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学生视角出发,针对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医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中医临证思维弱化、独立临证机会较少、培养过程中缺少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临床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分析现代医学病症能力较为缺乏等问题,有的放矢,协调理顺中医专硕生的管理体制,对其临床培养过程进行相应改革:加大中医经典理论教学;实行中医专硕生双导师制;设立中医经典教学门诊,分导师示诊带教、培养学生门诊接诊、学生对患者复诊和随访、明确用药后患者病情变化等阶段强化临证思维;实行中医专硕生住院医师轮值班制度;强化中医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改革中医专硕生评价考核方式,突出中医经典教学效果、将知识竞赛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相融合、要求跟师笔记、加强日常考核等多方面促进中医专硕生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构建,提升中医专硕生的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和诊疗水平,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禄颖  吴莹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700-701
本文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在《内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方法,如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以及加强中医思维模式的训练等等,为学生今后的中医临床与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林佳  林万庆 《北方药学》2014,(8):134-135
本文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析,中医内科学教学应该以病因病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病因病机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院校中医药各专业均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将为学习中医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指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笔者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定位和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求,对本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在有限时间里加强学生中医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突出了学生运用中医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侧重于中药材生产的中药学相关专业的中医药基础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专业。本文从农林院校中药专业的教学目的、学生的生源、课程设置等角度着手,结合当前的教育体制和中医药学科特点,提出对农林院校中药专业学生进行中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汪磊  梁天坚 《北方药学》2012,9(8):99-9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院校中医药各专业均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新生入学接触到的第一门课,许多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正是由此开始的。其教学的成败是学生能否掌握中医理论、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的关键。本文结合实践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将互动式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急诊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的特点,开设针对中医专业医学生临床实习时期的医患沟通课程,通过基于中医文化构建急诊和谐医患关系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思想,培养成熟的医患沟通能力,从而培育出优秀的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9.
汤琳  詹瑧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271-272
目的探讨中医院校免疫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方法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联系实验、科研讲课并加强教学检查。结果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针对中医院校学生特点,综合运用合理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在科研实践中对指导老师的需求进行调查,明确需求状况和现有科研水平,为实施"师承导师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我院2007~2008年进行临床实习的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共41名进行调查.结果 中医护理本科生科研实践中对指导老师的需求高,学生科研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统计学方法、科研设计、科研实施等方面.结论 中医护理本科生对科研指导老师的需求程度高,范围广、细致,在实施"师承导师制"时应选用临床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和个体化教学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科研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于兴娟 《海峡药学》2014,(11):255-256
本文分析了中医思维的特点,提出中医思维培养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助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探讨了在中医药高专院校可通过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中医思维方法课程、加强师承教育五个途径来培养中医思维。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医内科学临床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着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中临床实践安排不足等现状,提出要采取教学内容的深化,以中医优势疾病为指导重点讲授;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穿插中医经典教育,增加课程讲授过程当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结合图表说明,使中医知识系统简明化,便于学习记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合理安排,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以便于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也为临床实践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杨达文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28-2829
《中医筋伤学》是学生在进入专业分化后所学习的一门课程。它是在《中医伤科学》的基础上,对《中医伤科学》中的"筋伤"的内容加以系统的详述。所以中医筋伤学中的部分内容跟中医伤科学中的部分内容有所重复。大部分内容,学生都似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病例分析法在中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随即选取中医专业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及对照班,在中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实验班采取临床病例分析法,对照班采取传统教学法,对比两个班级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同时对实验班同学在应用临床病例分析法前以及教学后考试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班学生的中医病理学课程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81.7±10.6)分,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65.1±16.1)分,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成绩,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班学生在教学前以及教学后考试前,对该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认可度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在培养协作精神以及自主处理问题能力的认可度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临床病例分析法在中医病理学教学中效果十分显著,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简鹏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173-174
<正>《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和入门课程,也是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医护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学好《中基》课将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医临床各课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临床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构建客观可行的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控体系,可以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制度保障,通过设置合理的临床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并加强临床技能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考核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养成其临床知识运用和思辨能力,培养并提升其临床操作能力与科研能力,进而提高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医内科学》作为一门实践型的应用学科,是数千年以来人类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当中所得到的经验总结,它同时具有社会性、服务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一些相关的人文知识外,还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训练来加固所学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临床实践技能作为医学生的一项必备能力,是一名合格的中医人才的必备能力,现阶段却面临者许多新的问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提高学生的中医内科临床能力,我们从临床见习、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加强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能够迅速适应临床工作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必须重视综合技能的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系统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医院新聘护士中医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培养效果。方法:对新聘来院工作的西医院校护理专业毕业护士45名,进行为期半年的中医临床护理能力培养,包括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中医护理操作训练、晨间提问、中医护理查房和跟班带教等,从中医护理综合能力和中医护理操作两个方面综合测评。结果:新聘护士培训前后各项中医临床护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新聘来中医医院的护士要进行系统的中医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培训。提高新聘护士中医临床护理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方剂学课程是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本文以学生学习视角分析方剂学课程在中医临床思维构建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提出学生应在方剂学课程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课程知识,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建立"辨证思维"、"立法思维"和"遣方用药思维",并整合为系统整体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以建立中医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