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膀胱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特点: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或纵横交替呈编织状结构,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浆中度,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核分裂相较多见,可见瘤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SMA(+),Desmin(+),Myoglobin(-),Ckpan(-),MDM2(-),S-100(-)。结论:膀胱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膀胱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46岁,发现右乳肿块2个月,于2008-12-01就诊于苏北人民医院乳腺外科.2008-12-31行手术切除肿块,病理诊断为右乳浸润性导管腺癌,肿瘤大小为1.8 cm×1.8 cm×1.0 cm,为中高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R(-),PR(-),HER-2(+),D53(+),Ki-67(+).右腋下10个淋巴结镜检未发现癌细胞,根据UICC分期为T1N0M0.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病例报告 患者男,59岁,于2008-07-05感进食后哽噎,并进行性加重,同时伴有胸部阵发性隐痛,体位改变时明显,到我院就诊.2008-07-07门诊电子胃镜示食管距门齿28~34 cm肿瘤(图1A);病理示(食管)小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AE1/AE3(+),EMA(+).Syn(+++),CgA(+),NSE(+),Ki-7:60%(+)(图1B和图1C).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 患者李某,男,48岁,于2009年12月中旬无诱因出现间断性便后出血,鲜红色,量约1 ~2 ml,不伴有疼痛,自认为“痔疮”,未诊治.上述情况间断出现,于2010年9月20日在保定市某医院就诊,行“痔疮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黑色素瘤.2010年10月12日标本送北京肿瘤医院病理会诊诊断为(直肠)黑色素瘤,免疫组化:HMB45(+),S100(+),MelanA(+),CK(-),EMA(-),Syn(-).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15岁。因左面部麻木感,CT示左上颌窦肿物侵入筛窦,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上颌窦上壁及外后壁大部分缺如。术后免疫组化显示,NSE(+),Syn灶状(+),S-100 (+),LCA(-),CD10(-),CD45Ro(-),CD20(-),Ki-67 (-),TdT(-),CK(-),CgA(-)。病理诊断:左上颌窦原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0岁.2009年8月因右腰背部疼痛1 d入院,门诊CT显示,右肾前下方占位性病变.超声检查显示,轻度脂肪肝改变,右中腹部实性占位性病变.血常规、心电图正常.剖腹探查后行腹膜肿瘤切除术+部分空肠切除术.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轻度异型,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CD117(+),SMA(+),Ki67(+),CD34(-),S-100(-),Desmin(-).病理诊断为胃肠间质瘤(GIST),侵袭性行为中度,恶性危险,大小8 cm×6 cm×6 cm.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9岁,因“双侧胸壁肿物溃疡不愈2个月”于2013年8月入院.入院查体:左锁骨上、双腋窝淋巴结肿大,最大约2 cm×2 cm,部分融合,双侧上胸壁见2处肿物,溃疡不愈,表面黑痂渗液,边界各约3 cm×3 cm,硬质,轻压痛,心肺腹部未发现明显异常.CT检查:左前下胸壁肿瘤,2.8 cm×3.0 cm肿物,与肋骨边界清,左锁骨上、双腋窝、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右侧胸壁活检切除术后改变(图A-B).骨髓穿刺活检:未发现明显异常.病理检查:IHC:Vimetin(+),NSE(+),CD99(+),CD45(+),CD3(-),CD20(-),CK20(-),CD34(-),Syn(-),S-100(-),desmin(-),Ki-67(+),约50%)(图2).临床诊断:Askin瘤(胸壁),左锁骨上、双腋窝、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Ⅳ期).  相似文献   

8.
1病例简介和治疗方法①病例1,患者男性,17岁。因右鼻外侧肿胀3 d,曾于外院就诊。体检:鼻面部外观明显隆起,偏右为著,区域约9 cm×7 cm,局部有压痛,双鼻腔狭小,未见新生物,未扪及肿大淋巴结。CT:右鼻前庭,双齿槽、前鼻嵴骨质不规则吸收破坏,伴软组织增生,边界不清,涉及皮下。经唇龈手术活检,病理诊断:(唇龈)原始神经外胚叶瘤。免疫组化:V im(+),CD99(+),NSE(+),Syn(-),LCH(-),CgA(-),Des(-)。予DDP、VCR、THP化疗六个疗程,局部放疗60 Gy。②病例2,患者女性,4岁。因右眼突出、痛一月左右,伴反复发热史,2004年8月来我院就诊。体检:右…  相似文献   

9.
Kaposi型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定义为中间型的血管肿瘤。本文对1例发生于小肠系膜Kaposi型血管内皮瘤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该例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影像学示肠系膜巨大软组织肿块并侵犯回肠,临床未见卡梅诺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光镜下可见海绵状脉管样结构,部分区域间质伴淋巴细胞聚集灶,其间散在较多由短梭形细胞瘤构成的结节,结节内瘤细胞呈纵横交错排列并形成条索或裂隙样血管。免疫组化:CD31(+),CD34(+),D2-40(+),C-Kit(-),SMA(-),Ki-67(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升结肠,浸润性生长,侵犯肠壁全层.肿瘤组织弥漫成片状或巢状生长,局部区域呈腺泡状及流水样排列.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局部呈梭形,胞质嗜酸性或透明,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稀疏,有小核仁.核分裂象6个/10HPF.免疫组化:Vimentin(+),SOX10(+),S-100(+),Syn灶性(+),CD56(+),Fli1(+),Ki-67增殖指数2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EWSR1基因重排.结论 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非常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应与其它胃肠道原始上皮及梭形细胞肿瘤相区别.联合应用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和分子学分析,有助于识别该肿瘤并与其他类似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1.
孙晓非  李宇红 《癌症》2000,19(12):1163-1163
患儿,男性,7岁,因腹部包块合并肠梗阻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空肠肿瘤,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即行空肠肿块切除,肠端端吻合术.病理检查:小肠弥漫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侵犯浆膜;免疫组织化学:CK(-),LCA(+),L26(-),UCHL1(+),病理诊断:小肠弥漫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T细胞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表型。结果 (1)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见于腮腺,生长缓慢,有完整包膜。(2)肿瘤由两种形态不同的基底样细胞混合而成,排列呈巢状、小梁状、腺管状,外周瘤细胞呈典型的栅栏状排列,并见明显的基底膜。(3)免疫组织化学:实体团块、小梁中央及管状结构的腔面细胞CK-pan(+),实体团块、小梁和小管的外周细胞p63(+),SMA(+),GFAP(-),Ki-67增值指数较低。结论涎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但其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利于诊断。诊断时需与基底细胞腺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鉴别,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路丹  高树建  徐玉清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3):1434-1434
患者男,63岁,上腹部胀痛22个月.2011年04月07日胃镜检查示:胃角小弯侧见不规则溃疡,大小约3 cm×3 cm.病理报告:(胃角)癌,倾向低分化腺癌.血CEA及CA19-9正常,腹部CT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遂行2个周期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顺铂75 mg/m2,第1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bid,连服14d;21d为1个周期.2011年06月07日复查胃镜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于2011年06月10日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胃)隆起型绒毛膜癌,浸及浆膜,小弯侧形成癌结节,(第8组)淋巴结及小弯侧淋巴结各有1个转移,上下切缘(-),大网膜(-).免疫组化:HCG(+),CK8/18(+),CK7部分(+),P63少数(+),CK5/6(-),CK20(-),CEA(-).术后继续行巩固化疗.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14岁.因发现右侧鼻翼肿物1年余,于2006年12月收入我院头颈外科治疗.查体:右鼻翼肿物,色红,约4 cm×3 cm,肿物侵及右鼻前庭、下鼻甲前端及双侧颌下,颈深Ⅱ、Ⅲ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直径约0.5~1 cm不等.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活检病理提示:间叶组织肿瘤,横纹肌肉瘤可能大.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30%,AE1/AE3(-),EMA(-),CEA(-).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男性,68岁。2021年9月因“胸闷气喘1个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CT示:双侧胸腔积液,贲门部胃壁增厚。双侧胸水涂片检查见癌细胞(图1A)。完善胃镜示:距离门齿40 cm处贲门见不规则隆起,表面糜烂、坏死;胃体小弯侧、胃角、胃窦大弯侧见多处不规则溃疡,伴瘢痕形成。胃镜病理示:贲门、胃角及胃窦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图1B)。免疫组织化学示:癌细胞表达Her2 (2+),FISH未见扩增,PD-L1(肿瘤细胞-,间质免疫细胞-),MLH1(+),MSH2(+),MSH6(+),PMS2(+)。原位杂交:EBER(-)。全身骨ECT示:全身多发的骨转移。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4岁。主因头痛、头晕1年,加重2 d于2013年6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体检:神志清楚,左侧指鼻试验(+),双侧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头部MRI:左侧小脑半球见大小约2.5 cm×2.0 cm×2.0 cm边缘清晰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可见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图1)。术前诊断:左侧小脑半球占位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复习2例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2例GCT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细胞境界清楚,胞体宽大,胞浆丰富,充满大的嗜酸性颗粒,浸润性生长,瘤细胞S-100、NSE(+),CEA(-)。良性者不转移,预后好。结论乳腺颗粒细胞瘤较少见,临床、细胞学及冰冻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31岁,因"发现颈部红色皮疹3个月,累及全身1个月"于2003年9月3日入院.入院前于外院取背部皮损活检送我院病理科会诊,后病理报告示:(背部皮损)淋巴瘤样丘疹病,免疫组化示:CD30(-),CD3(+),TIA-1(+),granzyme(+),CD79a(-),CD2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观察,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4例肿瘤发生在腮腺,1例发生于左颌下腺.其中1例继发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涎腺组织中淋巴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淋巴样间质中见上皮样肿瘤细胞团呈片状、岛状、条索状和巢状浸润,淋巴细胞呈多少不一浸润肿瘤组织,肿瘤细胞核呈泡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瘤细胞AE1/AE3(+),EMA(+),p63(+),CK5/6(+),S-100(-),SMA(-),Vimentin(-),LCA(-),肿瘤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或CD20(+);原位杂交检测,瘤细胞EBER(+).结论:涎腺的淋巴上皮癌作为独立的肿瘤实体,有其特征,免疫表型呈AE1/AE3(+),EMA(+),p63(+),CK5/6(+),需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80岁.2009年2月体检发现右颈部数枚结节,无疼痛,无红肿,无发热、盗汗,无吞咽困难,无明显消瘦.后因肿块进行性增大,于2009年3月10日入院行右颈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免疫组化显示,p53(+),LCA(+),CD20B 细胞(+),CD79αB细胞(+),CD3T细胞(+),CD45R0(+),PCNA>80%,CD10(-),CD15少数大细胞(+),CD30散在大细胞(+),Ki-67> 70%,AE1/AE3(-),考虑为混合细胞性霍奇金淋巴瘤.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