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olyethylene glyco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结肠癌双周剂量密集方案(FOLFOX6)辅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间52例接受剂量密集方案辅助化疗的结肠癌患者,治疗组20例化疗后24小时皮下注射6 mg PEG-rhG-CSF,对照组32例化疗后未使PEG-rhG-CSF,患者出院后根据验血结果由经治医师决定是否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主要观察患者再次应用rhG-CSF的频次、患者Ⅲ-Ⅳ 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患者粒缺性发热的发生率、因粒细胞减少而进行减量或延迟治疗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C-30量表)。结果:治疗组患者无需再次注射rhG-CSF,而对照组患者26例需加用rhG-CSF,并且对照组8例发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发生粒缺性发热、4例和7例分别因粒细胞减少而减量和延迟治疗。治疗组患者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和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PEG-rhG-CSF可有效预防结肠癌剂量密集方案辅助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减少因上述不良反应而延迟化疗的发生,化疗间歇期患者无需再次应用rhG-CSF治疗,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EG-rhG-CSF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骨肉瘤化疗患者进行预防性中性粒细胞恢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非随机分成PEG-rh G-CSF预防使用的试验组,和不使用预防生白药物者为对照组,通过监测血常规来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对骨肉瘤患者化疗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2例(27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试验组可显著降低3°~4°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总发生率;对照组1例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而试验组无FN发生;监测化验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后,试验组比对照组应用短效G-CSF的天数总体要短。结论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显著降低3°~4°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及缩短3°~4°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可降低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发生率,在骨与软组织肉瘤化疗的临床使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沈飞  茅力平  孙雅君 《实用癌症杂志》2011,26(5):473-474,48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其无瘤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术后辅助化疗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组/缺乏组无瘤生存期与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组无瘤生存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其无瘤生存期明显相关,而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能提示药物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剂量G-CSF方案和G-CSF联合GM-CSF方案治疗及预防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对比常规剂量G-CSF、高剂量G-CSF以及G-CSF联合GM-CSF在化疗后的应用,观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发生概率及各组治疗不良反应的区别。结果:高剂量G-CSF组与G-CSF联合GM-CSF组较标量G-CSF组中位ANC减少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高剂量G-CSF组与G-CSF联合GM-CSF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之间安全性相仿。结论:G-CSF联合GM-CSF方案以及高剂量G-CSF方案治疗及预防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56例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最主要的毒副反应,化疗药物所致粒细胞减少可导致严重的感染,部分患者常因此而延迟或中断治疗,严重影响疗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疗效肯定,但价格昂贵,临床应用难以推广。我科自2002年9月~2003年9月,使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56例,疗效可靠,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有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乃至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正确评估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早期识别FN和感染,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抗肿瘤治疗整体疗效、降低死亡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旨在为中国肿瘤学医师提供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方法 分别对40例的心理、安全、预防感染和预防出血等几方面进行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能顺利度过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期,无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血小板减少者应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发生肠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3例化疗后发生肠道感染A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03例患者共进行364个周期化疗,其中59个化疗周期中发生66例次(18.13%)肠道感染,包括7例次在同一个疗程出现2次肠道感染.未完全缓解(CR)组肠道感染发生率27.48%(36/131),CR组9.87%(23/2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个化疗周期中重复肠道感染发生率达46.67%.同一化疗周期,对于在化疗期间出现肠道感染的患者,化疗后再次肠道感染发生率为化疗期间未发生肠道感染者的3.7倍.初次诱导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肠道感染发生率比急性髓系白血病高(P=0.019).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肠道感染发生率为9.89%(36/364),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时肠道感染发生率为8.24%(30/3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化疗后肠道感染患者部分发生急腹症,死亡率高.结论 AL患者在化疗期间及骨髓抑制期均会出现肠道感染,必须引起重视,减少血流感染及危险因素,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洁欣对癌症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者根据骨髓抑制程度每日皮下注射洁欣,Ⅰ度75 μg/d、Ⅱ度75~150 μg/d、Ⅲ度150~225 μg/d、Ⅳ度225~300 μg/d,当白细胞≥10.0×109/L或粒细胞≥6.0×109/L时停药。结果 共治疗86例,显效73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100 %。结论 洁欣对癌症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较少,每日较适合的剂量以随白细胞减少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递增为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1个周期的化疗,其中治疗组化疗前24 h给予rhG-CSF 150 μg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不给予rhG-CSF。结果 入组52例肿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WBC<4.0×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19.23 %和53.85 %(P<0.05),白细胞减少发生率Ⅰ度分别为7.69 %和19.23 %,Ⅱ度7.69 %和15.39 %,Ⅲ度3.85 %和1.54 %,Ⅳ度0和7.69 %; 持续时间分别为1.27 d和4.04 d(P<0.05);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69 %和26.92 %(P<0.05);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85 %和26.92 %(P<0.05)。rhG-CSF的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头晕等。结论 化疗前应用rhG-CSF能有效控制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降低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实体肿瘤患者细菌感染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毓洲  陈书长 《癌症进展》2006,4(5):402-407
目的了解实体肿瘤患者细菌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以来住院的化疗病人1906人次(636人,化疗1906次,PS=0~2,男475例,女161例,年龄58·2±18·8岁),对引起粒细胞减少Ⅱ~Ⅲ级,以及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FN)的感染细菌进行分离,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比较G-CSF对粒细胞粒细胞减少和FN的作用。晚期实体瘤细菌感染与死亡患者均为本科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病人共84例(女26例,年龄61±16岁,男58例,年龄60±16岁),对其死亡原因,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以及易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1%,粒细胞减少并发热发生率为8·7%(165/1906),占粒细胞减少人群的36·3%,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9·7%,其中,导管尖/血培养1·1%,痰、尿等体液中培养的细菌检出率为7·6%,不明原因的FN占91·3%。引起粒细胞减少和FN与化疗方案有关,年龄大于65岁、化疗前白细胞低于5·0×106/L、化疗次数与粒细胞减少、女性发生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粒细胞减少尽早使用G-CSF的FN发生率为10·8%(32/297),而晚用或未用G-CSF的FN发生率为18·3%(46/252),P=0·0123。应用G-CSF后,平均粒细胞减少持续5·45±0·15天,未用G-CSF者平均粒细胞减少8·20±0·52天,P<0·0001。晚期实体瘤患者死亡因素中,感染发生率为35·70%,G 菌占7%,以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占8·30%,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和假单胞菌属。G-/G 为0·6,混合感染占9·52%。各种耐药菌培养率占44·6%。原因不明感染者占10·90%。结论老年人、女性、化疗前白细胞水平及化疗次数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均有关,早期使用GCS-F可使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并有预防FN的作用。恶性肿瘤晚期,以免疫缺陷导致的机会感染和院内感染为主,病原菌分离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国产rhG—CSF预防肿瘤化所致白细胞减少的Ⅱ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症》1997,16(3):206-210
考察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回子对化疗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影响。9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恶性淋巴瘤、乳癌、卵巢癌等四种肿瘤病例,分别使用同样方案和主一的化疗并采用交叉自身配对对照的方法,对这些化疗病例同时国中用或不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作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病人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动态变化。结果:192个疗程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种肿瘤,并用国产rhG-CSF者,粒细胞减少症持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不同时间应用G CSF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自身交叉对照方法观察了 2 4例化疗后Ⅲ -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肿瘤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单次化疗方案 ,随机分为A、B组 ,A组第一周期于化疗后第 2天开始预防应用G CSF ,第二周期于化疗后第 7天开始应用 ;B组相反。记录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最低值、G CSF应用时间、感染发生率以及相关副反应。结果 :化疗后第 7天与第 2天应用G CSF的预防效果相同。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再发生率均有所减少 ,G CSF应用时间第 7天较第 2天为短 ,感染发生率并无增加。结论 :化疗后第 7天开始预防应用G CSF是安全有效的 ,既节省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又达到了预防效果 ,且减少了应用G CSF所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吉粒芬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吉粒芬(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防治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应用吉粒芬预防和治疗41个化疗周期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按吉粒芬剂量分为每天1次75μg和150μg两组,每组连续用药5~14d。全组包括吉粒芬75μg组预防用药23周期,治疗用药6周期;150μg组预防用药7周期,治疗用药5周期。结果表明,吉粒芬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降低其下降幅度和缩短其持续时间,为按期化疗提供了条件。150μg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优于75μg,结果显示,吉粒芬提升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诱发的Ⅳ度粒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为合理使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化疗诱发的Ⅳ度粒细胞减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以同期化疗未出现粒细胞减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Ⅳ度粒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为PS2分、临床分期Ⅳ期、化疗前1周内使用GCSF、化疗延期大于1周、化疗周期数≥4个、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合并放射治疗。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现Ⅳ度粒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分期Ⅳ期、化疗前1周内使用GCSF、化疗延期大于1周、化疗周期数≥4个、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结论Ⅳ度粒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分期Ⅳ期、化疗前1周内使用GCSF、化疗延期大于1周、化疗周期数≥4个、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高风险患者应该预防性应用GCSF。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初级预防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 开放、单臂临床观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8—2019年行同步放化疗的58例患者采用PEG-rhG-CSF初级预防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结果 整个同步放化疗周期期间化疗延迟6例(10%),其中因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化疗延迟3例(5%),化疗周期完成率为94.6%(106/112);放疗延迟10例(17%),其中因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放疗延迟2例(3%)。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发生率为0。亚组分析发现同步完成1周期化疗后,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0%;同步完成2周期化疗后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0、2%。结论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初级预防可有效降低FN及4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利于同步放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康莱特联合介入治疗肝癌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手术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目前通常采用肝动脉化疗(LP),但在其治疗过程中常常出现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加重,造成化疗推迟、减量或中断,病况迅速恶化而死亡,如何减少介入的副作用和提高疗效,近年来提出了多途径序贯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其中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作者采用随机分组、自身交叉对比的方法,观察了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23例肿瘤患者CHOP和CAF方案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及毒副反应。结果表明,rhG-CSF可以减轻化疗过程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程度,缩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至正常值以下的持续时间,促进其早日恢复,使化疗可以如期进行。rhG-CSF副反应轻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降钙素原在FN合并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粒细胞减少伴发热乳腺癌化疗患者77例,根据临床或病原学诊断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总结感染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两组粒细胞最低值、持续时间、常见化疗方案、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差异。结果77例FN患者合并感染17例,感染率为22.1%;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感染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感染组患者降钙素原值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粒细胞下降持续时间长于非感染组;两组粒细胞值、C反应蛋白及化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FN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化疗后FN患者的规范管理,降钙素原对于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感染有诊断意义,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长可作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FN合并感染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惠尔血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惠尔血)是刺激粒细胞产生的特异性造血因子,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粒细胞减少症。我们自1994年8月至1995年12月,运用惠尔血治疗团化疗而致粒细胞减少的患者4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各类肿瘤患者63例,男36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岁,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胃癌16例;食道癌6例;肠癌、肺癌、乳腺癌各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各9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前列腺癌、喉癌各2例;肝癌1例。Karnofsky评分均二分。所有患者均无心肺肝肾功能障碍。2治疗方法所用的化疗药物为5-FU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