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现状,影响因素包括管理因素、文化因素、个人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并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差错管理模式、营造开放的文化安全屏障,规范不良事件的管理文件,拓宽护理部管理职能、激励员工积极上报,倡导人文关怀、缓解护士压力等对策,为今后持续改进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构建高效、畅通、完善、人文化的报告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方法,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护理部对护理不良事件实施案例反思学习管理:汇总各病区上报的不良事件,选择严重及发生频率高的不良事件41个,编成案例,由护士自行思考撰写报告,最后组织讨论学习。结果实践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反思学习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反思学习管理使护士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护士的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为护士营造一个安全文化的氛围,增强护士的安全意识,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及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为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某市10所一级医院的171名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9.47%的护士所在医院有不良事件的管理措施,分别有87.72%、91.81%、88.30%的护士所在医院对不良事件能提出有效预防措施、对不良事件能分析根本原因、发生不良事件会受处罚,74.85%护士会主动上报发生的不良事件.结论 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处罚现象较普遍,不利于安全文化的形成;护理人员对安全隐患重视不足.应提倡无处罚的安全文化,正确进行不良事件的管理,重视对预警案例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57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的情况、相关因素及影响程度等。结果 92.2%的护士表示会主动上报自身护理不良事件;"错误发生,但没有对患者造成伤害"的不良事件,59.1%护士会主动报告。不同职称、工龄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担心受到批评、处罚"、"担心受到患者投诉"、"担心个人能力受到质疑"是影响护士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结论医院需建立网络化、非惩罚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强化对低年资护士的相关培训,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对不良事件进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临床不良事件上报态度量表对沈阳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165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总分为(65.69±11.89)分。4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报的标准、上报的影响、上报的目的、上报的环境。年龄、护龄、岗位、职称、学历是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态度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完善不良事件上报标准,加强对低年资、低职称、低学历护士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护士对不良事件上报的认知,提高不良事件上报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不良事件报告习惯的状况及两者关系。方法采用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感知结构维度量表和临床护士不良事件报告习惯问卷,对泰安市10所综合医院917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得分为16.48±3.79;临床护士不良事件报告习惯得分为36.80±19.71;患者照护风险感知对护士不良事件报告习惯具有预测性(P0.05)。结论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与报告习惯有待提高,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对其报告习惯有影响。可通过增强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意识和能力来提高护士不良事件报告行为,以更好地提高患者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患者安全管理新模式,保障患者安全。 方法 构建并实施三位一体患者安全管理项目,采用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敏感指标发生情况评价效果。 结果 实施患者安全管理项目后,护士的医院患者安全文化除外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人员配置2个维度,另10个维度得分均呈显著上升(P<0.05,P<0.01);护理不良事件、3项敏感指标发生率从2016年始逐年下降;全院各病区开展综合性安全管理项目28项,安全相关品管圈活动51项,发表安全管理论文45篇。 结论 构建并实施三位一体患者安全管理项目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水平,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护理不良事件电子上报系统,以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构建护理不良事件电子上报系统,4个模块分别是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模块、护理不良事件审核模块、护理不良事件查询模块和护理不良事件统计分析模块,依据护士层级设置不同权限,对7类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上报与跟踪管理。结果应用护理不良事件电子上报系统后,不良事件上报数量较之前明显增加,管理时效显著优于传统纸质上报(P0.01)。结论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实现了最大限度地收集、分析、交流、共享安全信息,为护理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从护理不良事件的总体报告率、上报内容及结构、上报管理及对护理不良事件及其报告的认知情况等几个方面对我国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中存在总体报告率低、上报内容分类不明确、选择性上报情况明显、管理层对上报管理的忽视及上报认知存在普遍缺陷等多种问题。并从上报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及安全文化三个层面,归纳总结提高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的策略及效果,以期为后续更好开展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实践、管理及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构建磁性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在手术室引入磁性护理概念,构建人性化的排班策略;建立护士参与多渠道管理模式;建立公平化多级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化培训制度、支持职业发展;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离职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问卷调查护理人员满意度及工作自我效能。结果管理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满意度及工作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护士离职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结论磁性护理管理理念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满意度及工作自我效能,降低护士离职率。  相似文献   

11.
综述国内外关于医护人员报告不良事件态度和行为的测评工具,从必要性和科学性角度分析构建适合中国文化特质的测评工具,为改善医护人员上报行为、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安全文化氛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质量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护理部2004~2009年强制上报的155起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频次与护士参加工作的年限,是否进行过精神科专门培训进行分析。结果:精神科护士及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精神科不同职称的护士应分层培训和教育,同时对封闭管理的精神科病区凡涉及患者安全的工作,应制定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以规范护士行为,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影响护士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因素,以协助管理者制订合理对策,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方法采用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量表,对某医院263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评分为(2.99±1.21)分,21个影响因素中排序前5位的为担心因个人造成的不良事件影响科室护理质量分值,害怕其他人受到影响,担心上报其他同事引起的不良事件影响彼此间关系,担心被患者或家属起诉及担心上报后会受处罚。结论相关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影响呈中等水平,担心集体、他人及本人受到影响和导致医患纠纷是主要影响因素,应建立更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创建安全的就医环境,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提高输液安全。方法回顾53例次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类别,分析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53例次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次为:护士责任心不强,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护士业务素质差,多发生于新上岗护士、实习生。结论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科学排班,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强化质量控制,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对患者安全事件报告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制订相关安全管理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以便利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4所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 540人,采用患者安全事件报告意向调查问卷、护士对患者安全态度调查表、患者安全事件报告障碍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手术室护士患者安全事件报告意向得分为14(11,15)分.手术室护士患者安全文化感知、患者安全事件报告障碍得分与患者安全事件报告意向显著相关(均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惩罚性文化、报告流程、对管理的感受、护龄和人事关系是手术室护士患者安全事件报告意向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对患者安全事件的报告意向较为积极,报告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系统与个人两方面.护理管理者需完善报告及反馈流程,形成无惩罚性患者安全文化,以提高手术室护士患者安全事件报告意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模拟不良事件案例视频教育在血透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血透室安全质量管理小组,梳理血透室6类频发及重大不良事件,组织模拟重现并演练拍摄视频,应用视频对血透室20名护士进行安全培训。结果实施模拟不良事件案例视频教育后,空气栓塞、体外循环凝血、跌倒发生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P0.01),护士问卷调查结果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模拟不良事件案例视频教育对血透室护士进行安全培训,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影响护士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因素,以协助管理者制订合理对策,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方法采用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量表,对某医院263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评分为(2.99&#177;1.21)分,21个影响因素中排序前5位的为担心因个人造成的不良事件影响科室护理质量分值,害怕其他人受到影响,担心上报其他同事引起的不良事件影响彼此间关系,担心被患者或家属起诉及担心上报后会受处罚。结论相关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影响呈中等水平,担心集体、他人及本人受到影响和导致医患纠纷是主要影响因素,应建立更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创建安全的就医环境,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临床护士安全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安全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医院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根据Vincent临床事件分析系统,采用自制安全问卷调查表对378护士进行现场调查。结果护士安全自我管理得分最高的条目是首次执行药疗时询问过敏史,熟练掌握护理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得分最低的是主动向护士长报告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职称与工龄是影响护士安全自我管理得分的主要因素(均P<0.01)。结论临床护士安全自我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主要关注低年资护士,加强教育,以培养护士安全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工作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控制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护理不良事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前三位分别是错用、漏用、多用药;跌倒坠床;液体外渗。主要原因分别是不认真落实护理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不到位;资历较低的护士在落实制度及评估患者和沟通方面存在不足。结论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强化系统安全管理;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强化年轻护士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减少护理不良事发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年轻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人群,占不良事件的75.0%~82.2%[2]。因此,分析低年资护士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管理对策,是提高患者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