基因rs17321515多态性与性别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等位基因是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95%CI=1.032~4.742,OR=2.212,P=0.041).结论 TRIB1基因rs17321515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有关联,A等位基因可能是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对氧磷脂酶(PON2)基因311Cys/Ser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6例单纯性2型糖尿病,52例糖尿病肾病)和30例健康对照者,PCIN2基因311Cys/Ser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PON2基因311Cys/Ser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量蛋白尿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er等位基因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量蛋白尿组明显增高。结论 PON2基因311Cys/Ser遗传多态性与中国甘肃地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脂血糖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糖水平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及酶法 ,分别测定空腹血糖 (FBS)、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 C)、低密度脂蛋白(LDL 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 有大血管并发症组FBS、TC、LDL C、apoB水平及糖尿病病程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夏岳  杨玉恒  原淑鸿 《临床荟萃》2004,19(3):177-179
对氧磷酸酯酶 1(Paraoxonase ,PON 1)又称芳香基二烷基磷酸酯酶、对氧磷酸、屏氧酶、副氧酶 ,属于水解酶类。由于PON 1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下面就其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PON 1的生物学特性1.1 PON 1的理化性质 PON 1是由肝脏合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 4 5 0 0 0的糖蛋白 ,含 35 5个氨基酸残基 ,有三条糖链 ,酶的等电点为 5 .1。PON 1有 3个半胱氨酸 ,第 2 83位半胱氨酸处于游离状态 ,而另外两个则形成分子内的二硫键 (cys4 1 cys35 2 ) [1] 。PON 1通过疏水性极强的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与P-选择素、一氧化氮(NO)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测定125例2型糖尿病组(60例合并大血管病变,65例无大血管病变)及55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空腹静脉血中P-选择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NO(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及hs-CRP(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水平.结果 大血管病变组血清P-选择素(350.6±89.2 ng/L)及hs-CRP(5.31±2.67 mg/L)显著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209.3±72.6)ng/L、(2.98±1.56)mg/L]和对照组[(96.3±49.2)ng/L、(0.88±0.73)mg/L],大血管病变组血清NO水平(51.26±15.78 μmol/L)显著低于无大血管病变组[(63.58±13.64)μmoL/L]和对照组[(80.85±15.10)μmoL/L];P-选择素与hs-CRP、收缩压(SB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276、0.287、0.289,均为P<0.05),与NO呈负相关(r=-0.271,P<0.05).结论 P-选择素、hs-CRP、LDL-C及收缩压是导致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T2DM患者检测血清 P-选择素及NO水平并及早干预,可早期预防和延缓大血管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钱庆文  钱书虹  王诗瑾 《临床荟萃》2004,19(17):982-985
目的 探讨脂蛋白脂酶 (lipoproteinlipase ,LPL )对 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测定 2型糖尿病 (10 5例 )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10 8例 )患者和对照组 (10 1例 )外周血白细胞LPL内含子 6的PvuⅡ和内含子 8的HindⅢ多态性 ,以及血清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等水平。结果 ①LPL基因PvuⅡ的等位基因P +和P -频率对照组分别为 0 .6 9与 0 .31,2型糖尿病组为 0 .6 3和 0 .37,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为 0 .5 9与 0 .4 1,3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ndⅢ等位基因H +和H -频率对照组分别为 0 .6 8和 0 .32 ,2型糖尿病组为 0 .6 7和 0 .33,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为 0 .6 8与 0 .32 ,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2型糖尿病LPL基因PvuⅡ基因表型P - /P -患者血清TG [(1.5± 0 .5 )mmol/L]、TC [(5 .0± 1.2 )mmol/L]、LDL C [((3.8±0 .9)mmol/L]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P - /P -患者的TG[(2 .1± 1.1)mmol/L]、TC[(5 .3± 1.9)mmol/L]和LDL C[(4 .0± 1.9)mmol/L]的水平均低于同组内非P - /P -表型 (P <0 .0 5 ) ,而P - /P -表型 2型糖尿病患者HDL C[(1.0± 0 .4 )mmol/L]水平则高于同组非P - /P -表型患者 (P <0 .0 5 )。 3组中HindⅢ基因型H - /H -患者血清TG、T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载脂蛋白E内含子 1内增强子元件 (IE1)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和 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的比较 ,以及与血脂代谢的研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 ,分析了 79例健康人及 80例冠心病 (CHD)、72 2型糖尿病 (DM)患者的IE1基因型。结果 CHD组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 2型DM组和对照组 ,2型DM组和对照组比较基因型频率未见明显改变 ;患者的血脂水平在DM组G/G型均高于其它基因型 ,D组LDL -C水平为在G/G大干G/C ,再大于C/C(均为P <0 .0 5 )。结论 本实验结果提示ApoEIE1的G/G基因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没有发现εpoEIE1基因多态性对 2型糖尿病影响 ;G等位基因影响血脂总胆固醇和LDL -C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2DM患者下肢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病变分为病变组和糖尿病组,每组90人,检测两组人员血清FGF-21、m Alb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不同程度T2DM下肢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FGF-21及mAlb的表达水平,探索FGF-21、mAlb与糖尿病患者下肢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治疗前对两组血清中FGF-21、mAlb水平检测,发现病变组患者血清FGF-21为(4.31±2.12)μg/L、mAlb为(78.62±21.06)m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9±0.89)μg/L、(31.26±19.73)mg/L。对病变组患者进行进一步分组,检测不同程度下肢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FGF-21、mAlb的水平变化,T2DM下肢大血管病变越严重的患者其血清FGF-21、mAlb表达逐渐越高(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GF-21和mAlb与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血清FGF-21、mAlb与T2DM患者下肢大血管病变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应密切关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FGF-21、mAlb表达,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为研究组,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包括血尿酸、空腹胰岛素(FNS)、空腹血糖(FPG)、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压和血脂以及APO-A1、APO-B和HbA1c、FNS、FP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LP(a)水平[(0.4±0.2)g/L]显著高于对照组[(0.2±0.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42,P<0.01);研究组血尿酸为(362.3±112.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84.8±68.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8,P<0.01).结论 尿酸与LP(a)共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防治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时,除有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外,还应注意对患者尿酸和LP(a)代谢水平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