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刘彦涛  王秀丽 《河北医药》2010,32(6):715-717
外周伤害性刺激经脊髓、脑干和丘脑的传递和调制,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痛觉。脊髓在调制伤害性信息传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脊髓背角是中枢神经系统痛觉信息整合加工的重要部位,是感觉信息传入的门户和整合的初级中枢。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抑制性神经受体之一,其中GABAB受体作为GABA受体家族中惟一的G蛋白偶联的代谢型受体,在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作用也被人们日益关注。  相似文献   

2.
陆萍  王秀丽 《河北医药》2011,33(24):3782-3784
脊髓背角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痛觉信息整合加工的重要部位,是接受和调控伤害性信息由外周向中枢传递的关键部位。背角浅层含有大量的谷氨酸能、胆碱能、GABA能及甘氨酸能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及胞体上同时表达丰富的M胆碱能受体和GABAB受体,激活这些受体可调控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而在糖尿病神经痛的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脊髓后角在伤害性刺激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初级传入含有的疼痛信息传递到大脑。伤害性疼痛的初级传入主要终止于Ⅰ层和Ⅱ层,其中一些初级传入包含P物质。许多Ⅰ层的投射神经元发出纤维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延髓腹外侧区,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Neurokinin 1受体(NK1R)在脊髓后角的许多神经元表达,这些神经元接受含有P物质的初级传入。80%的Ⅰ层投射神经元表达NK1R阳性。在Ⅲ层和Ⅳ层,同样存在着NK1R阳性神经元,它们不但发出纤维投射到延髓腹外侧区,而且发出纤维调控Ⅰ层的投射神经元。脊髓后角的NK1R阳性神经元既受到局部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又受到下行调控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疼痛和免疫炎症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 relatedpeptide,CGRP)是一种含有37个氨基酸的神经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感觉神经C-纤维末梢及组织器官中,生理作用广泛而多样。本文仅就CGRP与疼痛、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在脊髓水平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痛觉过敏形成在甲醛致痛实验中,发现投射到脊髓背角浅层的初级传入神经末梢中CGRP样免疫活性物质明显增多;佐剂性关节炎痛时,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内CGRP mRNA表达明显增强;镇痛药可使DRG内CGRP免疫活性物质含量和脊髓内释放CGRP明显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iproxifan在福尔马林痛觉试验中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小鼠足底皮下注射2%福尔马林,观察ciproxifan的镇痛作用;并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法观察ciproxifan对小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c—fos的表达和nNOS表达及活化的影响。结果Ciproxifan在福尔马林痛觉试验中,能明显抑制小鼠Ⅰ相和Ⅱ相的痛觉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iproxifan能抑制小鼠脊髓背角神经元c—fbs的表达和nNOS在细胞内的移位。结论Ciproxifan能产生镇痛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激活,从而抑制nNOS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蛋白激酶C与躯体内脏痛觉调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 ,PKC) 1997年被Nishizuka首次发现 ,其存在于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许多组织中 ,是一种可被水解而激活的酶。PKC在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信号转导、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可塑性等过程中发挥生理作用。近年来 ,PKC在感觉传入 ,特别是痛觉传导中的作用倍受关注。躯体内脏相关及其作用机制是中、西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新近的研究表明 ,躯体、内脏痛觉可以在脊髓和脊髓上中枢发生会聚和整合。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文献资料 ,对PK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躯体、内脏痛觉传入会聚及…  相似文献   

7.
现在有一些证据证明P物质(SP)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一般引起中枢神经元慢兴奋,但也有报道,可选择性抑制ACh诱发的Renshaw细胞的兴奋。人们发现SP除了作为一级感觉神经元的递质,与伤害信息传递有关外,还具有更广泛的生理功能,如参与自主功能、运动功能、心血管活动调节和中枢痛觉调制过程。在外周,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作用,能强有力地扩张外周循环,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参与炎性反应;在肾上腺中,抑制多巴胺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NE)和  相似文献   

8.
疼痛相关的酸敏感离子通道3(Acid-sensingion channels 3,ASIC3)主要分布在周围神经系统,是对pH值改变最敏感的酸受体。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在脊髓背根神经节(DRG)丰富表达的ASIC3,与痛觉及伤害性感受密切相关,在慢性炎性疼痛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炎性痛模型中可以上调脊髓背角ASIC3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阻断或敲除ASIC3基因(ASIC3-/-)能明显抑制炎症性关节痛。上述各点提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脊髓背角ASIC3对脊髓水平的感觉信息传递特别是痛觉的传导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能是关节炎疼痛的治疗靶点。本文将ASIC3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在关节炎疼痛和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前动力蛋白2(prokineticin 2,PK2) 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趋化因子,通过与受体PKR1和PKR2结合,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PK信号通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组织损伤和神经损伤后疼痛发生和维持的重要调节通路,其在调节伤害性事件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众多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PKRs的激活可以引起痛觉感受,参与痛觉感受器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PK系统(PKs和PKRs)是在免疫细胞中参与炎症发生和疼痛传递的重要环节。PK2通过激活初级传入神经元上的PKR1和PKR2参与调节痛觉感知,在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元中,PK2还通过PKC信号通路增强门控离子通道电流,抑制γ-氨基丁酸(GABA)激活电流,敏化嘌呤核苷酸P2受体(P2X)。本文围绕PK2在躯体疼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有望找到以PK信号通路为靶点的炎性疼痛治疗的新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辣椒素受体对大鼠骶髓后联合核(SDCN)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在脊髓骶段横切薄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和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比较激动辣椒素受体后上述突触电流的变化;观察激动辣椒素受体对SDCN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的影响。结果辣椒素受体被其特异性激动剂辣椒素(1μmol.L-1)激动后,自发EPSCs(sEPSCs)的频率和振幅均有明显增加(P<0.05,n=17)。在河豚毒素(0.5μmol.L-1)存在的条件下,辣椒素明显增加微小EPSCs(mEPSCs)的频率(P<0.01,n=13),但对mEPSCs的振幅无影响(P>0.05,n=13),提示辣椒素的作用在突触前。辣椒素也明显增加动作电位发放(P<0.05,n=19)。上述作用均可被辣椒素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apsazepine(10μmol.L-1)阻断。辣椒素也增加GABA能的自发IPSCs(sIPSCs)的频率(P<0.05,n=20),但对其不依赖动作电位的微小IPSCs(mIPSCs)的频率或振幅均无作用(P>0.05,n=9)。结论在SDCN,辣椒素受体主要表达于兴奋性突触终末;激动辣椒素受体影响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活动,并可能参与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和调制。  相似文献   

11.
刘朋  王秀丽 《河北医药》2013,35(16):2501-2503
临床上,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在糖尿病确诊的10年内,60%~90%的患者将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这种病变可累及到中枢和周围神经的不同部位,形成糖尿病神经痛,尽管糖尿病神经痛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还并不十分清楚,但脊髓背角谷氨酸神经元兴奋性增高、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及谷氨酸释放过多等在糖尿病神经痛伤害性信息传递和中枢敏化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疼痛治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对传统镇痛药物作用的重新评价及微创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对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病理性疼痛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特别是在初级感觉神经元(DRG)和脊髓水平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外周神经、DRG细胞体以及背根神经损伤等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认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以及筛选治疗性药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初级感觉神经元异常增强的兴奋性,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在脊髓背角的异常分布及其和背角神经元间的突触重塑,以及在DRG及其中枢传入末梢化学递质类型的变化等构成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本的结构化学和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突触周边γ-氨基丁酸(ambient GABA)通过GABAB受体调控骶髓后联合核(SDCN)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的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的骶段脊髓薄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骶髓后联合核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将GABAB受体用其特异性受体拮抗剂CGP52432阻断,观察谷氨酸突触终末上的GABAB受体被周边GABA作用的影响。结果在突触后GABAB受体被从胞内阻断的条件下,再灌流CGP52432阻断谷氨酸能突触前GABAB受体,可增加刺激引发的EPSCs(eEPSCs)幅度;改变配对刺激的两个EPSC比率(paired-pulse ratio,PPR),并激发沉默突触(silent synapse)。但CGP52432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无影响。结论位于SDCN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前的GABAB受体受周边GABA调控。这种影响参与调节谷氨酸释放并可能参与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背角浅层内GABA能神经元与P物质受体(SPR)阳性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R包埋前免疫电镜结合GABA胶体金技术.结果:SPR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Ⅰ层和Ⅱ层背侧部的内侧半.电镜下,浅层内SPR样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体和树突.免疫反应产物在树突呈片或颗粒状,常常与线粒体外膜表面、粗面内质网、高尔基氏体、树突膜、胞浆膜内面和核膜外表面等相连.双标记显示SPR样免疫反应树突接受GABA样免疫金标记的轴突传入,形成对称性轴-树突触.此外,GABA还可与SPR共存于同一树突中.结论:GABA和P物质受体在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突触联系,为以往GABA调制脊髓伤害感受功能的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大部分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所以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现代医学认为痛觉主要由细纤维C和Aδ纤维传递,这些纤维的细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和一些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其周围束梢广泛地分布于皮肤,粘膜、眼结膜、牙髓等处,极少分布在深层组织内。病觉周围神经元的C纤维和Aδ纤维,经后根进入脊髓后角和相应部位的某些粗感觉纤维,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胰岛素对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刺激神经元再生及神经元的突触分化和成熟,抑制损伤神经细胞的凋亡,以及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恢复有重要意义。试验证明,外周胰岛素通过特殊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脊髓损伤中对神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酸敏感离子通道与炎性痛中枢敏化机制。方法对急性分离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经电生理研究初步判定酸敏感离子通道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行为学实验、福尔马林实验等一系列实验,进一步确定酸敏感离子通道及炎性痛中枢敏化机制。结果钙离子通透性的ASICIa同聚体通道是脊髓背角主要存在的酸敏感离子通道;脊髓背角神经元中ASICIa的表达数目会在外周炎的条件下增多,使得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及可塑性增强,且ASICIa通道参与炎性痛觉敏化的过程中。结论酸敏感离子通道与炎性痛中枢敏化机制是一种生物体内痛觉引发并维持的一种机制, ASICIa通道可以作为止痛类药物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M胆碱能受体和GABAB受体在脊髓背角Ⅱ板层神经元上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秀丽  张奇  郭跃先 《河北医药》2009,31(4):391-393
目的观察M胆碱能受体亚型M2和B型γ-氨基丁酸(GABAB)受体在脊髓Ⅱ板层神经元的表达情况。方法SD雄性大鼠,体重160~180g,麻醉后快速取下L4-6脊髓,进行冰冻切片,M2受体和GABAB受体进行免疫荧光组化双重染色。结果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在脊髓Ⅱ板层神经元上,表达有丰富的M2受体和GABAB受体,其中56.57%的神经元可同时表达2种受体。结论脊髓背角Ⅱ板层神经元可接受M胆碱能受体与GABAB受体的共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金荞麦提取物(Fag)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内脏痛觉过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观察Fag(6、24 g·kg-1)口服给药两周后的IBS大鼠模型的内脏痛觉过敏的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腰骶段脊髓背根神经(DRG)的辣椒素受体亚型TRPV1表达水平;采用细胞膜片钳记录Fag(0.1、0.3、1、3 g·L-1)对辣椒素(CAP)激活大鼠的DRG细胞TRPV1电流(ITRPV1)的影响.结果 Fag 24 g·kg-1在体内可显著降低升高的IBS大鼠AWR评分,IBS大鼠腰骶段DRG的TRPV1表达增高;Fag 6、24 g·kg-1干预后DRG的TRPV1表达下降;体外0.1、0.3、1、3 g·L-1 Fag可浓度依赖地抑制CAP激活的分离DRG神经元ITRPV1,IC50为0.83 g·L-1.结论 Fag可通过下调IBS大鼠TRPV1受体表达改善大鼠痛觉过敏,可抑制DRG神经元ITRPV1峰值,调节痛觉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20.
黄长盛  郭曲练 《中南药学》2005,3(5):312-314
在进一步了解脊髓尤其是脊角的生理后,科学家发现在脊髓水平上的药理控制可以显著改变痛感.在脊角的初级痛觉传入突触与多种负责痛觉改变(激活,放大或抑制)的受体和神经传导物质相混合,构成了蛛网膜下腔(鞘内,下同)应用镇痛药物的生理基础,在鞘内注射了阿片或非阿片类药物后,它们能够改变痛觉的传输.以下就对常用鞘内药物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