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吸烟人群24h血压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2004-05/2004-10在盛京医院体检的健康沈阳市内五区居民482人,根据有无吸烟情况分组后再按相同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职业1:1配对。共配成115对,吸烟组115人,不吸烟组115人。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观察对象的24h及昼夜动态血压变化,日间(6:00~22:00)每15min测试1次,夜间(22:00~次日6:00)每30min测试1次,共记录80次。所采集数据经自动分析后,分别自动打印出24h、日间、上下午和夜间5个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平均值。血压昼夜节律判定采用张维忠的动态血压正常值协作研究所规定的标准,既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aχ2=4.158,4.258,4.369,4.298,P<0.05。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115对,吸烟与不吸烟者分别为115人。①两组除上午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各时段各项血压指标均有明显差异(t=1.982~2.439,P<0.05)。②在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分布比较中,吸烟组的平均收缩压杓型改变例数、平均舒张压杓型改变例数均明显低于不吸烟组犤33人(28.7%),39人(33.9%);70人(60.9%),78人(67.8%),χ2=4.158,4.369,P<0.05犦。结论:吸烟者白昼常有较高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同时血压昼夜节律中以非杓型改变居多。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昼夜血压变化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与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1/2004—06大庆市第四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Ⅱ期患者93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动态血压分析系统自动测压,白昼间隔每15分1次,夜间每30分1次。24h测压78次。统计分析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由计算机处理打印血压明细表,绘制血压曲线图。超声心动图采用美国HP5500型,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室质量。以左室质量男≥125g/m^2,女≥120g/m^2诊断为左室肥厚。血压昼夜节律判定采用动态血压正常值协作研究所规定的标准,既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问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lt;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结果:9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昼夜血压呈杓型改变41例,男25例,女16例;非杓型改变52例,男33例,女19例。②杓型与非杓型组相比,偶测血压和白昼平均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gt;0.05)。女性非杓型组24h平均收缩压比杓型组明显升高【(154.13&;#177;15.23),(135.21&;#177;9.71)mmHg.t=2.541,P&;lt;0.05】;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147.36&;#177;18.65).(124.49&;#177;8.89)mmHg,t=2.812,P&;lt;0.05】;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130.89&;#177;18.78)。(109.89&;#177;11.57)mmHg.t=3.203.P&;lt;0.05]。而男性高血压患者杓型与非杓型组各血压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gt;0.05)。③女性非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与杓型组相比明显增厚[(1.45&;#177;0.42),(1.0l&;#177;0.12)cm,t=2.421,P&;lt;0.05];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厚【(1.26&;#177;0.19),(0.96&;#177;0.13)cm,t=2.902,P&;lt;0.05】;左室质量明显增大【(329.32&;#177;95.29),(229.32&;#177;27.31)g/m^2.t=3.104,P&;lt;0.05】。男性患者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gt;0.05)。结论:女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非杓型改变较杓形改变者左室肥厚程度显著,而男性患者这种改变不明显,监测昼夜血压非杓型与杓型变化规律,对女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评估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醒后脑卒中(WUS)与非醒后脑卒中(non-WUS)血压昼夜节律、24 h动态血压特点对比分析,探讨WUS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按照卒中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WUS组43例和nonWUS组65例。比较两组的24 h动态血压、血压昼夜节律,探讨WUS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①WUS组夜间收缩压(160. 88±16. 85 mm Hg)、夜间舒张压(92. 63±8. 00 mm Hg)均明显高于non-WUS组(153. 91±16. 77 mm Hg,89. 00±9. 46 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5); WUS组日间平均脉压(72. 00±12. 25 mmHg)、夜间平均脉压(68. 25±10. 24 mm Hg)和24 h平均脉压(70. 00±11. 13 mm Hg)明显高于non-WUS组(67. 86±8. 65 mm Hg,63. 78±10. 79 mmHg,65. 19±8. 56 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5);②WUS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88. 37%,以反杓型和非杓型为主; non-WUS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69. 23%,以非杓型为主(P 0. 01)。结论 WUS与昼夜节律相关,以反杓型和非杓型为主,同时WUS日间、夜间和24小时平均脉压大、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  相似文献   

4.
临界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研究临界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探讨该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50例临界性高血压患者,配带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分Ml(9:00-20:00),M2(2l:00.5:00),M3(6:00.8:00)3个时间段连续监测24h血压。结果 ①24h平均血压(134&;#177;13)/(9l&;#177;8)mmHg,白昼平均舒张压(93&;#177;9)mmHg及夜间血压平均值(125&;#177;19)/(84&;#177;11)mmHg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lt;0.001),而白昼收缩压平均值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gt;0.05);②Ml及M3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明显高于M2(P&;lt;0.001);③24h最高、最低收缩压舒张压差值较大,[分别为(177-109)/103—53)mmHg];④舒张压负荷值均&;gt;10%(M354.7%,M149.3%,M222.1%)。结论 ①临界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较大,随测血压较难做出正确诊断;②由于昼夜血压波动范围较大(脉压值增大),易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因此应重视对临界高血压的及早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具有A型和B型行为特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心率、血压昼夜下降百分比及节律形态分布的差异。方法:①选择2001—01/2005-01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及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5例,男139例,女116例;年龄31~74岁,平均(53&;#177;14)岁;病程1~13年,平均(4.8&;#177;1.2)年。均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问卷评估。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5例行为类型评估采用A型行为问卷(分为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怀有戒心和敌意和真实性核对3个分量表,共有60个小题。时间紧迫感和争强好胜,怀有戒心和敌意两个分量表的评分总和为A型行为总分,总分≥31分为A型行为,≤23分为B型行为,24~30分为中间型)。测评时间在入院后1周内。③动态血压监测使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日间(6:00-22:00)每15min测试1次,夜间(22:00~次日6:00)每30min测试1次,共记录80次。所采集数据经自动分析后,分别自动打印出24h、日间、上下午和夜间5个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白天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白天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动态血压监测也在体检期间进行。④组间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性测定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结果: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5例完成问卷评估,A型行为问卷总分≥31分73例(A型行为组),总分≤23分106例(B型行为组)进入结果分析。①24h和日间及夜间血压、心率比较:A型行为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B型行为组[(149&;#177;22),(92&;#177;32),(153&;#177;25),(94&;#177;25)mmHg,1mmHg=0.133kPa;(140&;#177;29),(89&;#177;19),(140&;#177;30).(90&;#177;21)mmHg,t=2.457~2.958。P〈0.05~0.01],但两组24h平均心率和白天平均心率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夜问平均心率差异不明显(P〉0.05)。②血压昼夜下降百分比及节律形态分布:A型行为组平均收缩压夜间比白天下降百分比、平均舒张压夜间比白天下降百分比均明显低于B型行为组[(7.24&;#177;2.55)%,(6.69&;#177;2.23)%;(9.49&;#177;1.981%,(8.35&;#177;1.92)%,t=2.637,2.423,P〈0.05);而A型行为组平均收缩压非杓型改变和平均舒张压非杓型改变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B型行为组(74.0%,70.0%;39.6%,33.0%,χ^2=5.027,4.839,P〈0.05)。结论:A型行为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心率、血压昼夜下降百分比及节律形态分布的影响程度大于B型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24h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2例老老年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112例(91.80%,112/122),杓型者10例(8.20%,10/122)。24h平均收缩压(126.37±14.78)mmHg,平均舒张压(66.35±8.32)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27.69±14.72)mmHg,平均舒张压(67.75±8.58)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3.72±17.96)mmHg,平均舒张压(63.54±9.29)mmHg。24h动态脉压60.02mmHg。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别为:收缩压3.11%,舒张压6.21%。昼夜血压变化规律在男女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老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改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4h动态脉压远大于正常脉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MAU)、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中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组各40例,每例均行放免法测定MAU及用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检测baPWV。【结果】与杓型血压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MAU、baPWV均增高(P〈0.05或P〈0.01),而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非杓型血压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大,更易发生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8.
背景:血压异常与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及其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国内外对血压正常的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的昼夜节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为糖尿病患者早期介入康复干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来自于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或住院伴有(40例)和不伴有脑梗死(40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主要观察指标:伴有和不伴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及健康人40例的24h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结果:伴有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糖尿病患者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下降幅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尤以伴有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7.0&;#177;1.6)%]最小,与其余两组[对照组(13.2&;#177;1.7)%,糖尿病组(8.8&;#177;1.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gt;2.639,P&;lt;0.01)。结论:伴有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而且正常血压节律消失可能在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115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比较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小时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舒张早期血流(E波)的峰值流速减慢;心房收缩期血流(A波)的峰值流量增大;心房收缩期的峰值流量/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比值加大。结论:非杓型组较杓型组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减弱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与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1/2004-06大庆市第四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II期患者93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动态血压分析系统自动测压,白昼间隔每15分1次,夜间每30分1次。24h测压78次。统计分析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由计算机处理打印血压明细表,绘制血压曲线图。超声心动图采用美国HP5500型,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室质量。以左室质量男≥125g/m2,女≥120g/m2诊断为左室肥厚。血压昼夜节律判定采用动态血压正常值协作研究所规定的标准,既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结果:9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昼夜血压呈杓型改变41例,男25例,女16例;非杓型改变52例,男33例,女19例。②杓型与非杓型组相比,偶测血压和白昼平均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女性非杓型组24h平均收缩压比杓型组明显升高犤(154.13±15.23),(135.21±9.71)mmHg,t=2.541,P<0.05犦;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犤(147.36±18.65),(124.49±8.89)mmHg,t=2.812,P<0.05犦;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犤(130.89±18.78),(109.89±11.57)mmHg,t=3.203,P<0.05犦。而男性高血压患者杓型与非杓型组各血压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女性非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与杓型组相比明显增厚犤(1.45±0.42),(1.01±0.12)cm,t=2.421,P<0.05犦;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厚犤(1.26±0.19),(0.96±0.13)cm,t=2.902,P<0.05犦;左室质量明显增大犤(329.32±95.29),(229.32±27.31)g/m2,t=3.104,P<0.05犦。男性患者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女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非杓型改变较杓形改变者左室肥厚程度显著,而男性患者这种改变不明显,监测昼夜血压非杓型与杓型变化规律,对女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评估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中学教师动态血压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0—04/06石家庄市藁城中学健康中学教师100人,男45人,女55人,年龄21~60岁。采用Spacelabs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受试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受试者年龄21-60岁,每10岁为一年龄组,21.30岁组32人,31—40岁组25人,41-50岁组20人,51—60岁组23人。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计算血压负荷。动态血压均数正常参照值:24h低于130/80mmHg(1mmHg=0.133kPa),白昼低于135/85mmHg,夜间低于125/75mmHg;血压负荷(在一定时间内收缩压和舒张压超过正常范围的读数百分率)低于10%。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中学健康中学教师100人。①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24h及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P&;gt;0.05)。②51—60岁组2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119&;#177;4),(76&;#177;5),(90&;#177;4)mmHg;(110&;#177;7),(68&;#177;5),(82&;#177;4)mmHg;(112&;#177;8),(70&;#177;4),(84&;#177;4)mmHg;(112&;#177;5),(71&;#177;6),(86&;#177;4)mmHg,P&;lt;0.01)]。③51~60岁组白昼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P&;lt;0.0l)。④夜间平均收缩压:41~50岁组,51—60岁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21~30岁组,31—40岁组[(108&;#177;8),(108&;#177;7)mmHg;(105&;#177;8),(106&;#177;9)mmHg,P&;lt;0.01];夜间平均舒张压:51—60岁组明显高于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69&;#177;5),(63&;#177;4),(64&;#177;5),(65&;#177;7)mmHg,P&;lt;0.0l)。⑤各年龄组24h、白昼、夜间舒张压负荷明显高于收缩压负荷(P&;lt;0.01);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明显高于白昼(P&;lt;0.01)。结论:健康中学教师24h及白昼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有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21—50岁教师血压增高不明显,50—60岁教师血压增高明显。健康中学教师的动态血压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夜间血压负荷与白昼相比明显偏高,尤其是夜间舒张压负荷。  相似文献   

12.
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勇  靳艳 《临床荟萃》2001,16(7):291-291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ABPM采用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白昼(6:00-22:00),每30min自动充气测量血压1次,夜间(22:00至次日6:00)每60min自动充气测量血压1次,记录时间为24小时,共测40个数据,剔除无原因可解释的收缩压>260mmHg或<80mmHg,舒张压>150mmHg或<40mmHg的数据,结果: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夜间血压下降率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均>10%,肾性高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均<10%,结论:对于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尤其应注意选择能有效降低夜间压的药物来恢复正常昼夜节律,使患者的血压在白昼与夜间都尽可能地控制在目标血压以下。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障碍与动态血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 对 11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测 ,并采用微型智能量表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定认知功能。结果 在控制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的影响之后 ,除 2 4 h平均舒张压之外 ,其他动态血压指标均与认知功能 (以 MMSE得分的对数 Ig MMSE表示 )显著负相关 ,尤其 2 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收缩压血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血压负荷与认知功能呈更明显的负相关。以 Ig MMSE作为因变量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仅日间平均收缩压和年龄被纳入回归方程。“杓型”高血压患者的 MMSE得分显著高于“非杓型”者。结论 收缩压尤其是日间平均收缩压升高和血压节律紊乱是影响老年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组和老年正常血压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值的比较,探讨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生产的TM2421型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在我院疗养的老干部14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日间和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负荷值。结果老年高血压组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24h平均压及脉压、24h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均明显高于老年正常血压组。其中白大衣高血压占8.1%。结论 老年高血压组的血压昼夜波动节律较老年正常组缩小、杓底变浅甚至消失,ABPM对诊断WCH、评测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和评价降压药物的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压的动态观察及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24h血压总体水平、动态波动规律和昼夜节律变化,以夜间血压下降〉10%或〉10mmHg(1mmHg=0.133kPa)提示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型”血压,反之夜间血压不下降,提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为“非杓型”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非杓型”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及血压负荷明显增高,尤其是夜间收缩压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动态血压特点和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成一般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龄老年组的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一般老年组,日间、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明显低于一般老年组,高龄老年组的脉压明显高于一般老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组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反杓形+非杓形)占92.4%,一般老年组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反杓形+非杓形)占93.3%,两组夜间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4h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准确全面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为临床用药和护理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东方  戢运云 《新医学》2015,(2):115-118
目的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相关性难治性高血压(RH)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将89例RH患者根据OSA的有无及程度分为非OSA组、轻度OSA组和中重度OSA组,比较3组患者动态血压指标,包括血压负荷、血压波动曲线、日间及夜间平均血压和血压变异。结果中重度OSA组患者血压负荷明显高于其他2组,3组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随OSA程度加重逐渐升高。3组患者日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OSA程度加重,非杓形曲线发生率、夜间血压变异逐渐增加,而杓形曲线发生率逐渐减少。结论 OSA的存在和加重会使RH患者日间舒张压、夜间血压水平升高并增加夜间血压波动,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3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血Hcy水平分为非H型高血压组63例,H型高血压组70例,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水平、24 h动态血压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结果 H型高血压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的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H型高血压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明显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Hcy水平升高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血压的波动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运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老年组)和50例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中青年组)各项血压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24小时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舒张压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较中青年患者更具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具有A型和B型行为特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心率、血压昼夜下降百分比及节律形态分布的差异。方法:①选择2001-01/2005-01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及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5例,男139例,女116例;年龄31~74岁,平均(53±14)岁;病程1~13年,平均(4.8±1.2)年。均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问卷评估。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5例行为类型评估采用A型行为问卷(分为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怀有戒心和敌意和真实性核对3个分量表,共有60个小题。时间紧迫感和争强好胜,怀有戒心和敌意两个分量表的评分总和为A型行为总分,总分≥31分为A型行为,≤23分为B型行为,24~30分为中间型)。测评时间在入院后1周内。③动态血压监测使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日间(6:00~22:00)每15min测试1次,夜间(22:00~次日6:00)每30min测试1次,共记录80次。所采集数据经自动分析后,分别自动打印出24h、日间、上下午和夜间5个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白天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白天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动态血压监测也在体检期间进行。④组间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性测定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结果: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5例完成问卷评估,A型行为问卷总分≥31分73例(A型行为组),总分≤23分106例(B型行为组)进入结果分析。①24h和日间及夜间血压、心率比较:A型行为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B型行为组(149±22),(92±32),(153±25),(94±25)mmHg,1mmHg=0.133kPa;(140±29),(89±19),(140±30),(90±21)mmHg,t=2.457~2.958,P<0.05~0.01,但两组24h平均心率和白天平均心率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心率差异不明显(P>0.05)。②血压昼夜下降百分比及节律形态分布:A型行为组平均收缩压夜间比白天下降百分比、平均舒张压夜间比白天下降百分比均明显低于B型行为组(7.24±2.55)%,(6.69±2.23)%;(9.49±1.98)%,(8.35±1.92)%,t=2.637,2.423,P<0.05);而A型行为组平均收缩压非杓型改变和平均舒张压非杓型改变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B型行为组(74.0%,70.0%;39.6%,33.0%,χ2=5.027,4.839,P<0.05)。结论:A型行为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心率、血压昼夜下降百分比及节律形态分布的影响程度大于B型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