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治疗性ERCP在老年胆胰疾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老年胆胰患者的ERCP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其中胆道结石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49例,胆道及十二指肠乳头癌37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21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5例,胆总管术后梗阻性重症黄疸1例.结果 胆总管结石49例,其中27例一次性取石成功,12例放置鼻胆管间隔7d后行第二次取石,6例一次取石加鼻胆管冲洗,4例因多发性充满型结石并慢性化脓性胆管炎鼻胆管引流后放置胆道塑料支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21例,72h内行乳头切开+鼻胆管引流;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5例,除1例感染性休克纠正后择期行ERCP治疗外,其余均于48h内急诊行ERCP治疗;胆道外科手术后并发肝总管狭窄、胆窦形成1例,置入胆道塑料支架胆汁内引流.以上治疗成功率100%.胆道及十二指肠乳头癌37例,置入胆道支架胆汁内引流,6例失败,后改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术,ERCP治疗成功率83.78%.123例患者ERCP术总成功率95.12%,并发症发生率低,仅发生出血4例(3.25%)、急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2.44%),经积极处理均得以控制.结论 治疗性ERCP对老年胆道结石、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具有微创、不需麻醉、并发症少、效果确切等优点,可以替代外科手术;对胆道肿瘤解除梗阻成功率高,失败者多为胆道高位占位严重狭窄,可用PTCD术替补治疗.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近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项MR新技术,具有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简便安全、可多方位旋转、多角度观察、不需对比剂等优点,为胰胆管疾病提供了获得类似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的胰胆管图像,在胆系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1,2].本文对2009年10月~2012年2月间85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MRCP与多层螺旋CT诊断,探讨两种诊断方法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UG-PTC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术解除恶性胆道梗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1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治疗失败后,立即行UG-PTCD,将导丝沿肝内胆管、胆总管引入十二指肠。与ERCP对接后,行胆道支架植入或行梗阻物理因素解除。结果 10例均获得成功。UG-PTCD与ERCP对接获得成功后的患者,术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主要并发症为发热、血清淀粉酶升高和短暂血性胆汁。结论 UG-PTCD与ERCP联合治疗是解决ERCP失败后的一种新探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明显提高ERCP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MRCP与E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胆道梗阻患者进行MRCP和ERCP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30例MRCP均获得成功,而ERCP成功率为(29/30)96.7%.MRCP和ERCP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7%和90.0%;其中对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5%和75.0%;对胆道结石诊断的准确率分别94.4%和100%.结论:MRCP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袭性、不使用造影剂及无并发症的检查手段,易被患者接受,且其检查成功率高,可作为胆系梗阻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但不能取代ERCP.  相似文献   

5.
MRCP与ERCP、PTC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加梗阻部位薄层扫描或增强扫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PTC)对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42例临床怀疑胆道梗阻患者的MRCP资料 (包括薄层或增强扫描 ) ,并与 18例ERCP、9例PTC比较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MRCP加梗阻部位薄层扫描或增强扫描对胆管梗阻诊断准确率为 90 .5 % ,ERCP为 88.9% ,PTC为 88.9%。结论 :MRCP加梗阻部位薄层扫描或增强扫描对胆管梗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3例胆道梗阻,经手术和(或)ERCP病理证实的142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和MRCP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CP和ERCP总确诊137例恶性梗阻,占96.4%;两种方法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2.3%和87.3%;定性诊断率为78.5%和89.8%。结论MRCP在诊断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方面具有简便安全以及漏诊率低等优点,但误诊率较ERCP高;而ERCP如在诊治过程中与MRCP相结合注重影像学的诊断分析,则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两者结合使用可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后与胆道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因恶性梗阻性黄疸第1次行PTBD引流术,术前白细胞计数不高、无发热、不存在术前胆道感染的连续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30 d内胆道感染发生的情况将患者分为胆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术前20个潜在的与PTBD术后胆道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糖尿病、肝功能分级、引流方式、是否存在未引流胆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等进行分析.20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连续变量的比较应用Student t检验,分类变量应用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可能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54例患者中55例发生术后胆道感染(35.7%),即胆道感染组;99例术后未发生胆道感染,即非胆道感染组.胆道感染相关的病死率为2.6% (4/154).154例患者中131例行术中胆汁细菌培养,胆道感染组45例,26例为阳性;非感染组86例,17例为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57,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20个潜在危险因素中,糖尿病(x2=10.470,P<0.01)、肝功能分级(x2=36.324,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x2=9.540,P<0.01)、内外引流(x2=9.856,P<0.01)、ERCP或胆肠吻合史(x2=14.196,P<0.01)、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t=-3.288,P<0.01)、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t=-2.099,P<0.05)、丙氨酸转氨酶(t=-2.112,P<0.05)、凝血时间(t=-3.648,P<0.01)、血白蛋白含量(t=-2.071,P<0.05)、白细胞计数(t=2.022,P<0.05)、高位胆道梗阻(x2 =6.190,P<0.05)、肝硬化病史(x2=5.439,P<0.05)13个因素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对这13个因素继续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5.093,P<0.01)、肝功能分级(OR=13.412,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OR=3.348,P<0.05)、内外引流(OR=3.168,P<0.05)、ERCP或胆肠吻合病史(OR=8.330,P<0.01)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肝功能分级、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为3个相关的患者因素,内外引流和存在未能引流胆管为2个与手术相关的因素.结论 PTBD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法.术前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如控制血糖、改善肝功能、改变引流方式、充分引流等,能够降低PTBD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MRI特殊序列对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胆胰管成像( 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和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volume imaging body exam,VIBE)序列在梗阻性黄疸中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19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MRCP结合MRI VIBE序列诊断与最终诊断[经皮穿刺胆道造影术(PTC)或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对照分析,评价MRI特殊序列对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价值.结果 梗阻性黄疸MRCP和VIBE诊断与最终诊断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4.1%;分类比较符合率为:结石性梗阻100.0%,除结石外良性梗阻83.9%,恶性梗阻94.3%.恶性梗阻组与除外结石良性梗阻组符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特殊序列对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创始于1968年,1973年引入我国,经过近年来技术及器械的发展,使其在胰胆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ERC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奥迪氏括约肌切开术(EST),胆、胰管取石,内支架置入,鼻胆引流等技术使ERCP得到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ERCP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创伤少、可重复使用的诊疗技术.但是ERCP的广泛开展仍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所以防治并发症在诊疗过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就ERCP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cl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临床胆道疾病的常规诊疗手段.ERCP存在一定并发症,而ERCP致十二指肠穿孔及重症胰腺炎较为少见,病情危重.我院在2007年ERCP病例中有2例患者并发十二指肠穿孔及重症胰腺炎 [1],经右腰腹部联合切口清创手术及术后强化引流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治疗性ERCP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 ERCP 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如果 ERCP 仅作为一种诊断性的检查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在 ERCP 检查时,发现有胆管狭窄或梗阻,而没有作适当的引流处理,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对患者有危险性.因此,近年来,治疗性 ERCP 发展十分迅速,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外科手术治疗,已成为胆管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技术,本文就近年来治疗 ERCP 在胆道疾病中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ERCP在恶性胆道梗阻诊断及胆道内支架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恶性胆道梗阻ERCP表现和内支架植入情况。结果:19例恶性胆道梗阻ERCP表现直接征象:胆管截断征9例、不规则偏心性或向心性狭窄9例、不规则充盈缺损1例。间接征象:梗阻近端胆总管中、重度扩张,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征;胆囊增大;胰管扩张等。19例共植入支架22个,一次操作成功率95.65%,低位梗阻减黄有效率达92.85%,高位梗阻减黄有效率达80.00%。结论:ERCP对于胆道梗阻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胆道内支架引流术可以作为恶性胆道梗阻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ERCP联合诊治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超声与ERCP联合诊治的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及ERCP对胆道梗阻病因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7.2%、93.6%;对胆道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9%、96.2%;超声与ERCP联合诊断对胆道梗阻的定性、定位符合率分别为97.4%、100%。行ERCP治疗失败3例,术后12h内梗阻症状改善70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ERCP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效率及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经皮胆道金属内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内支架的产生最初用于治疗血管系统疾病 ,随后放射学家和胃肠病学家利用金属内支架能使狭窄的管腔扩大 ,改善腔内液体流动状态这一原理 ,将该项技术用于介入胃肠病学 ,治疗胆道及近、远端消化道梗阻[1 ] 。近年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PTCD)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 ,取得了嘱目的成就 ,本文就经皮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现状综述如下。一、胆道内支架应用的概论自 1 974年 ,首先有人报道经皮穿肝胆道减压术治疗梗阻性黄疸获得成功后 ,成为缓解梗阻性黄疸的一项重要的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2 ] 。PT…  相似文献   

15.
胆管末端癌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道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我们采用胆道内外引流的方法治疗不能切除的胆管末端癌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例1,女,71岁。无痛性黄疸、进行性加重2个月,于1994年4月25日入院。化验:总胆红质(TBIL)295μmol/L、直接胆红质(DBIL)226μmol/L。B超: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CT:肝内外胆管扩张、胆道末端梗阻。ERCP:胆总管末端突然中断。行ERCP检查后第2天右上腹痛、寒战、发热,体温达39.2℃。诊断:胆管末端癌合并急性胆管炎,急诊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胆总管远端2cm…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磁共振胆管成像(MRC)对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54例经手术(n=33)、活检(n=2)及临床随访(n=19)证实患有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患者于philips Gyroscan T5N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上采用不屏气重T_2加权Turbospine echo脉冲序列行MRC检查,并对MRC在判断梗阻存在情况及其水平.以及在鉴别良、恶性的准确性方面进行了前瞻性分析。结果:MRC对梗阻存在及梗阻水平的判断敏感性达到100%,对良性、恶性梗阻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达95%。结论:MRC能无损伤地显示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胆系解剖结构并可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信息,可作为肝外胆道梗阻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5月~2008年3月以来成功实施的65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尸肝移植54例,亲体肝移植11例,女性占16.92%(11/65),男性占83.08%(54/65)。结果本组65例肝移植患者其中有8例3个月内出现胆道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31%(8/65),分别为胆漏3例,胆汁瘤1例,肝内胆汁湖1例,胆泥形成1例,胆道狭窄2例。女性患者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9.09%(1/11),男性患者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2.96%(7/54)。8例患者中,留置T管引流1例,未留置T管引流7例。治愈6例,好转2例,死亡0例(0%)。其中3例术后3d内出现单纯胆漏,通过留置的腹腔引流管得到及时的诊断,同时应用留置的腹腔引流管持续引流4周~2月后得到治愈。5例经B超、MRCP、ERCP得到诊断;1例胆汁瘤和1例肝内胆汁湖通过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而得到治愈;1例胆泥形成通过ERCP进行胆道冲洗后好转出院;2例通过ERCP进行球囊扩张或者放置支架后好转出院。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主要手段是留置的腹腔引流管、B超、MRCP、ERCP等:肝移植术中留置的腹腔引流管对于肝移植术后早期胆漏的治疗起着特殊的作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是治疗胆汁瘤、胆汁湖的重要手段;ERCP下胆道冲洗对胆泥形成非常有效.ERCP下球囊扩张或者放置胆道支架对胆道狭窄的治疗很有效。  相似文献   

18.
笔者探讨了采用99Tcm 二乙基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 (EHIDA)肝胆动态显像评估胆道术后患者是否存在胆道狭窄[1 ]的临床价值 ,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胆道术后 (胆囊切除术或胆囊切除并胆 肠吻合术 )患者 13例 ,男 7例 ,女 6例 ,年龄 (4 5± 8)岁 ,均有右上腹痛、黄疸和发热等表现。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PTC)证实 ,其中胆道狭窄8例 ,胆道闭锁 1例 ,4例无胆系狭窄证据。正常对照者 15例 ,男 8例 ,女 7例 ,年龄 (4 0± 18)岁。2 .方法。显像前受检者禁食 12h ,注药前 15min进食蛋糕 1份…  相似文献   

19.
认清微创外科在胆道外科疾病治疗中的主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入超声学、介入放射学和电视腹腔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胆道外科的发展,并使微创胆道外科成为腹部外科领域中的典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 胆道外科疾病在腹部外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胆石症、胆管肿瘤、胆管梗阻、胆管感染是胆道外科疾病中的四大主题,前两者数量正在增多,后两者正在减少。胆石症是普外科临床常见多发病,约占同期住院患者的11.5%,再加上由胆石症引起的并发症(急性胰腺炎等)、  相似文献   

20.
韩东海 《人民军医》2008,51(12):796-797
胆瘘是胆道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胆瘘致胆汁性腹膜炎的死亡率可达28·6%[1]。2002年4月~2008年4月,我们共收治术后胆瘘15例,并针对其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15例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8~72岁,平均42岁。因胆囊结石伴急性或慢性胆囊切除术5例,胆总管结石切开取石T管引流5例,胆管癌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左半肝切除1例。胆瘘原因:肝脏床面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6例,胆总管探查T管早期滑脱1例,正常拔管后胆瘘3例,肝断面胆管漏1例,胆肠吻合口漏3例。术中未放置引流管或拔T管后,突然出现右上腹或右侧腹痛,严重者可出现腹膜炎体征[2]。ERCP、B超及CT示肝脏下或腹腔积液[3]。1·2治疗方法(1)非手术治疗:对于引流通畅,腹膜炎体征轻微,B超或CT示腹腔少量积液者,在保持原有引流管引流通畅的基础上,采取禁饮食、营养支持、抗感染、严密观察腹部体征等治疗[4]。本组非手术治疗13例,其中治疗2~7天停止引流9例,1~2周停止3例,5周停止1例。术后正常拔T管后,患者出现右上腹剧痛、恶心、呕吐、局部腹膜炎等症状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